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電實錄:
無奈的兔兔 27歲
很長時間以來,我認為自己的擇偶觀很健康:找一個條件適合的男孩,最重要的不是現(xiàn)階段他的實力,而是他的能力與人品。但近來,與我合租公司宿舍的新室友讓我對此產(chǎn)生懷疑。新室友眼光出奇的高:明明自己一個月才賺2000塊錢,卻要求男朋友至少年入10萬,還說低于5萬的就是窮光蛋;她明明自己沒本事買房,卻不僅要求對方有房,還要求這房必須在離我們單位方圓幾公里的范圍內(nèi),還得沒有貸款。她常對我說:“你只想要80分,最后也就找個60分的男友,說不定一不小心還不及格!”
其實我最近接觸了一個男孩,發(fā)展得挺好的,可我遲遲不敢在單位公開戀情,主要是不想把他帶給新室友看。我知道她一定會說:“你的眼光就只這樣???”我明白,我被虛榮控制了,可有時候我忍不住懷疑,跟著這個男孩,是不是能越過越好、得到幸福。我害怕最后努力了卻發(fā)現(xiàn),還是室友那樣活得更輕松、更圓滿。你怎么看?
【專家回復】
一項關(guān)于“80后”新生代婚戀觀的調(diào)查顯示,未婚青年對婚姻的理解是“多維”,而非“一維”?!岸嗑S”指的是在婚戀中既考慮情感因素,也考慮經(jīng)濟及家庭因素,如門當戶對。這體現(xiàn)了如今“80后”一代普遍的一種婚戀狀態(tài),不僅是女性對男性有要求,男人對女人也有比較和選擇。
哲學家馬庫色認為,女性屬于典型的“表達取向行為特質(zhì)”,她們活在一個“個人中心”的“私人世界”,思維方式主觀化,性格上傾向于依賴性。所以,女性的認知常常是以充分滿足心理的一種“小世界小人生”的溫馨感和補償感為目的的。這就解釋了為什么中國女人總是希望找到一個比自己強的男人,因為她們自身的經(jīng)濟條件和掙錢能力有限,于是只能寄希望于男人,來解決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
當然,這種擇偶觀的存在有更深層次的原因——我們的觀念都是由社會文化的大染缸教化、熏染而成的。由于女性在社會、職場中受到各種隱形歧視、天花板效應(yīng),所以她們試圖從婚姻、家庭和配偶身上獲取滿足感、安全感和成就感。在她們看來,對未來的結(jié)婚對象極端挑剔的過程,無異于給不可預知的生活提前上了一份保險。
莎士比亞曾感嘆:“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钡拇_,如果婚后女性不夠堅強,又沒有自立的能力,就算嫁了個比自己強百倍的男人,也只能曲意逢迎,以維持一個“長期飯票”。難道說,這就是女人想要的婚姻嗎?
前幾日我有幸聆聽紀連海先生的現(xiàn)場演講,他講述了和[王][申]如何被英廉看中作孫女婿的過程。英廉是清朝高官,兒女俱亡,只剩一孫女,他偏偏挑中了家境中落、父母俱亡的和[王][申],為什么?紀連海直白地說:“封建社會,三妻四妾是正常的。如果英廉挑一個樣樣強過自己孫女的男孩,豈不是把控制權(quán)交到了對方手上嗎?這是對自己的孫女好嗎?哪怕現(xiàn)在也是如此,一個樣樣都強過你的男人,你還要求人家不許出軌?這不符合世界的能量規(guī)律啊,一個有能力有野心的人,只靠道德能約束住自己嗎?”
我想說,人貴有自知之明,就算女性的自信程度相對較低,也要努力去開辟一種純女性自我肯定的道路。女人在婚姻里,總要有一兩樣東西強過自己的伴侶,或是賺錢能力、或是家務(wù)能力、或是樣貌長相,否則你的安穩(wěn)日子從何而來呢?
況且,如今男人也很現(xiàn)實,如果他是王子,為什么會選一個灰姑娘而不是一個公主?說到底,我還是希望某些女性的婚戀觀能夠很好地回歸到自然、淳樸和理想上來,從拿掉“功利”的帽子開始,讓我們期待每個人都擁有一份從愛情開始,也與愛情終老的人間美景吧。
本期專家:中級心理咨詢師 楊揚
責編/王迅
wx@lnddg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