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靜
(保定市城市設計院 河北·保定)
當今我國經濟建設的焦點之一是將農村經濟改革更深層次推進,使執(zhí)政黨和國家能夠按照正確的道路帶領廣大農民群眾縱向繁榮致富。只有解決好這些問題,才能保障占總人口半數的農民這最弱勢群體的利益,才能為市場經濟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勞動力和市場,更好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維持國家的長期穩(wěn)定,將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yè)持續(xù)地進行下去。
從世界各國農業(yè)現代化的歷史來看,實現農業(yè)現代化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具有實現生產技術現代化與生產手段現代化所必需的大量資金;二是必須有效轉移農業(yè)剩余勞動力,實現規(guī)模經營。這兩個條件都與投資密切相關。對農業(yè)的投資不僅包括國家宏觀上對農民包括基礎設施、政策扶持、發(fā)放農業(yè)現金補貼等形式的政府主導的無差別投資,還包括農民通過擴大農業(yè)生產、農產品商業(yè)以及組織副業(yè)等自發(fā)的有差別的農業(yè)生產投資。當今主流學者更多的是研究政府如何投資,金融機構如何投資等形式,研究視角都集中在如何通過前者,也就是無差別形式投資來促進農業(yè)發(fā)展,而從農民自身的資金積累方式,個體投資渠道研究的少之又少,在這種情況下,從農民自身的角度出發(fā),尋找影響農民自發(fā)投資的主要因素很有必要。要解決農民的這些問題,只通過紙上談兵,通過照搬其他國家的模式是不行的,這需要廣大學者、專家、研究機構等通過對農民、對農村進行系統的調查了解,找到阻礙農村進一步發(fā)展的障礙,經過分析為相關部門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提供更好的根據。
本文通過對山西,河北等地的50 個農民進行走訪調查,了解這些農民以前的、現在的生活習慣和投資習慣,調查內容包括:農民在有閑置資金時進行消費或投資的方向、農民在資金缺乏時取得資金的方式以及農民所掌握的基本技能和大致收入情況。
(一)投資方向和投資理念的研究。人的利益最大化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個階段是在基本生存條件得到滿足之前,人們會把保障自己生存作為最主要目標,即通過各種途徑使自己生存無憂,保障自己有飯可食,有衣可穿,有家可歸,有病能治。實現這些條件的主要方式是通過個人積累足夠的保障性貨幣財富和政府提供社會保障等途徑。當這些生存保障基本得以建立之后,人們才會踏入第二個階段——貨幣財富的最大化,在這個階段人們更多的是考慮如何使用自己的貨幣存款來創(chuàng)造更多的財富,從而追求更高質量的生活品質。
透過考察農民最近幾年剩余資金的使用情況,可以了解到廣大農民的基本生產生活狀況,即農民進行農業(yè)生產積累的資金主要用于什么用途,是生產性投資還是生活性投資。這可以從一個側面了解到當今農民的基本生活是不是能夠得到保障,只有包括住房、醫(yī)療以及預防各種突發(fā)事件的基本保障滿足之后,農民才敢于將自己的貨幣存款更多地投資于生產之中,去創(chuàng)造更多財富,進而使農民更具有底氣走出農村,去廣闊的城市追逐自身利益。從這個角度看,隨著農民財富的積累,城市化是一個自然可以發(fā)生的過程。
通過對50 個農民的調查,根據調查結果可以得到2008~2012年農民日常資金使用情況,根據數據繪制圖1。(圖1)
最近五年來,有超過60%的農民選擇將資金投向了建房和存到銀行,反映農民為滿足基本生活保障以及積累預防性資金而進行的投資;另有28%的農民會選擇生活性購車,因此可以看出已經有相當部分農民富裕并隨著生活的改善開始追求高品質的生活;占總數16%的農民將資金放在子女教育上,16%在農業(yè)生產上有擴大投資,還有22%的農民選擇以后到城市發(fā)展。
圖1 2008~2012年農民日常資金使用情況
1、住房投資。住房是人類生存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從調查數據上我們可以形象地看出最近5年大多數農民的投資方向都集中在建造房屋?;蛘哂捎谝郧暗淖》織l件惡劣,或者由于要追求更高的住房質量,但終究是因為當今農民的住房條件還不能完全滿足農民的需要。可以看出,農民生活水平還沒有進行到可以將自己所掌握的資金進行可以獲得高額回報的其他行業(yè)投資的階段,也就是還沒有脫離第一階段過渡到第二階段。
2、儲蓄趨向和保險投資意識。除了住房以外,還有相當數量的農民選擇將日常資金盈余存到銀行,通過調查了解到大部分農民是為了預防未來的疾病、突發(fā)事件以及未來的孩子教育等支出,還有一部分農民是因為找不到適宜的投資對象。另外,據調查數據顯示,選擇儲蓄的人中有10%的農民是選擇了通過購買保險的方式來預防未來的不確定性。有保險行為的農民僅占所調查農民總數的6%。拋開中國農民基本保險制度覆蓋面狹窄這一原因,單從農民投資意識考慮,我們可以看出,由于過去保險法律不健全,保險公司承保不規(guī)范等歷史因素,很多農民對保險公司不信任的心理依然廣泛的存在,當今農民保險投資意識較低。
3、子女教育投資。數據顯示,有16%的農民,子女教育投資在家庭總投資中占有著重要地位,占據著家庭收入中較大比重。據調查,這些農民中基本都有初中以上的在讀學生。為了孩子能掌握更多的生活本領,未來有更好的出路,農民往往會不惜犧牲眼前的消費、生產資金,將盈余資金甚至借貸資金投資于子女的教育;當然從另一方面看,教育是農村乃至整個國家發(fā)展的重中之重,搞好教育更應是政府的責任,同時過多的教育負擔壓在農民身上必然造成農民投資于其他方向資金的減少。
4、擴大農業(yè)生產的投資。擴大農業(yè)生產投資會由于農產品收入的增加而使農民生活質量提高,從而農民會存在投資于農業(yè)生產的欲望。調查數字顯示,僅16%的農民將最近5年的投資重點放在農業(yè)生產投資上面,農民擴大農業(yè)生產的欲望不強。第一,農民投資能力有限,不敢盲目擴大生產;第二,農業(yè)投資方向狹窄,投資風險大,況且農民的避險意識強烈。
5、其他投資。隨著富裕程度的提高,一部分農民再也不滿足在農村經營的利潤和單調的鄉(xiāng)村生活,他們開始有底氣走出農村去廣闊的城市追逐更多的財富和更豐富多彩的生活。調查顯示,有22%的農民在最近五年將自己積累的資金用于到城市發(fā)展。
(二)投資資金來源研究。通過調查農民在資金短缺時來拆借資金的方式,我們可以探討農民的金融意識和農民投資的成本,還可以大致考察農村金融環(huán)境。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研究重點是建立最好的農村金融體制,它需要的是最迎合金融需求主體的金融體制,使其能以最快捷的方式、最低的資金使用成本獲得需求的資金。可見,金融變革的要害在于研究金融機構介入了何種性質的交易,形成了什么樣的市場聯系,以及是否與特定的社會信任結構相兼容。
農民的資金來源主要包括兩個:親友和金融機構。(表1)
表1 2008~2012年當資金發(fā)生緊張時農民的借款對象
根據調查,當資金發(fā)生短缺時,50 位農民中有34 人選擇從親友借款,僅有16人選擇從金融機構借款。對于大多數選擇從親友借款的用戶,他們做此選擇的理由除借貸資金數額較小以外還有借款程序快捷和無利息等優(yōu)點,相反選擇從金融機構借款的用戶,大多數借款數額較大。
(三)自身條件的局限性影響投資。因為農民掌握什么樣的技能,掌握多少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農民的投資熱情。一個人掌握的技能多,謀生手段越多,那么在有了資金之后,他的投資方向就多;如果進行某項投資可以獲得高額利潤,那么他的投資熱情就會極度膨脹,甚至選擇在基本生活得到滿足之前就利用自己的資金去追求財富的最大化,加速第一階段,去追逐第二階段。
在這次調查的50 人中,有21 人掌握有除農業(yè)生產以外的其他技能(由于經商可以為農民帶來十分可觀的收入,在這里把經商算作一種非農業(yè)技能來考慮)。(表2)
表2 問卷調查中農民非農技術分布表
為了探討農民掌握的技能同收入水平之間的關系,在問卷中也設置了收入水平這一項目。將在掌握技術的農民中收入在5 萬元以上的農民所占比例與全體50人中收入超過5 萬元的農民所占比例進行比較,結果如圖2所示。(圖2)
圖2 技術對農民收入的影響
根據圖2,我們可以看到掌握一定的技術水平能提升農民收入14.2%左右,而且因為還有一部分掌握技術的農民并沒有使用自己所掌握的技術去獲得收入,所以實際上生產技術對農民收入的影響還要比圖標所顯示的14.2%要大。由此可見,生產技術的獲得對農民收入的增加具有實質性的提升作用。
綜合以上分析,農村基本生存保障要求還沒有完全得到滿足,整體水平還處于農業(yè)生產生活的資本積累和技術積累階段,他們需要的不僅是簡單的政府救助、基礎設施建設,更需要允許和鼓勵自身創(chuàng)造性得以良好發(fā)揮的經濟環(huán)境。筆者認為政策當局應當保持清醒而公正的思維,公平公正地去維護廣大農民的利益,正確做好以下幾點:
(一)創(chuàng)造良好的自身發(fā)展環(huán)境,減少粗暴行政干涉。農民同樣也具有理性人的特點,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國家只要提供給他們寬松的生產生活條件,包括采取一些政策增加農民的生產技術和致富渠道,他們就會在利益的驅使下,努力積累財富,從而為農村經濟的發(fā)展和升級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隨著資本的積累到逐漸飽和,農民的投資能力和支付能力都會得到提高。一方面富裕起來的農民有了走出農村的勇氣;另一方面農村再也滿足不了那么多農民的利益需求,農民會自發(fā)地選擇走向城市,去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另外,根據我們的調查,傳統的農業(yè)種植雖然收入微薄,但還有一些農民習慣了農村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在中老年人眼里,農業(yè)和農村生活是他們無法割舍的情愫,更是因為農村具有生活平靜、空氣清新、自由安詳等城市所不具有的特點,所以本文認為不能盲目進行城市化等粗暴的行政干涉。
(二)土地私有化從緩,醫(yī)保體系是重點。農村和土地是農民抵御經濟和社會不確定性的天然保險屏障,當國家發(fā)生經濟危機以后,外出打工的農民工、在家經商的農民以及從事非農業(yè)生產的農戶還可以退回到農業(yè)生產領域,可以說土地和農村是農民最后的保險,使他們在國家發(fā)生大規(guī)模失業(yè)、國家農村社會保障沒有完善的條件下依然能夠平穩(wěn)度過危機,這也在相當程度上有助于國家的穩(wěn)定。所以,現有的土地制度應當繼續(xù)保持,最起碼在社會保障體系健全起來之前,土地私有化改革應當從緩?,F行亟須解決的是如何更好地建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更加系統地保障農民的利益,使他們更加有底氣地去投資,去追逐財富最大化。
雖然通過對調查數據的分析,簡單地從農民自身角度對農民的投資心理和投資規(guī)律進行了分析,但仍然有很多不足之處,比如樣本容量較小,分析不夠透徹,語言表達不夠全面等缺點,待以后進一步完善。
[1]黃金輝.中國農業(yè)現代化的瓶頸:投資不足[J].四川大學學報,2004.12.
[2]張杰.農戶、國家與中國農貸制度:一個長期視角[J].金融研究,2005.2.
[3]張杰.地方政府的介入與金融體制變異[J].經濟研究,19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