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磊,吳財芳,夏大平
(1.中國礦業(yè)大學資源與地球科學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8;2.煤層氣資源與成藏過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江蘇 徐州 221008;3.河南理工大學能源科學與工程學院,河南 焦作 454000)
頁巖氣藏中,甲烷主要以吸附態(tài)和游離態(tài)形式存在,溶解態(tài)含量很少,可忽略不計,吸附氣含量占頁巖氣總含量的20% ~ 85%[1-3]。我國頁巖氣開發(fā)深度大都在2000 m以下,隨埋藏深度的增加,地層壓力隨之增大,研究頁巖吸附量隨壓力的變化規(guī)律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一般來說,頁巖吸附量隨壓力的升高而增加,但有時也會出現(xiàn)吸附異?,F(xiàn)象。李玉喜等認為吸附量在低壓條件下增加較快,當壓力達到一定程度后,增加速度明顯減緩[4]。Freeman C M等認為低壓下氣體吸附量隨壓力呈近似線性增長,高壓下氣體吸附量無限接近Langmuir體積[5]。前人對這種現(xiàn)象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其變化趨勢及變化規(guī)律上,對于具體原因及其控制因素反而涉及較少。鑒于此,本文結(jié)合頁巖等溫吸附模擬實驗,從分子學角度對頁巖吸附量隨壓力的變化趨勢進行了探討,分析了頁巖吸附異常的內(nèi)在原因。
實驗儀器采用美國德克薩斯大學的吸附/解吸實驗儀,實驗的最高壓力達到50MPa,精度為0.05%[6]。實驗采用的頁巖巖樣取自美國德福德縣密西西比系[6]。TOC值為17.2%,Ro值為0.58%,實驗的溫度分別是35.4℃和50.4℃[6]。實驗數(shù)據(jù)及等溫吸附曲線分別如表1[6]和圖1所示。
表1 不同溫度頁巖的等溫吸附實驗數(shù)據(jù)
在正常吸附情況下,頁巖吸附曲線與煤層吸附曲線極其相似(圖1),可總體分為兩個階段。在第一階段,頁巖吸附量隨壓力的升高而增大,且在壓力較低時,頁巖吸附量隨壓力升高增加較快;到一定壓力后進入第二階段,頁巖吸附量增加速率開始變緩達到最大值,此時吸附量與解吸量處于動態(tài)平衡,吸附量不再變化。
但在有些情況下,頁巖吸附曲線會出現(xiàn)異?,F(xiàn)象,存在吸附下降階段。當進入吸附下降階段,頁巖吸附量隨壓力增加出現(xiàn)明顯的降低趨勢,甚至在吸附最后期出現(xiàn)負值(圖2)[7]。
圖1 不同溫度頁巖正常等溫吸附曲線
圖2 頁巖等溫吸附異常曲線
圖3中f斥(r)為排斥力,f吸(r)為吸引力,f合(r)為排斥力與吸引力的合力。
甲烷在頁巖表面的吸附為物理吸附,物理吸附的力為范德瓦耳斯力。范德瓦耳斯力主要來源于原子和分子間的色散力、靜電力和誘導力三種作用,無方向性和飽和性。在非極性和極性不大的分子間主要是色散力的作用[9]。色散力產(chǎn)生的原因是原子或分子中的電子在軌道上運動時產(chǎn)生瞬間偶極矩,它又引起鄰近原子或分子的極化,這種極化作用反過來又使瞬間偶極矩變化幅度增大,色散力就是在這樣的反復作用下產(chǎn)生的[9]。原子之間的色散力作用能既有吸附勢能,又有排斥勢能,兩種勢能間的關(guān)系和分子間吸引力與排斥力的關(guān)系一致(圖3)。
吸引力和排斥力是分子間同時存在的兩種力,外在表現(xiàn)是這兩個力的合力。吸引力和排斥力都隨分子間距的增大而減小,隨分子間距的減小而增大,且斥力比引力變化更快[8]。
當r=r1時,f合達到最大,且以吸引力為主;當r=r0時,f吸=f斥,f合=0;當r
圖3 吸引力與排斥力示意圖
根據(jù)頁巖等溫吸附曲線,本文將甲烷分子在頁巖表面的吸附分為吸附初期、中期和后期三個階段。
從表面能[10]角度分析,在吸附初期,頁巖表面的剩余力場相對很大,吸附相對容易。到吸附中期,隨著吸附量不斷增加,頁巖表面能不斷降低,此時甲烷分子若要吸附到頁巖表面,需要更大的壓力。因此隨壓力升高吸附速率變小,最終達到吸附速率與解吸速率動態(tài)平衡。但無法解釋吸附后期頁巖吸附量隨壓力升高而降低。
從分子學角度分析,不同吸附階段甲烷分子與頁巖表面分子間距離不同。隨壓力逐漸升高,甲烷分子與頁巖表面分子的間距不斷縮小(圖4)[9]。
圖4 吸附空間剖面示意圖
1)吸附初期:隨壓力升高,甲烷分子與頁巖表面分子間距離由r>>r1向r1接近,吸引力逐漸增大,吸附相對容易,吸附量增加較快。
2)吸附中期:在高壓下,分子間距離不斷減小,開始向r 3)吸附后期:對吸附量相對較高的吸附劑(如煤和部分頁巖),在超高壓力下,甲烷分子與吸附劑表面分子間距離遠小于r0,分子間排斥力占絕對優(yōu)勢,同時吸附劑表面的剩余力場很小,甲烷分子很難吸附到吸附劑表面,吸附劑吸附量隨壓力升高而降低,甚至出現(xiàn)負值。 頁巖等溫吸附實驗中,有時會出現(xiàn)吸附異?,F(xiàn)象。如圖2中樣品2,頁巖吸附量降低前的最大值不足0.5m3/t,可見該頁巖的吸附量相對很小。當壓力升高到一定程度后,吸附量甚至降低到負值。此時的等溫吸附曲線不再符合Langmuir等溫吸附曲線。具體原因根據(jù)等溫吸附實驗過程推測可能有以下兩種。 1)在等溫吸附實驗中,有機碳含量低的頁巖,吸附量很小,負吸附現(xiàn)象也特別明顯。根據(jù)煤的高壓等溫吸附試驗方法(GB/T 19560-2008)可知,在計算頁巖吸附氣量時需減去平衡時樣品缸的自由體積(式1)。 (1) 假設(shè)壓縮因子Z相同,則可改寫為式(2)。 (2) 式中:n為每個平衡點吸附甲烷量,mol;n1為每個壓力點參考缸與樣品缸平衡前游離甲烷含量,mol;n2為每個壓力點參考缸與樣品缸平衡后游離甲烷含量,mol;p1為平衡前參考缸壓力,MPa;p2為平衡前樣品缸壓力,MPa;p3為參考缸與樣品缸平衡后的壓力,MPa;Vr為參考缸體積,cm3;Vf為自由體積,cm3。 由公式2知,每次計算均需減去一個自由體積項[11]。由于氦氣分子直徑(0.218nm)小于甲烷(0.38nm),可能使所用自由體積值偏大[12]。同時在高壓下,氦氣會產(chǎn)生吸附現(xiàn)象[12]。由于煤的吸附量相對較高,這部分誤差被抵消后顯現(xiàn)不明顯。當頁巖吸附量相對很低時,這部分誤差就以“負吸附”的方式顯現(xiàn)出來。 2)甲烷的臨界溫度為-82.57℃,臨界壓力為4.6MPa[13],在儲層條件下為超臨界氣體,甲烷分子在頁巖微孔中的吸附是典型的不可冷凝氣體吸附,屬于超臨界氣體吸附或高壓吸附[14]。在臨界溫度以上,氣體在常壓下的物理吸附很弱,往往需要很高的壓力,才可觀察到明顯的吸附[15]。在高壓下,分子間的作用力以斥力為主,解吸速率大于吸附速率,加之所用自由體積值偏大,吸附相對就成了負值。因此,超臨界條件下,頁巖對甲烷的吸附量隨壓力的變化不再符合Langmuir等溫吸附曲線,而是先增加后降低,之后甚至降低至負值。 1)甲烷分子與頁巖表面分子之間存在吸引力和排斥力,兩者均隨分子間距的增大而減小,隨分子間距的減小而增大,且排斥力變化快。二者的外在表現(xiàn)為其合力的變化,其合力隨分子間距的減小先增大后減小再增大,先以吸引力為主,后以排斥力為主。 2)甲烷分子在頁巖表面的吸附與分子間引斥力和頁巖表面能有關(guān),隨壓力的不斷增大,甲烷分子與頁巖表面分子間距不斷減小,此過程可分為吸附初期、中期和后期三個階段。吸附初期,頁巖表面能較大,分子間合力以吸引力為主,且逐漸增大,吸附較容易,吸附量增加較快;吸附中期,頁巖表面能減小,分子間合力由吸引力向排斥力轉(zhuǎn)變,吸附量增加變緩并達到最大值,此時吸附速率與解吸速率處于動態(tài)平衡,吸附量不再變化;吸附后期,頁巖表面能趨于零,分子間合力以斥力為主且增加較快,吸附逐漸變難,解吸速率逐漸大于吸附速率,導致吸附量下降甚至負值。 3)研究認為,頁巖等溫吸附實驗中的吸附異?,F(xiàn)象,一方面是由于甲烷分子直徑大于氦氣,致使所用自由體積值偏大及頁巖相對較低的吸附量使誤差顯現(xiàn)明顯所致;另一方面是由于高壓下甲烷的超臨界吸附及分子間的斥力作用所致。 [1] 張金川,徐波,聶海寬,等.中國頁巖氣資源勘探潛力[J].天然氣工業(yè),2008,28(6):136-140. [2] 唐穎,張金川,劉珠江,等.解吸法測量頁巖含氣量及其方法的改進[J].天然氣工業(yè),2011,31(10):108-111. [3] 熊偉,郭為,劉洪林,等.頁巖的儲層特征以及等溫吸附特征[J].天然氣工業(yè),2012,32(01):113-116. [4] 李玉喜,喬德武,姜文利,等.頁巖氣含氣量和頁巖氣地質(zhì)評價綜述[J].地質(zhì)通報,2011,30(02/03):308-317. [5] Freeman C M,Moridis G J,Blasingame T A.A numerical study of microscale flow behavior in tight gas and shale gas reservoir systems[J].Transport in Porous Media,2011,90(1):253-268. [6] 趙金,張遂安,曹立虎.頁巖氣與煤層氣吸附特征對比實驗研究[J].天然氣地球科學,2013,24(01):176-180. [7] 林臘梅,張金川,韓雙彪,等.泥頁巖儲層等溫吸附測試異常探討[J].油氣地質(zhì)與采收率,2012,19(6):30-32. [8] 張金川,邊瑞康.頁巖氣成藏動力特點及其平衡方程[J].地學前緣,2013,(20):1-6. [9] 朱步瑤,趙振國.界面化學基礎(chǔ)[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3:303-347. [10] 顏肖慈,羅明道.界面化學[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5:111-137. [11] 聶海寬,張金川,馬曉彬,等.頁巖等溫吸附氣含量負吸附現(xiàn)象初探[J].地學前緣.2013(06):282-288. [12] Daniel J K Ross,R Marc Bustin.Impact of mass balance calculations on adsorption capacities in microporous shale gas reservoirs[J].Fuel,2007,86:2696-2706. [13] 傅雪海,秦勇,韋重韜.煤層氣地質(zhì)學[M].徐州:中國礦業(yè)大學出版社,2007:16-18. [14] Tan Z M,Gubbins K E.Adsorption in carbon micropores at supercritical temperature[J].J Phys Chem,1990,94(15):6061-6069. [15] 方俊華,朱炎銘,魏偉,等.頁巖等溫吸附異常初探[J].吐哈油氣,2010,15(04):317-320.3 頁巖吸附異?,F(xiàn)象分析
4 結(jié)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