李瑜青 李思豫 劉婧
理論探索
司法公信力及其制度建設
李瑜青*李思豫**劉婧***
法治社會是法治中國的構筑基石,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核心內(nèi)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中提出要推進法治中國的建設。從司法實踐中,結合當下正在開展的司法改革,對司法公信力的提升及其制度性建設做一些思考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
司法公信力 司法改革 國家治理
司法改革,提高司法公信力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的,如何深入理解需從制度性建設做些思考。
對司法公信力的內(nèi)涵,學界有不少討論。我們有必要對學界的觀點做些分析。有學者對該詞在西方語境中的相關性詞源做了分析,認為主要有四個,即account、credit、trust和faith。其中, account 指經(jīng)濟領域會計責任、經(jīng)營責任,后擴大為對某一件事進行報告、解釋和辯護的責任; credit來自拉丁語動詞“credo”一詞,由“Crad”和“Do”合成,意思是“我給予信任”;trust的含義是信任、信賴、依靠;faith指強烈的情感信任及精神信仰。[1]陳立軍、陳立民.司法公信力生成基礎研究[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有學者認為,“公信力”一詞在我國出現(xiàn)始于20 世紀末期,1999 年《公信力與媒介的權威性》一文首次針對社會公眾與媒體之間的關系提出“媒介公信力”這個概念,將“媒介公信力”界定為媒介在長期的發(fā)展中日積月累而形成的在社會公眾中的權威性和信譽度。后來我國“非典”事件導致社會對于公眾知情權及政府公信力問題的關注度達到空前程度,關于公信力研究的文章迅速增多,不同學科、不同領域的研究者對公信力進行了探索。按照一般理解,“公”指社會公眾,“信”指信用、信任,“力”指一種由社會普遍認同的權威態(tài)勢,“公信力”指社會公眾相信的力量和程度及其信賴基礎。當一定數(shù)量的社會公眾或公共權威組織對某一社會現(xiàn)象或事物具有普遍認同感時,我們說這一現(xiàn)象或事物取得了公信力。
我國學術界自本世紀初期開始關注司法領域公信力問題。有學者從法治的內(nèi)涵推導司法的公信力。認為法治意味著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 也就是說法律具有極大的權威性。司法公信力解決的就是司法的權威性。所謂司法公信力即表現(xiàn)為司法權所具有的贏得社會公眾信任和信賴的能力。一般說司法權的履行,其職能在于平息糾紛,司法行為的發(fā)生具有強制的控制功能,但這種強制的控制功能,卻贏得社會公眾普遍的信任和信賴, 使利益競爭和矛盾可以被控制在秩序允許的范圍內(nèi),這說明司法的公信力程度高。司法的權威性與公眾的信任或信賴呈正相關關系。[2]鄭成良、張英霞.論司法公信力[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5).
法律實務界及學術界還有從不同角度對司法公信力內(nèi)涵進行的研究,主要有信用說、能力說、認知說、信賴說、資源說、狀態(tài)說、復合說等觀點。其中能力說、信賴說、復合說較有代表性。能力說即認為司法公信力表現(xiàn)為司法權所具有的贏得社會公眾信任和信賴的能力,這種能力直接取決于司法在拘束力、判斷力、自制力和排除力方面是否能夠經(jīng)得起公眾的信任和信賴。信賴說認為司法公信力是司法機關依法行使司法權的客觀表現(xiàn),是裁判過程和裁判結果得到民眾充分信賴、尊重與認同的高度反映。復合說認為司法公信力是一個具有雙重維度的概念,從權力運行角度是司法權在其自在運行的過程中獲得公眾信任的資格和能力,從受眾心理角度是司法行為所產(chǎn)生的信譽和形象在社會組織和民眾中所形成的一種心理反映。[3]陳立軍、陳立民.司法公信力生成基礎研究[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
上述的一些觀點都從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司法公信力的某些特征,有助于我們對這個問題做進一步地理解。但對一個事物如果不進入其內(nèi)部的結構,往往所看到的還是表面的。因此筆者試圖從司法權的結構進行分析,來揭示司法公信力的內(nèi)涵。筆者注意有學者從司法要素的角度也分析過這個問題,認為司法權是由司法拘束力、司法判斷力、司法自制力和司法排除力四個方面的要素構成[1]關玫.司法公信力的結構性要素[J].長春大學學報,2004,(5).。但其實司法權從根本上是面對社會的矛盾或糾紛的居間裁判權。司法權的發(fā)生是基于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最初的階段,人類主要通過私力救濟的方式解決矛盾和糾紛,同態(tài)復仇或血族復仇是其主要形式。但隨著國家的產(chǎn)生,統(tǒng)治者要把社會矛盾和糾紛控制在自身可以接受的狀態(tài),司法權就開始發(fā)生了。司法權的發(fā)生意味著國家要防止冤冤相報這種惡性事件的發(fā)生,不使人類社會陷入無休無止的流血沖突。而依法司法又進一步體現(xiàn)司法權的現(xiàn)代文明,使司法權成為法治國家重要的組成部分。而司法權要實現(xiàn)居間裁判,從結構上分析,一是司法判斷力,二是司法執(zhí)行力,三是司法的自我約束力。司法的公信力是通過這三個力得以反映。
先來分析司法判斷力與司法公信力關系。 可以說司法權的核心是判斷權。社會生活和利益關系的復雜性, 使得相當多的涉訟糾紛, 各方當事人、每位直接或間接的證人以及參與訴訟的鑒定人等, 對引發(fā)糾紛的事實常常有著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感受和認知, 而且, 即使他們的感受和認知是相同或相似的, 對某個事實因素的意義也可能有著完全不同的理解。另外,人們也會對同一法律規(guī)定產(chǎn)生不同的理解。面對那些在涉訟事實和法律適用兩個方面都有爭議的復雜案件, 如何在各方的爭議中作出恰當公允的合理判斷,就具有了極大挑戰(zhàn)性。 司法公信力作為贏得公眾信任和信賴的能力, 當然包含著公眾對司法裁判者的判斷力能夠予以信任和信賴的內(nèi)容。司法判斷力是使公眾產(chǎn)生信賴和信任的最為基礎的要素。司法判斷廣泛存在于實踐中,是公眾普遍接觸司法機關的途徑。在一個個案中,得當?shù)乃痉ㄅ袛嗄軌蚴巩斒氯水a(chǎn)生司法公正的印象,進而加深對司法的信賴。司法判斷不力則對當事人產(chǎn)生負面影響,容易導致纏訪、纏訴,產(chǎn)生司法信賴缺失的局面。因此,司法判斷力乃是司法公信力的核心和前提。司法判斷力的缺失將會導致司法執(zhí)行的謬誤,也就無所謂司法的自我約束問題。只有擁有了較為良好的司法判斷力,才有可能有良好的執(zhí)行效果,才有必要進行司法的自我約束。
良好的司法執(zhí)行力是司法權取得公信力又一關鍵。可以想象,如果司法權在面對不當干擾和非法妨害時,它軟弱無力、不知奈何,或者就根本沒有原則、見風使舵,這樣的司法權不僅無力承擔起它本應承擔的職能,還會徹底毀掉公眾對法律制度的信心。司法執(zhí)行力可以說是司法排除一切私人和公權力不當干擾和非法妨害,實現(xiàn)審判結果的能力。司法判斷力和司法執(zhí)行力密切關聯(lián)。司法判斷力展現(xiàn)出司法機關的審判公正與否,司法執(zhí)行力則是實效和效率的代言人。即使法院作出了公正的司法判斷,如果執(zhí)行不力,效率低下,或者迫于種種利益糾葛或政治需要不敢去堅決、徹底地與違法違規(guī)行為作斗爭,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依舊得不到保護。做出公允的司法判斷,如果不能進行執(zhí)行,那么由此判斷產(chǎn)生的公信將會隨時流失,公眾歸根結底是要公允的司法行為產(chǎn)生實效,“說一套,做一套”只能加重公眾的不信任。
司法的自我約束力是實現(xiàn)司法公信力的重要保障。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法官也是一個有血有肉、有著七情六欲的感性的人, 在履行職責、解決糾紛的過程中,如果沒有很強的司法約束力,他可能會被某種外部信息所刺激和誘導,從而在行為上偏離法律規(guī)則和職業(yè)戒律所指示的方向。同樣,就司法機關也是如此,由于種種特殊利益的誘導,也會使其偏離法律規(guī)則和職業(yè)戒律所指示的方向。因此,所謂司法約束力也就是司法自律或自我自制的能力。如果在司法判斷力方面, 司法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值得公眾信任和信賴的品質(zhì), 但是卻缺乏足夠的自我約束能力, 那么, 它仍然不能具備起碼的公信力。因為僅僅憑借司法判斷力, 并不足以保證司法者一定會對正在審理的糾紛作出合法和公正的裁判??梢哉f,司法判斷力和司法執(zhí)行力是在司法活動中直接針對公眾產(chǎn)生影響的要素,而司法的自我約束力雖然不直接針對公眾,卻是保證整個制度合法合理運行,保證所謂公正高效權威的保障性要素。僅僅擁有司法判斷力和執(zhí)行力的良好,但是缺乏自我約束能力,則無法在面對誘惑和外在壓力時,以職業(yè)道德進行自我克制,將外在因素和個性偏差對司法活動帶來的影響降到最低,自然無法作出使公眾信賴的司法行為。司法機關如果不誠信、腐敗、把人民的利益放在自己的利益之下,那么,司法公信力便無從談起。
司法公信力的價值學界有不少討論,但筆者認為有兩點應重視。其一,司法公信是一個法治國家之權威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國家的存在提供基礎。一般說在一個法治國家所講的司法公信力是司法機關在具體行使職能中所產(chǎn)生的客觀結果,體現(xiàn)其工作的權威性、民主程度、服務程度和法治建設程度等狀況。當然這具體來說也是反映了人民群眾對司法機關的滿意度和信任度。司法機關的合法性是建立在國家和憲法的授權之上,從本質(zhì)上來說,就是建立在人民對它的廣泛認同和信任的基礎上。我們可以看到,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法治建設上取得了一定成就,在2010年宣布基本建成了中國特色法制體系。但是近年來,新舊體制的摩擦沖突、社會利益分化、就業(yè)方式和組織方式多樣化、價值取向多元化以及外來文化沖擊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有的地方司法機關的公信力出現(xiàn)弱化的現(xiàn)象,特別是有些地方存在的司法腐敗問題,嚴重損害了司法機關的形象,影響和制約我國經(jīng)濟社會的穩(wěn)定健康發(fā)展.。誠信價值取向反映到司法公信力上,突出的就是司法要取信于民,真正體現(xiàn)司法為民,具有合法、正當、科學、有效等特征。司法權的行使應當是國家授權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反映公正、高效、權威的價值理念,讓人民在每一個關乎利益的個案中感受到。.其中,公正是首要的價值。馬克思主義指出,公正是一種應該的、合理的價值選擇,這種選擇出自全體社會成員共同的理性判斷,是人類社會理性的充分體現(xiàn)。作為在制度框架下生成與運用的司法體制,須以實現(xiàn)社會公正為出發(fā)點和終極目標。司法機關要依法行使職能,響應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號召,推進司法體制改革,去地方化、去行政化,推行司法公開、司法誠信,建立司法責任制度,實施責任追究。
另外,司法公信可以對整個社會誠信的建設起表率作用。依據(jù)于人民主權的原則,司法權也是來自于人民,應當用之于人民、服務于人民。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司法公信是憲法對司法的要求。首先具有示范的引導作用,在日常的經(jīng)濟社會管理事務中,司法講誠信就會給企業(yè)和個人樹立榜樣,產(chǎn)生良好的示范效用。這不僅涉及一個形象問題,而且體現(xiàn)權力的性質(zhì)和公民對權力的信任度。當然,司法誠信是通過每一個司法公務員個體的行為表現(xiàn)的,對公務員自身修養(yǎng),業(yè)務水平的提升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第二,救濟保障作用。誠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肯定會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矛盾和沖突,司法誠信要充分發(fā)揮救濟保障的作用,使誠信建設按照預定的目標和方向發(fā)展。
但在實踐中,的確對當代中國司法公信情況有很多爭論。有的是從法院運行機制上對司法公信力提出批評,突出的是存在司法裁判得不到認可,司法裁判執(zhí)行難。當然,司法裁判得不到認可的情況是多樣的。有的是裁判不公,司法人員在司法裁判過程中徇私枉法、顛倒是非,違法裁判;有的可能是公正的判決卻不為公眾理解,在溝通上存在問題。但司法機關明顯其工作不能很好適應我們已進入網(wǎng)絡時代的特點,大眾傳媒出于某種認知偏好,對司法裁判的信息進行選擇性重構,此后再公之于眾。這種選擇性重構在某種程度上有時會妨礙全面客觀地反映司法裁判,加劇了公正的判決被公眾指責為不公的情況。但防止有些司法機關的裁判不依法, 受利益關系驅(qū)使, 受社會關系影響, 受權力意志左右。[1]龍宗智.重建民眾對司法的信任感——當前司法的難題及應對[N].南方周末,2010-7-15.因為這種現(xiàn)象如延續(xù),會逐漸泛化成普遍社會心理,這是很可怕的。[2]吳兢.沈德詠:部分群眾對司法不信任漸成普遍社會心理[N].人民日報,2009-8-19.有的學者認為在現(xiàn)實生活中法院判決不具有終局性影響了司法的公信力。按理,法院對案件作出生效裁判后,糾紛就終結性地解決了,除法定的情形之外,任何力量都不得推翻司法裁判。沒有理由認為其他國家機關的決定就一定比司法裁判更公正;相反,由具有專業(yè)法律知識的法官嚴格按照法定程序做出的司法裁判,可能更好地適應法律和客觀情況。如果允許其他國家機關挑戰(zhàn)司法裁判的終局性,就會導致國家權力運作流程的紊亂和失序。司法的終局性是樹立司法權威的必要條件。人們請求裁判的目的無一例外地是希望解決糾紛,裁判一旦作出,無論爭議各方的感受怎樣,都必須服從和履行,不得“舊事重提”,這樣才能平息紛爭。如果司法裁判不具有終局性,爭議各方將陷入無休止的爭端,其利益也將長期難以確定,這樣不僅會使糾紛雙方陷入曠日持久的訟累之中,還會使人們失去對司法的信賴和尊重。
司法公信力制度建設,首先要考慮其依據(jù)。一般意義上法律規(guī)定了主體的權利與義務,信賴方與被信賴方的信賴關系的建立基于這種權利與義務的對應。民眾作為信賴方,會依靠社會輿論、家族觀念、權威確認、個體自覺來選擇和確保信賴關系。因此,法律擁有權威的情況下,法律的公信力也就自然建立。司法的過程是演繹法律的過程,司法的權威和公信力基于法律的權威和公信力,從而在客觀世界中實現(xiàn)法律的秩序價值。從理論上講,市場經(jīng)濟的自發(fā)秩序中是包含著誠信的要求,遵從誠信原則的行為,能夠使市場主體在持續(xù)的競爭過程中處于優(yōu)勢地位。但實際情況卻往往不同。市場主體的非理性沖動總是使市場主體在具體的競爭環(huán)境中作出非誠信的行為選擇,造成對自發(fā)的信用秩序的沖擊和破壞。正如市場本身有著自發(fā)的競爭秩序,卻又會產(chǎn)生破壞這種競爭秩序的壟斷一樣,市場經(jīng)濟自發(fā)的信用秩序也會在具體的非誠信行為中遭到瓦解,從而表現(xiàn)出理論上的推定與實際上情況不一致的現(xiàn)象,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司法機關有責任來引導和促進一個社會誠信價值的建設,有一個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的供給。
但司法公信力建設重要的是制度的打造。以制度創(chuàng)新打造司法誠信,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這個問題上,學界和實務界都已經(jīng)提出了許多有建設性的學術性的觀點,但筆者認為其中主要的內(nèi)容涉及如下的一些基本的方面。
其一,司法責任制度。這是約束司法人員和司法機關兩者的,對于司法人員,司法責任制度規(guī)定了有所不為;對于司法機關,司法責任制度規(guī)定了有所承擔。在誠信機制的運行中,僅僅依靠自律在當下顯然是不足的,必須有這樣一個保障和監(jiān)督的制度,避免誠信制度淪為空談。這就類似于要求司法人員履行一種“承諾”。承諾本來主要反映在民事活動中,以“信”、“誠”為其核心內(nèi)容。把民事活動這種承諾移植到司法活動中,實行承諾制,使在某些領域和范圍內(nèi)顛倒的民眾和司法的相互關系得以調(diào)整過來。根據(jù)人民主權的原則,司法的權力是人民給與的,司法機關要對人民負責,司法人員在司法行為中又是司法機關的代表。當一個司法人員在行使司法權時公開承諾、有諾必踐時,我們才有可能期待司法行為會怎么做、怎樣做。司法權力運行的承諾制度使民眾可以參與到對司法工作的監(jiān)督中來。服務于廣大民眾的利益是司法存在的價值性目標,它應該先于對特定機構或官員的忠誠。
這種承諾也是一種司法自我約束和社會監(jiān)督相結合的新機制。過去我們強調(diào)為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但實質(zhì)上只是一說,沒有約束性,彈性很大,缺少量化標準,建立司法承諾制度這種帶有契約性質(zhì)的機制,則可以使這種軟約束轉(zhuǎn)化為硬性約束,承諾者必須盡心盡力行使好職權。一旦違諾,就要作出賠償,接受處罰。承諾把司法誠信從一種道德要求變?yōu)橹贫纫?,承諾講的是一個“信”字,有“信”必諾,有諾必踐,踐諾統(tǒng)一,要對于職業(yè)道德和司法目的踐行自己的承諾。當然,在具體制度建設上要注意不要把本來不該由承諾解決的也進行承諾,如有的司法部門承諾“不收禮,不受賄”。司法責任制度的建設必須強化內(nèi)部管理,以內(nèi)部承諾的落實保證社會承諾的實現(xiàn)。加強社會監(jiān)督,由民眾評價承諾并驗證承諾。構建司法責任制度,對加強司法公信力的建設具有基礎性的意義。
其二,司法權力運行的公開制度。司法公開對于推進公信力的作用,可以突出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其一,使社會公眾通過直觀的感受,法院在維護社會秩序、保障民生、打擊犯罪等方面所付出的努力,構筑對司法的信賴;其二,加強司法機關與社會公眾的溝通與理解,使法律意識得到有效普及,提升社會公眾對司法行為的可接受性,增強司法的權威性。
司法公開作為一種制度設計,從學理上體現(xiàn)的是司法回應社會的要求。有學者提出用“回應性法”理念對這個制度設計做分析。強調(diào)法律要適應社會的需要,作為一種制度法律要真正體現(xiàn)民意,這不僅使我們要確立起法律與時俱進的思想,法治的建設必須要以深入研究和了解中國的實際為前提,同時司法機關要加強與社會公眾的溝通,體會公眾在生活、勞動實踐中的想法和要求,要超越傳統(tǒng)的法律觀,從一種新的角度來理解和解釋法律的本體,尋找它的真正的根基。法律作為人類的一種制度,總是反映著社會生活的要求,是社會理性的結晶。社會生活、社會理性并非一成不變,而是永恒地運動著,反映并調(diào)整著社會生活的法律必然要順勢變革。社會的需要不僅要求法律制度自身要有回應性,同時法院的司法制度作為“有限的法律”和“無限的事實”的連接點,作為社會的調(diào)節(jié)器,完成著從有限法律規(guī)則到無限的社會現(xiàn)實的過渡,更要具備回應功能。
這樣的制度設計,讓民眾接近司法、知悉司法、不斷增強司法透明度。司法公開表明了司法部門的一種態(tài)度,一種自信,一種力量。司法機關有必要公平、公開、公正地對待每一個社會的個體,這是司法公信力的重要表現(xiàn),讓民眾了解司法機關的設置、權力運行的規(guī)則和方式等,還群眾一個知情權,可以確保司法真正的取信于民,為民解決矛盾,并有效地接受群眾的監(jiān)督。
應該看到,實施中存在問題不少。司法公開的范圍也存在一些不同的理解。一種是從較寬泛的,認為司法公開的“司法”即所有涉及司法的行為,司法活動的要求、司法機關的人員調(diào)動都屬于司法公開的范圍。另一種則是從狹義上理解司法公開,僅認為司法公開的對象是司法審判,認為其他司法活動不應被太多外界因素介入,否則,大量的民眾參與可能影響到司法效率甚至司法公正。筆者認為,司法公開,關鍵看是否具有司法的屬性,即代表國家行使司法權力,有國家強制力作為后盾的。司法公開,就是讓國家的主人——廣大人民真正的做主人,能夠知曉現(xiàn)在司法機關在做什么。行政機關、立法機關的工作當然是不屬于司法公開的范圍,但因為與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存在著密切的關系,我們可以聯(lián)系起來思考這些制度建設的問題。
其三,司法權力運行的程序制度。誠實信用原則本身只是一種抽象的道德觀念,在具體的司法行為實施的過程中,只有通過司法程序才能具體化。司法誠信要真正保護司法人員與司法相對人之間的信任關系,就必須有相應的司法程序作為保障。
所謂法律的正當程序,系指法律為保持日常司法工作的純潔性而認可的各種方法:促使審判和調(diào)查公正地進行,逮捕和搜查適當?shù)夭捎?,法律援助順利地取得,以及消除不必要的延誤等等。以刑事案件為例,只有從立案、偵查、起訴、審理到裁判的整個司法過程都展現(xiàn)其應有的正當性,社會公眾才會對司法和法律產(chǎn)生信賴感,從而增強社會公眾對法律和司法的自覺服從意識,進而為良好司法公信力的形成奠定較好的社會基礎和群眾基礎。因此,司法的過程必須體現(xiàn)中立、平等、公開、參與、效率等特點。
第一,司法人員必須保持中立。也就是說,在訴訟的過程中,司法人員在沖突的各方訴訟主體之間應保持一種超然的或不偏不倚的態(tài)度,與雙方保持相同的距離,不偏向任何一方。同時,如果司法人員同案件的事實或利益有某種程度的關聯(lián)時,司法者應該回避。
第二,訴訟當事人必須得到平等保護。也就是說,在訴訟程序進行中,司法官應當無差別地對待所有訴訟當事人,給予各方當事人平等的機會、便利和手段,同時對各方的意見和證據(jù)予以平等的關注,并在作出決定或裁判時對各方的觀點均予以充分考慮。
第三,司法行為必須在陽光下運行。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除法律有明確的特別規(guī)定外,一切司法行為都必須以訴訟當事人以及社會公眾看得見的方式進行。只有這樣,才能有效保障社會公眾對司法活動的知情權、表達權、監(jiān)督權,實現(xiàn)以公開促進公正,以公正贏得公信。
第四,必須切實保障社會公眾參與司法。社會公眾參與司法活動能夠使司法人員拓寬視野,使決定或裁決更經(jīng)得起社會和歷史的檢驗與質(zhì)疑,同時,社會公眾參與司法活動,使司法活動置于社會大眾的監(jiān)督之下,能有效阻卻司法人員的主觀臆斷,從而提高社會公眾對司法的認同感,增強司法的公信度。
第五,必須確保司法的高效率。一定程度上講,公正的司法裁判所體現(xiàn)出的效率性是司法公信力產(chǎn)生的一個重要原因。最有效率的司法應當是及時、有效且公正地解決社會糾紛的司法。司法公信力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社會公眾對司法的信任和信賴,而這種信任感來自于法律的高效率的實施。只有通過法律高效率的實施,社會公眾才會將訴訟作為保護自己權利,解決糾紛的正常的、正規(guī)的途徑,民眾才能在心理上體驗到法律的重要、公正和可信賴。
法制是通過一系列顯性的法律制度反映出來的。司法公信力制度的打造以已有法律為依據(jù)構建起相關的顯型的運作機制。但我們在重視司法誠信顯型的制度時,不能忽略隱型的道德、思想、觀念等的建設。
所謂誠信價值的道德教化,指的是人們在主張誠信價值時,強調(diào)要根據(jù)一定社會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規(guī)律,并采用一定的道德教育方法,培養(yǎng)受教育者誠實與守信的道德品質(zhì)的活動。誠信價值的道德教化是使誠信的價值自省轉(zhuǎn)化為社會化的過程,它包括了政治誠信價值教育、經(jīng)濟誠信價值教育、文化誠信價值教育和有關誠信價值原則的法制教育等。但在強調(diào)誠信價值的道德教化功能時,國內(nèi)的學術界有些學者存在誤解,認為我們重視法治建設,就不再應當把道德的教化作為重要的問題予以強調(diào),從而把法治與德治二者截然對立起來。其實,法治是一個時代的命題。[1]李瑜青.論德治對法治文明的精神功能[A]//論德治與法治[C].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319—331.
法治國家的建設德治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和內(nèi)在要求。在具體的治理方式上德治和法治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廢。社會主義法治的建設必須充分反映和體現(xiàn)道德的要求,通過法治、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在法律和制度中明確規(guī)定道德內(nèi)容,以其權威性和強制手段規(guī)范社會成員的行為,培養(yǎng)人們高尚的道德品質(zhì)和道德情操,以增強公民道德規(guī)范的責任感,同時也可有力地保證公民權利和義務的實現(xiàn)。但僅靠法律手段來調(diào)整和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是不夠的,通過德治,提高人們的道德的素質(zhì)有利于人們自覺地去營造和諧的社會公共秩序,遵紀守法,保障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進步和發(fā)展。另外,道德建設還能彌補法制建設的不足,因為人們的立法再完整也不可能把社會成員所有的行為都包羅無遺,它只能涉及一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大量的社會生活和社會關系的調(diào)整是要借助于德治方法的運用,比如通過說服教育以提高人們道德的選擇和道德的判斷能力,扶正祛邪、揚善懲惡、追求高尚、激勵先進,從而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這樣道德的說教通過其特有的手段可以促進法治文明的建設,使人們由內(nèi)向外的發(fā)展形成行為的自覺性。通過社會輿論的譴責、批評、贊成或反對以及喚起行為者內(nèi)心的信仰,培養(yǎng)善惡判斷能力和道德責任感等方式,引導行為者借助于自我認識、自我批判和內(nèi)心立法把外在的道德要求轉(zhuǎn)化為自愿的行為活動。[2]李瑜青.論德治對法治文明的精神功能[A]//論德治與法治[C].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319—331.
其一,重視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和傳統(tǒng)美德思想的挖掘,培育和提升司法人員誠信意識。中華民族在歷史的發(fā)展長河中已產(chǎn)生和形成了極為豐富的誠信價值文化,如《周易》就記載:“君子進德修業(yè)。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yè)也?!盵3]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孔子云:“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币虼?,他把“言必信,行必果”[4]張燕嬰.論語[M].北京:中華書局,2006.作為規(guī)范弟子言行的基本要求。這些優(yōu)秀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價值觀點是我們不可多得的精神財富。在培育和提升司法誠信價值意識時我們必須要自覺地對民族傳統(tǒng)文化加以理解和把握。通過學習和把握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美德中的價值理念,加強司法人員誠信道德修養(yǎng),使司法人員誠信價值意識能夠在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條件下得以提升,獲得深厚的社會土壤和高度的民族自覺。
其二,結合時代和社會的發(fā)展,吸取世界各民族優(yōu)秀的價值文化成果。誠信價值的道德建設既要重視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傳統(tǒng)美德的歷史承繼,還應該積極吸收世界各國優(yōu)秀價值文化成果,從而提升它的道德內(nèi)容。我國已經(jīng)進入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發(fā)展的新時期,誠信價值的道德建設也要與時俱進?,F(xiàn)在經(jīng)濟的全球化得到很大的發(fā)展,這種發(fā)展不僅反映出經(jīng)濟領域中產(chǎn)品和資本的跨國性的流動,同時也帶來了以信息為載體的各種文化和思潮在全球范圍內(nèi)的傳播,因此全球化是一個具有全方位特征的社會現(xiàn)象。我們要充分利用這種機會和有利的條件,借鑒和學習世界各國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價值文明成果,廣泛地吸收各民族的優(yōu)長,從而不斷升華誠信價值道德建設的內(nèi)容。
其三,把提升司法誠信價值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體系中。提升司法誠信價值是一個龐大的社會工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特別強調(diào)以廣大的青少年作為教育的重點,而學校是對青少年進行誠信價值教育的重要場所,把誠信價值的教育貫穿于從幼兒園直至大學的全過程,在充分發(fā)揮課堂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同時,還要動員社會各個方面進行有利的配合,為學校的誠信價值教育創(chuàng)造實踐的平臺。誠信價值的道德教育內(nèi)容要進行具體的分解,并貫穿到學校不同學科的課堂教學中,同時還要重視學生日常行為教育,讓學生了解實踐并接受誠信價值,把它作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誠信價值教育要和整個社會的精神文明現(xiàn)實聯(lián)系起來,把它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的組成部分。誠信價值的思想或觀點滲透到群眾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的活動中去,教育形式要活潑多樣,做到寓教于學、寓教于樂,人們廣泛地參加到誠信價值教育的實踐中,并不斷地總結、推廣,使公民的誠信價值意識得到不斷地提升。
其四,充分發(fā)揮大眾媒體、文學藝術的作用,從社會輿論的角度為培育和提升司法誠信價值意識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司法人員誠信價值意識的培育和提升還需要借助于社會輿論宣傳的力量,通過社會輿論宣傳來促進誠信價值的建設。具體來說,要借助新聞出版和大眾媒體等現(xiàn)代化的傳播手段來進行誠信價值的教育,宣傳在誠信價值建設上先進人物和先進事跡,宣傳中華民族傳統(tǒng)優(yōu)秀的誠信價值思想和觀念,宣傳社會主義誠信價值道德規(guī)范,同時對不講誠信并造成危害的人和事進行曝光。文藝作品還要熱情地宣傳人民群眾中良好的誠信價值風尚,以獨特的形式和藝術的魅力,唱響社會主義的文化主旋律,弘揚時代的精神,陶冶人們的情操,塑造人們美好的心靈。另外也要發(fā)揮體育在誠信價值道德建設中的作用,通過豐富多彩的誠信體育活動強健人們的體魄,豐富人們的思想感情,增加人們的心理健康,并達到提升全民的誠信價值意識培育的目的。而在誠信價值道德教化上,主要的內(nèi)容即要確立誠信是立人為本的觀念,誠信是交友之道的觀念,誠信是家庭和睦的觀念,誠信是司法之德的觀念等。
本文為李瑜青主持中國法學會(部級)2011重大課題《法律實施保障機制研究》部分研究成果之一。
*李瑜青,華東理工大學法律社會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法律社會學研究會副會長。
**李思豫,華東理工大學法學院研究生。
***劉婧,華東理工大學法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