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豐
自去年底發(fā)布《關于進一步深化上海國資改革促進企業(yè)發(fā)展的意見》以來,上海國資改革風生水起,反響熱烈。
上海身處改革開放前沿陣地,上海國資則既是上海最大的存量資源,又是全國體量最大的地方性國資。2013年,上海國資國企資產總額、營業(yè)收入與凈利潤指標,分別占到全國地方省市國資1/10、1/8與1/5。因此,上海率先起步的新一輪國資改革,不僅事關上海本地轉型發(fā)展,而且還負有為全國國資改革探明道路的歷史重任。
上海新一輪國資改革的核心是以國資改革帶動國企改革,也就是說,政府要從過去管國企為主向管國有資本為主轉變,要更好地體現(xiàn)國有資本出資人的角色。對此我們認為,這種基本思路嬗變抓住了當下國資國企治理問題的要害,因為中國的國資國企改革一路行進至此,國有企業(yè)的治理結構起碼在形式上,已經與私營部門企業(yè)沒有明顯差異,而留存的挑戰(zhàn)性課題,已集中歸結到應該由誰,并且究竟如何代表國家作為國有資產的所有者行使國家財產所有權,并承擔起由此所有權而產生的所有者責任?
這個課題如此重要,但又極其難以解答。畢竟在國有經濟體系內,缺乏人格化的產權主體像真正的財產所有者那樣,既有巨大的內在動力,又有巨大的外在壓力來關心國家財產權的損益。由此,經仿效而來的董事會、監(jiān)事會制度以及績效考評體系等,很容易因為缺乏制度基礎而流于形式。
出資人環(huán)節(jié)的缺漏,使得國企效率雖就其自身而言已經取得大幅提升,但與其他所有制企業(yè)相比,其總體仍屬效率較低的企業(yè)類型。這一點,最明顯的例證如:大量實證研究表明,即使在同為上市公司的情況下(即形式要件最為齊備且基本相似),國有控股企業(yè)與民營控股企業(yè)相比,前者在平均總資產收益率、平均凈資產收益率,以及托賓Q 值(市值/凈資產)等重要績效指標上的表現(xiàn)均不及后者。更不用說,國有控股企業(yè)實則還享有顯著有利于其的產業(yè)政策壁壘、金融資源配置,以及地方政府支持等外源性保護與補貼。
而今新一輪國資改革終于劍指出資人環(huán)節(jié),但這又注定是一場艱難的試驗。合理有序的競爭格局是改善出資人虛置的有效途徑,但國資改革的另一項重要使命即在于逐步退出競爭性行業(yè),并主要集中到市場機制不能得到充分發(fā)揮的基礎設施、民生保障等領域,這對出資人的角色定位及功能發(fā)揮,無疑又是一個不同的命題。
這種改革的復雜性與艱巨性,正是國資國企治理之所以構成世界性難題原因所在。當然反過來說,中國的改革本就是一路趟出未有前人之路的歷程,而國資國企改革作為其中最具前沿性的探索,自可吸引有志者于此磨礪、展現(xiàn)非凡勇氣與智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