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博
(甘肅省水土保持科學研究所,蘭州 730020)
滴灌水分運動研究進展
王 博
(甘肅省水土保持科學研究所,蘭州 730020)
水資源短缺問題嚴重的制約著干旱半干旱地區(qū)農業(yè)和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高效的節(jié)水技術是緩解水資源緊張的重要手段。滴灌是目前最有效的一種節(jié)水灌溉技術,并廣泛的應用在干旱半干旱地區(qū)。為了更好的利用該技術,許多專家和學者對該技術條件下的水分運移規(guī)律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將詳細介紹這些研究方法和成果,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些參考。
水資源短缺;滴灌有效;節(jié)水;水分運移
1856年法國工程師Darcy 通過試驗建立了土壤水分運動方程,這為今后探索土壤中水分的運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水資源短缺問題異常突出。而對于干旱半干旱地區(qū),解決該問題則顯得迫在眉睫。
20世紀60年代,以色列人發(fā)明了滴灌技術,經過幾十年的不斷發(fā)展,該技術被認為是一種高效的節(jié)水技術。它的優(yōu)勢體現在:節(jié)水增產、提高土壤溫度、自動化程度高和綜合效益高等[1-3]。
從20世紀90年代,新疆引進該技術。為了更好的發(fā)揮該技術,國內外的許多專家和學者對該技術條件下的水分運動規(guī)律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下面對這些研究成果進行詳細的描述。
滴灌條件下的水分運動是三維問題,與一維、二維水分運動同樣遵循非飽和達西定律和質量守恒定律。為了適應多變復雜的實際問題,并能更好的進行分析,方程的表達形式包括以下3種:
1)以基質勢為因變量的基本方程。
2)以含水量為因變量的基本方程。
3)以坐標為因變量的基本方程。
以上3種形式的運動方程都是建立在直角坐標系內建立的,對于研究某些土壤水分運動問題,采用柱坐標和球坐標則更為方便。
濕潤鋒(體)的尺寸大小反映水分的運移情況,為了更好的掌握其變化規(guī)律,國內外的研究人員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目前,經驗模型、解析方程和數值模型是研究濕潤鋒的主要手段。
Schwartzman和Zur(1986)通過試驗發(fā)現濕潤鋒和灌水量之間符合冪函數關系,并且建立了濕潤鋒與灌水量、滴頭流量和導水率的函數關系。Lazarovitch等(2007)利用瞬時解析法描述地下滴灌濕潤鋒。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數值模型作為一種有效的方法用于解決土壤水分運移,其中以HYDRUS模型最具有代表性。
相對于國外的研究,我國對滴灌水分運動的研究較晚,直到上世紀90年代才開始[4]。隨著研究的不斷開展,我國對濕潤鋒的研究也取得豐碩的成果。李光永和曾德超(1997)發(fā)現土壤濕潤鋒特征值可以通過數值算法獲得。
張振華等(2004)建立了地表滴灌土壤濕潤體特征值的經驗公式,并發(fā)現濕潤體體積和灌水量之間存在顯著的線性關系。胡和平等(2010)通過試驗建立了滴灌條件下濕潤體的經驗模型。
另外,研究發(fā)現濕潤鋒的大小與很多因素(滴頭流量、灌水量、不同土質、不同初始含水量)有關。這些研究成果為更好的研究水分運移提供了良好的基礎[5]。
干旱少雨,蒸發(fā)量大對膜下滴灌在干旱區(qū)的應用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膜下滴灌技術隨之產生,它是覆膜種植技術與滴灌技術的組合,具有滴灌技術優(yōu)點的同時,它的優(yōu)勢在于減少了無效水量和抑制土壤鹽分的增長。
該技術產生于新疆,目前被廣泛的應用于我國的干旱半干旱地區(qū)。膜下滴灌與常規(guī)滴灌中水分運移規(guī)律的基本相同。由于膜下滴灌水分運動不易觀測,應用中子儀、水分傳感器等先進的儀器進行實時監(jiān)測。
對于種植密度較高的作物,在滴灌灌溉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相鄰滴頭產生的濕潤鋒發(fā)生交匯的現象,水分運動由單一的點源三維運動變成了二維、三維共存的復雜運動,因此,了解該條件下的水分運動規(guī)律對實現作物的高產有著重要的影響[6]。
我國的研究人員通過室內、田間的試驗進行了大量的研究。
1)鄭園萍等(2008)通過試驗發(fā)現,交匯面處的濕潤鋒與入滲時間呈現多項式的關系。交匯條件下濕潤鋒的距離比單點源形成的濕潤鋒大。
2)孫海燕和王全九(2007)通過對不同土質、不同滴頭流量、不同灌水量交匯條件下水分運動的研究發(fā)現,交匯面處濕潤鋒運移速率大于滴頭中心處濕潤鋒運移速率,交匯面濕潤鋒水平和豎向距離與入滲時間之間呈線性關系,交匯處剖面含水量均高于同等深度的含水量[7-8]。
3)王維娟等(2010)對不同滴頭間距、交匯時間、交匯處含水量、濕潤鋒運移速度和濕潤體的變化進行了模擬,研究發(fā)現交匯時間隨滴頭間距的增加而減少,交匯時間隨滴頭間距的增大呈指數級增加,濕潤鋒運移速度與滴頭間距符合冪函數關系,隨著滴頭間距的增加,濕潤體的形狀也由半球體向近似半藥囊形、半花生殼形及2個分離的近似半球體轉變。
4)谷新寶等(2009)通過對大田試驗的模擬分析發(fā)現,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增加灌水量或減少滴頭間距,有利于提高滴頭處和交匯處濕潤鋒的運移速度,同時提高灌水均勻度。
大量的試驗結果為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為了了解更多情況下點源交匯水分運動問題,借助計算機模型模擬是十分必要的。
Shan等(2010)利用HYDRUS-3D模型成功的模擬了不同灌水量、滴頭間距條件下水分的運移情況。這些研究成果將為設計合理的滴灌系統提供理論保障[9-10]。
滴灌技術對緩解農業(yè)用水緊張和提高作物產量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對于單點源滴灌條件下的水分運移規(guī)律也研究較為深入,這為生產實際中設計合理的滴灌系統提供必要的依據。
然而,對于多點源交匯條件下的有些問題研究還不夠深入,如:交匯區(qū)濕潤鋒及濕潤面積的計算。只有掌握了滴灌中不同條件下的水分運移規(guī)律,才能更好的發(fā)揮該技術的作用,盡快實現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目標。
[1]顧烈烽,榮航儀,鐘杰敏.兵團大田棉花膜下滴灌技術的形成與發(fā)展[J].新疆農墾科技:2002(05):29-31.
[2]李代鑫.最新農田水利工程規(guī)劃設計手冊[S].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6.
[3]邵光成,蔡煥杰,吳磊,等.新疆大田膜下滴灌的發(fā)展前景[J].干旱地區(qū)農業(yè)研究,2010,19(03):122-127.
[4]劉曉英,楊振剛,王天俊.滴灌條件下土壤水分運動規(guī)律的研究[J].水利學報,1990(01):11-22.
[5]李光永,曾德超.滴灌土壤濕潤體特征值的數值算法[J].水利學報,1997(07):1-6.
[6]張振華,蔡煥杰,楊潤亞.地表滴灌土壤濕潤體特征值的經驗解[J].土壤學報,2004,41(06):870-875.
[7]胡和平,高龍,田富強.地表滴灌條件下土壤濕潤體運移經驗方程[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50(06):839-843.
[8]王全九,葉海燕,史曉南,等.土壤初始含水量對微咸水入滲特征影響[J].水土保持學報,2004,18(01):51-53.
[9]李道西,羅金耀.地下滴灌技術的研究及其進展[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03(07):15-18.
[10]徐林,李楊瑞,黃海榮.地下滴灌技術的研究進展[J].廣西農業(yè)科學,2008,39(06):800-804.
1007-7596(2014)01-0171-02
2013-11-21
王博(1983-),女,陜西西安人,工程師,從事水土保持科研與生態(tài)建設規(guī)劃研究工作。
S275.4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