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雯文
(武漢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湖北武漢 430023)
水,自古以來就是人們歌頌的對象。“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孔丘:《論語·雍也篇》)“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老子《道德經·八章》)。水,是一種高尚品德的代表,它形態(tài)靈動,無色無味,沁人心脾,怡人心扉。它與酒,與茶等一樣,已經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同時,城市作為人類文明的集中地,它的形成與水密不可分。從風水的角度來說,“背山面水”的地方是建城和選住宅的風水寶地;從安全的角度來說,有護城河的存在,總是會讓居民倍感安全。可以說,城市的發(fā)展與其水文化密切相關。
水,是生命的發(fā)祥地,人類對水最基本的認知應該是水是人類生存最基礎的條件。人類從出生那天起,就與水息息相關[1]。
其次,水被賦予了豐富的社會內涵和人文內涵,成為人們精神的寄托[2]。古人有看著流水日夜奔騰不息而發(fā)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愁思感慨,由滴水穿石而悟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的大智慧;水在人們心中亦是清純無瑕,溫柔美麗的表征,《紅樓夢》中賈寶玉的名言“女兒是水做的骨肉”以水來譬喻純真無瑕的少女[3]。水的作用如此重要,以至人類以及所有的生物對之的傾向早已成為固化于生命之中的一種本能和靈魂深處的崇拜,用榮格的觀點叫做“群體無意識”狀態(tài)。這種與生俱來的親水本能是產生宗教與神話、圖騰崇拜的原始動因,為水文化之中最神秘的一章做好了本初的創(chuàng)作。水可以澤被蒼生,故上界有神司雨;耶穌撒向上帝選民的是“活水”;老子說:“智者樂水”;畢達哥拉斯說萬物“水”居第一;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海有海神,河有河神,水的神化是人們樸素認識中對水的敬畏。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水又是殘酷無情的化身,它吞噬生命,破壞田園,毀滅財產,先民稱之為“洪水猛獸”。人們對水的情感是復雜而又矛盾的。
中國水文化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至距今7500年~5000年以前的黃河流域一帶。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兩岸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為人類生存、定居、農耕以及繁衍生息提供了重要的條件。彼時,人類對水的認知還處在蒙昧混沌狀態(tài),其表現(xiàn)在對水的依賴以及崇拜、畏懼上,并沒有上升到一定的清晰的意識形態(tài)。
有歌謠唱道:“土,返其宅;水,歸其壑;昆蟲勿作,草木歸其澤?!币馑际瞧砬笏氐阶陨淼臏锨?,不要再淹沒屋舍農田、草木莊稼,帶有濃厚的對自然、對水的順從及敬畏,這是水文化的萌芽階段。水文化真正形成發(fā)展于距今約4200多年的大禹治水時期,相傳古代洪水滔天,鯀作堤堵水,歷九年而失敗。舜免鯀而用禹,禹重調查研究,摸清水的來龍去脈,因勢疏導,并播九河入海。禹還辯物土之宜,定貢賦之等,開溝,川各級渠道,灌水入田。禹治洪水兼顧航運,灌溉,為全世界綜合利用的先聲。三過家門而不入的艱苦奮斗的精神,成為后人的學習楷模。以禹為代表古代治水的思維以及行為為水文化的發(fā)展奠定了根基[4]。由此,人類對水從早先模糊的認知,發(fā)展到能夠戰(zhàn)勝水的力量并逐漸運用水的能量來改變人類生活,實現(xiàn)了極大的跨越。
水是一種自然形態(tài),任何自然形態(tài)的物體不經人的加工、改造和利用,就不能屬于文化的范疇,不具備文化的屬性[5]。
人類逐水而居,城市的發(fā)展與水密切相關,古今中外,都有關于江河湖泊與城市形成相關的例子,世界聞名的四大文明古國的發(fā)祥、興衰與水息息相關,尼羅河被譽為“埃及之母”,是古埃及文化的發(fā)祥地;幼發(fā)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孕育了燦爛的古巴比倫文化;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城市水文化既是與水相關的文化,如城市內部湖泊水系的歷史典故、人文傳說、發(fā)展沿革等,又是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興的文化,并由此衍生出其他與水相關的一些文化內涵,如碼頭文化等。杭州西湖聞名天下,風景秀麗固然很重要,更因為白娘子、雷峰塔、李師師等的故事傳說,為西湖注入了不朽的生命力。在城市的形成過程中,水對城市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1)在城市的選址過程中,一部分城市是因水而生,自然形成;非自然誕生的城市在選址上最大程度考慮水體分布的影響,在《管子·乘馬》中有記載:“凡立國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廣川之上,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溝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規(guī)矩,道路不必中準繩?!狈从沉巳藗冊诔鞘羞x址過程中,對于山、水等自然資源的看重,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合理處理好水與城市的關系,在防洪、水利、給排水等城市用水以及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未雨綢繆。2)在城市的規(guī)劃布局過程中,湖泊水體的分布直接影響了城市的布局及建設風格。在城市的整體規(guī)劃中,山水通常作為重要的自然要素同時出現(xiàn),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是最好的寫照。城市的山水格局奠定了城市格局的基礎,如“九省通衢”的武漢,受長江、漢江及龜山、蛇山制約,形成了“龜蛇鎖大江”的兩江三鎮(zhèn)格局,市內湖泊眾多,并且擁有最大的城中湖——東湖,因此贏得了“百湖之市”的美譽。
各個城市在自身發(fā)展中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水文化,并在城市的空間營造、人文環(huán)境建設、人居環(huán)境改善等方面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南京玄武湖,被譽為“金陵明珠”,是中國最大的皇家園林湖泊,具有1500年的歷史,以湖為主題,構成了堤島相連的城市公園,并在靠近南京火車站一面,將觀景面打開,將整個玄武湖的美景展現(xiàn)在游客面前,讓人們對南京這座古城留下美好的印象。在城市的環(huán)境建設中,水體是城市景觀營造中最為重要的造景元素。以水為中心,形成集中大型的城市公共開放空間和濱水休閑場地,滿足人們親水的需求;通過對水環(huán)境的治理,改善人居環(huán)境,提升城市品質。城市水文化就好似一張無形的名片,在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著城市的環(huán)境現(xiàn)狀,人們說一個城市的水環(huán)境治理好了,城市環(huán)境就好了,圍繞著城市中的江、河、湖、渠等各種水資源,人們開展了水環(huán)境治理、港渠景觀整治、水文化廣場、公園等,形成成帶、成片、成點的水體景觀,或者人為在景觀建設中,增加水體作為重要的景觀元素,如都江堰水文化廣場等,形成城市景觀的一大特色。
人類進入21世紀后,人們對水的問題更加關注[6]。水不但能凈化環(huán)境,還因其獨特的社會內涵,人文內涵而讓人產生精神寄托,心靈慰藉。親水,近水是人的天性,但是往往又因很多城市公園,城市綠地中水體很豐富,卻讓人無法感受得到(Kathy Madden)。同樣,如果僅僅只追求水本身而忽略其文化內涵,則容易失去城市氣息,沒有場所感,即景觀現(xiàn)象學家所謂的“失去地方”[7]。因此,發(fā)展城市水文化,創(chuàng)造出具有時代特色的城市水文化景觀,積極開展各種水文化活動,比如教育類,藝術類,健身怡神類的水文化活動[8]。讓人們可以親近水,親近自然,有利于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城市人居環(huán)境。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創(chuàng)造和諧共榮的社會。
[1]戴 穎,李可可.水文化淺議[J].海河水利,2004(6):128.
[2]李海燕.淺析水文化與人們的游觀心態(tài)[J].開封大學學報,2004(1):27-28.
[3]徐碧輝.中國水文化精神[J].集寧師專學報,1996(1):152.
[4]常鑒豪.繼承我國優(yōu)秀的水文化[J].中國水利,1995(11):77.
[5]冉連起.水文化瑣論二則[J].北京水利,1995(4):96.
[6]劉禎貴.沒有水就沒有成都——重視對成都城市水文化的研究[J].城鄉(xiāng)建設,2004(7):118.
[7]Relph,E.Place and Placeless.London,England,Pion Limited,1976.
[8]李宗新.試論良好水文化環(huán)境的營造[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2002(2):108-109.
[9]馮廣宏.何謂水文化[J].中國水利,1994(3):29-30.
[10]孫景亮.水文化暢想[J].河北水利,2001(5):96.
[11]劉 軍.文化與河流[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2002(1):66.
[12]汪德華.試論水文化與城市規(guī)劃的關系[J].城市規(guī)劃匯刊,2000(3):87.
[13]李宗新.生命之源的精靈——水文化[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2000(1):56.
[14]張 帥.都江堰水文化與可持續(xù)發(fā)展[J].四川水利,2005(1):92.
[15]林躍朝,李宗新.城市功能與城市水文化[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2003(1):116-117.
[16]陳 杰.水文化建設研究初探[J].城市規(guī)劃,2003(9):102.
[17]趙愛國.中國水文化的發(fā)生及水事價值觀的起源[J].治淮,1994(8):31-32.
[18][美]瑪麗·帕多瓦.都江堰:一個敘事場所[J].劉 君,譯.中國園林,2004(7):33-36.
[19]Kathy Madden.Five Parks that Need a Turnaround.
[20]Fried Helene 1986,Lawrence Halprin.Changing Places.San Francisco Museum of Art,San Francisco,California.
[21]Baker,Alan R.H.1992.Introduction:On Ideology and Landscape.In Alan R.H.Baker and Gideon Biger,Eds,Ideology and landscape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