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延濱
谷溪是陜北著名的詩人,他在陜北文學史上,特別是陜北新詩史上,都是值得充分重視的詩人。同時,他也是我的朋友和兄長。《谷溪詩選》的出版,是件大事。于是,我為此寫下這些文字,表達我對谷溪的敬重,同時也希望文壇,特別是陜西詩壇對他的創(chuàng)作給予足夠的關注和研究。
新文化運動中出現(xiàn)的新詩,進入到陜北是上世紀三十年代,以魯迅藝術文學院為中心的一批知識分子的傳播和書寫,像李季的《王貴與李香香》、賀敬之執(zhí)筆的《白毛女》、光未然的《黃河大合唱》等,他們將新詩帶進了陜北,同時又將陜北民歌帶進了新詩,從而形成了新的陜北詩歌傳統(tǒng)。在這一新詩流變中,曹谷溪是本土詩人中秉承這一陜北新詩寫作傳統(tǒng)的重要的代表性詩人。
認真觀察和審視中國新詩寫作中以陜北民歌與新詩體結合的優(yōu)秀作品,他們是在陜北民歌的原始意象的基礎上,進行新詩改寫,作品里依然保存了很多陜北民歌的基本元素。從《谷溪詩選》收錄的作品來看,谷溪是在繼承了陜北民歌的旋律、比興和對偶等方法的基礎上,用新詩的技法,進行了自我的新詩設計,豐富了新詩的寫作形態(tài)。朱光潛在《給一位寫新詩的青年朋友》中說,新詩應該向民間文學學習,“不過學民間文學與學西詩舊詩同樣地需要聰慧的眼光和靈活的手腕,呆板的模仿是誤事的”。谷溪的詩歌不是對陜北民歌“舊瓶裝新酒”式的簡單改裝,他通過汲取傳統(tǒng)民間文化中的營養(yǎng),賦予了自己的詩歌新的內容和與之適應的新形式。這是陜北的新詩發(fā)展史上,有關本土民間文化與新詩文化的融合的值得關注的現(xiàn)象。同時,谷溪的詩歌創(chuàng)作與詩歌活動為我們進入和了解陜北詩歌發(fā)展,提供了一個典型范本。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谷溪開始了詩歌寫作。在詩歌的社會功能在那個年代較為突出的話語場里,活躍于詩壇的谷溪在1965年,出席了全國青年業(yè)余文學創(chuàng)作積極分子代表大會,聽取了彭真、周揚的報告,受到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上世紀七十年代,他和路遙、聞頻、陶正、白軍民等人合作,成立了延川縣工農(nóng)兵文藝創(chuàng)作組。1972年,谷溪主編的詩集《延安山花》,由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在大陸、日本、香港發(fā)行銷售??梢哉f這是文化大革命后期中國大陸上第一本有泥土氣息和文學意識的詩歌集子。1973年,《延安山花》實現(xiàn)了增訂再版,由96頁碼增至120頁碼,加了兩個彩色插頁,開本也由窄32變成標準32,總印數(shù)是28.8萬冊。因《延安山花》轟動性的影響效應,1972年谷溪在陜西省延川縣創(chuàng)辦了鉛印的《山花》文學報。當時,在陜西延川這個遠離文化中心之地,谷溪和他的文友們以詩歌為中心,帶動了戲劇、美術(版畫、布堆畫)等藝術領域的發(fā)展。1973年我曾在當時的《陜西文藝》(《延河》前身)擔任“工農(nóng)兵編輯”工作,認識了谷溪,對他創(chuàng)作的熱情和待人真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二十年以后,中國文壇上竟然形成了一個以路遙為代表的“延川山花作家群”,作為特定年代和特殊文化背景下的文學事件在當代中國文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谷溪在其中的推動作用,功不可沒。
進入新時期,谷溪開始了全新的詩歌創(chuàng)作歷程。1979年,谷溪寫下了《磨道里的毛驢》,這首詩的副標題是“致詩人自己”:
晚風從小河里走過,
星光在天空中閃爍,
詩人在老柳樹下徘徊,
像一頭磨道里的毛驢,
一邊走,一邊思索:
日復一日,
在磨道里千里行軍;
年復一年
在院墻內詠嘆高歌……
有誰能體諒
詩人的苦衷呢?
——他曾被別人欺騙,
自己也曾是一個騙子!
卸掉身上的籠套,
連眼睛也不能被別人蒙著;
做一匹奔馳的駿馬,
詩人呵
整個天地都是你的!
當時為數(shù)眾多的詩人都在控訴、悲泣、傷感。像谷溪這樣嚴格剖析自己,敢于承認自己“也曾是個騙子”的并不多見,實屬難能可貴。詩人并未到此為止,這個被“欺騙”也騙過人的“毛驢”并不頹唐,也不頹廢。嚴格解剖自己的反思是為了更好的遠足。在嚴格剖析自己后,谷溪堅持以人民代言人的身份,以戰(zhàn)士的姿態(tài)站立在詩壇上。1984年2月,谷溪和老詩人田間拜訪了82歲高齡的胡風先生。當谷溪提及當時文壇上“藝術是為藝術家而創(chuàng)造”這個熱門話題時,胡風說:“這是什么話?如果一件藝術品不為較多的人理解,它的藝術價值也就不大了。當然,這里也有一個民眾美學素養(yǎng)的問題。民眾的文化水平、美學素養(yǎng)怎樣提高呢?還要靠我們的作家、藝術家去做不懈的努力。”這天午飯后,胡風為《延安文學》雜志題詞:“首先是人生上的戰(zhàn)士,其次才是藝術上的詩人?!边@句話對谷溪的震動和影響很大,以至成為他后來做事寫詩的“座右銘”。從此,作為寫作主體的他的“戰(zhàn)士姿態(tài)”、“詩人情懷”的形象更為鮮明,詩歌語言顯得更加沉猛、倔強,抒情更加沉著、飽滿,充滿英雄主義的悲壯感。其早期詩歌中的“爭辯式”聲音開始成為一個風格性標記,再也無法抹掉。在詩歌技藝上,他開始注重詩歌內在節(jié)奏上的探索,從而開始尋找、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風格。
1985年10月,谷溪寫出了《秦直道》,這首詩可以作為他的詩風轉型的最佳例證:
不是咸陽橋頭,少男少女
柔情綿綿的流行歌曲,
不是萬里邊墻,金戈鐵馬
時斷時續(xù)的好夢……
一柄銹跡斑駁的長劍
深嵌在黃土高原的
歷史斷層!
大山間,依稀有杜翁
瘦骨伶仃的吟唱,
卻不見,成排成列的兵馬車
悲壯的遠征。
兵馬車擺出千年不變的姿勢
供后世人參觀、拍照,
所有的兵將都呆呆地
沉浸在貴妃娘娘的
歌舞之中……
那震撼天地的威嚴呢?endprint
兩千年的沉默,
權當一杯烈酒飲下。
像將軍告別
壯士的遺體,
夕陽下,我虔誠地向你
脫帽致敬!
與此前激揚飛舞的狀態(tài)相比,谷溪在1990年代后逐漸走進一個創(chuàng)作的沉潛期,同時更多的精力投入了陜北文藝的推動工作,開始了《延安文學》十余年的主編生涯。在這樣的文學現(xiàn)場,他對自己的美學追求和詩學技法的探索,更加注重從生命、自然、歷史事件中發(fā)現(xiàn)詩歌的敘事與抒情資源。雖然創(chuàng)作量有所減少,但寫作更加嚴謹認真,好中求精。以往在谷溪詩歌中的“革命話語”是歷史形成的,《重返楊家?guī)X》《寫在七大會場的木椅上》《唱給彭老總的歌》,多“撫今追昔”式的直白的抒情。1990年代后,他的詩歌中的情與思,充滿了思辨的成份,感情與哲思相融,更加含蓄蘊藉。如2001年《詩刊》第10期上發(fā)表的《軒轅古柏的濃蔭下》寫道:
一
假如 他活著
假如 他也活著
春暖花開的日子
大膽假設——
我們 拉著家常
散步在故園的阡陌
這邊是毛澤東
這邊是蔣介石
二
這是東方最古老的祭壇
這是東方最年輕的神話傳說
西部中國的黃土地
點燃祭奠祖先的香火
燃燒你
燃燒我
劇烈的心跳
突然沉默
三
過去的日子
已寫滿這樣和那樣的文字
只有明天
一片空白
你是大樹
他是大樹
默立在五千年
軒轅古柏的濃蔭下
我們都是
孩子
四
不是開玩笑
歷史,有時竟安排
驚人的巧合
他操著濃重的湖南鄉(xiāng)音
朗讀一份即興而作的
祭文
他揮毫潑墨
將一腔赤誠
注入碑石……
五
你的根在這里
我的根也在這里
就在這兒坐一會兒吧
一首曹詩,禁不住
有淚奪眶而出
六
赫赫始祖
五千年鴻運開啟
巍巍圣靈
九萬里龍脈繼續(xù)
這是黃土的夢
這是藍天的歌
痛飲一杯軒轅氏釀造的
“龍宴酒”
醉了他,醉了你
醉了我
這首1993年清明節(jié)寫于黃陵的力作,表明詩人正從前半生關注已久的歷史變動所帶給他的“英雄情結”和“戰(zhàn)士情結”里掙脫而出,更富于理性力量,以更深遠廣闊的視角關照陜北的命運與人的命運,并生發(fā)出一種傲然天地間的氣度。詩人自己豐富閱歷和藝術積累,讓谷溪中年變法并且取得豐碩成果。
進入新世紀以來,開始步入暮年的詩人谷溪,他的詩歌重新回歸到簡樸與自然之中,甚至有的時候,用童稚作為意象,進行哲學的追問。成熟的有智慧的圣人的精神狀態(tài)與兒童是一致的,所以我們應“復歸于嬰孩”。明代李贄聲稱:“夫童心者,真心也?!兗偌冋?,最初一念之本心也?!?003年9月9日,詩人由巴黎前往里昂。途中休息時,在高速公路旁的草坪上,一對法國青年夫婦也停車給嬰兒喂奶。小嬰兒揮動小手,非常可愛。心想:這小家伙可是戴高樂將軍的后裔?覺得很有些情趣,征得主人同意后立即拍照,并寫下了詩篇《法蘭西的太陽》:
阿爾卑斯山脈的冰雪
悄悄地消融;
耳畔還縈繞著——
巴黎圣母院的鐘聲……
太多的時段,太多的景觀
像流星,從夜空劃落;
在天與地的銜接之處,一個母親
正將自己的情愛和希冀,注入
一個幼小生命……
這是一塊生長詩歌,
生長神話,生長英雄的土地呵;
你的身姿,你的微笑,
頓時化作我心中
永恒的瞬間。
請接受一位東方詩人
崇高的敬意和祝福吧,
——法蘭西初升的太陽,
歐羅巴年輕的母親!
人稱“老頑童”的詩人谷溪,被生活中處處散落著的童趣所感動、所感染,激發(fā)他從各種角度抓拍、搶拍人生中最接近自然、最適合于自然的一個個瞬間,這構成了谷溪晚年詩作中一道獨特的風景。
在對外文化交流中,谷溪將優(yōu)秀的詩歌引進,與多個外語專家合作,對美、俄、日和南斯拉夫等語種的詩歌進行翻譯,這其實也是對國家、民族命運進行的思考。2012年4月,谷溪應原姬路獨協(xié)大學安本實教授邀請,赴日進行學術交流。期間寫下了《心靈之約》《櫻花之魂》《先行者的詢問》等詩作,體現(xiàn)了他對五四民主運動以來,中華民族的獨立、自強、科學、民主的復興夢想的追問。2012年4月7日,谷溪在日本神戶孫文紀念館即興寫下這樣的詩句:
一座長長的橋,
連接了百年滄桑;
眼前的明石大橋,
這可是先生躬身的
脊梁?
也許,是生不逢時,
一百一十七年之后,我才
遲遲地來到這個叫
“移情閣”的六角堂!
早在兒時的教科書上
就知道了先生的英名;
終于在今天,在日本海濱
聽到了先生鏗鏘的
足音……
為了喚醒沉睡的雄獅,
為了拯救,水深火熱之中的
勞苦大眾;
你遠涉重洋,
以自己的“逃亡”,換取
一個民族的新生!
一百年的榮辱興衰,
一百年的血雨腥風,
面對倭寇和列強屠刀,
一次又一次生死抗爭……
聆聽,來自大海,
來自土地,
來自高天的聲音——
革命,是否成功?
谷溪是在半個多世紀中國大變革時代不斷成長的詩人。谷溪前期詩歌創(chuàng)作的風格,在學習陜北民歌(主要是信天游)的基礎上形成。后期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又先后受到胡風、賀敬之、胡征、蔡其矯等詩人的指導,并和田間、魏巍、公劉、侯唯動等詩人交流。追隨延安詩派、七月詩派前輩,谷溪用行動和創(chuàng)作成果向世人證明他是這種陜北詩歌傳統(tǒng)精神的傳承者。正因為如此,在多元而雜蕪的當代中國詩壇,谷溪在陜北高原獨樹一幟,成為這一詩歌傳統(tǒng)的堅守者與開拓者而顯得彌足珍貴。
谷溪是一個以生命完成詩篇的詩人!是站立在黃土高原上以高天厚土為紙來寫作的詩人!作為一個在陜北高原也用自己的汗水淚水書寫過人生詩篇的詩人,我謹以此序,向谷溪致以真誠的敬禮!
是為序。
責任編輯:高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