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五溪文學與文化及其研究論略

        2014-04-09 05:10:56蔣長棟
        懷化學院學報 2014年2期
        關鍵詞:文明文學文化

        蔣長棟

        (湘潭大學 文學與新聞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5)

        “五溪”給人的印象大多是 “蠻荒”與 “落后”,然而,五溪文學與文化卻出人意料地豐富多彩而又底蘊深厚,毫不遜色于其周邊諸地。作為 “論略”,本文只能就五溪文學與文化最重要的問題如范疇與特質、流變與內涵、研究意義與研究方法等,作一概括性的探索。

        一、獨特的時空范疇,決定了五溪文學與文化具有同其周邊文學與文化既相融合而又自成一體的特質

        “五溪文學與文化”首先是一個地域文學與文化的概念。所謂 “五溪”,較早而又較權威的說法是指在沅陵縣匯入沅江的酉溪,在辰溪縣匯入沅江的辰溪,在洪江區(qū)匯入沅江的雄溪(亦稱巫水),在洪江市黔城鎮(zhèn)匯入沅江的舞溪,以及在洪江市托口鎮(zhèn)匯入沅江的溪(即今之渠水)①。另外,水量稍小的溆水、武水因夾于這五水之間,無疑亦應屬于五溪之范疇。如此,則 “五溪”的核心地域剛好皆在今懷化市十二縣市區(qū)境內。而其上游,則包括了湖南的湘西自治州、湖北的鄂西州、重慶的酉陽區(qū)、貴州的銅仁市、黔東南州乃至黔南州等地市州之縣市區(qū)。

        因此,作為一個地域文學與文化的概念,“五溪文學與文化”可有狹義與廣義之分。廣義的可將整個五溪流域的文學與文化都囊括在內,而狹義的則應特指將五溪口連貫起來的沅水流域中上游地區(qū),也即今懷化市地域之文學與文化。這兩者雖然稱呼相同,但在實際內涵上卻有著巨大的差異。二者雖有交匯融合,但各有其自身獨具的內蘊與特質,不可混為一談。其理由如下:

        首先,地域的天然相連,使今懷化市域歷來都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實體。這十余個縣市區(qū)都處于武陵山與雪峰山之間的沅水中上游,自然環(huán)境相同或相近,沅水成為貫穿這些縣市區(qū)間的便捷通道,因而各縣市間的人民往來頻繁。相對于五溪上游其它地區(qū),他們更認可以五溪口為核心的地域是他們共同的家園,這為其文學與文化的同質同構奠定了起碼的地域基礎。

        其次,歷史沿革的緊密相連相續(xù),使今懷化市域內的人民在政治、經濟乃至文學與文化上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文明實體。今懷化境內的十余個縣市區(qū),幾乎所有朝代都屬于同一行政區(qū):楚、秦、西漢為黔中郡郡府所在之核心地帶,東漢、三國、兩晉、南朝之宋、齊、梁均屬武陵郡管轄,陳、隋則為郡府設于今懷化沅陵縣的通寧郡、沅陵郡之核心地帶,唐為黔中道所轄的辰州和巫州(即敘州、沅州),兩宋為荊湖北路所轄的辰州、沅州與靖州,元為湖廣行省的辰州路、沅州路與靖州路,明為湖廣行省的辰州府與靖州,清為湖南省所轄的辰州府、沅州府和靖州。從中可以見出,今懷化市域除了清以后幾百年屬湖南管轄外,歷史上較早的楚、秦、西漢曾是境內設有郡府的較重要的行政區(qū)域,而自漢以迄于明的漫長歲月中,其所在之郡、州、縣,除唐代被轄于今重慶彭水為道府的黔中道外,其上一級行政區(qū)劃幾乎全都是荊州、郢州、荊湖北路、湖廣行省等首府設于今湖北者。也即是說,這段漫長的歷史都是以湖北為核心的荊楚文明直接輻射于懷化的②。鑒此,故就行政管轄的影響來看,今懷化市域既有著上古以來作為黔中郡府所在地的五溪蠻文明為根基,又有著漫長時期的荊楚文明的強大影響,最后則以封建社會后期中華文明中較先進的湖湘文明作為其強大影響因素。所以,是五溪蠻文明或少數(shù)民族文明之底蘊同這幾種較先進文明的有機交融與結合,構成了包括文學與文化在內的五溪文明之特質。而體現(xiàn)這種交融結合之動態(tài)效應的,就是五溪古代的行政區(qū)劃,也依次由下游向上游逐漸推進:先秦西漢的行政中心是靠近下游的沅陵(楚、秦黔中郡所在地)與中游的溆浦(西漢武陵郡所在地),至唐代又建立起了沅水上游的行政中心洪江市黔城鎮(zhèn)(唐敘州、巫州或沅州所在地)和芷江(宋以后沅州所在地),至宋代則又建立起沅水更上游的行政中心靖州。五溪口地區(qū)行政管轄的相對順利,使它較五溪上游如黔東南等地的長期羈縻,在文明上顯得更似漢族;而與荊楚與湖湘等發(fā)達地區(qū)比,它則又更似少數(shù)民族。因此,五溪文學與文化在質性上屬于區(qū)別于其周邊地區(qū)的相對獨立而別具特色的文明實體。

        再次,歷史上人口的不斷遷徙與融合,使古代懷化市境內的民族構成及文明結構較漢族聚居區(qū)和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有著更多動態(tài)變化和較多差異性。懷化的遠古與上古時代定然有著更多的 “五溪蠻”民,其中不少就是唐宋以來所謂的“僚”,也即今之侗、苗、瑤等少數(shù)民族的前身。然而,沅水流域的五溪口地帶由于開發(fā)較早,因而其人口與文明結構就與五溪諸流域上游逐漸產生動態(tài)性差異。即以唐時敘州所轄郎溪縣為例,《元和郡縣志》卷31《郎溪縣》:“漢钅覃城縣地,晉安帝省,貞觀八年析龍標縣置,在郎溪之側,因以為名,沅水自僚界流入。”③郎溪縣溯沅江而上即是所謂 “僚界”(也即今黔東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則正說明郎溪縣已是漢 “獠”融合或以漢為主的區(qū)域。到了宋代,王安石變法對少數(shù)民族實行安撫政策,使原來的 “飛山蠻”即靖州一帶的侗苗等少數(shù)民族亦歸附朝廷,靖州作為懷化最后一個接受朝廷管轄并確立漢民族文明的州,居然很快成為一個人丁興旺的州④。經過兩千多年來的民族交匯與融合,五溪口地區(qū)的漢民族與少數(shù)民族間在血緣上已逐漸形成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這樣,在文明認同上,漢與苗侗間的差異感,已逐漸變得較純漢族區(qū)或純苗侗區(qū)更為淡泊和寬容。時至今日,除了較邊遠的縣鄉(xiāng)之外,即使是許多已被劃為少數(shù)民族自治的縣、鄉(xiāng),無論風俗習氣還是日常交際語言,都已與漢民族并無大異,能夠證明其民族身份的常常只剩下祖輩們遺留下來的民族特有的姓氏了。而在民族秉性與素質方面,漢人有可能占上了更多的苗侗之氣,苗侗人也可能沾上了更多的漢族之習。這種多種文化與文明共存而又相互融合的特質,乃是作為中國東西部之結合部、作為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之交匯區(qū)的五溪地區(qū)所獨有的。這種特質乃是兩千多年來五溪所固有的蠻文明或少數(shù)民族文明,在同中原文明、荊楚文明、湖湘文明的交融結合中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而五溪文學與文化則深深地打上了這一文明特質之烙印。

        基于以上諸多因素,所以狹義的五溪文學與文化,既非純粹的中原漢民族性質或荊楚文明與湖湘文明性質,亦非純粹的西南少數(shù)民族文明性質,而是融合了多方面文明之長特別是漢民族文明之長,又具有其本土 “蠻”文明底色的一種獨特的文學與文化體系。其文學與文化之個性,既有中原文明的理性與嚴肅,又不乏少數(shù)民族的情性與活潑;既有中原文明講究和諧寬容的品性,也不乏西南少數(shù)民族憎愛分明的反抗品格;既有中原文明維護國家統(tǒng)一與團結的傳統(tǒng),也不乏保持自身特色與個性的要素。因此,五溪文學與文化就像它所處的雪峰山與武陵山那樣雄奇博大,又像滔滔沅水那樣充滿靈動、優(yōu)美與活力。它的這一漢 “蠻”并存而又交融結合的特質,構成了它獨有的 “雜交”優(yōu)勢,因而是很難將之完全作為某種地方文明之附庸來對待的。

        二、漫長的發(fā)展流變,決定了五溪文學與文化在同周邊諸多文明的動態(tài)結合中產生了豐富多彩而又深刻的內蘊

        五溪文學與文化既然是以五溪蠻文明為底蘊,又是在與荊楚文明、中原文明、湖湘文明長期交融結合中逐漸演變形成的,那么,它就必然不是一個處于固定不變的形態(tài)。歷史越是向前推移,五溪文化與文學就越是與荊楚、湖湘、中原文明結合得緊密,而其文學與文化的積淀就越厚重。如果我們將五溪文學與文化的發(fā)展流變作一大致的梳理,那么就會發(fā)現(xiàn),其每一階段的演進其實都是在與周邊文明的交融結合中建立起其自身特色而創(chuàng)造出其自身輝煌的。由于每階段的結合重點對象不盡相同,因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特色和形態(tài)也就各異,這就決定了五溪文學與文化的內蘊必然是豐富多彩而又厚實深重的。

        (一)在與黃河文明結合中開啟中華文明之先河的遠古時期

        人們談論中華文明的起源時,動輒以黃河流域為先。然而,歷代的史籍記載與傳說,特別是近年來先進的考古發(fā)掘都證實,懷化所處的五溪地區(qū),正是中華民族幼年時代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所能證明此一論斷的證據(jù)不勝枚舉。

        最具權威而被評為2005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的安江高廟遺址,不僅出土了七千四百年以前的稻種,還出土了堪稱 “神農氏神徽”的多件圖騰神像,完全證實了晉代史學家習鑿齒所說的 “神農生于黔中”的說法[1]。在與高廟不遠的會同縣連山,近年出土的陶器中也有與炎帝 “連山易”相關的八卦圖,連山一帶的炎帝崇拜習俗,以及流傳于湘黔邊境少數(shù)民族一帶的別樣 《易經》版本,無不說明古籍所載炎帝《連山易》誕生在南方蠻荒之地的正確性⑤。改革開放后,舞水沿岸發(fā)現(xiàn)和出土了大量新石器遺址,這在全國出土的新石器遺址中所占分量是最多的。這說明,即使在位處沅水中上游的五溪縱深地區(qū),遠古時代就有人類居住,并開啟了中華民族童年期的文明。

        如果往更遠古的蒙昧時代追索,相傳為中華民族最初始祖的盤古也與五溪淵源密切。懷化沅陵縣自古以來不僅流傳著有關盤古開天地及其子女情況的大量傳說,而且近年來又在該縣丑溪口鄉(xiāng)荔溪口村盤溪山腰的盤古洞中,發(fā)現(xiàn)了巨型石鎖等與盤古傳說相關的器物,證明有關盤古的傳說并非空穴來風[2]。

        五溪地域這些代表長江流域遠古文明,曾經在與黃河遠古文明的交融結合中,形成了以炎黃文化為核心的中華遠古文明。這對中華文明的形成功莫大焉,也為五溪地區(qū)未來創(chuàng)造更輝煌燦爛的文學與文化奠定了扎實深厚的底蘊。

        (二)在與荊楚文明結合中為中華文學與文化奠基的上古時期

        從春秋戰(zhàn)國一直到秦漢,五溪地區(qū)作為黔中郡和武陵郡的郡府所在地,在全國享有作為一個重要行政區(qū)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位,在南方堪與長沙等郡國平起平坐。秦王朝對黔中的興趣,以及首先將之納入其大一統(tǒng)版圖,都證明當時的五溪地區(qū)確是一塊肥肉。而馬援的馬革裹尸還,又證明它還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⑥。作為黔中郡首府的今沅陵縣,其遺存的古陵墓規(guī)模之大,堪比西安之秦陵。作為西漢武陵郡首府的溆浦縣,則留下更多有關屈原的名勝古跡。屈原的著名辭賦 《涉江》、 《橘頌》等作于其被流溆浦期間[3]93。從屈原作品中還寫有 “沅有芷兮澧有蘭”等內容來看,他有可能還來過沅水更上游的舞水河流域。屈騷作為繼官方搜集的詩集 《詩經》之后第一個由私家署名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開啟了中國文學創(chuàng)作更新更廣闊的道路。而其 《九歌》所帶的濃重巫文化色彩,正好與五溪地區(qū)至今尚保持著的巫文化傳統(tǒng)有著驚人的一致。王逸 《楚辭章句》認為,屈原是在流放民間見到祠神的樂歌后才寫成 《九歌》的。如此看來,五溪的本土文化不僅影響到屈原 《涉江》等典型文人型作品創(chuàng)作,也可能影響到其對民歌的整理與再創(chuàng)作。正是五溪的蠻文學與文化同楚文學與文化的交融結合,在五溪這塊土地上才誕生了中國早期偉大的文人詩篇。

        上古時期五溪蠻文明不僅與荊楚文明交融結合,而且也有著與中原文明的交融結合。《太平御覽》引 《荊州記》云:“小酉山上石穴中有書千卷,相傳秦人于此而學,因留之。故梁湘東王云訪酉陽之逸典是?!雹叽诵∮仙街?,即今沅陵縣二酉山的藏書洞,據(jù)傳曾是善卷隱居和藏書之所,而秦始皇 “焚書坑儒”時,居然成了文人的讀書藏書之所,這為中華文化的得以保存和延續(xù)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成語“學富五車,書通二酉”,即來自于五溪下游的酉水河畔。

        (三)在與中原文明交融結合中取得五溪文學與文化質性突破的中古時期

        如果說上古時期的五溪文明同荊楚文明與中原文明的結合,主要還只是在五溪靠下游的沅陵、溆浦一帶,那么,經過漢魏六朝的過渡,至唐宋時這種結合便已廣泛延及五溪地區(qū)的中上游。唐代在今洪江市黔城鎮(zhèn)設敘州,宋代在今靖州縣城設靖州,將吸納中原文明并與本土文明有機地交融結合的模式推至五溪全境,從而取得了文學與文化史上質性的突破與進展。

        唐代的五溪主要是通過貶謫形式派流官來傳播中原文明的,如著名詩人王昌齡、曾任宰相的著名宦官李林甫、著名史學家柳芳等曾在盛中唐之交先后被貶巫州(即敘州或沅州)。王昌齡在龍標(巫州治所)曾留下大量著名詩作和文論著作 《詩格》,據(jù)傅璇琮先生考證,他還在此給當?shù)貙W生傳授過 《詩格》中的創(chuàng)作經驗和方法[4]151。李林甫留下 《薺菜》詩,柳芳則與李林甫合作留下寶貴歷史著作 《實錄》⑧。

        宋代則因王安石的變法而較理想地實現(xiàn)了靖州的設州,順利解決了侗苗等少數(shù)民族歸附朝廷的問題。宋代著名文人魏了翁被貶于靖州,不僅留下許多詩文,而且還創(chuàng)建了鶴山書院[5]79。

        另一重要的文學與文化發(fā)展措施是,在唐宋以后五溪地區(qū)的三個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都已有了自己的書院,即辰州(沅陵)的龍興講寺、沅州(黔城)的寶山書院、靖州的鶴山書院等。其中,龍興講寺由唐太宗于唐代初年下敕修建,比岳麓書院歷史還要悠久,宋以后董其昌、王陽明等許多著名學者都曾來此講學。這些學校很快便將中原文明傳播到五溪的城鄉(xiāng),如此一代代延續(xù),使中原文明在五溪地域得以生根、開花、結果,并與本土少數(shù)民族文明相互融合與補充。例如,王昌齡在貶龍標時,就曾留下 “王昌齡贈花聯(lián)苗漢”、“鯉魚巖苗女聽歌”等苗漢文化相交相融的許多動人傳說和故事。這種民族間文學與文化的相互交融,也是五溪核心地帶較其時尚多為羈縻州的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經濟文化更為先進,與朝廷關系更為融洽的重要原因。

        (四)在中原文明與荊湘文明引領下為資本主義萌芽作出杰出貢獻的近古時期

        如果說,唐宋是五溪文學與文化同中原文學與文化相互交融結合的突破期,那么,元明清則是這種交融結合的快速發(fā)展期。此一時期既有唐宋以前那樣的外地文人來到五溪,如董其昌、王陽明等相繼來五溪一帶進行文化與文學活動,更有了五溪本土文人的相繼出現(xiàn),這在此時各縣的縣志中都有著較豐富的記載。其中最著名者,是出生于明代麻陽縣辰水河畔的苗族著名文人滿朝薦,他以自身的為官清廉及剛直不阿,譜寫了中國近古廉政反腐文學的不朽篇章。有關他的動人故事和傳說,在五溪民間代代相傳,至今未輟。

        近古時代的元明清,是中國手工業(yè)勃興的時代,資本主義因素的萌芽,促成了此一時期中國文學與文化的繁榮。五溪地區(qū)作為中國東西部的一個結合部,商業(yè)經濟空前繁榮。洪江古商城是大西南物資通江達海的橋頭堡,從其留下來的大量明清古戲臺,以及五溪地區(qū)各地祠堂、廟宇、學校等處都建有數(shù)量頗多的古戲臺可知,近古五溪地區(qū)的戲曲文學是非常普及和發(fā)達的。此一時期流傳于該地各縣的劇種,首推辰河高腔,次則屬于花部的陽戲,其劇目之多,令人目不暇給。作為中國戲曲活化石的目連戲,至今仍是國家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五溪人特有的文化性格,使這一地帶的山歌、兒歌、酒歌、婚嫁歌、喪葬夜歌、開山歌、沅水號子等民間歌謠,歷來就遠較其它地區(qū)更豐富多樣,而資本主義萌芽的商業(yè)效應,更促成其空前活躍。與此同時,侗族大歌、苗家對歌以及演唱其歷史淵源的少數(shù)民族民歌等,更是在侗苗等民族特殊風俗與節(jié)慶中,構成了與漢民族平行發(fā)展而又別具風味的另一個文學與文化體系。

        此一時期名著 《金瓶梅》將其主人公西門慶、潘金蓮皆安排成 “五溪人”,暨南大學教授史小軍先生在其 《〈金瓶梅詞話〉導讀》中認為,五溪人就是懷化人。對小說人物籍貫進行考證似乎有點無聊,但 《金瓶梅》主人公籍貫的這一安排,的確是獨具匠心的。該書作者作為士大夫族,絕非不知道典籍中的 “五溪”所指為何處。而作者生活的時代,“五溪”作為既盛產藥材而又擁有洪江古商城那樣的商業(yè)繁榮之地,已經名著四海,所以作者將西門慶安排成一個經營藥材生意而又帶點 “蠻”息霸氣的五溪商人,是合乎其時歷史之真實的,它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五溪地區(qū)近古商業(yè)的繁榮昌盛。

        (五)在先進思潮引領下為人民解放和社會進步作出不朽貢獻的現(xiàn)當代時期

        民國及新中國時期,五溪文學與文化也如同五溪的政治、經濟一樣,直接受五四以來中華文明大趨勢及馬克思主義的影響,成為摧毀舊世界、建設新家園的戰(zhàn)斗號角。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民國第一任內閣總理熊希齡、著名文學家沈從文等,都曾在五溪這塊熱土上生活過較長時間,沈氏留下了豐富的文學創(chuàng)作,熊氏則在黔城芙蓉樓等地留下過墨寶。作為民國時期著名戲曲家的向培良,是原黔陽縣沙灣鄉(xiāng)出生的五溪本土作家,著作頗豐,至今仍在臺灣文學界享有盛譽,大陸也有不少學者對其著作進行過研究。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五溪大地出現(xiàn)了向警予、粟裕、滕代遠、劉曉等一大批優(yōu)秀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解放后又出現(xiàn)了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這些人物都成為當代五溪文學與文化謳歌描寫的對象,并產生了積極而廣泛的影響。

        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五溪大地,是抗戰(zhàn)的大后方,也是御敵的最前哨。不僅國民政府的軍政機構大量遷入此地,而且也成為許多抗戰(zhàn)文學與文化人士的聚集地,許多抗戰(zhàn)文學作品便產生在這塊土地上。芷江機場的美中空軍飛虎隊擊落日機的英雄事跡,也在此地得到報道,并成為相關文學與藝術作品的素材。尤其是給予日本帝國主義以致命一擊的湘西會戰(zhàn),其主戰(zhàn)場皆在五溪腹地及其周邊地區(qū),因而當日本投降后,國民政府將抗戰(zhàn)勝利受降草簽儀式選定在芷江舉行。因而,以芷江為地標的和平文化又成為五溪文化的又一耀目亮點。

        新時期以來,懷化本土一批批文學與藝術佳作競相迭出,一批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國家保護,少數(shù)民族文學與文化成果還進入了國際視野,本土戲曲與影視文學取得了新的突破,黔城等地成為了影視界熱門的拍攝基地。改革開放的春風掀開了積淀數(shù)千年之久的五溪文學與文化寶藏,仿佛一夜之間便呈現(xiàn)出一個文化大觀園的動人景象:遠古的高廟文化、連山易文化、盤古文化,上古以屈騷為代表的楚文學與文化,中古王昌齡、魏了翁的貶謫文學與文化,近古滿朝薦的廉政文學與文化、洪江古商城文化、戲曲文化,現(xiàn)當代的民國文人文學與文化、革命前輩文學與文化、芷江和平文學與文化、袁隆平稻作文學與文化、古城古鎮(zhèn)古村等 “三古”文化、侗苗少數(shù)民族文學與文化,以及改革開放后更加繁榮昌盛的新時期文學與文化,簡直令人目不暇給,蔚為壯觀。當今天為五溪文學與文化作總結時,我們不能不為它所積淀的豐富多彩而又厚實沉重的內蘊感到驚訝!

        而如此豐富厚重的內蘊,正是在上述五個漫長的發(fā)展階段中,五溪文學與文化在同荊楚文明、中原文明以及湖湘文明的交融結合中,逐步演變而成的。

        三、豐富厚重的內蘊,決定了對五溪文學與文化必須采取更認真嚴肅的研究態(tài)度和更獨特有效的研究方法

        從五溪文學與文化那涉類繁多而又厚實沉甸的內蘊中可以窺見,五溪文學與文化乃是一種既吸納而又超越了周邊諸多文明的獨特文學與文化,其自身已構成一個相對完整而又獨立的文學與文化體系。對于這樣一個多元文明相融合而成的文學與文化體系,是必須采取嚴肅認真的態(tài)度來進行研究的,無論是將之簡單視為一般意義上的少數(shù)民族文學與文化,還是將之視為某一地方文學與文化之附庸,甚或妄加否定而不屑一顧的態(tài)度,都是欠慎而又欠妥的。

        有了嚴肅認真的研究態(tài)度,還必須有卓有成效的研究方法。既然五溪文學與文化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完整獨立體系,那么,我們的研究就必須著眼于逐步建立起這一體系。從這點出發(fā),必須聚諸學人之合力,統(tǒng)籌安排,各個擊破,方可取得全線勝利;而散亂無序、各自為陣的研究必然是低效的,是很難達致如此浩繁宏偉工程之完成的。具體來說,完成五溪文學與文化完整而獨立研究體系的構建,必須扎實抓好以下諸多重要的研究環(huán)節(jié):

        首先,必須認真扎實地搜集、整理和研究五溪文學與文化的重要個案。由于一切正確的結論都是由不可撼動的客觀事實得出的,因此,體現(xiàn)客觀事實的個案之搜集、整理與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個案研究也即文學與文化史上所發(fā)生的一切事件與史實的研究,是構筑五溪文學與文化研究體系的基本構件,是鑒別五溪文學與文化之質性的主要依據(jù)。可喜的是,懷化學院的相關課題及懷化文化部門的相關部署已經在這方面邁出了堅實的步伐,且成績斐然。而如此繁多的個案研究,仍然是有著廣闊的研究余地的。古來涉及到五溪文學與文化的典籍,分布于經史子集等諸多領域。從歷朝中央所編到地方所編的各種文學與文化典籍,從文人著述到民間藝人之創(chuàng)作,一切有關五溪文學與文化的內容都尚待系統(tǒng)的梳理和研究;而流傳于五溪地區(qū)的民間歌謠、民間故事、民間講唱文學、民間戲曲、民間宗教文學與文化、民間習俗之文學與文化等,尚有廣闊研究空間;侗苗等少數(shù)民族文學與文化,也還有許多課題須繼續(xù)探索。然而,面對如此浩如煙海的五溪文學與文化之個案,我們不可能處處發(fā)力,四面出擊,而應抓住重點,將最有價值的課題提煉出來,按輕重緩急排列,務求重點課題的攻堅克難。

        其次,在重點個案梳理與研究的基礎上,用比較的方法找出這些個案與周邊文學與文化的聯(lián)系點。個案研究切忌孤立的就事論事,而應力求以宏觀的視野,將之與周邊(荊楚、湖湘、巴蜀、黔貴等)文學與文化聯(lián)系起來,在比較中鑒別其受何種文明影響抑或為本土所固有,以確定其文明之屬性。另外,還應做好文明影響中的雙向研究,因為除了受周邊文明的影響外,五溪文明也可影響到周邊地區(qū)的文學與文化。如此研究的目的,都在于見出五溪文學與文化是怎樣在同周邊文學與文化的交融碰撞中,逐漸建立起具有其自身特色的文學與文化。

        再次,還要按照時代順序,將個案研究的結果分別放到相應的歷史階段,看每一階段文學與文化的總體個性以何種文明占主導地位。更進一步,則應將每一階段文學與文化的文明個性連貫起來,從而得出五溪文學與文化之文明個性的流變軌跡與流程。當然,這種流變式的研究方法,除了應用于總體研究之外,還可用于某一特定文體或某一特定文化現(xiàn)象的研究,如戲曲在五溪的流變、某一文化習俗在五溪的流變等,如此則可構建出有血有肉而又系統(tǒng)完整的五溪文學與文化研究體系??傊灰覀円?guī)劃和組織妥當,我們就能在許多個案研究的基礎上,作出許多具有宏觀意義的研究,從而在五溪文學與文化的研究中取得更加豐碩而又具突破意義的成就。

        [1]李建輝.上下七千年 古今兩神農[J].南長城,2005,(3):2.

        [2]張大強.中華始祖盤古在沅陵現(xiàn)身[J].五溪,2003,(3):29.

        [3]禹經安.也談屈原 《涉江》之溆浦[C].沅水流域古代文學與文化研討會暨2013年湖南省古代文學學會年會論文集.

        [4]傅璇琮.談王昌齡的 《詩格》[A].唐詩論學叢稿[M].北京:京華出版社,1999.

        [5]尹江海.明抄本 《靖州志》所載 《靖州書院記》的文獻價值[C].沅水流域古代文學與文化研討會暨2013年湖南省古代文學學會年會論文集.

        注釋:

        ①《水經注》卷37《沅水》為最早記載 “五溪”者,謂雄溪、溪、無溪、酉溪、辰溪為五溪.其中 “無溪”即今 “舞水”,“溪”即今 “渠水”.

        ②關于懷化歷代行政區(qū)劃沿革,參見譚其驤主編 《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二冊11-12圖、22-23圖、49-50圖,第三冊28-29圖、53-54圖,第四冊5-6圖、25-26圖、34-35圖、42-43圖、44-45圖,第五冊26-27圖、59-60圖,第六冊27-28圖、63-64圖,第七冊32-33圖、66-67圖,第八冊50-51圖等.地圖出版社1982年版.

        ③《元和郡縣志》卷31《郎溪》條,文淵閣 《四庫全書》史部之地理類,總第468冊.

        ④《宋史》卷88《靖州》條,文淵閣 《四庫全書》史部之正史類,總第288冊.

        ⑤參見會同縣門戶網 《會同之窗》中的 《解密水書連山易》,以及中央電視4臺 《走遍中國》欄目有關神農與連山易的介紹(上下集).

        ⑥后漢書(卷24《馬援傳》).岳麓書社,1994:363-365.

        ⑦太平御覽(卷49地部14《小酉山》).中華書局,1960:238.

        ⑧舊唐書(卷184《高力士傳》).中華書局,1975:4757.新唐書(卷132《柳芳傳》).中華書局,1975:4536.

        猜你喜歡
        文明文學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我們需要文學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6
        請文明演繹
        銀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漫說文明
        “太虛幻境”的文學溯源
        紅樓夢學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5:56
        誰遠誰近?
        對不文明說“不”
        文明歌
        我與文學三十年
        小說林(2014年5期)2014-02-28 19:51:51
        国产黄片一区视频在线观看| 草草浮力地址线路①屁屁影院| 4444亚洲人成无码网在线观看 | 狠狠躁日日躁夜夜躁2020| 精品国产av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中文字幕每日更新| 麻豆密入视频在线观看| 丝袜美腿亚洲综合久久 | 国产激情免费观看视频| 久久久精品国产免费看| 一二区成人影院电影网| 人妻少妇久久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 亚洲 国产 韩国 欧美 在线| 精品熟女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97成人精品国语自产拍| 波多野42部无码喷潮在线| 亚洲第一成人网站|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亚洲综合|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人妻在线日韩免费视频| 欧美va免费精品高清在线| 青青草原亚洲在线视频| 99久久精品国产91| 精品亚洲a∨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受www免费人成| 97人人超碰国产精品最新o| 国产在线高清无码不卡| 涩涩鲁精品亚洲一区二区 | 久久国产精品美女厕所尿尿av| 中文字幕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97在线观看播放| 亚洲一区视频在线| 蜜桃人妻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av无码| 好吊妞人成免费视频观看| 一区二区特别黄色大片| 精品人妻中文av一区二区三区| 啦啦啦www播放日本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