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微博上有一位同學發(fā)感慨,說本來覺得我寫的這些啤酒啊、地理啊和足球沒關系,結果英文測驗閱讀理解題居然考了加利西亞的油船泄漏事件。說實話,這件事讓我感到很驕傲。閑談間能豐富大家的生活是我的本意,但沒想到真有人會逐字逐句地讀我這些閑言碎語。
我不知道在大家的想象中,“武一帆”是個什么樣的人:應該是個沒事四處逛,和球員聊聊,在球場轉轉的閑人吧?這么說吧,大家是沒見過我在混采區(qū)的人墻外舉著三腳架搶制高點的窘相。本人身高1.7米,而西班牙的攝影記者普遍身高1.85米左右。沒有這個塊頭是很難拍到高質量的片子的。問題是我一個文字記者為啥要和他們搶?因為中國記者都是“全能戰(zhàn)士”。
就拿我經常去里亞索球場為例。俱樂部新聞官拉法授權給我A-B區(qū)的媒體資格,也就是看臺區(qū)和混采區(qū)。另一種是場邊媒體區(qū)的C區(qū)證,一般發(fā)給攝影師??磁_上視野好,有桌子,有電源,唯一的缺點是拍不到特寫。所以我需要帶一個長焦鏡頭對準場上亂跑的小人們。
可看臺上文字區(qū)的其他記者不像我這樣:敲著電腦,刷著平板,看著手機,支著相機(攝錄一體)——大家基本各司其職。旁邊《加利西亞郵報》的倆老爺子什么都不帶,倆人吃一包瓜子,各帶一罐啤酒,有時候抽味道很臭的雪茄。他們是“評論員”,也叫“專欄作家”。他們主要來看戰(zhàn)術和細節(jié)。比賽結束,他們就拍拍屁股走人,回家等一線記者的信息見報再動筆??偟膩碚f,吃的是筆桿子。
《阿斯》報的豪爾赫是個胖子,但有超棒的平衡性。他把筆記本電腦放在欄桿上,用膝蓋支著,手里舉著錄音筆,另一支手敲鍵盤。他是典型的一線文字記者,搜羅整場比賽前后的所有零散信息,不放過任何一趟訓練課的任何細節(jié)。他們是媒體圈的中堅力量,但不是最受優(yōu)待的人。西班牙真正有料的是電臺記者。他們就像電影《英雄兒女》里的王成一樣,背著個移動發(fā)射器,舉著話筒,帶著大號耳機。
一部分人占據著媒體區(qū)頂部的“小格子”,與電視臺直播員分庭抗禮。另一部分霸著文字區(qū)的通道桌子,因為那里視野更好。場邊也有他們的人,隨時報告誰在離場時踹椅子,啐吐沫了?;旌蠀^(qū)里,最犀利的問題由電臺記者提出。電臺節(jié)目里,球員教練總能說出在電視鏡頭前說不出的實話。等猛料爆出,他們再忙不迭地辟謠,否認之前透露給電臺記者的消息。
有意思吧?那我在球場里究竟是什么樣子?我背著個大相機包,里邊放著長中短三種鏡頭,分別在看臺上、新聞發(fā)布會和混采區(qū)用,還帶著筆記本電腦和平板電腦,還有錄音筆,手里提著三腳架。冬天時我還會帶一暖瓶熱茶和幾個三明治。而這一大套東西,往往只為了寫一篇這樣的專欄。沒辦法,大家都知道中國人無所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