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晨 田婷婷
(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廣西桂林 541006)
論中國戲曲“大團圓”與作品悲劇性之關(guān)系
高 晨 田婷婷
(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廣西桂林 541006)
中國古代戲曲獨具特色的“大團圓”結(jié)局,與作品的悲劇性之間具何種關(guān)系,其對作品的悲劇性具有什么樣的影響。這個問題,目前在學術(shù)界還是懸而未決,并需要深入辨析探討的。文章對此問題的淺析主要從兩個方面展開:一是“大團圓”背后的悲劇性;二是“大團圓”背后的反悲劇性。認為符合藝術(shù)邏輯的大團圓結(jié)局會增強帶有悲劇內(nèi)容作品的悲劇性,而不顧現(xiàn)實和藝術(shù)的客觀事實和邏輯的大團圓結(jié)局,會損害帶有悲劇內(nèi)容作品的悲劇內(nèi)涵,甚至完全毀掉作品的藝術(shù)價值。
大團圓;悲劇性;反悲劇性
自西方悲劇理論引入中國后,中國古代戲曲小說有無悲劇,就一直是學術(shù)界的一個熱門話題。對這一問題的探討辨析,直到20世紀上半期前還存在著較大的爭議。有許多文人學者都不承認中國古代文學有真正的悲劇,甚至完全否認中國古代文學存在悲劇。這些觀點雖然有些偏激,但以當時引進的西方悲劇理論為唯一參照,這么說也確實有一定道理。而從20世紀后半期至今,隨著我們自身學術(shù)的發(fā)展和相關(guān)學術(shù)理論的自我建構(gòu),大多數(shù)學者則已經(jīng)否定了先前的主流觀點,認為中國古代文學,尤其是中國的戲曲小說是存在悲劇的,可以說中國不存在西方式的悲劇,但中國至少有東方式的悲劇文學。至此,中國古代戲曲小說是否存在悲劇,就沒有了太多的爭議。然而,與此相伴隨的問題卻還沒有公論,那就是中國古代戲曲小說,尤其是中國古代戲曲那獨具特色的“大團圓”結(jié)局,與作品的悲劇性有什么樣的關(guān)系,對作品的悲劇性有什么樣的影響,是排斥,還是共融,還是井水河水兩不相犯?對此,學術(shù)界還存在著較大爭議。
例如美學大師朱光潛認為,戲劇在中國幾乎就是喜劇的同義詞。中國的劇作家總是喜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大團圓結(jié)尾[1]221。還例如學者邱紫華認為,大團圓的結(jié)局方式正好表現(xiàn)了中華民族思想意識中的“阿Q”式思維方式存在的普遍性。其本質(zhì),就在于它是處理人生悲劇的“精神勝利法”,不能一悲到底,最終走向大團圓是中國悲劇的弱點,它是中國悲劇精神受到腐蝕、淡化后的產(chǎn)物[2]278-289。持類似觀點的學者還有很多,他們基本上都認為“大團圓”結(jié)局與作品的悲劇性是排斥的,“大團圓”削弱了悲劇意蘊,概括地說是“大團圓”具有反悲劇性的性質(zhì)。而持另一種觀點的學者,例如邵曾祺則認為,“大團圓”或許會相對削弱悲劇的氣氛,但卻不能改變悲劇的性質(zhì)。決定一個劇本是否是悲劇,要看整個劇本是否具有悲劇的性質(zhì),悲劇的氣氛,而不決定于它是否有“大團圓”的歡樂尾巴[3]17-18。宋常立提出中國悲劇的正副結(jié)構(gòu)理論,其結(jié)論也與邵曾祺大致相同。概括說就是雖然不認為“大團圓”的結(jié)局是悲劇的真正有機部分,但卻不會改變一部悲劇作品的悲劇本質(zhì)。還有許多學者,尤其是當代的一些學者又更進一步,認為“大團圓”結(jié)局不但不會削弱改變悲劇作品的本質(zhì),作為悲劇藝術(shù)的民族特征,還對悲劇作品的悲劇性有積極的提升作用。持此觀點的學者有蘇國榮、張哲俊、楊建文等。
以上相互分歧的三派觀點都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哪一種說法才是這個問題的真正答案?這還是懸而未決、需要深入辨析探討的。本文雖無力對此問題蓋棺論定,給出一個最正確的答案,但還是希冀做再深入一步的探討,提供可以解決這個爭論的可能?!按髨F圓”結(jié)局到底對小說戲曲作品的悲劇性有什么樣的影響?在進入探析之前,須界定清楚幾個關(guān)鍵詞語的定義內(nèi)涵。第一,“大團圓”,是古典小說戲曲審美命題,是傳統(tǒng)戲曲故事結(jié)局的普遍特點。一般情況下是劇中主角經(jīng)過一番周折磨難后,最終是悲者歡,離者合,困者達,貧者富,受屈者伸冤,枉死者復仇[4]65-70。而在很多特殊情況下,“大團圓”之義更在于精神世界的圓滿結(jié)合。第二,悲劇,在美學領(lǐng)域里可以得到大家公認的內(nèi)涵有:悲劇亦可稱為悲劇性或悲,是從人類在實踐過程中的不幸、苦難或生命毀滅的現(xiàn)象里面發(fā)現(xiàn)其中蘊含的美,并有對悲劇人物在遭受到不幸或毀滅時所持的態(tài)度進行審美的判斷和評價[5]1-2。悲劇至少具備三大要素,一是人物遭受巨大的災難,陷于兩難處境,無論選擇哪種行動,都會遭到更大的打擊甚至毀滅;二是人物陷入悖反定律,目的與行為的結(jié)果正好相反相悖,造成巨大的痛苦、災難以至毀滅;三是作品中的人物必須有毀滅中的抗爭和抗爭中的毀滅,這種抗爭與毀滅對人物來說,不論是否是肉體上的,但必須上升到精神的層面。對文學作品包括戲曲來說,如果具有以上鮮明的特征之一,那就具有悲劇性,可以稱之為悲劇作品。
(一)“大團圓”結(jié)局背后的悲劇性
首先以著名的中國愛情悲劇《梁山伯與祝英臺》為例,談一談其“團圓”的尾巴對作品悲劇性的影響?!读鹤!返慕Y(jié)局是相愛的男女主人公被代表宗法專制的世俗權(quán)力拆散,繼而含恨而終,被合葬了在一起?!皥F圓”之處則是二人死后又化為彩蝶雙宿雙飛。對此,有許多學者指責這個“團圓的尾巴”破壞了整個作品的悲劇性,并與西方經(jīng)典的愛情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結(jié)局作對比,指出前者是一種逃避現(xiàn)實,自我欺瞞等等國民劣根性的體現(xiàn)。其實不然,我認為這頂大帽子真的不應該扣在這部作品的頭上。因為這里的“團圓”結(jié)局不僅沒有削弱破壞作品里誠摯感人催人淚下的悲劇性,反而蘊含并且加深了作品的悲劇性?;氐奖瘎⌒缘亩x里來看,在美學范疇里的悲劇性必須是能夠體現(xiàn)人在災難面前的主體抗爭、毀滅、再抗爭過程中人性的光輝[6]。如果在永恒且不可抗拒的災難打擊面前,作品里的人物沒有展現(xiàn)出永恒且至死不渝的抗爭精神,那么讀者觀眾還能看到什么人性的光輝,體會到什么悲劇的美感,還會因何而感動?“化蝶雙飛”的結(jié)局則正好蘊含著一種肉體被毀滅后,精神上的再抗爭的深意,而這種“團圓”也就明顯地預示了人類正義精神的圓滿和人性光輝的璀璨,也因此加強了作品整體的悲劇性,使讀者觀眾得到心靈的震撼以及悲劇美的陶冶。如果這部作品沒有這個“化蝶而飛”的團圓結(jié)尾,其悲劇性會減少許多,甚至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就變成了慘劇,而不是悲劇。說到西方經(jīng)典愛情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其實許多學者的評論都沒有深入下去,只看到表面的情節(jié)是中國的“梁?!彼篮蠡?,而西方的“羅朱”死得徹底,什么也沒化,因此就說西方的是純正的悲劇,徹底的悲劇,而中國的就是不真的悲劇,不純的悲劇。如此看法確實有些膚淺。其實這兩部愛情悲劇在結(jié)尾處是具有深層次的相同之處。這個相同之處便是“團圓”,就是上升到精神層面上的“團圓”,你看《羅密歐與朱麗葉》里的男女主人公死后沒有化蝶雙飛,但是結(jié)尾處作者點明了他們各自的家族成員,摒棄了兩家世代的仇恨,把他們合葬在一起。這不正好預示了因偉大的愛情,仇恨“化蝶而飛”了嗎?這種精神的“團圓”正體現(xiàn)了上文所說過的由災難到抗爭到毀滅然后到再抗爭這個至死不渝的過程,也就是蘊藏了深刻的悲劇性,且加強了整部作品的悲劇蘊意。所以從這點上來看,此種“團圓“結(jié)局本身蘊含悲劇性,同時也就加強了整部作品的悲劇性。還例如關(guān)漢卿的經(jīng)典劇作《竇娥冤》,其結(jié)局簡單說是沉冤得到昭雪的“團圓”。不過從深層次來說則是竇娥從生前到死后一直不曾停止的震天動地的抗爭所得到的悲劇性的“團圓”,在毀滅中抗爭,在抗爭中毀滅,這個“團圓”正體現(xiàn)了這一點,所以具有很強的悲劇性。再例如享譽中外的《趙氏孤兒》的結(jié)局,還是一個大仇得報的“團圓”,這也受到了很多學者的指責,認為破壞了悲劇性。其實同上文所述不盡相同,這個結(jié)局對于程嬰、公孫杵臼等人,是一種抗爭復仇,為正義而戰(zhàn)精神的延展,對趙氏孤兒而言,又是一種身處于義父之恩與家族血仇之間兩難處境的主動抗爭。這同樣是一種深層次的悲劇性。
總之,在中國經(jīng)典的悲劇戲曲中,雖然都被學者指出過有“團圓的尾巴”,以至削弱影響了整部作品的悲劇性。這其實是不正確的,在大部分經(jīng)典悲劇曲目里,都有一種高超的“團圓”結(jié)局,這種結(jié)局通過分析來看,與西方經(jīng)典悲劇的結(jié)局是具有深層次的相似之處,其本身蘊含著悲劇性,是整部作品的有機整體,并且深深地加強了作品的感染力和悲劇性。
(二)大團圓結(jié)局背后的反悲劇性
上文談到“大團圓”結(jié)局背后的悲劇性,這里又不得不承認,在中國小說戲曲中,存在著大量的低級的團圓結(jié)局,破壞了戲劇的悲劇性,以致成為中國小說戲曲的污點。什么是低級的“團圓”呢?什么又是高級的“團圓”呢?其實分區(qū)高低之別,大體也就是兩點:其一,“大團圓”結(jié)局是否符合當時社會的面貌情狀以及市井人情;其二,“大團圓”結(jié)局是否符合人物情節(jié)發(fā)展的藝術(shù)邏輯,是否是整個作品藝術(shù)構(gòu)思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時滿足這兩點的,當然是高級的,而一點都不符合的,當然是低級中的低級。若以這種低級的團圓收場,說其破壞作品的悲劇性也都是一種委婉的批評[7]。
例如中國大部分愛情戲曲中,最常見的模式之一是“狀元娶妻”,也就是“公子逃難,小姐養(yǎng)漢;狀元一點,百事消散”的故事結(jié)構(gòu)。甚至包括《西廂記》《牡丹亭》《玉簪記》等一批名劇都不能幸免地采用了這個模式及爛透底的結(jié)局。其實若沒有這樣的結(jié)局,上述劇目都會體現(xiàn)出很強的悲劇性。只是采用了這個結(jié)局,雖然從外表上看人物似歡喜美滿大團圓,但在精神層面上,這里面又出現(xiàn)了極大的斷裂,悲劇性的抗爭意蘊被徹底消解,也就讓人感受不到多少悲劇性。還例如這個劇種的常見模式二“狀元負心”,也就是“士子做官,高枝另攀;前妻來認,馬踹刀砍,高官主婚,破鏡重圓”的故事結(jié)構(gòu),例如《趙貞女蔡二郎》《張協(xié)狀元》《琵琶記》等。其結(jié)局與模式一的相比,低級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除了《琵琶記》還能保留強烈的悲劇性以外,其他作品的悲劇性甚至藝術(shù)價值都因這種背離人情,消解沖突的大團圓結(jié)局而喪失大半。這個模式的結(jié)局本質(zhì)也同模式一的一樣,雖表面看人人都恭喜發(fā)財闔家團圓了,但在毀滅中抗爭,在抗爭中毀滅的悲劇精神則被中斷了。
還例如大量的續(xù)編戲曲,對一些經(jīng)典悲劇的結(jié)局進行改編。像《后石頭記》《紅樓圓夢》《南桃花扇》《爛柯山》《青衫淚》《說岳傳》……等等這些續(xù)編作品。對這些作品,早在產(chǎn)生之時,就已經(jīng)有清醒的人在批判了(卓人月《<新西廂>序》和沈成垣《<桃花扇>序跋》[8]331-333),即使到現(xiàn)在對它的口誅筆伐都不絕于耳。這些續(xù)編戲曲都把人物死的改成活的,分的改成合的,不完美的都改成最最團圓的,徹底毀掉了作品本身具有的悲劇性,使自身完全失去了藝術(shù)的真實和價值,而換來的僅僅是那點虛妄的幻覺及自欺欺人的精神鴉片。這不啻為一場中國戲曲史的劫難,在帶走嚴肅認真令人深省的悲劇的同時,又戲劇性地把這個“大悲劇”送給了我們現(xiàn)實的中國古代文學史。很多學者批判“大團圓”以及其中所反映的國民劣根性,著眼點其實就是在這里。我認為這些批判的聲音直到現(xiàn)在都具有學術(shù)和現(xiàn)實的價值。
總之,低級甚至是爛透底的“大團圓”結(jié)局,雖然表面上讓人物團團圓圓,事情圓圓滿滿,使觀眾嘻嘻哈哈,樂樂呵呵。但卻根本上中斷了毀滅中抗爭,抗爭中毀滅的悲劇精神,在深層次的精神領(lǐng)域,悲劇性沒有得到圓滿性的展現(xiàn)。所以這樣的“大團圓”確實破壞了甚至完全毀掉了作品的悲劇性,而由于歷史上有大量的續(xù)編團圓作品的出現(xiàn),使這一情況變得更為惡劣,所以也就更應該受到有識之士的批判。
從以上中國戲曲小說“大團圓”結(jié)局對作品悲劇性影響的分析中,我們大致可以歸納出如下結(jié)論:1.中國古代小說戲曲中的經(jīng)典悲劇作品里,有許多“大團圓”結(jié)局,由于這種團圓結(jié)局設置的手法高超,符合悲劇性的發(fā)展,所以本身具有悲劇性,且又增強了整個作品本身的悲劇性,是值得褒獎和傳承的。2.中國古代小說戲曲里也有大量粗制濫造的續(xù)篇作品,這些作品的作者為了迎合國人膚淺虛幻的“大團圓”夢,而不顧現(xiàn)實和藝術(shù)的客觀事實和邏輯,編造出爛透底的“大團圓”結(jié)局,從而損害了原作的悲劇性,甚至完全毀掉了作品的藝術(shù)價值,這點是應該繼續(xù)批判和糾正的。3.中國古代的經(jīng)典悲劇與西方相比相對較少,但整體質(zhì)量卻毫不遜色。可是由于大量粗制濫造的模式作品和續(xù)篇作品的出現(xiàn),導致了中國戲曲史上留下了一大片污點。4.“大團圓”作為一種戲曲小說等敘事文學作品的結(jié)局構(gòu)成模式,本身無可厚非,且它還是一種人類集體智慧的結(jié)晶,上升到精神層面的“大團圓”往往是偉大悲劇作品必不可少的元素。5.由于中國古代小說戲曲存在大量粗制濫造虛幻縹緲不合邏輯的“大團圓”結(jié)局,所以應從總體上批判這些低級的“團圓”,并且繼承發(fā)展經(jīng)典悲劇作品中如何運用設置“大團圓”的藝術(shù)手法和技巧,這才是提高我國戲曲小說創(chuàng)作水平的一條重要途徑。
[1]朱光潛.悲劇心理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
[2]邱紫華.悲劇精神與民族意識[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3]上海文藝出版社.中國古典悲劇喜劇論集[C].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
[4]謝柏梁.中華戲曲文化學[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5]郭玉生.悲劇美學:歷史考察與當代闡釋[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6]宋康,顏婷婷.清代宮廷戲曲中的承應制度初探[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4(1):81-86.
[7]易勤華,鄧瑩輝.沖突的詩意化:古典戲曲的人物關(guān)系[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3).
[8]熊元義.中國悲劇引論[M].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張新玲)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g Happy Reunion” of Chinese Ancient Opera and the Tragic Nature of Literary Works
GAO Chen TIAN Tingting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Guangxi,CN,541006)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ig Happy Reunion” of Chinese ancient opera and tragic of literary works? What influ ence t he form er can cast on th e latter? Th ese questions are still academically controversial yet to be discussed. The article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Big Happy Reunion”strengthens t he tr agic conno tation; th e secon d p art is "Big Happ y Reunion" weakens and damages t ragic implic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m from two aspects: there is a tragic nature behind the “Big Happy Reunion”of Chinese ancient opera; and there is an anti-tragic nature behind the “Big Happy Reunion” of Chinese ancient opera. Those “Big Happy Reunions” complying with the artistic logics will increase the tragic nature of some tragic works while those “Big Happy Reunions” that go against the objective reality and logics will hurt the tragic connotations, even can utterly destroy the artistry of literary works.
“Big Happy Reunion”; tragic connotation; anti-Tragic
J05
A
1009-8135(2014)04-0113-04
2014-04-24
高 晨(1989-),女,遼寧營口人,廣西師范大學中文系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魏晉南北朝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