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 源,陳維鋒,郭紅梅
(四川省地震局,四川成都 610041)
汶川特大地震中,在“十五”期間建設的四川省地震應急指揮中心并沒有成為四川省政府抗震救災指揮中心。于是有關專家認為,在大地震應急工作中,地震部門的作用和地位應定義為“為政府提供及時、動態(tài)、權威的震情、災情信息的參謀部門”更為妥當。因此,為了能夠及時獲取地震現(xiàn)場災情信息,充分發(fā)揮地震部門的主導作用,在“十五”項目建設的基礎上,通過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項目等一系列的工程建設,四川省地震局已經建成了從下至上、由點及面的災情信息獲取網絡,而這些強大的災情上報與獲取手段在這次蘆山地震應急救援中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
目前基于“四川地震應急指揮技術系統(tǒng)”的災情獲取手段有多種多樣,這些手段實現(xiàn)了地震現(xiàn)場的災情上報、災情信息匯集與處理、信息通告、動態(tài)顯示等功能。蘆山地震應急救援期間,按照報災對象不同大致分為以下3類:(1)公眾報災。普通公眾通過防震減災信息網進行手動在線填報災情信息進行報災,以及撥打12322防震減災公益熱線進行電話報災;(2)專業(yè)人員報災。專業(yè)人員報災主要是由地震現(xiàn)場工作人員和救援隊員通過海事衛(wèi)星電話、互聯(lián)網、手機等方式將災情信息上報到省地震局,進而向省政府抗震救災指揮中心報災;(3)三網一員報災。由地震宏觀測報網、地震災情速報網、地震知識宣傳網和防震減災助理員組成的“三網一員”通過PDA、短(彩)信、互聯(lián)網等手段進行報災。
通過“四川地震應急指揮技術系統(tǒng)”升級和本地化改造,結合三網一員災情速報網的構建,在蘆山地震應急救援期間各類災情信息獲取的途徑也多種多樣,主要包括以下8種方式:(1)PDA災情獲取;(2)在線填報災情獲取;(3)12322熱線災情獲取;(4)手機短信息/彩信災情獲取;(5)基于BGAN網絡的災情獲取;(6)現(xiàn)場音視頻災情獲取;(7)互聯(lián)網災情智能檢索;(8)遙感災情獲取。
與此同時系統(tǒng)還可持續(xù)進行災情信息提供與發(fā)布。根據不同時段、不同層次、不同對象通過各種渠道提供和發(fā)布災情信息。(1)分時段:應急響應期、應急處置期、恢復重建期;(2)分層次:中國地震局、四川省政府、應急聯(lián)動單位、市州防震減災局;(3)分對象:各級抗震減災指揮部、救援隊、現(xiàn)場工作隊、應急聯(lián)動單位、公眾。
(1)門戶網站。門戶網站系統(tǒng)是對公眾提供防震減災信息服務的窗口,四川防震減災信息網的建設保證了地震信息的快速發(fā)布,由于采用CDN加速服務,提升了地震信息服務能力,極大地提升了對公眾的災情信息服務能力。蘆山地震發(fā)生后,在四川防震減災信息網上快速制作出了四川省蘆山“4.20”7.0級地震專題網頁,提供了震中位置分布圖、震區(qū)概況、地震科普知識、地震應急響應、地震相關信息等。2013年4月20日,四川防震減災信息網站共發(fā)布災情、應急救援等相關信息170余條。當日網站的服務帶寬峰值達157 MB,總流量達135 GB,訪客數(shù)達13萬人次;(2)災情上報系統(tǒng)。由四川省地震局承擔建設的“5.12”汶川地震災后重建項目《四川省災情快速上報接收處理系統(tǒng)》,依托三網一員,在蘆山地震應急期間大顯身手。8時4分34秒,《四川省災情快速上報接收處理系統(tǒng)》收到了第一條由災報員通過災情采集PDA上報的震感信息;半個小時之內,系統(tǒng)就收到包括雅安、成都、涼山彝族自治州等市(州)上報的110多條災情信息,涵蓋了包括震感、通信、房屋和人員傷亡等10個災害類別;截至2013年4月23日16時,共收集到來自全省18個市(州)1134條災情PDA上報信息,現(xiàn)場圖片四十多張;(3)12322熱線。依托于“5.12”災后恢復重建項目成果和日常扎實的工作,地震發(fā)生后12322四川省防震減災公益服務熱線值班人員借助熱線平臺與領導、同事取得聯(lián)系后,通知其他與地震有關的工作人員迅速到崗,并立即投入到電話災情受理工作中。截至4月23日8時,12322四川省防震減災公益服務熱線受理IVR呼入電話800多個,其中包括轉人工受理電話81個,接通電話42次,受理電話咨詢12次。
通過上述幾種災情信息獲取與發(fā)布渠道的數(shù)量統(tǒng)計分析不難看出,普通社會公眾在地震發(fā)生后第一時間主要是通過互聯(lián)網以及電話來了解最新的災情信息;地震現(xiàn)場的災情信息還需要通過專業(yè)人員來及時上報。因此,要加強門戶網站的建設和維護工作,堅持推進新技術和新設備的開發(fā)利用,這樣才有利于災情信息的快速傳輸,滿足社會公眾日益增長的信息服務需求。單從災情信息匯集系統(tǒng)上報的災情類別來看,主要還是集中在震感信息,而地震過后不論是現(xiàn)場還是后方更需要的是人員傷亡、醫(yī)療救援等信息。因此,今后還需要加強相關人員對專業(yè)設備使用方面的培訓,重點應該側重于報災技巧方面。各類災情信息的上報、匯集、處理到發(fā)布,形成的信息流不僅為政府、媒體、社會公眾提供最新、最權威的震情、災情信息服務,而且為專業(yè)人員提供震情、災情信息技術服務。整個“四川地震應急指揮技術系統(tǒng)”運行的自動化、產出的規(guī)范化,構建出了省市縣三級的信息互聯(lián)互通、共享的地震應急信息網絡,在這次蘆山地震的應急救援實踐中得到了檢驗,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