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香梨(外一篇)
孤島
我國的梨子有白梨、沙梨、蜜梨、紅梨、鵝梨、秋子梨、哀家梨、香梨、鼠梨、杜梨和從外國進口的洋梨等許多個品種。
在古代文獻中,梨又被稱作檖、沙棠、果宗、快果、玉乳、蜜父等?!对娊?jīng)》寫有“山有苞棣,濕有樹檖”和“蔽芾甘棠,勿剪勿伐”的詩句,說明在春秋戰(zhàn)國之前,梨就在我國中原地區(qū)誕生。接著,《呂氏春秋·木味篇》還贊嘆梨子的香美:“果之美者,沙棠之實?!?/p>
……我青少年時在江南吃過梨子,不過那時候生活窮,一般都只能在一些節(jié)日才能吃點從鎮(zhèn)上買來的水果。記得江南的梨子很大很圓,像皮球似的,不知是什么品種。表皮是青黃之間的一種顏色,上面如天空的星星一樣落滿了銀白色的點點。吃之前,我們必須先用清水洗干凈,然后猶如削蘋果皮一樣削掉梨皮,露出光潔的白色肉身再一口一口享受——水汁如泉水一樣冒出,有點甜,也有點兒酸,十分解渴。但吃著吃著仿佛咬著沙子似的嚼出許多渣滓,不得不吐出來。
這就是內(nèi)地的梨子,圓、大、水多,但質(zhì)地粗糙,渣滓粉末如不和諧音一樣讓你感到別扭,感到夾藏多余的東西太多。
那時,梨子還是一種奢侈品。
在糧食還不能完全吃飽的時代,還能享受到水果,自然不能挑剔什么。挑剔只有在面對更多選擇余地的時候,才會油然而生。一個人挑剔的是他已實現(xiàn)的理想,而不是理想本身。
來到新疆工作后,我才有幸看到、吃到與南方的梨子完全不同的新疆梨子之代表“庫爾勒香梨”。
《新疆百科全書》稱,庫爾勒香梨是西洋梨與中國白梨的天然雜交種,因其早期在庫爾勒培育發(fā)展,因而被呼之為“庫爾勒香梨”。庫爾勒香梨,主要分布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內(nèi)的市、縣、團場。
庫爾勒香梨給我的第一印象實在不好:又小又青又丑。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南方人個子長得矮小、秀氣,新疆人個兒普遍長得又高又壯。一方水土也養(yǎng)一方水果,哈密大棗、和田薄皮核桃等都比南方的棗子、核桃大得多,怎么就新疆的香梨長不大呢?
庫爾勒香梨出現(xiàn)在我面前的時候,有點像矮小、丑陋的齊國大夫晏子,使楚后出現(xiàn)在楚國朝廷上一樣,頗為難看,顯得有些猥瑣。然而,這又小又青又丑的庫爾勒香梨,一放進嘴里嚼開以后卻是又脆又甜又嫩,出奇的好吃,遠勝于內(nèi)地那些又大又圓的梨子。猶如春秋時期的晏子,最后不是以外貌,而是以內(nèi)在的才華、品德,以無畏的精神、忍耐的意志征服了楚國人,終于不辱使命超常地完成了外交使命。
庫爾勒香梨貌似丑陋,其內(nèi)心卻是很甜美的,它與口蜜腹劍的小人構(gòu)成反比,而更像自古以來的那些君子,那些忠臣,看上去滿嘴意見,全筆批評,荊棘般扎人,其實內(nèi)心里一片純潔,滿腹裝的是無私的大愛。
我感覺私心雜念就像梨肉中的渣滓一樣破壞著人們的胃口,阻礙著人類共同走向文明和美好。
因此,我每次吃庫爾勒香梨,都不得不想起晏子,想起諸葛亮,想起魏征,想起范仲淹,想起劉伯溫……一個個靠內(nèi)在德才發(fā)出巨大光芒的圣相、君子!
當然,我還不僅僅想起這些。
梨,作為我國的一種有著至少兩千年以上歷史的植物,有著獨特的文化蘊含。
“梨”字,是名詞,有時還被當作動詞用,因而在《辭?!分杏钟小胺帧?、“割”之意?!稘h書·楊雄傳下》“分梨單于”就在于此。
“梨”者,離也。我們吃蘋果、吃西瓜等所有中大型水果時都可切開,與人分著吃。然而,梨子無論多大也不能這樣做,只能獨自整個兒享受,因為一切開分著吃,就預示著分離,不是生離就是死別。在古代,沒有現(xiàn)代的汽車、火車、飛機、輪船,依靠步行,或坐轎、坐馬車,沒有電報、電話、網(wǎng)絡,一離別外出就有可能是一年或數(shù)年杳無音信。對我們這一個鄉(xiāng)土傳統(tǒng)觀念很濃郁、家園感根深蒂固的中華農(nóng)耕民族來說,是很傷悲的事情?!半x”情“別”意,有多少詩人徘徊在其中。送別詩,答別詩,思念詩,使多少男兒腸斷天涯、淚滿衣襟!
一個梨就代表一種圓滿,一群完整。切開瓜分,就是一種分離、一群破碎。
新疆的庫爾勒香梨,像雞蛋那么大,一般一人一次可以消滅好幾個,不需要分開吃,自然無分離(梨)之愁,無別去之憂。
梨子是花的結(jié)果,是愛的最終濃縮。
梨樹,每年都在春天開花,那白色的花朵,燦爛在山坡、野地、庭院、街邊、路旁,猶如潔白的祥云降臨人間,又恰似朵朵雪花開滿了人間,一片片,一群群,云簇錦涌,連綿起伏,令人仿佛進入天堂,飄飄欲仙,不知所蹤。
也許如此,有人將女人的名字起成“梨花”——唐代河西走廊一帶的樊梨花,就是一例。樊梨花,一個邊塞女子,不僅花容月貌,而且一身好武功。她沒有像中原絕大多數(shù)女子一樣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結(jié)婚生子,做一個不問丈夫事業(yè)的賢妻良母,而是自己主動追求心儀已久、才貌雙全的薛丁山——征東征西大獲成功的薛仁貴的兒子。這位西番女子,她不僅以她的外貌,更以她的武功、愛力、寬仁和忍耐,讓薛丁山堂堂男兒一次次輸在她的山寨前,輸在她的石榴裙下,最終不得不娶她為妻。傳說中,樊梨花能夠撒豆成兵,將武功、法術演練得爐火純青,使薛丁山似乎有了神助,攻敵勢如破竹,一瀉千里。
同時代的軍旅詩人岑參的詩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是描寫塞外的雪花美景的,也間接描寫了梨花。我覺得借此詩來贊美那個邊塞女人樊梨花和她的調(diào)兵遣將,似乎也是情境交融的。我想,樊梨花的故鄉(xiāng),一定有梨花開遍山谷,仿佛今日的那個叫庫爾勒的地方。
……梨樹是堅韌的,梨花是美麗的,梨子是誘人的。
那么,長滿梨樹、開滿梨花、結(jié)滿梨子的梨園呢,自然是猶如仙境。
愛江山更愛美人的“風流情種”唐玄宗,相中了梨園的意境與風情,專門將宮廷的歌伎舞伎安排到風情萬種的梨花園里排練,讓音樂伴隨著天國的梨花盛開,讓裊娜的長袖在梨花的幕景中徐徐拉開,翩翩起舞。endprint
《舊唐書·音樂志》記載,玄宗曾選坐部伎子弟三百人和宮女數(shù)百人于梨園學歌舞,有時親加教正,稱他們?yōu)椤盎实劾鎴@弟子”。于是,自然界里的“梨園”,自唐以后又有了人類文化的烙?。簯虬嘧?。戲班成為“梨園”,戲曲演員就成了梨園弟子。
晚唐大詩人白居易《長恨歌》寫道:“梨園弟子白發(fā)新,椒房阿監(jiān)青娥老。”
再后來,“梨”在我國演繹出了更多的梨文化現(xiàn)象,出現(xiàn)了“梨園戲”——一種戲劇劇種,根據(jù)地在福建閩南話地區(qū)和臺灣;出現(xiàn)了梨花大鼓——曲藝的一種,源自山東,又稱“山東大鼓”。
到清朝末年,也就在1914年時,東北還誕生了一個“梨樹縣”,是由奉化縣(此縣名后來南飄到浙江省,成為蔣介石的故鄉(xiāng))改成梨樹縣的。當年的梨樹縣就在今日的吉林省四平市西部,毗鄰遼寧省的地方。
是的,梨子是誘人的,梨花是美麗的,梨樹是堅韌的,梨園是多義而遼闊的,梨文化是簡單而又豐富的。然而有時候,梨子和梨花也是無限脆弱的。
庫爾勒香梨就是其中之一。它甜美鮮嫩,卻也脆弱易碎。采摘時,須小心翼翼,碰傷就爛;若滑落到地,香梨就一下嗚呼哀哉,化為一堆果醬了。傳說古時候當?shù)氐膰踉O宴招待客人,席間一位女賓不慎將一盤庫爾勒香梨打翻在地,她趕快拿起盤子,發(fā)現(xiàn)掉在地上的香梨只剩下了梨核和一大片梨汁。被清代詩人蕭雄贊美成“皮薄肉豐,心細甜而多汁,入口消融”(《西疆雜述詩》)的庫爾勒香梨,的確是容易消失的小東西。所以,有人想象,庫爾勒香梨是《西游記》中所記載的孫悟空、豬八戒偷吃的“人參果”之原型?!段饔斡洝分忻鑼懘巳藚⒐芙鸲?、木遁、水遁、火遁、土遁,即“五遁”:“遇金而落,遇木而枯,遇水而化,遇火而焦,遇土而入”。庫爾勒香梨易碎這一點,倒有一點像人參果——但最終不可能是那靈修界的圣果……
梨子如此,梨花有時也如此。春天是梨樹開花吐艷的青春季節(jié),然而此時關內(nèi)多梅雨,新疆多風沙。新疆的風沙是春天不約而來的常客,那種瘋狂和暴虐,不是玉門關內(nèi)的人能想像到的。若盛開的梨花遭遇大風沙強暴的時候,梨園內(nèi)一地的斷枝、一地的殘花,一派的無奈,一派的茫然,其情其景自然又是一副慘不忍睹的景象!
此時,我想起了白居易《長恨歌》里那句美麗而憂傷的詩句:“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想起《紅樓夢》中林黛玉的“葬花”和她愁腸百結(jié)的葬花詞……
……梨花雨啊,瓣瓣是美人的眼淚!
走向戈壁
戈壁是赤裸著來到世界的。
本來很貧窮,而且一直這么貧窮著。稀稀落落的芨芨草和駱駝刺爬在這里,幾千年不動,守著孤獨和寂寞,不時地在風中兀自搖曳出千種風姿萬種風情。
而沙子無邊無際;而礫石凹凹凸凸。
當我登上從東南向西北方向移動的列車,沿太陽搬遷的方向一步步闖進戈壁的胸懷時,面對這片古老、焦黃色的荒涼動情了。不是憂傷,而是狂喜。我感到它雖荒蕪,卻極其寬博,那遙遠的地平線將江南秀才狹小的心牽得豁達、悲壯。點點新綠,卻讓我更感綠色珍貴。而那整個兒的戈壁啊,卻讓我體味到這位巨人內(nèi)在生命的沖動。
我癡癡地凝望著窗外冥想,沙礫,沙礫……氤氳,氤氳……光禿禿的雄性的山冷冷地在不即不離的遠處注視著奔馳的火車,注視著一個個東部來客愕然的眼睛。
我看到戈壁上惟一的風景,便是鐵道旁綿延不絕的電線桿,木頭的或水泥的,根似乎扎得很深,站立得那么直,那么嚴肅地傳遞著光明,傳遞著來自九州的音訊。我被震撼了,這不是拓荒的先驅(qū)們的縮影嗎?它們從大森林或大城市走出,走到這里,再也沒有后退過,就這樣站成了西部戈壁上的風景。
后來,我便與戈壁為友了。我在新疆安營扎寨的年月里,越來越感到戈壁像憨厚的農(nóng)民,像我的父親,雖然厚嘴唇笨舌頭,卻是讓人十分敬重。它看上去一無所有,卻總讓我想起純樸、老成、厚道、忠誠等一系列字眼。獨自走向戈壁深處,我有一種解脫后的自由自在感覺,安穩(wěn)而舒暢。一到冬天,一場飄飄灑灑的大雪就把戈壁染白,成了清新剔透的雪原。如銀的潔白讓我不敢把自己世俗的腳印探進你的心窩。
我遠遠地望你一個勁兒沉睡,一個勁兒地美麗下去。
可是,春天來了,西北風嗚嗚地猛叫著,沙子飛舞,我看到你醒來了,醒來卻墜入一場惡作劇中。那狂風卷起茅草卷起沙子卷起礫石,瘋婆一樣廝打你,折磨你。我看到你古銅色的臉龐被風抓得傷痕累累,看到你痙攣著,抽搐著,翻滾著。你是在忍受煉獄之火啊!你在享受微薄春綠之前要先受大漠風肆虐地折騰!面對這些,我內(nèi)心如此疼痛,我攥緊拳頭,向狂風示威。然而,當我知道這一切無濟于事時,眼眶里盡情地溢著沾滿沙塵的淚水……
戈壁,我的戈壁啊!
我愛你,又不得不恨你。那是我進疆后的次年,由于我最初的浪漫、純真被殘酷的現(xiàn)實擊得粉碎,善良的心滴著血。而在新疆沒有一個親友可以傾吐時,我又獨自走向了你,要對你傾訴自我的厄運和人間的不平。可是你伏著背,緘著嘴,一副冷冰冰的模樣。我驚呆了。我發(fā)瘋似地在你心胸上捶著拳頭,捶完了也累了。我失望了,一種孤獨使我產(chǎn)生了近似死亡的感覺。
我默默地背向你遠遠地走了。
我登上了向東南逃奔的列車,回我親愛的江南。我想讓我故鄉(xiāng)的風撫平我的創(chuàng)傷,撫去我的疲憊和悵惘。那日,天氣晴朗,陽光普照古老的戈壁。在火車上,我惡狠狠地瞪著綿延無際的戈壁??粗粗?,那天邊的地平線微微地啟開了縫隙,啟開了眼睛。這眼神飽含憂郁和痛苦,那是一種生的渴望?;谢秀便敝校宜坪踝x懂了什么。我悟到自己的軟弱和卑劣,因為我?guī)缀踉胪贄壞?,戈壁?/p>
隨著火車的飛馳,江南越來越近,可你的形象在我腦海里漸漸地大了起來,你有一雙因為苦難而深凹的眼睛,無處不在尋視我。隨著被故鄉(xiāng)的風雨撫去幾滴滾燙的淚后,我心中的惶恐不安感越來越強烈。
從你含愁但堅韌的眼眸里不僅僅隱含著我的些許不幸和悲哀,更隱含著千古以來大大小小數(shù)以萬計的災難,有來自天庭的雷電的摧殘,有來自大地上走獸飛鳥的踐踏,有來自風雪的蹂躪和來自古戰(zhàn)場烽火狼煙的炙痛。一批批血跡斑斑的將士倒下了,一個個探險者迷路渴死了,把尸骨扔在你無邊的荒野里曬成朽木……戈壁,你深深地痛苦過、憤怒過、癲狂過,甚至為這一切的苦難和冤魂呻吟過、申訴過??墒?,這又到底能改變多少沉重的命運?endprint
我終于清醒地認識到我的嬌嫩了。從小學到大學,我一直生活在綠色的氛圍中,鮮美而馨香的江南給了我大自然超然的靈氣,卻也少了些堅韌和剛毅。是的,我還缺少承擔苦難的勇氣。
我說,戈壁,你自古以來被遺棄在祖國的西北角,蒼涼而孤獨,貧窮而又災難縱深,可一直緊抿著寬厚的嘴唇,啞巴一般沉默,堅守著一個最初的童貞諾言和屬于天道的永恒信念,任歲月的流水渾濁地沖蕩洗滌,任天災人禍將你折磨得死去活來。你流干了淚,卻從不低頭哭泣。
你有啞巴一樣的執(zhí)著和沉默。
你有啞巴一樣深藏的靈魂。
此刻,我站在戈壁面前,緩緩抬起手掌向朝陽里的戈壁致敬……從戈壁的沉默中,我學會了冷靜地思索!
鐫刻在生命中的風景
孫仁歌
一
讀周國平先生的《時光村落里的往事》一文,很欣賞其中的一段話:“正是被親切愛撫著的無數(shù)往事使靈魂有了深度和廣度,造就了一個半滿的靈魂。在這樣一個靈魂中,一切往事都繼續(xù)活著:從前的露珠在繼續(xù)閃光,某個黑夜里的歌聲在繼續(xù)回蕩,曾經(jīng)醉過的酒在繼續(xù)芳香,早已死去的人在繼續(xù)對你說話……你透過活的往事看世界,世界別具魅力。”這段話語說得多么悅耳可心,簡直就是詩語!
小鎮(zhèn),有一個極為文雅柔美的稱謂:隱賢。無知的年代,只知道名曰隱賢的小鎮(zhèn)很好玩,逗樂打趣的人和事很多,卻不知小鎮(zhèn)頗有來頭,意義通古。直到后來長大、讀了一些書,才知道“隱賢”二字的不同凡響。原來小鎮(zhèn)的“觸須”伸向歷史的深處:三國時曾因曹操囤兵于此、兵敗之后又留下數(shù)百座打造兵器的火爐于斯成為赤壁折戟的見證,故史稱此地為“百爐鎮(zhèn)”??梢?,隱賢之美名與曹操無關。從文化的角度說,曹操還給此鎮(zhèn)留下了兵燹千古的罪名。隱賢之美譽緣于唐朝的一個士人董召南的書香。這董子因京考進士落榜,無顏直奔家鄉(xiāng)面對父老,便取道輾轉(zhuǎn)來到百爐鎮(zhèn)隱而居之,以便埋下頭來繼續(xù)攻讀“四書五經(jīng)”。董子之所以被后人譽為賢人,倒不是因為其隱而讀書的本身,而在于此君來到小鎮(zhèn)后為人正直,品行端莊,還常常行俠仗義,惠及鄉(xiāng)里,贏得口碑,受到景仰;另一個因素是在于與韓愈相好在先,是朋友;韓愈可是唐朝的大文豪,尤其名揚后世,影響深遠。董子落第儼然當年的張繼“夜泊楓橋”——陷入了人生的低谷,好在受到了韓愈的關切與呵護,有韓愈作《嗟哉董生行》、《送董召南序》等詩文傳世為證,其中有個“版本”,“嗟哉董生孝且人不識,惟有天翁知,生祥下瑞無時期”至今還在民間流傳。韓董二人之所以能成為天下知音,就在于二人擁有一個共同的讀書經(jīng)歷,人生的坎坷使彼此建立了一個傳世的文壇佳話。后人普遍認為董子是因韓愈之名而傳世,這固然有其道理,但也不要忽視了另一個更為重要的因素:即董子自身品行高潔,否則,千古圣賢之名,豈能僅憑韓愈之名而名?也只有人美才有學問之美,兩美齊全,后世才會接納。
感謝董子!也感謝韓愈!雖然國內(nèi)有多處叫隱賢的地方,如廣東東莞的隱賢山莊、河南信陽的賢隱寺等,都孕育出了堪稱聞名天下的隱而成賢之輩。只是屬于董子的隱賢進入了的我的童年記憶,沉入了我的心底。
二
小時候就喜歡小鎮(zhèn)上的風景,而且又總覺得特別美。比如小鎮(zhèn)上的街頭巷尾或房頂墻角等景點都特別好看,好看得就像是一枚枚古色古香的郵票。小鎮(zhèn)的四條老街都是彎彎的,窄窄的,兩邊的民居也都很古老,多瓦頂磚墻木板門面,有時候遇到刮風下雨天或鬧節(jié)日,那些老房子都似乎顫顫巍巍的,因為都有些年代了,好像都經(jīng)不住折騰了。四條街道的路面清一色都是青石板鋪就,千層底鞋每每走在上面都會覺得腳下有功,一旦跑起來更是鏗鏗鏘鏘,青石板更給力。那是個缺食少穿、文化蒼白的年代,人容易無聊,大人們無聊就去睡覺,孩子們無聊了就會“招兵買馬”干仗兒。雖是惡作劇,卻也有不惜“拋頭顱,灑熱血”之頑童,每每一仗干下來,滿街落的都是當作子彈用的碎磚爛瓦兒,常常是西街敗給東街,北街敗給南街。我所歸屬的東街實力最強,因為“勇”者多而總是百戰(zhàn)百勝,立于不敗之地,終落了個“常勝街”的美名。如今再回過頭去看看那情景,真是不敢相信,那時候的玩法確實“野蠻”了一些,而且也缺少了一點文化含量,與小鎮(zhèn)的美名很不相稱。可后來讀到余光中先生的《日不落家》,從中得知余光中先生初為人父時“顛車練兒膽”的情景,于是又得以自慰。那時余光中先生的四個女兒都還小,被余光中先生譽為“四只生動的小白兔”??捎嘞壬鷦虞m把“四只小白兔”拋到自家老爺車的后座上,然后玩命似地駕車狂奔,每每都讓“四只小白兔”嚇得面色煞白、驚恐萬狀,甚至哭喊著叫“爸爸爸”。這也同樣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一種“極端”教育方式,與我們孩提時代玩的那種“野蠻游戲”如出一轍??珊髞碛嘞壬鷧s以四個女兒個個成才的事實回答了諸多讀者的疑惑。聯(lián)想小時候那種“玩命干仗”的經(jīng)歷,也算是一種育勇之舉吧。
流經(jīng)小鎮(zhèn)的淮河支流淠河河灘也是童年的樂園。那時候的淠河既沒有遭遇污染,也沒有裸露河床,用一雙童眼看去,簡直就像是一灣天降之水。淠河上下,水流湯湯,四季風光,皆可入畫。平日里,靠近小鎮(zhèn)的碼頭總是泊著各種船只,風帆種種,時而張揚,是一道頗為誘人的風景。在沒有火車的小鎮(zhèn)上看舟楫風帆,就算是一種視覺的奢侈了。有時隨帆而視就不禁有一種入夢的感覺,遠方的世界到底什么樣,唯有那南來北往的風帆才知道吧。童年時代,對遠方的世界是多么期待?。∑饺绽锟创雺魺o疑是一種快樂,享用不盡。
淠河的深水區(qū)絕對是夏游的好去處。深水區(qū)緊傍著一座千年古庵,俗稱“奶奶廟”,不管是庵,還是廟,都是抑惡行善的象征。許多孩子或許心里就有得廟如得神,深游有救星之念頭,故而常常深游無恐,硬是逞強顯能兒。盡管每年夏季都有鮮活的生命在此“遠游不歸”的記錄,可每年夏季到此過一把深游癮的“英雄少年”總是前仆后繼。幸虧小時候水性不好,一直被水上的“英雄少年”排斥在外,故而絕少染水弄險。這也印證了生活中的一個真理:人間煙火,禍福相依。在動態(tài)的碰撞中,禍福似乎也在維持著一種平衡。endprint
而一旦到了冬季冰天雪地之時,淠河不由分說就跟小鎮(zhèn)人翻了臉,變得殘酷無情。那時的冬季特別冷,深深的淠河常常就會被冰凍三尺,甚至凍到河底,那變成了冰的河床結(jié)實得就像航母的甲板。于是,這個時季就成了孩子們的節(jié)日,都一窩蜂地擁到冰上玩耍。那是個貧困而又饑餓的年代,孩子們很少有誰穿得人模人樣,大都穿得臃腫不堪,像是一只只小“狗熊”似的??纱蠹以诤颖稀帮w舞”的風景卻別具魅力,恐怕在今天世界的任何一角落,也難以重現(xiàn)了。
每逢盛大節(jié)日,小鎮(zhèn)人聚集在河灘上歡度焰火晚會的風景也堪稱那個時代的視覺盛宴了。但在我童年的印象里,五彩繽紛的煙火再好看,似乎也沒有那時的人好看,可不,那時的人衣著樸實、笑容淳厚、立姿堅挺,站一個地方活一個地方,所以一眼看去滿河灘都是風景。
三
小時候,我家的那三間茅草房就座落在小鎮(zhèn)東街的一個三家院里。三戶人家都算是新中國的“新窮人”,日子過得清苦,難堪,人雖窮,可志不短,縱然每日里饑腸轆轆,可人活得都好像很有奔頭,個個精神都很飽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井然有序。只不過對于大人們而言,那時的“作”都很單調(diào),要么忙于階級斗爭,要么坐在小鎮(zhèn)的門面里喝茶聊天打哈欠。
三戶人家中,我家的人口最多,父母承擔的吃飯壓力也最大,兒女六、七人,餓口常開,合起來就像一只大麻袋,不難想象每天要吞掉多少粗茶淡飯才能相安無事。好在父母都能吃苦耐勞,情感上又慈悲為懷,憑著來自集體合作社的一點微薄的收入節(jié)衣縮食,也倒能把日子將就著過下去。另兩戶人家一是趙姓人家,一是姚姓人家,兩家的戶主院內(nèi)院外都習慣稱之為老趙和老姚。
文革初期,外面的世界很熱鬧,也很瘋狂,可我們的三家院倒顯得很安靜,像是個“世外桃源”。我的父母都是普通人,一輩子在政治上、經(jīng)濟上都活得干干凈凈,一塵不染,所以國家政治再亂也亂不到我們家。也正因為這一點,我父親很有號召力,每年大年三十晚上要吃團圓飯時,父親都要把三戶人家集中到我家的堂廳合唱一首語錄歌,然后才各自過年。其中老趙的歌聲似乎最有力,也最悅耳。
老趙剛剛?cè)胱∪以簳r還很神秘,沒有女人,也沒有兒女,是個獨身,年齡也老大不小的了。他每日里總是早出晚歸,很少見其蹤影,有如神龍見首不見尾,誰也弄不清他天天泡在外面都忙些什么。好在他吹得一口好鳥語,常常未見其人,便先聞其口哨鳥語之聲,呵,老趙回來了。就這樣一個“神出鬼沒”之人,可街坊鄰居每每提到老趙其人,卻都美言不盡,幾乎眾口一詞:老趙是個好人!果然,在三家院里,證明老趙是個好人的事例很快就來了。有一天夜里,小鎮(zhèn)上突然發(fā)生了一場大火。以我現(xiàn)在的記憶,我敢說當時除了老弱病殘小,差不多能去救火的都去救火了。那時的小鎮(zhèn)人無私、勇敢、且助人敢為先,哪里有難,小鎮(zhèn)人就會在哪里擰成一股勁。天亮了,火被滅了,救火的人馬開始陸續(xù)散去。這時我們才發(fā)現(xiàn)狼狽不堪非人一般的老趙手里拎著一只水桶歪歪斜斜地趕回來。后來我們聽說,那天夜里在火場,老趙一邊救火還在一邊指揮,一度叫喊得聲嘶力竭,震撼整個火場,就像是自家失火了似的,其真誠的舍命救人之心,隔火可見。
的確,老趙本來就是一個特別仗義之人。1969年小鎮(zhèn)上又一次發(fā)驚天大水,淠河之大堤岌岌可危。很多人家都開始打造竹排準備逃命,而老趙卻和小鎮(zhèn)上眾人英雄一樣日夜戰(zhàn)斗在大堤上,死守!看那股干勁兒,即使洪水決了大堤,也不會輕易退下陣來。老趙就是這樣的英雄小鎮(zhèn)中的一個杰出代表!他公忙大堤,私忙鄰居,我家的那個小竹排就是老趙親手打造出來的。那些日子,老趙就像是一個沒有家的“野人”,朝朝晚晚不見出,也不見進,整日整夜忙在大堤上,也聽不到他那悅耳的口哨鳥語聲了。值得慶幸的是,小鎮(zhèn)幾度洪水猛如虎,危在旦夕,但最終還是被天意乃至人意化解了,兇險轉(zhuǎn)為玉帛。種種事例證明,與好人老趙為鄰是我家之大幸,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分享到了更多的幸福指數(shù)。
較之老趙沒有女人一身輕,老姚就活得如牛負重了。老姚原本就是一個集體搬運工,妻兒都遠在農(nóng)村,就他一人在這三家院里占有兩間公有茅草房,常年累月過著苦行僧一般的生活。一年365天,老姚差不多有一多半時間都是在默默地曳著沉重的板車蝸牛一般跋涉在漫無邊際的運輸途中,無論是冰天雪地,還是酷暑桑拿天。那年頭,老姚也真算是干盡了天下的苦活、累活、臟活,無人可比。老姚雖然活得如此勞苦,可也是小鎮(zhèn)上公認的大好人。那時候日子過得貧困而又落后,家家似乎都需要點勞力。這樣,小鎮(zhèn)上有求于老姚出點苦力的人家總是絡繹不絕。而老姚也總是有求必應,誰上門求到他,他都是一聲“哎”就去了。那時候幫人家做點事都是人情,一律無償,老姚就像是小鎮(zhèn)上的公共義務工,哪里叫哪里到??刹幌癞斀裰擞袝r舉手之勞都要收費,金錢成了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唯一砝碼。
我家也是老姚幫助的重點對象。人口雖多可都不中用,每每遇到苦活累活兒往往就要求人。比如吃水問題就是一個老大難,每當要人到千米之外的淠河碼頭挑飲用水,就把母親給愁壞了。我上面的幾個哥哥都因為是從饑餓中熬活過來,身體受了嚴重虧損,都有形而無力,拿不起來那活兒。這樣,我家的吃水問題幾乎都被老姚義務承包了。說來汗顏,老姚長年累月幫我家挑水的風景鐫刻在我家每一個人的心靈深處。雖然我們兄弟后來已經(jīng)長大成人,又都一一遠飛高走,父母的吃水問題仍然由老姚擔當。老姚為我家挑水一直挑到兩鬢飛霜,卻始終無怨無悔。當然,我家對老姚也有回報,老姚有兩個兒子,常從鄉(xiāng)下來到小鎮(zhèn)跟著父親,父親天天忙于搬運無暇顧及,我家就成了兩個孩子的娛樂園,讀書場;尤其老姚的妻子因病去世之后,兩個孩子差不多就成了我家的常駐人口,并得到了無盡地關懷與溫暖。
三家院濃濃的人情味就是那個時候小鎮(zhèn)上的真實寫照。像老趙、老姚這樣的好人,絕不是少數(shù),可以說成百上千。這對于一個只有六七千戶人家,萬余人口的小鎮(zhèn)來說,也算是一個不小的比例了。
四
“文革”中的小鎮(zhèn),雖然也動輒旗如海,歌如潮,階級斗爭一樣也不缺少,但總體印象還是比較安靜的。盡管折騰“地富反壞右”的昧心事也時常發(fā)生,卻也沒有出現(xiàn)那種過于缺德甚至傷天害理的人命案。許多人雖然被打倒了,經(jīng)常被批斗,被游街,可那些人在一個少不更事的孩童的直覺里,卻變成了一種奇怪的印象:原本都是一些好人吶,怎么一夜之間都變成了“壞人”?小時候雖不懂政治,可聽大人們說誰好,也就認為誰好。不過,也有例外,沒有被大人們認可的,卻先被孩子們認可了。比如我的第一個小學啟蒙老師杭老師,就是一個為人師表的典范,她帶給我們的每一道風景,都成了吾輩情感長廊里不需要剪輯的“蒙太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