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伯秋
(湘潭電視臺,湖南 湘潭 411104)
“新聞文體”是新聞報道的呈現事實信息的結構方式和表現方式的整體形態(tài),也即新聞的體例模式?;趯π畔⒌牟煌枨螅梢詫⑿侣勎捏w粗略地分為消息、通訊、新聞評論等。新聞文體包括兩個層次的內涵:一是外在形式(表層形式),一是內在形式(深層形式)。外形式是新聞報道的話語形式和結構形式,內形式則是由一定的語言所負載的、蘊含的記者對新聞事實的認識方法和思維格式。[1]
早在2010年CNNIC發(fā)布的《第2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中就曾指出,截至到2009年12月中國網民使用網絡瀏覽新聞的比例達到了80.1%。近年來,隨著手機網絡各項指標的快速發(fā)展,中國網民使用網絡瀏覽新聞的比例更是快速增長。一般來說,網絡新聞的來源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直接從傳統(tǒng)媒體轉載,形式上無差別;一種是整合與新聞事實相關的素材,成為新篇,出現了諸如追蹤式報道、滾動式報道、多側面報道、體驗式報道、圖表式報道、評點式報道、解釋性報道、分析式報道、預測式報道、散文式報道、數字新聞等新形式。本文所指的“新新聞文體”即為后一種。隨著數字技術的發(fā)展,網絡以其表現方式的多樣性日漸豐富了媒介生態(tài)環(huán)境,也催發(fā)了新聞事業(yè)的立體發(fā)展,而這些演進的路徑最終集中體現在網絡新聞的文體中,出現了一種有別與傳統(tǒng)的“新新聞文體”。人類有了某種媒介才可能從事與之相適應的傳播和社會活動,當網絡技術與新聞事業(yè)結合時,過去“平面”體貌正變得“立體”,通過超鏈接、視頻音頻等技術手段,受眾可以瀏覽諸如視覺新聞、體驗新聞等形式。本文以國內網站為例,來分析網絡新新聞文體的特點。
網絡新聞能夠運用文字、圖片、視頻等技術展現報道,強調的是對信息的立體化解讀,用到的手段是立體化寫作。所謂立體化寫作要求網絡新聞的寫作不再僅以傳統(tǒng)意義上的、狹義的新聞信息為全部對象,而擴及一切泛指的信息。與傳統(tǒng)新聞相比,網絡新聞承擔起更多的使命,包括為受眾提供更多的服務,為新聞網站提供更多的整和效能,以及為整個的信息傳播業(yè)提供互動等[2]。這樣一來,就在傳統(tǒng)新聞文體的基礎上擴展了文體內涵,豐富了表現形式。2011年11月4日,網易新聞刊登“河南‘宋慶齡雕像’用地以公益項目報批”一則報道,它的主體內容包括:
核心提示
安徽衛(wèi)視新聞視頻
5張新聞圖片
廣州日報消息
讀者參與(分享 轉發(fā)到微博 微爭議)
關于“宋慶齡 商品房 雕像”的新聞搜索
其他的網站新聞報道也呈現出這樣的形式:“圖片+視頻+消息+背景資料或相關鏈接+讀者參與評論”,超出一般性的文本內容,全面展示了事件信息。以超鏈接的技術為基礎,用立體的編碼方式使文體呈現出不同的形態(tài),信息打包后被高度整合。另外,消息都采取的是一事一段,斷裂行文的方式,且每一段都有隔行間隙,打破了紙媒的版面面積限制。
擁有單獨的圖片新聞頻道或者在新聞中夾帶圖片成為了網絡新聞的常態(tài),視覺元素用以幫助解讀文本內容,使信息“可感可見”。媒體的專業(yè)需求和讀者的接受需求,都要求網絡新聞追求真實的身臨其境的報道,這種觀念體現在文本格式上,就催發(fā)了諸如圖片、視頻這樣的視覺符號的運用,進而豐富了文體內涵。圖文并重的文體,增加了新聞力度,“無言卻有聲”。同時,得益于流媒體技術的應用,視頻、音頻等元素也廣泛的運用在網絡新聞中,更加方便快捷的傳遞信息,建構出更豐滿的新聞圖景。
BBC(英國廣播公司)全球新聞部主管理查德·塞姆布魯克用 5個字說出了新媒體寫作的意義:“觀眾進場了?!盵3]傳統(tǒng)意義上的新聞報道是單向傳播的,傳受之間地位區(qū)別明顯,文體是封閉的固定模式。在網絡傳播的新聞中,一方面受眾可以作為自媒體發(fā)布新聞,如微博、博客的使用,讓受眾有平臺發(fā)布以掌握的信息,文體呈現出一種隨意與零散的狀態(tài),卻不失真實感。另一方面,各大網站發(fā)布的網絡新聞成為了一種開放式的文本,受眾在瀏覽完新聞后參與評論,實質上是對信息的重組和更深層次的挖掘,發(fā)表意見或者對其他發(fā)言者的表態(tài),完成的是受眾和媒體的交互寫作??此剖且环N形式簡單的參與形式,實則改變了新聞文體的面貌,過去報道的一言堂慢慢變?yōu)閷υ掦w。
所以,網絡新聞的新新聞文體是建立在傳統(tǒng)新聞文體的基礎上,基于技術手段支持而呈現出形式立體的、多元化的,展現方式平臺化的新聞體貌,是對紙媒文體形態(tài)的一種演進。新聞文體的結構特點是新聞觀念中新聞業(yè)務中的集中體現,它的演變和創(chuàng)造是多方面因素合謀的結果,就網絡新聞的新新聞文體的出現就是以下幾方面原因:
首先“新聞消息+背景+延展閱讀+圖片+視頻(音頻)”是網絡新聞的基本形式,超鏈接和超文本寫作是網絡新聞文體出現新形式的基礎。通過超鏈接使與新聞相關的信息之間產生聯系,使得網絡新聞的文體不再是傳統(tǒng)媒體的線形結構,而是網狀結構和多為結構[4],超文本讓新聞信息以多媒體形式存在,從而內化成一種新的思維和視域,改變了傳統(tǒng)媒體中新聞的編碼模式,形成了一種開放的文本。這樣,信息的展開模式就融合了簡略模式、詳細模式和深度模式,是信息在邏輯層面和時空層面的展示,把快速梗概、具體生動和深度思考結合起來,一條在時間軸上平鋪直敘的消息變得立體,成為一個結點?!靶陆l(fā)生事實的報道”正在變?yōu)椤罢诎l(fā)生的新聞事實的報道”,特別是對突發(fā)事件的報道,凸顯出對于時效性新聞理念的加強,也在影響新聞文體進而影響寫作方式。
其次,這種新聞文體呈現的變化也是為適應迎合受眾求新求變的心理。在急劇的社會變動和開放的社會現實面前,受眾表現出旺盛的信息需求,求新、求變之心表現得尤為強烈。網絡新聞所構建的社會圖景,集中了語言和非語言兩類符號,超越了以往信息傳播的單一性,再加之媒介工具設計的人性化,操作的簡易化,受眾能夠在傳統(tǒng)媒體之外,有選擇性的擴展自己所需信息的渠道,受眾從旁觀者轉變?yōu)閰⑴c者,受眾評論成為網絡新聞主體的新環(huán)節(jié),受眾對于社會問題和現象發(fā)表公開和匿名的意見、情緒,看似是一種個性化的表達,實則是對傳統(tǒng)媒體話語缺失的一種代償。對于同一條新聞報道,網站把報紙媒體的消息和圖片、電視媒體的視頻、網絡評論和受眾觀點整合打包,各取所長,滿足受眾的閱讀期待和接受習慣。受眾需求是文體形式的某種折射,文體形式是讀者需求的深化和延伸?;顫?、多元的文體形式符合當下人們的接受心理。
“文變染乎世情”(《文心雕龍·時序》),社會語境對文體具有改造力量,也決定了文體的發(fā)展空間。從總體上看,新中國成立以后,經過近30年左傾政治的不斷干預,高度理性化地發(fā)生一個聲音是新聞文體的整體特征,甚至因為與政治的過度合流而導致變異。改革開放以來,政治因素在新聞文體表現中被弱化,新聞文體逐漸立體多元,新聞敘事更貼近新聞本性,更注重細節(jié),注重平民意識,淡化說教味,但語言體式和思維邏輯仍然存在慣性。新聞事業(yè)的改革總是和社會變革結伴而行的,人們開始追求公平、平等的公共話語精神,話語權秩序得以一定程度上的重構。對于新聞報道而言,人們要求看到的是最新的事實信息,而政治宣傳性的信息被淡化,這些觀念滲透到新聞領域中,凝練在網絡新聞的新文體形式中,則表現為加強了對事實的直接的、立體的陳述,受眾與媒體對新聞事實的交互式寫作,對關于社會現實的新概念相互協商,共同劃定不同社會間的新邊界。
有人總結,網絡新聞傳播的優(yōu)勢在于八個字:“消解差異,構建人本?!盵5]網絡新聞的新新聞文體是從傳統(tǒng)新聞報道體裁中衍生而來的,以網絡技術為根基而發(fā)生了一些演變。經典的新聞報道體裁如消息、通訊、評論、等可以說是網絡新聞報道體裁的啟蒙,如今也大量通用于網絡空間。從一定意義上說,網絡新聞的體裁演變是對傳統(tǒng)新聞體裁的致敬。
[1]單波.新聞文體新論[J].新聞大學,1994,(2):15.
[2]賴學鋒.網絡文體推動新聞報道“變臉”[J].傳媒觀察,2004,(9):51.
[3]喻季欣薛國林.新媒體:催生“新新聞文體”[J].新聞寫作,2010,(1):17.
[4]杜駿飛.網絡新聞學[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44,250.
[5]陳壽富.論新聞文體的特征[J].國際新聞界,201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