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平華
(廣州美術學院,廣東 廣州510006)
湖湘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對毛澤東本人及其思想的形成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近年來,很多學者對此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是對湖湘文化所蘊含的民本思想研究很少,更少談及湖湘民本思想對毛澤東的影響。
民本思想是指歷史上將民眾視為治國興邦之本的政治學說。它發(fā)端于商周交替之時,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開始形成,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盡管這種思想不是湖湘文化所獨有的,但仍是湖湘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近現代以來的湖湘英杰,包括毛澤東本人在內,都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湖湘文化可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楚文化。在戰(zhàn)國時期,屈原被貶到這里,創(chuàng)作出很多憂國憂民的作品,他雖貴為士大夫,但同情和關心下層勞動民眾,在《離騷》中感慨道:“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到西漢時期,賈誼在繼承先秦民本觀念基礎上,對秦朝興亡的歷史經驗進行深刻反思和理論總結:首先,用“本”、“命”、“功’、“力”這幾個概念,充分肯定了國家對民的依賴,民才是社會發(fā)展的基本力量,指出“故國以民為安危,君以民為威侮,吏以民為貴賤,此之謂民無不為本也?!薄肮蕠悦駷榇嫱?,君以民為盲明,吏以民為賢不肖,此之謂民無不為命也?!薄皣悦駷榕d壞,君以民為強弱,吏以民為能不能。此之謂民無不為功也?!薄懊駸o不為力也。國以民為力,君以民為力,吏以民為力?!盵1]P332其次,提出為政的根本途徑在于富民。他在《論積貯疏》里指出,“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2]P440并在《新書·大政上》強調:“故君子之貴也,與民以福,故士民貴之。故君子之富也,與民以財,故士民樂之。”[1]P338其三,主張用民眾對官吏的滿意與否來決定官吏的升遷、罷黔。賈誼認為官吏不僅對君主負責,也要對民負責,“以富樂民為功,以貧苦民為罪?!盵1]P337他雖然認為民是“至愚”、“至賤”的,但是君“取吏不妄,必使民唱?!盵1]P345他們的憂民情節(jié)和民本主張進一步豐富了我國傳統(tǒng)的民本思想,尤其對“屈賈情結”較濃的湖湘文化具有很深的影響。
到北宋年間,湖南道州人周敦頤創(chuàng)立理學,他雖然沒有建立起自己的學派,但是他的理論是湖湘文化的思想起源。他對民本思想沒有過多的論述,但也談到“至難得者人”[3]P43,可見其具有一定的民本思想。到南宋時期,胡安國、胡宏父子開啟湖湘學派,繼續(xù)倡導“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重民主張。胡宏說:“養(yǎng)民惟恐不足,此世之所以治安也,取民惟恐不足,此世之所以敗亡也。”[4]P18并主張“治道以恤民為本”[5]P118張栻是集湖湘學派大成者,他主張改革地方弊政,減輕人民負擔,并建議朝廷:“欲復中原之地,先有以得中原之心,欲得中原之心,先有以得吾民之心?!笨梢哉f,強烈的民本思想已是湖湘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但是僅民本思想的內容而言,并沒有超越賈誼等前人所提的主張。
明清之際,王船山重續(xù)湖湘文化脈續(xù)。他目睹了明王朝因失去民心而滅亡的過程,在繼承湖湘民本思想的基礎上,提出“援天觀民”、“即民見天”的觀點,超越了我國傳統(tǒng)民本思想的水平。王船山對傳統(tǒng)的“君、臣、民”關系進行深刻反思,他認為民意代表天意,反映天意,而上天立君、君主置吏的目的都是為了民,民的生計是衡量君、臣功罪的標尺。他在《讀通鑒論》中寫到“社稷不存以能保民者為重”,對一姓之私置于萬姓之上進行猛烈抨擊,并在其著述中提出了一系列愛民、保民的措施,以實現抑制土地兼并和寬以養(yǎng)民的政策主張。君臣關系上,他主張在君主、宰相和諫官之間形成一個相互制衡的政治機制,既能達成嚴以治吏的目的,也能使君主“虛靜以統(tǒng)天下”,都不逾越出法律制度的范圍。這種“即民見天”、“虛靜以統(tǒng)天下”的政治主張已近似于西方的民主思想,比我國傳統(tǒng)的“民貴君輕”思想躍進了一大步。
清末,船山學說被清廷解禁,一時成為當時顯學,其民本思想也在湘籍士子中廣泛傳播。魏源曾把民眾比作人的鼻息,指出:“天下其一身與!后元首,相股肱,諍臣喉舌。然則孰為其鼻息?夫非庶人與?九竅百骸四支之存亡,視乎鼻息,口可以終日閉而鼻不可一息扼。古圣帝明王,惟恐庶民之不息息想通也,故其取于臣也略而取于民也詳。”[6]P67他還認為民眾是最深厚的智慧根源,“獨得之見,必不如眾議之參同也”,“合四十九人之智,智于堯禹”。[6]P35譚嗣同基本上繼承了王船山的民本思想,詳細論證了“民本君末,君由民擇”,“君以民為天”,“國有民而后有君”[7]P154等思想,并自己立志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以續(xù)衡陽王子之脈緒。”[7]P164即使是死守封建禮制的曾國藩,也曾告誡其弟:“大抵與兵勇及百姓交際,只要此心真實愛之即可見諒于下。余之所以頗得民心勇心者,此也?!盵8]P2261盡管這些湘籍精英對船山學說所提的民本思想解讀不盡相同,但是在封建專制統(tǒng)治下,他們能達到這樣的認識程度已屬難能可貴,也從不同層面豐富了湖湘民本思想的內容,并砥礪其后更多的湖湘仁人志士踏上救民于水火的革命道路。
青年毛澤東出生農民家庭,自幼接受湖湘文化的熏陶,對底層人民具有很強的同情心。1910年4月,清政府派兵鎮(zhèn)壓長沙的饑民暴動,血洗瀏陽門外的識子嶺,將起義者的頭顱懸在南門外示眾。當時他就覺得那些參加暴動的老百姓都是善良的,實在是被逼得走投無路才起來造反。即使幾十年過去,毛澤東還記得此事,并感慨它“影響了我的一生?!盵9]P20
他早期的民本思想深受王船山的影響,民在他的心目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講堂錄》的記載中,青年毛澤東對王船山的“三義說”很是推崇。所謂“三義”,即“一人之正義”、“一時之大義”和“古今之通義”。在王船山眼里,君王一姓之興亡只是“一人之正義”,生民之生死才稱得上“一時之大義”,高于君之一姓之私;而民族的興亡則是“古今之通義”,是最高層次的“義”。生民之生死要遠高于王朝的更替,這是與他早期看到饑民被殺時的感受是相一致的。也能很好的理解他在1915年得知袁世凱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后,會在《明恥篇》的封面上憤然題詞:“五月七日,民國奇恥,何以報仇,在我學子?!盵10]P111919年北洋政府在巴黎和會上簽字后,會在《湘江評論》上大聲疾呼:“天下者我們的天下,國家者我們的國家,社會者我們的社會。我們不說,誰說?我們不干,誰干?”[10]P390民之生死僅次于民族存亡,不可等閑視之。他在《講堂錄》中還寫道:“人心即天命,故日天視自我民視。天命何?理也。能順乎理,即不違人;其得人,斯得天矣。然而不成者,未之有也?!盵10]P588把天命與人心直接聯系起來,以民心來看待天命,來探究萬物之理,這足以說明民的極端重要性,也與王船山“即民觀天”的思想是基本一致的。
為了解民情民意,即所謂的“天命”,他在長沙讀書時對湖南各地進行了廣泛地調查,與肖子升徒步到長沙、安鄉(xiāng)、安化、益陽、沅江等5 縣實地考察,到瀏陽縣文家市進行社會調查,還與羅章龍等人到王船山的家鄉(xiāng)衡陽游歷。在此之前,他深受老師楊昌濟的影響,寄希望改造哲學、倫理學,以改變“國民之根本思想”,來實現濟世的目的。但是通過廣泛地實地調查,及對馬克思主義學說的深入研究,他的民本思想又取得了重大突破,他把關注點轉移到社會的物質生活上來,如民眾的吃飯問題、社會經濟問題等等,并且對勞動人民的力量有了更加深刻地了解。鑒于北洋政府喪權辱國,出賣國家主權的卑劣行徑,他于1919年7月14日在《湘江評論》的創(chuàng)刊宣言中高呼:“世界什么問題最大?吃飯問題最大。什么力量最強?民眾聯合的力量最強。什么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軍閥不要怕,資本家不要怕。”[10]P292由此以后,他對社會本源問題不再模糊,民眾、人民性成為他思想發(fā)展的重要基礎,并提出了一系列經濟政治主張改善民生,提高他們的權力地位。
在經濟上,他與賈誼、王船山等人的主張基本一致,力倡利民、富民的政策。他在1920年3月12日的《致黎錦熙信》中附《湖南建設問題條件商榷》,提出要“舉辦遺產稅、所得稅及營業(yè)稅。減輕鹽稅。廢除兩年來新加各苛稅。”“完全保障人民集會、結社、言論、出版之自由?!盵10]P471-472主張通過社會經濟立法來抑富扶貧,并通過廢除苛稅、減輕鹽稅等,減輕貧困人口的民生負擔。在政治上,號召實行社會大變革,以保障人民的基本權利。他指出:“見于政治方面,由獨裁政治,變?yōu)榇h政治。由有很限制的選舉,變?yōu)闆]限制的選舉。見于社會方面,由少數階級專制的黑暗社會,變?yōu)槿w人民自由發(fā)展的光明社會。見于教育方面,為平民教育主義。見于經濟方面,為勞獲平均主義。”[10]P292-293代議政治、人民當家做主、平等的教育權、平等的勞動和獲得報酬權,等等,毛澤東所提出的這些政治主張更是凸顯出他想救民于世的博大胸懷。
雖然這些激進的政治主張在王船山那個時代是不可能被提出來的,其間摻雜了很多西方的政治思想和經濟主張。但是“即民觀天”,以“人心”衡量“天命”這一思想內核是一以貫之的。正如他早期在《講堂錄》中所寫到的,不管是經濟制度,還是政治上層建筑,青年毛澤東總是以是否違背民意來判斷它是否有理,即“能順乎理,即不違人”。這一觀點,他在1920年9月27日發(fā)表的《釋疑》中寫得更直白。當時對于湖南自治,有人提出質疑,認為湖南缺少法律政治專業(yè)人士。他在文中批駁道:“這還是認政治是一個特殊階級的事,還是認政治是腦子頭裝了政治學法律學身上穿了長褂子一類人的專門職業(yè),這大錯而特錯了......以后的政治法律,不裝在穿長衣的先生們的腦子里,而裝在工人們農人們的腦子里?!盵10]P519
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也使青年毛澤東從激進的民主主義者變成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這一思想轉變,他在1920年12月1日給蔡和森等人的信中說得很清楚:“理想固要緊,現實尤其在緊,用和平方法去達到共產目的,要何日才能成功?假如要一百年,這一百年中宛轉呻吟的無產階級,我們對之如何處置。無產階級比有產階級實在要多得若干倍?!盵11]P7可見他最終接受馬克思主義關于暴力革命的理論,并走上暴力革命道路,就是為了拯救大多數普通的民眾。湖南自治的失敗對他促動很大,使其徹底成為一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他在當時的信中寫道:“資本家有‘議會’以制定保護資本家并防制無產階級的法律;有‘政府’執(zhí)行這些法律,以積極地實行其所保護與所禁止;有‘軍隊’與‘警察’,以消極地保障資本家的安樂與禁止無產者的要求?!盵11]P5因此無產階級必須依靠暴力沖破這些障礙,來維護自己的正當利益。
在長期的君主專制統(tǒng)治過程中,湖湘已經形成了民心不可違、民意不可辱這一民本思想,或多或少地沖刷了實際政治可能發(fā)生的弊害。毛澤東深受湖湘?zhèn)鹘y(tǒng)文化的影響,其中重民、安民、利民、保民、惠民的民本思想,對毛澤東的群眾觀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但是毛澤東的群眾觀絕不是對它的簡單傳承,而是隨著他的歷史唯物主義觀的形成實現了思想飛躍,比較系統(tǒng)地闡述了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向人民群眾學習、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干部的權力是人民賦予,以及對黨負責和對人民負責相一致等觀點。同時還形成了黨的群眾路線,即: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具體來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正確認識到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始終把人民群眾放在國家主人的位置上。湖湘民本思想形成于封建社會,他們對人民群眾的理解還是膚淺的、狹隘的,不懂得他們是歷史活動的真正主體。因此,不管他們是否關系民眾疾苦,但在他們看來,歷史是由“圣人”創(chuàng)造的,普通民眾是愚昧的,以“供圣人之驅除”。青年毛澤東受此影響,曾把普通民眾稱為“愚人”,“不得大本”,“圣人,既得大本者,賢人,略得大本者,”“小人累君子,君子當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將胸中所見,陳求指答”[10]P84-90但是,隨著馬克思主義觀的樹立和社會實踐的加深,毛澤東對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隨之加深,他在《實踐論》的開篇中就強調指出:“馬克思以前的唯物論,離開人的社會性,離開人的歷史發(fā)展,去觀察認識問題,因此不能了解認識對社會實踐的依賴關系,即認識對生產和階級斗爭的依賴關系。”并肯定“人類的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決定其他一切活動的東西。”因而也肯定了直接從事生產活動的普通民眾也是實踐的主體,而且是從事著具有決定意義的實踐活動。毛澤東根據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真正動力這一基本原理,作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世界歷史的動力”,“人民群眾有偉大的創(chuàng)造力”,“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自己則往往是幼稚可笑的”等一系列科學的論斷,把人民群眾還原到應有的歷史地位。
第二,以馬克思認識論為指導,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群眾路線,為我黨的根本工作路線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1943年6月,毛澤東在《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一文中,首次提出了黨的群眾路線,即“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12]P899在該文中,毛澤東對群眾路線進行了解釋:“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系統(tǒng)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tǒng)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作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于行動,并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后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如此無限循環(huán),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盵12]P899群眾路線是建立在馬克思認識論基礎之上的,毛澤東在《實踐論》中詳細地闡述了人類的認識是一個由實踐到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往復循環(huán)和循序漸進的過程,而群眾,也只有群眾才是實踐最直接、最具體、最積極的參加者,對客觀事物和實踐效果的了解和認識最豐富、最全面、最準確。按行為主體描述“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就形成了黨的群眾路線,即“群眾實踐——領導集中化為群眾意見——群眾再付諸實踐——領導再集中化為群眾意見”。群眾路線是建立在馬克思認識論基礎之上的,是我黨長期革命實踐的經驗總結,為我黨提供了根本的工作路線,也是對王船山“即民觀天”思想的一個質的理論突破。
第三,堅持向人民負責的原則,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正確處理了領導和群眾的關系。不管是賈誼的以民意選拔官員,還是王船山的“寬以待民,嚴以治史”思想,都因不能超脫當時的封建意識形態(tài),而淪為封建王朝的治國安邦之策。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毛澤東能超越封建意識的束縛,把堅持向人民負責作為制定和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有效途徑。毛澤東經常強調:“我們的責任,是向人民負責。每句話,每個行動,每項政策,都要適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錯誤,定要改正,這就叫向人民負責?!盵13]P1128黨和政府的各級領導在制定政策和實施政策的過程中,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擁護是黨和政府的最高標準。毛澤東指出:“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盵12]P1049不僅如此,毛澤東還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把為人民服務確定為黨的根本宗旨。毛澤東在《為人民服務》一文中強調:“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盵12]P1104正因為黨及其所領導的軍隊是代表最廣大人民利益的,所以要永遠與最廣大的人民群眾保持最密切的聯系,尤其是廣大黨員、領導干部必須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fā),而不是從個人或者小集團的利益出發(fā)?!盵12]P1102毛澤東還指出:“為群眾服務,這就是處處要想到群眾,為群眾打算,把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盵13]P1883他還經常強調:“群眾生產,群眾利益,群眾經驗,群眾情緒,這些都是領導干部應該時刻注意的?!盵14]通過這一系列的論述,毛澤東解決了在以前任何社會形態(tài)所不能根本解決的管理與被管理之間的深層矛盾,使黨與人民能真正建立起鞏固而持久的魚水關系。
第四,建立人民民主專政政權,用國家機器保障人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為他的民本思想奠定堅實的政治保障。中國革命勝利在即,毛澤東在總結歷史和現實經驗的基礎上,把新建立的國家政權明確地表述為“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這個政權的性質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權,其中的人民大眾包括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和少數開明紳士。他為了進一步闡明我黨在建立新中國問題上的基本主張,在1949年6月發(fā)表了著名的《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毛澤東在該文中指出:“總結我們的經驗,集中到一點,就是工人階級(經過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這個專政必須和國際革命力量團結一致。這就是我們的公式,這就是我們的主要經驗,這就是我們的主要綱領?!盵15]P1480人民民主專政理論的完全形成,確保國家政權是屬于全體人民的,其中工農聯盟是基礎,“因為這兩個階級占了中國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到九十。推翻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主要是這兩個階級的力量。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主要依靠這兩個階級的聯盟?!盵15]P1478用國家機器保障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以體現人民群眾的意志和要求,并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工農大眾的根本利益,這是在我國歷史上所亙古未有的,遠超乎湖南先賢所能想象的。正因為如此,盡管建國以來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遇到不少挫折,但是絕大多數人民的利益都得到了根本的保障,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
[1]賈誼集校注.新書·大政上[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整理本,2010.
[2]賈誼集校注.新書·論積貯疏[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整理本,2010.
[3]周敦頤集.通書第二十四章[M].長沙:岳麓書社點校本,2002.
[4]胡宏集.知言·文王[M].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87.
[5]胡宏集.與劉信叔書五首[M].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87.
[6]魏源集[M].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75.
[7]譚嗣同全集[M].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81.
[8]曾國藩全集(第六卷)[M].北京:中國致公出版社,2001.
[9]毛澤東自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0]毛澤東早期文稿[M].長沙:湖南出版社,1990.
[11]毛澤東書信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2]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
[14]毛澤東.為中直軍直生產展覽會的題詞[N].解放日報,1943-11-24.
[15]毛澤東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