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衛(wèi)民
(西北大學 文化遺產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9)
陜西,古為雍州、梁州之地(陜北、關中屬雍州、陜南屬梁州),位于中國地理版圖之中心,處于黃河中游和漢江中上游,縱貫南北,連通東西。
陜西簡稱陜或秦。“陜”本是指陜陌,在今河南省陜縣西南。西周初期,周、召二公分陜而治,陜以東由周公治之,陜以西由召公治之。此后,人們便把陜陌以西稱為陜西,簡稱為“陜”?!扒亍睘殛兾骱喎Q,是由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秦國的轄區(qū)主要在陜西的緣故。之所以又稱“三秦”,則是因為項羽攻占關中以后,將秦的3個降將分封在秦之故地而得名。
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后推行郡縣制,當時天下分為36郡。陜西境內除建置上郡和漢中郡以外,關中地區(qū)是全國政治中心之所在,專設內史,管轄四十余個縣,雖然與郡是同級,但地位明顯高于郡。西漢沿襲秦制,保留上郡與漢中郡,另將秦的內史地區(qū)分為3個相當于郡的政區(qū),即京兆尹,管轄今西安以東、渭河以南地區(qū);左馮翊,管轄渭河以北、洛河中下游地區(qū);右扶風,管轄咸陽以西地區(qū)。歷史上稱為“三輔”[1]。三國時期,實行州、郡、縣3級地方行政區(qū)劃建制。陜西大部分地區(qū)由雍州、荊州、益州管轄。西晉時大致和三國相仿。東晉至隋統(tǒng)一前的200多年間,南北分裂,戰(zhàn)爭頻仍,因而行政區(qū)劃十分混亂。隋改變了原來的州、郡、縣3級行政區(qū)劃制,實行郡縣二級制。陜西當時分為京兆、馮翊、扶風、北地、上郡、延安、雕陰等郡。唐初對郡縣制加以改革,全國共設10個道,后改為15個道,道管轄若干州郡?,F在的關中、陜北當時屬關內道,陜南屬山南道。宋代改道為路,陜西的大部分地區(qū)屬于永興軍路,今麟游、周至以西,南至鳳縣、留壩,另屬秦鳳路。這兩路是由宋初的陜西路劃分出來的,因此習慣仍稱為陜西路;今佛坪、鎮(zhèn)巴以西屬利州路;今寧陜、石泉以東屬京西南路;今神木、府谷、佳縣屬河東路;今榆林、橫山、靖邊、定邊等縣為西夏管轄。金仍用路制,設在陜西境內的路有京兆府路和鄜延路。元代的政治中樞為中書省,在各地的分設機構稱行中書省,簡稱行省。陜西行省的轄地包括今天陜西全境及甘肅蘭州以東和內蒙古伊克昭盟中部以南各地。明代在元行省的基礎上,除北京、南京外,在全國設置13個承宣布政使司,陜西承宣布政使司管轄地區(qū)包括今陜西全境、甘肅嘉峪關以東各地、寧夏和內蒙古伊克昭盟的大部、青海湖以東地區(qū)。清代廢止承宣布政使司的稱呼,仍稱行省或省。陜西管轄范圍除現在的陜西地域外,還管轄今甘肅、寧夏和青海的東部[2]。
陜西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其文化演變肇興于史前時期,經過周、秦、西漢3次大發(fā)展,到唐代達到極盛時期,五代以后則失去了在全國的引領地位。陜西發(fā)現了大量史前時期文化遺址,這折射出其史前時期的文化已經非常發(fā)達。
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及其文化遺存在陜西相當豐富,分布范圍很廣。舊石器時代早期既有藍田猿人及其文化遺存的發(fā)現,也有南鄭梁山、洛南花石浪龍牙洞舊石器文化遺存的發(fā)現;舊石器時代中期有大荔人及其文化遺存的發(fā)現;舊石器時代晚期有黃龍人的發(fā)現,以及韓城、長武、靖邊、橫山、吳堡、榆林、綏德等地舊石器文化遺存的發(fā)現。這些文化遺存的發(fā)現表明關中、陜北、陜南都留下了我們遠古祖先的足跡。
1963年,在藍田縣城西北約10千米的泄湖鎮(zhèn)陳家窩發(fā)現了一具老年女性下頜骨化石。1964年,在藍田縣公王嶺地層中發(fā)現一個保存基本完整的中年女性頭骨化石。經過對此頭骨化石進行室內修復,復原出一具完整的猿人頭骨化石,被稱為“藍田人”,距今100萬年左右。1978年春,又在大荔縣西北發(fā)現一具完好的古人類頭骨化石。經鑒定,其年代距今20萬年左右,其體質形態(tài)明顯進步于猿人而落后于現代人,從而填補了中國古人類研究上的一大空白,被稱為“大荔人”。
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在全省多有發(fā)現。有老官臺文化、仰韶文化、廟底溝二期文化及客省莊二期文化等,其文化遺存達2800多處。其中重要的有北劉遺址、白家遺址、李家村遺址、半坡遺址、姜寨遺址、北首嶺遺址、客省莊遺址、康家遺址、雙庵遺址、石摞摞山遺址等,這些都是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不同發(fā)展階段頗具代表性的遺址。
在母系氏族文化眾多的遺址中,半坡、姜寨遺址最為典型。半坡人生活的時代距今6000年左右,是母系氏族社會繁榮時期的縮影。半坡人主要經營農業(yè),同時從事家畜飼養(yǎng)、捕魚打獵和采集等;生產工具主要為石器和骨器;半坡人種植的谷物主要是粟,種植的蔬菜有白菜、芥菜。在半坡遺址發(fā)現了不少彩陶,人面魚紋盆就是其中最著名的。有些陶器上還刻畫著筆畫簡單的符號,共發(fā)現22種113個符號,可能為記事、記數的符號,也有學者認為是中國文字的雛形。特別是在半坡遺址里發(fā)現的利用物理重心原理制作的便于從河中打水的尖底瓶,表明半坡人對物理知識已有了解和運用。
在陜西,屬于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的龍山文化以臨潼的康家文化和長安的客省莊二期文化為代表,距今4000年左右。這一時期的生產工具有了很大的改進,畜牧業(yè)也繁盛起來,仰韶文化時期只有狗和豬,這時又有了馬、牛、雞。男女分工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男子的隨葬品中大多是勞動工具和工藝工具,而婦女多是紡輪、錐、針一類物品,這說明男子主要從事農業(yè)、畜牧業(yè)和工具制造,婦女則主要從事紡織、縫紉類活動。
2012年在陜北神木石峁發(fā)現一處規(guī)模宏大的石砌城址,它由皇城臺、內城、外城3個部分構成,是目前發(fā)現的中國史前最大城址。總面積超過400萬平方米,其規(guī)模遠大于年代相近的良渚遺址(300多萬平方米)、陶寺遺址(270萬平方米)等已知城址。通過對石峁城址外城東門遺址的考古發(fā)掘,考古工作者確認了體量巨大、結構復雜、構筑技術先進的門址、石城墻、墩臺、門塾、內外甕城等重要遺跡,發(fā)現大量玉器、壁畫以及龍山晚期至夏時期的陶器、石器、骨器等重要遺物。這為中國文明起源形成的多元性和發(fā)展過程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資料。
傳說時代的華胥氏、女媧氏、炎帝與黃帝都在陜西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遺跡,在歷史上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對中華文明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商州東龍山遺址的發(fā)現,使陜西夏代文化考古實現了零的突破。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已發(fā)現重要商代文化遺址20多處,老牛坡遺址和寶山遺址反映出商代的陜西文化也是值得稱道的。商代后期,周族在關中西部崛起,經過周人的長期開發(fā)、創(chuàng)業(yè)、發(fā)展、壯大,至公元前11世紀,周終于滅商,建立了周朝,定都豐京和鎬京。
陜西文化到周、秦、西漢時期得到了3次大的發(fā)展。由于這一時期全國的政治中心在陜西,因而陜西的政治、經濟、文化具有引領全國的作用。
第一次發(fā)展是在西周時期。西周王朝是在陜西形成、發(fā)展并壯大起來的,公元前1136年左右,周文王把國都從周原遷到了豐(今西安長安區(qū)馬王鎮(zhèn)一帶)。周文王死后,周武王繼立,于公元前1133年又遷都于鎬(今西安長安區(qū)斗門鎮(zhèn)一帶)。公元前1027年,周滅商,建立了西周王朝,這是在陜西境內建都的第一個全國性王朝,也使西安的建城史達到3100多年。這一時期,陜西社會、經濟、文化有了很大的發(fā)展,農具有了較大改進,休耕輪作制度逐漸推廣,并已有了比較完整的溝渠灌溉系統(tǒng)。在手工業(yè)方面,當時有青銅冶鑄、陶器制作、玉石和骨角制作、制革、紡織等。青銅器的制作水平在商代基礎上有了新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不僅凝重、典雅、大方,同類型器物有了成組配套產品,而且青銅器上的銘文字數增多,最多發(fā)現有近五百字的,具有很高的文化與史料價值,也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書法藝術珍品。特別是在寶雞地區(qū)經常發(fā)現青銅器窖藏,因而寶雞被譽為“中國青銅器之鄉(xiāng)”。中國的禮樂文明就是從這里起步并得到發(fā)展的,奠定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影響極為深遠。
第二次發(fā)展是秦國和秦朝時期。周平王東遷時,由于秦襄公率兵護送有功,于是周把岐(今寶雞市岐山縣)以西之地賜封秦襄公,而當時的關中地區(qū)被戎族控制,秦人憑著堅強的毅力和不屈不撓的精神,穩(wěn)扎穩(wěn)打,一步步向東發(fā)展,先后建都于汧(今寶雞市隴縣)與汧渭之會(今寶雞市陳倉區(qū))。公元前677年,秦將國都從平陽(今寶雞市陳倉區(qū))遷往雍(今寶雞市鳳翔縣南),歷時250多年。公元前383年,將都城向東遷往櫟陽(今西安市閻良區(qū)武屯)。公元前350年,又遷都咸陽。
為了改變秦國落后的局面,繼秦穆公“獨霸西戎”,成為“春秋五霸”之后,秦孝公繼承先公遺志,支持商鞅進行變法。秦國是戰(zhàn)國時期變法諸國中最為徹底的國家,極大地調動了農民和士兵的積極性,秦國很快發(fā)展起來,成為“戰(zhàn)國七雄”之一,到秦王政時完成了對六國的兼并戰(zhàn)爭,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國家,并制定了若干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為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秦始皇陵出土的銅車馬和兵馬俑代表了其社會經濟文化發(fā)展的最高水平[3]。
第三次發(fā)展是西漢時期。西漢王朝建立以后,以長安為都城。陜西經濟文化進入了快速發(fā)展時期。經過西漢初年的“無為而治”和恢復發(fā)展經濟政策,出現了“文景之治”的大好局面。到漢武帝時,西漢的國家實力達到頂峰,出現了“漢武盛世”。據《漢書·食貨志》記載:“京師之錢,累百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腐敗不可食?!薄妒酚洝へ浿沉袀鳌吩?“關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蔽鳚h時期陜西農業(yè)經濟發(fā)達,主要得益于生產工具的改進、農田水利事業(yè)的發(fā)展和農業(yè)生產技術的提高。漢武帝時期搜粟都尉趙過創(chuàng)造了代田法,還創(chuàng)制了耬車和耦犁。這些新的耕作方法和生產工具的推廣大大提高了農業(yè)生產效率。當時鐵器已廣泛使用于農業(yè)生產,并在全國產鐵和冶鐵之地設置鐵官加強管理,在今陜西境內就設置5處。西漢時期,紡織業(yè)也有很大發(fā)展,朝廷在長安城內設有東、西織室,專門為皇室生產高級絲綢綾絹。1957年,在西安灞橋出土了西漢早期的紙張殘片,是用大麻和苧麻纖維制成的,這是世界上目前發(fā)現最早的植物纖維紙。
西漢時期的政治中心長安城面積達36平方千米,其面積是同一時期羅馬城的4倍,有約50萬人口,是一個國際大都市。城墻高12米以上,下寬12~16米。長安城周圍共有12座城門,每座城門各有3個門洞,寬約6米。城外有護城河環(huán)繞。城內有5座宮殿、8條大街、160個巷里,有東市、西市等市場[4]。長安的文化教育事業(yè)也有長足發(fā)展,當時藏書很多,公元前191年,漢惠帝劉盈廢除了“挾書令”,漢武帝“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下及諸子傳說,皆充秘府”[5]。著名的歷史學家司馬遷就曾參考這些藏書,在長安寫成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著作《史記》,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漢武帝在長安設立太學,起初僅有博士官置弟子50人,到漢成帝末年,學生增加到3000人,并且形成許多學派,奠定了中國文化發(fā)展的基礎。
西漢時期實行對外開放包容的政策,與不少國家建立了良好的互動關系。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遣張騫率100多人出使西域。返回長安后,張騫報告了沿途經過以及西域各國的地理、物產、風俗習慣等各種情況,使西漢王朝對西域各國有所了解。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再派張騫率領300人,攜帶大量財物出使西域,從此絲綢之路暢通,長安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漢文化在西域得到了傳播。
西漢之后,北方少數民族紛紛進入中原,在陜西建立了多個政權,先后有前趙、前秦、后秦、大夏、西魏、北周等王朝以陜西作為政治中心,是中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時期,文化上也有不少的建樹。
25年,劉秀在洛陽建立東漢王朝。關中仍保留“三輔”稱號,長安仍維持京兆府的名義;漢中郡由益州刺史轄,治所在四川成都;陜北屬并州刺史轄,治所在山西晉陽。東漢末年,關東軍閥推袁紹為盟主,討伐董卓。董卓挾漢獻帝劉協(xié)西遷長安。192年,王允、呂布等謀殺董卓。董卓部將李傕、郭汜、樊稠等攻入長安,“放兵虜掠,死者萬余人”。195年,李傕、郭汜、樊稠又互相攻殺,陜西經歷了一次大浩劫,“長安城中,盜賊不禁,白日虜掠……人相食,白骨累積,臭穢滿路”[6]。三國時期,陜西關中屬魏的雍州所轄,治所在長安;今石泉以東陜南各縣,屬魏的荊州所轄(今河南省新野縣);陜南西部為蜀的益州所轄(今四川省成都市);陜北各處為羌胡各族的游牧地區(qū)。
313年,晉懷帝被殺,司馬鄴在長安即位,是為晉愍帝。316年,劉曜進兵關中,晉愍帝出降,西晉王朝從此滅亡。319年,劉曜改國號為趙,定都長安,史稱前趙。前趙時期,關中和商洛地區(qū)為其所轄。陜北由后趙占據,漢江上游為成國占據,今石泉以東地區(qū)為東晉轄地。328年,后趙羯人石勒在洛陽生俘劉曜,次年進軍關中,取長安,前趙亡。350年,氐人苻洪乘后趙內亂,進軍關中,次年其子苻健在長安稱帝,史稱前秦。357年,苻堅即位。370年,苻堅用謀士王猛的建議,遷燕地王公及鮮卑人4萬余戶到長安;次年,又遷關東豪強和其他少數民族15萬戶到長安和關中,關中經濟較前有所恢復。386年,姚萇乘西燕內亂攻入長安,改國號大秦,史稱后秦。后秦時期,關中和陜北為其統(tǒng)治,陜南地區(qū)為東晉所占。417年,東晉劉裕攻入關中,后秦亡。413年,曾投奔后秦姚興的匈奴人赫連勃勃在朔方之北、黑水之南,建國都統(tǒng)萬城(今陜西省靖邊縣)。418年,赫連勃勃率大軍南下,攻陷咸陽,占據長安。419年,赫連勃勃還都統(tǒng)萬城,留太子守長安。425年,赫連勃勃死。次年,北魏攻占了統(tǒng)萬城和長安。535年,鮮卑人宇文泰立王寶炬為帝,都長安,史稱西魏。557年,宇文覺稱天王,建立北周。
581年,北周楊堅廢北周建隋朝。由宇文愷設計,在龍首原以南營建新城大興城。大興城平面布局十分規(guī)整,外郭城的東、西、南三邊共設9個城門。城內靠北墻中央為宮城,正殿為大興宮。宮城正南為皇城。城內還有14條東西向街道和11條南北向街道,將全城分為109坊,以朱雀大街為南北中軸線。隋朝立國時間雖然不長,但在制度文化方面的貢獻是很大的,延續(xù)了1000多年的科舉制就是從隋代開始草創(chuàng)的。
618年,李淵正式稱帝,定都長安,建立了唐王朝。唐長安城沿用隋朝大興城的舊制,不斷修建。據實測,唐長安外郭城近方形,東西長9721米,南北寬8556米,周長36.7千米,總面積84平方千米[7]。城內由宮城、皇城、市民居住區(qū)等組成。宮城位于全城正中的北部,唐初只有太極宮。634年,李世民在宮城東北角禁苑內的龍首原上修永安宮,讓其父李淵居住,次年改名大明宮。此后,唐朝歷代皇帝都住在大明宮。714年,唐玄宗將原來的舊居改成興慶宮,并幾度擴建,從而在長安城內形成了三大宮殿區(qū)?;食窃趯m城的南面,城內南北7街,東西5街,其間并列尚書省、太仆寺、御史臺、鴻臚寺、都水監(jiān)等百官辦公的衙署。市民居住區(qū)以承天門大街為中軸,分為東西相等的兩部分,形成規(guī)整的里坊結構。
唐長安城規(guī)模宏大,是當時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都城。它布局嚴謹,可分為宮城、皇城和郭城三大部分,是中國古代封閉式里坊城市的典型,對邊疆地方政權甚至東亞國家的城市建制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在唐代,京師長安不僅是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也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規(guī)模最大的都會和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大明宮是唐高宗以后200余年的政令中心,是研究唐代歷史和中國古代宮殿建筑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大明宮建筑瑰麗、氣勢恢宏,周長約7千米,面積3.5平方千米,是明清故宮面積的5倍,堪稱中國古代最壯麗的皇宮之一,是東方古建筑藝術中的明珠。
唐代是中國古代的鼎盛時期之一,也是古代陜西文化最輝煌、經濟最繁榮的時期。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唐王朝表現出繁榮的景象。唐代長安城人口最多時超過100萬,是當時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城市。唐代手工業(yè)很發(fā)達,1970年在西安市何家村發(fā)現的兩甕窖藏文物計千余件,其中金銀器270件,制作十分精美。1987年發(fā)現的法門寺地宮更展現出唐代手工業(yè)的高超水平。唐代的瓷器制作已成為一個獨立的生產部門,唐三彩是陶瓷業(yè)的新品種。長安是當時全國的商業(yè)貿易中心,城內的東市和西市是專門經營商業(yè)的地方。西市有衣肆、墳典肆、藥材肆、絹行、秤行等各種行業(yè),還有專為大商人存放錢幣的柜坊。由于銅錢攜帶不便,在唐憲宗時,長安出現“飛錢”(亦稱“便換”),類似于現在的轉帳支票,為商品交換提供了很大方便。
唐代的科技文化也十分發(fā)達。著名醫(yī)學家孫思邈收集了許多散落民間的秘方、單方。他所著的《千金方》是中國最早的醫(yī)學巨著,對后世醫(yī)學影響極大。唐代專門設有史館編纂史書,二十四史中的《晉書》、《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等都是唐初編成的。京兆萬年人杜佑編纂的《通典》是中國第一部專門論述典章制度的史書。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在長安竭力推行“古文運動”,千古名篇《師說》就是他在長安寫成的。唐代是中國古典詩歌發(fā)展的鼎盛時期,唐代的大多數詩人在長安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李白初到長安時,以一首《蜀道難》被譽為“謫仙人”。他在陜西創(chuàng)作了許多不朽的詩篇?!霸娛ァ倍鸥Φ脑姼枇鱾鞯浆F在的共有1400余首,其中在長安創(chuàng)作的有200多首,《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等輝煌詩篇都是在長安一帶寫成的。白居易的《新樂府》、《秦中吟》等數十首詩寫于長安及其附近,著名的《長恨歌》是他在806年任周至縣尉時寫下的。杜牧著有千古名篇《阿房宮賦》和《過華清宮》等七絕。王維晚年在藍田輞川居住,把自己的田園詩匯集成冊,題名《輞川集》。
唐代書法藝術是中國古代書法史上的一個高峰,名家輩出,各具特色。西安碑林博物館保留了歐陽詢書寫的《皇甫誕碑》,歐陽通書寫的《道因法師碑》,褚遂良書寫的《大唐三藏圣教序》,顏真卿書寫的《郭家廟碑》、《顏勤禮碑》、《顏氏家廟碑》,徐浩書寫的《不空和尚碑》,柳公權書寫的《玄秘塔碑》,懷素書寫的《東陵圣母帖》、《千字文》。還有陜西麟游縣九成宮遺址保存的歐陽詢晚年精心之作《九成宮醴泉銘》。
唐代教育十分發(fā)達,在長安城設立的國子監(jiān)為最高教育機構,下轄六學,包括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837年,唐政府將《周易》、《尚書》、《毛詩》、《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榖梁傳》、《孝經》、《論語》、《爾雅》等十二經,刻石成碑,立于國子監(jiān)之內,史稱“開成石經”,現存西安碑林博物館。
長安是一個開放的城市,曾與3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有交往,每年都有大批外國人通過陸路或海路來到長安。大明宮內的麟德殿是唐代宮廷接見外國使臣的重要場所之一。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合葬墓乾陵前的61尊王賓使臣雕像和章懷太子墓道東壁的禮賓圖,形象生動地描繪了唐代中外友好往來的場面。當時在長安西市有許多波斯商人經商,專門設有波斯邸,近年在西安出土的多枚波斯錢幣就是證明。據史書記載,在唐代,日本19次派遣唐使,來長安學習中國文化,唐代長安的外國留學生中,以日本學生為最多。西北大學歷史博物館新近收藏的日本留學生井真成的墓志,是當時中日文化交流的實證。
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756年,唐玄宗等人倉皇逃出長安。此后,唐朝國勢開始逐漸衰敗。881年,黃巢率農民起義軍攻入長安,在大明宮含元殿即皇帝位,國號“大齊”。904年,朱溫強迫唐昭宗遷都洛陽,長安城遭到嚴重破壞。
唐以后,中國古代的政治中心東遷,從宋代開始,陜西由于失去了全國政治中心的地位,在全國的地位和影響力開始下降,經濟和文化的發(fā)展受到一定制約。但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陜西仍然是西北地區(qū)發(fā)展最快的地區(qū)。
北宋時期,陜北是軍事重鎮(zhèn)。由于長期的文化積淀,關中出現了不少思想家和軍事家,如關學思想的代表人物張載,是中國北宋時期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和軍事家,是理學的奠基者之一,代表作有《正蒙》、《易說》等。他創(chuàng)立的關學博大精深,幾百年來一直影響著中國和世界,他提出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以及“學貴有用,經世致用,篤行踐履”和“學則須疑,守舊無用”、“仇必和而解”等觀點,對后世影響最為深遠。他的思想在宇宙論、認識論、人性論、社會和諧論等方面達到了中國思想史上空前的高度,對東亞文明的形成和發(fā)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和影響,對中國哲學思想做出了重大的歷史貢獻。
1271年,忽必烈建國號為“元”。1972年,封第三子忙哥剌為安西王,建藩于陜西。
1368年,朱元璋稱帝,國號為明。明代實行封王建藩,陜西布政使司境內有7個藩王,其中3個封在今陜西境內。明代對西安城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修整,修建了雄偉壯觀的城墻,并在西安城內修建了兩座氣勢雄偉的建筑——鐘樓和鼓樓。明代初年,朱元璋曾試圖將西安作為都城。1644年,李自成改西安為長安,號為西京,正式建國,國號大順。1646年,清軍占據陜西全境,1649年,將西安城東北部劃作駐防城,通稱滿城。1900年,八國聯軍侵略北京,慈禧太后挾光緒皇帝逃到西安?!缎脸髼l約》簽訂后,慈禧等于1901年返回北京。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爆發(fā),陜西革命黨人領導新軍在西安起義響應,這是當時北方第一個響應起義的省份,起義軍攻破滿城,陜西軍政府成立。
秦中自古帝王州,陜西文物甲天下。正是由于陜西是13個王朝的政治中心,所以文化資源品位高、存量大、種類多,文物遺存極為豐富,被譽為“天然的歷史博物館”。僅古代帝王陵墓就有70余座。文物資源完整性、豐富性、至高性的特點,使陜西成為得天獨厚、獨具特色的文物大省。陜西有博物館160座、館藏各類文物100萬件(組),文物點密度之大、數量之多、等級之高,均居全國前列。瀏覽這座“天然的歷史博物館”,隨處可看到古代城闕遺址、宮殿遺址、古寺廟、古陵墓、古建筑等,如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始皇兵馬俑,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皇帝武則天及其丈夫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乾陵,佛教名剎法門寺,中國現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西安城墻,中國最大的石質書庫西安碑林博物館。全省各地的博物館內陳列的西周青銅器、秦陵銅車馬、漢代石雕、唐代金銀器、宋代瓷器及歷代碑刻等稀世珍寶,閃爍著耀眼的歷史光環(huán),昔日的周秦風采、漢唐雄風從中可窺一斑。
除了這些物質文化遺產以外,在陜西地域文化中還具有眾多富有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秦腔、安塞腰鼓、陜北民歌、華縣皮影等51項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充分反映出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悠久與豐厚。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版圖中,陜西是一塊既具有其共性又具有獨特個性的文化板塊。由于長期作為中央集權統(tǒng)治下的政治中心,陜西文化代表了中國文化的共同特點,而特殊的地域環(huán)境也使陜西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特點。
陜西是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發(fā)祥地之一。大約在100萬年前,藍田猿人就生活在這塊土地上,開始制造和使用一些原始的工具,采集果實和狩獵,這是目前全國發(fā)現的時間最早、最為完整的猿人頭蓋骨化石。而距今20萬年的“大荔人”頭骨化石在中國及東亞地區(qū)早期人類演化史的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填補了中國歷史上人類由藍田人(今陜西藍田縣)向丁村人(今山西襄汾縣汾河附近)過渡的空白,為研究汾渭谷地早期人類活動提供了重要線索。3萬~4萬年前,關中地區(qū)的原始人逐步進入氏族公社時期。半坡遺址就是6000年前母系氏族公社繁榮時期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在這里發(fā)現了彩陶文化,還發(fā)現了類似早期文字的刻畫符號,也發(fā)現了人類早期祭祀的石柱,反映出當時祭祀文化的發(fā)達。
位于涇渭河流交匯處的楊官寨遺址的新發(fā)現,使學術界聚訟已久的廟底溝文化聚落問題有望得到解決。從現有發(fā)掘資料看,該遺址是目前所知廟底溝時期唯一發(fā)現有完整環(huán)壕的聚落遺址,加上其相對完好的保存狀況,使它成為探索廟底溝文化聚落布局與社會結構等問題的最重要資料線索。渭河流域眾多的文化遺址正是當時社會發(fā)展進步的寫照。
由于黃土高原和渭河水文環(huán)境的影響,陜西是中國農業(yè)生產開發(fā)最早的地區(qū)之一。大約在6000年前,半坡人就在這里從事農業(yè)生產、飼養(yǎng)家畜、打獵捕撈、采集果實等勞動,當時種植的谷物主要是粟。
華胥文化、炎黃文化在陜西留下了重要的遺跡和影響。中國五千年的文明是從黃帝、炎帝開始的,海內外華人也都將黃帝和炎帝作為中華民族的祖先。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軒轅黃帝的陵墓位于陜西黃陵縣,另一位人文始祖炎帝的故里位于陜西寶雞市,炎帝陵也位于陜西省寶雞市,這兩位始祖的圣跡都位于陜西境內,加之后來西安成為中國古代王朝都城的代表,因而這里成為中華民族根的象征和精神家園。
陜西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和時間最長的省份,其文化具有輻射性,是民族文化的主流,為中華文明的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做出了杰出貢獻,陜西文化具有非地域性的特點。
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商,在陜西建立了第一個全國性的政治中心——西周王朝。此后,又有秦、西漢、新莽、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后秦、大夏、西魏、北周、隋、唐等13個王朝先后在陜西建都,時間長達1100多年。此外,還有劉玄、赤眉、黃巢、李自成4次農民起義在此建立政權,共計11年。由此形成了陜西獨特的都城文化和帝陵文化,中華文明與外來文明在這里不斷碰撞、不斷融合、共同發(fā)展。道教、佛教、儒家思想等都能在這里生根開花,陜西為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歷史文明,留下了豐富、寶貴的文化。
從西周起,陜西就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fā)展時期。周族是陜西關中一個古老的部族,周人以周原為政治中心后,就有了文字記事,把與卜辭和占卜有關的記事文字刻在骨片和青銅器上,目前發(fā)現的西周甲骨文字達到2200多個。最早從事耕種稷和麥的人,是陜西關中周人的祖先。到了西周末年,關中地區(qū)的農業(yè)生產有了新的發(fā)展,并向其他地區(qū)傳播。周文化留給我們的制度文化很多,周人的分封制、宗法制、制禮作樂都對中國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秦文化包括秦國和秦代兩個部分。秦文化博大雄渾、開拓進取,它制定的一系列制度至今仍然在影響著我們,秦阿房宮、秦始皇陵、秦都咸陽、秦長城帶給我們的是無盡的思考。
漢代是中國第一個封建盛世,其文化體現出特有的“大漢氣象”。漢代文化表現出多元性、統(tǒng)一性、包容性、和諧性與創(chuàng)造性特征,使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具有了“博大兼容”的特點,既能堅持本土文化的傳統(tǒng),又能不斷吸納其他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來豐富自己,為己所用,形成了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大一統(tǒng)的封建文化。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發(fā)展的鼎盛時期,其文化處于當時世界先進水平。唐代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開放朝代,也是比較典型的多元文化并存的朝代。統(tǒng)治者能實行開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對外政策,唐都長安是當時世界上人口最多,最為繁華、最為富庶和文明的城市,為世界各國人民所向往。唐朝文化不僅影響到亞洲文明的發(fā)展,而且促進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進步,同時也促進了本國經濟文化的繁榮。唐代在積累了中國千余年封建社會發(fā)展的成果之后,再經過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上的一系列變革,達到政治文明、經濟繁榮、文化昌盛、交通發(fā)達、國力強盛,高度的古代文明使其呈現出多元的景象。唐代文化是中華民族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它不僅造就了中國封建時代文化的高峰,也登上了當時世界文化的高峰。
陜西是中國對外開放最早的地區(qū)之一。2000多年前,長安就同許多國家有政治和經濟等方面的交往活動。著名的“絲綢之路”就是以古長安為起點的。漢代以長安為中心,同南亞、西亞、歐洲各國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唐代的絲綢之路更是暢通,對外聯系更為活躍。
周、秦、漢、唐時期,由于其強大的國力和雄厚的基礎,在文化上均實行對外開放、開拓進取的政策,善于吸收和利用外來文化,使本國文化在交流和融合中不斷壯大,呈現出多元文化并存的現象。
但是到宋代及以后,陜西失去了全國政治中心的地位,陸上絲綢之路被海上絲綢之路所代替,工商業(yè)不如東南沿海地區(qū)發(fā)達。而且陜西長期作為中國政治中心,對生態(tài)環(huán)境和資源造成了很大的破壞,也影響了以后陜西的發(fā)展,導致陜西文化的開放進取性減弱,從而出現閉塞保守的文化現象。
從商周時代起,鬼方、獫狁、白狄、匈奴、林胡、稽胡、盧水胡、鮮卑、氐、突厥、黨項、羌、女真、蒙古、滿等少數民族先后以戰(zhàn)勝者的雄姿,紛紛走上陜北這塊歷史舞臺,從而演出了一幕幕歷史壯劇,使其成為華族(漢代以后的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融合與交流的“繩結區(qū)域”,在陜北形成了以秦、漢文化為主體,融合了北方草原文化等少數民族文化的獨特文化個性。秦、漢以前,陜北一直是畜牧區(qū),西漢以后,農牧業(yè)才大量發(fā)展,成為半農半牧區(qū)。一直到隋唐時期,陜北南界的黃龍山仍然是農耕區(qū)和半農半牧區(qū)的天然分界線,這種狀況在宋代以后才逐漸有所改變。從陜北地名可以看出古代民族的地理分布和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盛況。陜西成為歷史上多民族文化匯融的地區(qū)[8-18]。
對于世界上惟一具有數千年連續(xù)不斷文明史的中國而言,陜西是當之無愧的文化與文明源頭。中國農耕文化以及此后封建大一統(tǒng),以至走向最輝煌的繁榮和鼎盛,先后有14個朝代以這里為政治中心,引領全國的文化。數千年來,在這里產生并上演了一部接一部驚心動魄的歷史活劇。在這里,秦人結束了春秋戰(zhàn)國長期的戰(zhàn)亂,構建封建大一統(tǒng)的政治體制,延續(xù)2000多年。之后,漢承秦制,又將儒家文化世俗化、禮儀化,使其與周文化的禮樂興邦之理想相融合,從而構造出一套較完整的封建政治道德文化的經典內涵與標準,一直影響至今。唐人又以包容與大度的姿態(tài)擴大對外交流,遂使盛唐之氣韻不僅體現在物質的豐稔上,還顯示了文化空前絕后的輝煌,不但輝映域內,同時也光照域外。宋代以后的陜西雖然失去了唐代以前的風采,但仍不失為西北地區(qū)的文化重鎮(zhèn)。
[1]何清谷.三輔黃圖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5.
[2]史念海.陜西通史·歷史地理卷[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3]袁仲一.秦始皇陵考古發(fā)現與研究[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2.
[4]徐衛(wèi)民.西漢未央宮[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8.
[5]班固.漢書·藝文志[M].北京:中華書局,1962.
[6]范曄.后漢書·董卓列傳[M].北京:中華書局,1965.
[7]馬正林.中國城市歷史地理[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
[8]徐衛(wèi)民,秦懷戈.秦漢時期的關中自然環(huán)境[J].南都學刊:人文社會科學學報,2013,33(5):22-24.
[9]黃永美,徐衛(wèi)民.西漢長安人口地理探析:以元始二年長安人口為例[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42(3):471-476.
[10]徐衛(wèi)民,裴蓓.漢文化及其特征概論[J].唐都學刊,2011,27(5):1-10.
[11]徐衛(wèi)民,方原.漢長安城植被研究[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9(5):846-870.
[12]徐衛(wèi)民,方原.項羽定都彭城的原因及利弊[J].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10(6):83-86.
[13]徐衛(wèi)民.漢長安城中的里制研究[J].唐都學刊,2008,24(3):1-5.
[14]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15]班固.漢書·食貨志[M].北京:中華書局,1962.
[16]孫思邈.千金方[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
[17]杜佑.通典[M].北京:中華書局,1988.
[18]彭定求.全唐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