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剛
(海軍駐西安二十所軍事代表室,陜西 西安 710065)
隨著軍用光電技術的發(fā)展和作戰(zhàn)需求,寬光譜、多傳感器的光電裝備已經(jīng)成為軍事裝備的新寵,而光電裝備中各傳感器之間光軸一致性要求是光電裝備發(fā)揮效能的保證,因此需要一種能檢測光電裝備各傳感器光軸一致性的光電測試儀器。目前光電測試儀器中的光學結構一般有折射式、反射式和折反射式等3種,其中折射式光學結構具有設計簡單,加工裝配容易、像質優(yōu)良等諸多優(yōu)點,因而在一般的光電測試儀器中使用較為廣泛,但是對于光譜范圍寬(可見、激光1.064 μm、紅外),焦距長、相對孔徑較大的光學系統(tǒng),由于存在透寬波譜光學材料少,色差校正困難的缺點,限制了其使用[1]。反射式光學結構不存在色差,能在寬光譜段工作,光路可以最大限度地折疊,容易實現(xiàn)輕量化設計,此外,由于非球面加工和測量技術的迅速發(fā)展,使得非球面的加工精度得到很好的保證,因此反射式光學系統(tǒng)尤其是兩鏡系統(tǒng)的應用將越來越廣泛。本文在兩鏡系統(tǒng)的基礎上設計了兩鏡五反光學系統(tǒng),在不增加反射鏡的前提下實現(xiàn)5次反射,滿足多光譜、長焦距、縱向尺寸短的光學系統(tǒng)要求。針對兩鏡光學系統(tǒng)軸外像差難于校正的問題,采用高次非球面設計的方法解決成像質量的要求。
設計的光電測試儀器光學系統(tǒng)滿足:工作波段0.4 μm~12 μm;視場1 mrad;F#=1.33;長焦距1.6 m;總長≤85 mm。
光學系統(tǒng)工作在寬光譜段,并且體積小,如果選用透射式光學系統(tǒng),需使用寬光譜光學材料,尺寸很難達到技術指標要求,因此使用反射式光學結構。反射式光學結構具有縱向外形尺寸小、相對孔徑大、分辨率高、透過率高、光能損失少,不產(chǎn)生色差的特點,并且還具有壓縮光學長度的特點,能夠滿足使用要求。
2.2.1初始結構選取
反射式光學結構中,單反射式結構校正像差困難,視場小,僅用在一些特殊場合。雙反射式光學結構包括牛頓系統(tǒng)、格里高里系統(tǒng)、卡賽格林系統(tǒng)、RC系統(tǒng)以及等暈系統(tǒng)等類型,其中兩鏡系統(tǒng)的主鏡為拋物面,次鏡為雙曲面,具有壓縮比大,像質優(yōu)良的特點,可以選為光學系統(tǒng)的初始結構[2]。在此基礎上,為進一步壓縮系統(tǒng)軸向總長,減小體積,本文提出了兩鏡五反光學系統(tǒng)。
兩鏡五反光學系統(tǒng)工作原理:光學系統(tǒng)采用在兩鏡系統(tǒng)的2個反射面上共反射5次的結構形式,并結合一種新型材料——光譜轉換靶,共同組成光學系統(tǒng)結構,如圖1所示。
圖1 兩鏡五反光學系統(tǒng)Fig.1 Two-mirror five-reflection optical system
兩鏡光學系統(tǒng)主鏡鏡面焦點與次鏡鏡面焦點重合,組成一個望遠系統(tǒng),當激光測距機傾斜一定角度入射時,其激光光束將在主次鏡上反射5次,前2次反射組成一級望遠系統(tǒng),后2次反射組成二級望遠系統(tǒng),經(jīng)主鏡的第5次反射對激光光束進行聚焦。激光光譜轉換靶位于激光光束聚焦的焦面位置,激光光譜轉換靶在受激光輻射激勵后能夠同時輻射熒光并且發(fā)熱,產(chǎn)生可見光到長波紅外的光譜,靶面受激輻射產(chǎn)生的可見光到長波紅外的光譜再逆向經(jīng)兩鏡五反光學系統(tǒng)準直為多種光譜的平行光輸出,模擬無窮遠點目標,供光電裝備光軸調(diào)校使用。
2.2.2 結構參數(shù)計算
(1)
系統(tǒng)的焦距為
(2)
式中N代表在次鏡上反射的次數(shù),本系統(tǒng)中N=2。
系統(tǒng)焦距為1.6 m,由(1)式和(2)式可得到主次鏡半徑的關系,因此主鏡半徑確定后便可得到次鏡的半徑。由于主次鏡為共焦系統(tǒng),所以二者間距為其焦距之差。至此,可得到兩鏡系統(tǒng)的初始結構參數(shù),如表1所示。
表1 初始結構參數(shù)Table 1 Parameters of initial structure
2.3.1 優(yōu)化設計
兩鏡光學系統(tǒng)的單色像差一共有5種:球差、彗差、像散、像面彎曲及畸變。由于光學方案使用了軸外光線成像,其像差較大,因此可以在兩鏡面上采用高次非球面,能有效地消除高級球差以及彗差和像散等軸外像差[3]。將計算的初始結構帶入光學設計軟件CODEV中進行優(yōu)化。設置外部參數(shù),選取k值、四次、六次項作為優(yōu)化變量,完成光學系統(tǒng)設計。
2.3.2 設計結果
系統(tǒng)優(yōu)化后的參數(shù)如表2所示。光線傾斜2°入射,主鏡和次鏡均為高次非球面。
表2 光學系統(tǒng)結構參數(shù)Table 2 Parameters of optical system
優(yōu)化后的兩鏡五反光學系統(tǒng)結構如圖2所示,像質如圖3所示。
圖2 優(yōu)化后的兩鏡光學系統(tǒng)Fig.2 Two-mirror system after optimization
圖3 系統(tǒng)點擴散函數(shù)及能量分布圖Fig.3 Point spread function and encircled energy of optical system
本設計由于選用了反射式光學結構,不存在色差的影響,很好地發(fā)揮了寬光譜,長焦距的優(yōu)點。從圖3可以看出,本系統(tǒng)能量匯聚度較好,可以滿足使用要求。采用的透鏡非球面度較小,工藝性好,現(xiàn)有的加工技術可以滿足加工非球面的要求。在設計時,反射式光學系統(tǒng)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多個鬼像,因此需要在光學系統(tǒng)設計中增加多次消雜光的光欄來消除鬼像的影響。
本文在某光電測試儀器研制過程中設計了一種兩鏡五反光學系統(tǒng),滿足了多光譜、長焦距光學系統(tǒng)要求。針對兩鏡光學系統(tǒng)軸外像差難于校正的問題,采用高次非球面設計的方法,解決了成像質量的要求。使用一種新型校靶材料,通過光學系統(tǒng)在校靶材料上聚焦,轉換為可見光到長波紅外的光譜,實現(xiàn)了模擬無窮遠目標的功能。該光學系統(tǒng)通過配置不同的導光棱鏡輔助裝置,可組成多種便攜式光軸測試儀,實現(xiàn)對光電產(chǎn)品不同基線傳感器光軸平行性的檢測,滿足長焦距、短縱向尺寸、低成本等需求。
[1] 王剛,程剛,李廣良,等. 一種艦船光電裝備校軸儀[J].應用光學,2010,31(1):91-94.
WANG Gang,CHENG Gang,LI Guang-liang,et al.Optical axis detection instrument for shipborne photoelectrical devices[J].Journal of Applied Optics.2010,31(1):91-94.(in Chinese with an English abstract)
[2] 潘君驊.光學非球面的設計、加工與檢驗[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 2004.
PAN Jun-hua.The design,manufacture and test of the aspherical optical surface[M].Suzhou:SuzhouUniversity Press,2004.(in Chinese)
[3] 丁學專,王欣,蘭衛(wèi)華,等.離軸四反射鏡光學系統(tǒng)設計[J].紅外與激光工程,2008,37(2):319-321.
DING Xue-zhuan,WANG Xin,LAN Wei-hua,et al.Optical design of the uncoaxial four-mirror system[J].Infrared and Laser Engineering,2008,37(2):319-321. (in Chinese with an English abstract)
[4] 郭永祥,李英才,呂保斌,等.一種新型的兩鏡三反射光學系統(tǒng)設計[J].應用光學,2009,30(6):916-919.
GUO Yong-xiang,LI Ying-cai,Lü Bao-bin,et al.Novel design of two-mirror three-reflection optical system[J].Journal of Applied Optics,2009,30(6):916-919. (in Chinese with an English abstract)
[5] LAIKIN M.光學系統(tǒng)設計[M].4版.周海憲,程云芳, 譯.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9.
LAIKIN M.Lens design[M].4th ed.Translated by ZHOU Hai-xian and CHEN Yun-fang.Beijing:China Machine Press,2009.(in Chinese)
[6] YODER P R, Jr. 光機系統(tǒng)設計[M].4版.周海憲、程云芳,譯.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8.
YODER P R,Jr. Opto-mechanical systems design[M]. 4th ed. Translated by ZHOU Hai-xian and CHEN Yun-fang. Beijing:China Machine Press,2008.(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