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瑩
(西南大學 文學院,重慶 400715)
湖北襄陽位于湖北西北部,地處長江支流漢江的中游。襄陽方言屬于西南官話。“趕”[kan55]字在襄陽方言中是一個比較有特色的詞,如“你兒①湖北襄陽方言中兒化音比較普遍,文中例句中的“兒”皆為兒化。的娃兒子趕我兒的高些”,意思即“你家的孩子比我家的孩子高”。據(jù)考察,“趕”字在新疆漢話、晉語大包片、川話[1]中有作為介詞表比較義的用法,但具體用法受方言體系的差異各有不同。湖北襄陽的“趕”字既可以做動詞,也可用做介詞。做動詞的意義和用法與普通話無太大差別,如“趕車、趕?!保部捎米鹘樵~。本文討論“趕”字作介詞表比較義的用法。
普通話中的介詞“趕”只在口語中出現(xiàn)[2],用在時間詞前面表示等到某個時候,或者是碰上某個時機。襄陽話也有此種用法。例如:
1)趕明兒天晴了,地自然就干了。
2)趕過年了再殺豬。
襄陽話中的“趕”字做介詞意義比較多,“趕”字還可以接表時間的詞或短語表示時間段,如“他趕那一哈兒都把作業(yè)做完了”,意為“他就那一會兒時間就把作業(yè)做完了”;“趕”字后接處所詞語或方位詞語表示處所、來源,如“趕屋里到學校只要幾分鐘”,意為“從家里到學校只要幾分鐘”;“趕”字用在處所詞語或方位詞語前表示經(jīng)過,如“他今兒趕小路回來的,所以早些”,意為“他今天從小路回來的,所以回來的早一些”?!摆s”字的以上用法都比較單一,表比較義時則顯得復雜一些。因此,本文將比較義作為討論重點。
平比句比較兩個比較對象的性狀、程度等方面是否相等。襄陽方言平比句的表達形式有兩種:
1.比較項1+趕+比較項2+一樣/一般+W
3)他兒的娃兒子趕他兒的一樣高。
4)學校的條件趕屋里一樣好。
這里的W表示比較值,一般由Vp充當,一般不省略。前后兩個比較項一般為體詞性的,“一樣”是比較的結(jié)果。
2.比較項1+趕+比較項2+差不多兒+W
5)你兒倆娃兒的成績趕他兒的差不多兒。
6)襄樊的消費趕黃岡的消費差不多兒(高)。
這里的“差不多兒”就是比較的結(jié)果,比較值一般情況下可以省略,但表示強調(diào)時可不省略。兒化是襄陽方言的特色,在這里“差不多兒”就是普通話的“差不多”。
以上兩種用“趕”字作比較詞的平比句,大多是中老年人使用,大部分年青人包括一些中年人多用“跟”字作比較詞,在農(nóng)村使用的情況也比在城市使用的情況多。
差比句比較兩個比較項在程度、性狀等方面的差別。從意義上來看,差比句分為勝過式和不及式兩種。
1.勝過式。勝過式表示前一比較項優(yōu)于、勝過后一比較項,其表達形式有兩種:
(1)比較項1+趕+比較項2+W+(些)
7)我趕你高(些)。
8)我的衣裳趕你的好看(些)。
9)他跑得趕你快(些)。
10)他寫的字趕你寫的好(些)。
11)上班兒趕在屋里做活兒輕省(些)。
這是襄陽方言中最常見的一種格式。比較詞“趕”前后的兩個比較項,既可以是體詞性的,也可以是謂詞性的。W一般有Vp充當,此時后面的“些”可要可不要,加“些”時語氣更舒緩一些。另外,這種格式的W前常常出現(xiàn)程度副詞“還”,如“他做的趕你做的還多(些)”,出現(xiàn)“還”就多了主觀評價的色彩,還可以在“還”前加上“都”,如“他考得趕你都還考得高(些)”,更加強了語氣。也可以在“還”后面加能愿動詞,如“他趕你還會拉關系些”。
(2)比較項1+趕+比較項2+W+Z
12)晶晶趕她妹妹大三歲。
13)這個竿子趕那個竿子長一寸。
14)他趕你胖四五斤。
15)高鐵(跑得)趕普通列車跑得快得多。
這種格式比較“趕”前后兩個比較項的數(shù)量或程度。兩個比較項中,比較項1以比較項2為基準,比較項既可以是體詞性的,也可以是謂詞性的。Z表示差比量化值。差比量化值可以是具體的精確數(shù),也可以是約數(shù),還可以是不確定數(shù)量或程度的“得”結(jié)構(gòu)。
2.不及式。不及式表示程度逐漸減弱。襄陽方言中“趕”字表比較的不及式實際為“趕”字平比句和差比句勝過式的否定形式。
(1)比較項1+趕+比較項2+還不如
16)那個年輕小伙子看起來趕老人家(都)還不如。
17)有些大學生真是趕沒讀過書的還不如。
18)商場的東西有的趕地攤兒上的還不如。
19)哥哥趕弟弟還不如。
20)在單位上班趕做生意還不如。
這種格式表示比較項1不如比較項2,兩個比較項可以是體詞性的,也可以是謂詞性的。在襄陽話中,通常這種格式中的“趕”可以用“連”字代替,還可以在“還不如”前加上“都”加強語氣,如16)句。也可以在比較詞之前用“真是”表示強烈的主觀傾向,如17)句。
(2)比較項1+不+趕+比較項2+W
21)他也不趕我學習好。
22)我弟弟也不趕我長得高。
23)在城里住不趕在鄉(xiāng)下住舒服。
這個格式中的比較項既可以是體詞性,也可以是謂詞性,通常在否定詞“不”前加“也”,表示強調(diào)。
(3)比較項1+趕+比較項2+V不到+Z
24)你說我不好,你也趕我好不到哪兒去。
25)你跑步也趕我快不到好些/哪兒去。
26)這個河的水趕那個河的水再深也深不到哪兒去/好些。
在這個格式中,Z通常是“哪兒去”、“好些”,表示即使相差也差得不遠的意思。比較項既可以是體詞性,也可以是謂詞性。當比較項指向人時,句義多帶不服的語氣色彩,如例24)、例25)。
另外,在襄陽方言中,“趕”字比較句還有另一種不用“趕”字的否定形式,即“比較項1+沒的/不如/不比+比較項2+W”,其中,“不比”是平比句的否定形式,如“姐姐不比妹妹好看”;“好多倆娃兒的手腳沒的/不如兒娃子的快”,是差比句的否定形式,“不如”更傾向普通話,否定詞為“沒的”的格式用得更多一些。
在北大語料庫“趕”字古代漢語部分中,“趕”字共500例,明確表示比較意義的句子僅如下四例:
27)又曰:“這一段文勢直是緊,若精神鈍底,真?zhèn)€[趕]他不上。如龍虎變化,直是捉搦他不??!”
【北宋語錄朱子語類】
28)張思叔輩,又不見他文字??闯涕T諸公力量見識,比之康節(jié)橫渠,皆[趕]不上。
【北宋語錄朱子語類】
29)我的串香褐通袖膝欄五彩繡帖里,你的大紅織金胸背帖里對換著。我的帖里怎麼[趕]上你的繡帖里?
【元口語樸通事】
30)新鄭高公當初和張是刎頸之交,最終也沒有避免貶戍。張公的才術,是以前各位所[趕]不上的。
【明小說萬歷野獲編】
其余義大致分為以下四種[注]義項取自谷衍奎《漢字源流字典》。:
1.追趕、驅(qū)逐
31)晉時,吳興一人有二男,田中作,時嘗見父來罵詈[趕]打之。
【六朝小說搜神記】
32)前人行擁住我,我行不得;我又不可學他擁了后人;后人[趕]逐我不了,又不可學他去[趕]前人。
【北宋語錄朱子語類】
2.駕馭車馬:趕車前去
33)時同宿三衛(wèi)子被持弓箭,乘馬[趕]四十余里,以弓箭擬之,即下騾乞死??`送縣,決殺之。
【唐小說野朝僉載】
34)張牙舞爪,沖將過來。蜀兵如何抵當,往后便退。蠻兵隨后追殺,直[趕]到三江界路方向。
【明小說三國演義(下)】
3.加快行動,趕快去做
35)難陀登時便走,夜叉從后[趕]來。
【五代敦煌變文集新書】
36)我沿路上慢慢的行著等候來。因此上。來的遲了。那火伴如今[趕]上來了不曾。
【元口語老乞大諺解】
4.其他
37)慈和便服曰順。滿志多窮曰感。危身奉上曰忠。果慮果遠曰[趕]。息政外交曰攜。疏遠繼位曰紹。彰義掩過曰堅。肇敏行成曰直。
【戰(zhàn)國逸周書】
38)人役上,以力役明,以刑役心,此物之理也。心道進退,而形道滔([趕])【迂】。進退者主制,滔([趕])【迂】者主勞。主勞者方,主制者圓。圓者運,運者通,通則和。
【戰(zhàn)國管子】
37)例“趕”曰“果慮果遠”,其義與追趕和比較義無太大關聯(lián),或為假借也未可知,此處不做探討。38)例中的“趕”字實則為“迂”字,亦不做探討。
從語料庫中可以看出,即便古文獻中“趕”字表示比較義的書面文字屈指可數(shù),但仍有實例可循。至于如今其僅存于少數(shù)方言中的原因,我們認為可能由于同時存在更適用的“比”字。而“趕”字何以有“比”之義,我們認為是由“追逐、追趕”之義引申而來,追趕本就是一前一后,進而分出勝負差等,自然就會有比較之義。
“趕”在普通話中沒有表示比較意義的用法,“趕”做介詞表比較意義的研究少有存在。本文詳細探討了湖北襄陽方言中表示比較意義的介詞“趕”的結(jié)構(gòu)形式,將其分為平比、差比和不及三種形式,各種形式下亦做了更為詳盡細致的劃分。此外,“趕”字比較義的起源和發(fā)展前人未有探討,本文搜集了北大語料庫中“趕”字古代漢語部分共500個例句,并對其中所有的“趕”字進行了意義劃分,發(fā)現(xiàn)古文獻中“趕”字表示比較義的書面文字屈指可數(shù),但仍有實例可循。至于如今其僅存于少數(shù)方言中的原因,由于資料和資質(zhì)有限,我們暫時認為可能是由于同時存在更適用的表示比較意義的“比”字。而“趕”字何以有“比”之義,我們認為是由“追逐、追趕”之義引申而來。
參考文獻:
[1] 中國·復旦大學,日本·京都外國語大學合作編纂.漢語方言大詞典[M].北京:中華書局,1999:4651.
[2] 現(xiàn)代漢語詞典[M].5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442.
[3] 谷衍奎.漢字源流字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526.
[4] 說文解字[M].許 慎,撰.徐 鉉,校定.北京:中華書局,1963:38.
[5] 許 慎.說文解字注[M].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67.
[6] 辭源[M] 修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2983.
[7] 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4456.
[8] 黃伯榮. 漢語方言語法類編[M].青島:青島出版社,1996: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