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明秋, 校嘉檸
(重慶郵電大學,重慶 400065)
2013年12月4日,工信部向三大通信運營商發(fā)放了4G牌照,開啟了我國移動互聯網的“高速時代”。隨著4G的到來,無線網絡(WiFi)的發(fā)展和手機應用的不斷創(chuàng)新,手機已成為我國網民第一大上網終端。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報告顯示,截止2013年12月,我國手機網民規(guī)模已達5億,占網民總數的81.0%[1];2013年7月,《第六次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狀況調查報告》顯示,近八成(78.4%)未成年人曾使用移動終端上網[2];《2011年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調查報告》顯示,未成年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首次超過使用臺式電腦上網的比例,達73%[3];《青少年網癮調查報告》顯示,60.4%的網癮青少年使用過手機上網。在使用手機上網的青少年網民中,網癮青少年比例為16.2%,有關專家分析,手機成癮可能成為青少年網癮的一個新動向[4],它不僅給未成年人身心造成危害,還會對其日常學習、生活帶來負面影響。因此,防止未成年人手機成癮,避免不良信息的侵害刻不容緩。
手機成癮(Mobile Phone Addiction),也稱手機依賴[5](Mobile Phone Dependence)、問題性手機使用[6](Problem Use of Mobile Phone)。手機成癮的概念,心理學界目前沒有統(tǒng)一的界定。韓登亮等認為手機成癮是由于某種原因過度地濫用手機而導致手機使用者出現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適應的一種病癥[7];屠斌斌等將手機成癮定義為由重復地使用手機所導致的一種慢性或周期性的著迷狀態(tài)并產生強烈且持續(xù)的需求感和依賴感的心理和行為[8];王小運等認為手機成癮是指由于對手機的過度使用而產生的依賴,伴隨著這種依賴個體會出現強烈的心理體驗(感覺時刻不能離開手機等)和某些行為的不適(幻聽手機鈴聲、過量發(fā)送信息等)[9];劉紅等認為手機成癮是一種類似于網絡、游戲成癮的過分利用現代技術所致的行為成癮,具體而言就是由于某種動機過度地濫用手機而導致手機使用者的心理和社會功能受損的癡迷狀態(tài)[10]。英國心理學家Griffiths認為,技術成癮是一種包含人機互動和非生化的行為成癮[11]。按照Griffiths的說法,手機成癮屬于一種行為成癮。因此,筆者認為手機成癮是一種過度使用手機功能(特別是上網、網絡游戲等)而產生心理依賴和伴隨身體不適的一種行為成癮。
手機成癮的分類,目前沒有統(tǒng)一標準。結合劉紅、韓登亮、屠斌斌等學者的已有研究,筆者認為手機成癮可以分為兩大類:手機網絡成癮,指沉迷于通過移動互聯網才能使用的手機功能(如,手機網絡游戲、APP下載、微博、瀏覽網頁、手機QQ等)和手機非網絡成癮,即沉迷于不需要通過移動互聯網就能使用的手機功能,即手機基本功能(如,收發(fā)短信、接打電話等)。目前,手機網絡成癮是未成年人手機成癮的最主要類型,它是網絡成癮在手機上的延伸和擴展,本文中的手機成癮主要指手機網絡成癮。
手機較其他終端具有便捷性,未成年人可以隨身攜帶,手機體積小,故更具隱蔽性。因此,韓國《東亞日報》發(fā)表社論稱,智能手機中毒比計算機中毒影響更為惡劣和廣泛,如果說玩計算機需要在家里或網吧,那么智能手機則可以不分時間和地點隨時接觸網絡[12];其次,國家、學校、家長及媒體都非常重視未成年人網絡成癮的問題,有關部門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而對手機成癮的防范尚處于起步階段。如對網絡游戲設置了防沉迷系統(tǒng),但是手機網游卻缺少相關保護措施,這對未成年人來說也是一種吸引;手機智能化后,功能日趨豐富,手機已經成為國民第一大上網終端。因此,手機對未成年人來說,已經不僅僅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通訊設備,更是聯系外界,了解世界,彰顯個性,代表時尚的工具。因此,面對不斷推陳出新的手機外觀和眼花繚亂的手機應用,作為充滿獵奇心理、從眾心理及社交需求的未成年人來說,手機具有極大的誘惑力。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以及運營商優(yōu)惠套餐的推出,人們的交往模式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化[13]。特別是手機qq、微信等新興社交應用的流行,人們的交往方式發(fā)生著巨大的改變。未成年人適應能力強,接受新事物快,同時有著強烈的社交愿望,當同伴們都在使用一種交流方式時,未成年人也會由被動應用向積極適應的過程中轉變,“迫于同輩的壓力,他們必須擁有手機”[14]。這對自控力薄弱的未成年人來說,使用手機很容易成癮。
家庭教養(yǎng)方式對未成年人的影響非常大,在不恰當的教育方式下成長起來的人,在人格特質和人際交往等方面會存在很多問題。父母管教方式過于簡單、粗暴,可能會造成未成年人的孤獨感、挫敗感等。而過度保護、過分溺愛,可能會造成未成年人個性脆弱,不自信等性格;其次,現代生活壓力大,未成年人的父母可能忙于生計,而疏于對未成年人的管教和關心,父母與他們的交流過少,在生活中又缺少宣泄與溝通的渠道時,他們就會把目光轉向有著平等、時尚、虛擬等性質的網絡,以期在網絡世界中尋找慰藉、溫暖。因此,不恰當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容易造成未成年人手機成癮。
未成年人處于青春期,他們有強烈的好奇心,面對新鮮事物敢于嘗試,求知欲強烈,有著很強的開放性。因此,手機的時尚性、便捷性正好迎合了其心理特點。此階段的未成年人還沒有完全建立處理現實中困難、挫折的能力,在遇到問題時,不能有效調節(jié)消極情緒,及時糾正不良認知,導致他們將更多的精力轉向移動互聯網絡,以逃避、遮掩內心的孤獨感、不自信、焦慮、抑郁等情緒。有研究表明,過度使用手機者具有更高水平的抑郁癥狀、述情障礙和人際交往焦慮[15]。還有研究表明,手機成癮和未成年人的抑郁[16]、低自尊[17]等有一定的關系。此外,時間管理能力與手機成癮也呈一定的負相關,時間管理能力強的未成年人,善于合理安排、高效利用時間,其沉迷網絡的情況少有發(fā)生。
手機通過電磁波來傳遞信息,電磁波就是手機輻射,這些無線電波或多或少會被人體吸收,身體長時間暴露在輻射下,可能出現疲勞感[18];有關研究表明,大腦膠質瘤與過度使用電子產品有關[19],未成年人頭皮與顱骨較薄,對輻射更敏感,因此傷害更大;還有專家稱,未成年人身體還沒有發(fā)育成熟,長時間使用手機會影響身高[20];另外,長時間低頭玩手機會使頸椎的生理彎曲消失,變成僵直狀態(tài),過度使用手機還會對未成年人的肩部、頸椎造成損傷,甚至有患上頸椎病的可能;此外,手機屏幕小,長時間看手機屏幕會對視力造成損害,易使眼睛干澀、模糊,特別是有些未成年人喜歡睡前躺在床上使用手機,更容易導致散光和近視;手機屏幕發(fā)出的光線會影響人體褪黑素的合成,使人的睡眠處于淺睡狀態(tài)[20],睡眠質量降低,易產生焦慮、沮喪等不良情緒,對未成年人學習生活會帶來嚴重影響。
移動互聯網的迅猛展帶來了大數據時代,人的大腦需加快篩選信息的速度以適應這種新需要,而加速的過程是通過改變某些神經回路而實現的。未成年人的大腦尚未發(fā)育完全,手機成癮致使他們長時間應對如此大的信息流,從而導致大腦長期處于超負荷狀態(tài),影響與他人溝通交流的神經回路功能的正常發(fā)展。因此,手機上網過度,有可能永久性改變大腦結構,對未成年人大腦的學習、記憶和情緒方面的功能損害是不可逆轉的[21];同時,還有研究證明,高頻度使用手機是抑郁癥這種心理病產生的危險因素[22]。
手機成癮會對未成年人的學習造成很大的影響,例如無法按時完成作業(yè),沒有充足的時間準備功課,上課精神不集中,無法控制玩手機的沖動,導致學習成績下降,嚴重者則荒廢學業(yè);其次,移動互聯網上有著海量的信息,未成年人接收到的信息大多是不完整、淺層次的,在較長時期內接觸碎片化的信息并逐漸形成習慣,有可能導致未成年人的學習呈現零碎狀態(tài),難以集中精力思考、心態(tài)浮躁、缺乏整體意識和思考;另外,手機成癮將使未成年人在現實生活中人際交往減少,進而也使社會交往技能學習的機會減少,這將對其人際交往能力帶來極大的影響;再次,未成年人手機成癮還容易形成自我為中心、內心充滿敵意、不合群、冷漠、缺乏愛心等人格障礙,使他們的社交行為產生問題,例如不善于與人溝通,遇到事情會更愿用簡單粗暴的方式解決。
2013年,我國15個部門聯合出臺了《未成年人網絡游戲成癮綜合防治工程工作方案》,旨在努力減少網癮對未成年人的危害??梢?,國家對網癮已經有了高度的重視,手機成癮作為網絡成癮的擴展和延伸,必然也包括在此次防治行動內容中。未成年人作為祖國的未來和希望,預防手機成癮勢在必行。法律是規(guī)范不同主體權利義務的最有力的手段,因此,通過法律對未成年人進行保護,預防手機成癮無疑是最有力且最有效的方法。為此,我們從國家、學校、家庭多角度出發(fā),為防止未成年人手機成癮給予以下幾點思考:
1.預防手機成癮的立法必要性
未成年人作為弱勢群體,為了保護其健康成長,充分享受應有的權利,國家、社會、學校、家庭以及成年公民都有義務承擔起保護的責任。在移動互聯網高速發(fā)展的過程中,加強對未成年人的保護,防止手機成癮帶來的傷害是亟需解決的問題。同時,手機成癮不僅是一個法律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問題,當未成年人面對移動互聯網上良莠不齊的信息,不雅圖片及個人信息泄露等危險時,一切不具有強制性的保護措施都顯得蒼白無力。 因此,建立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同時依靠國家強制力保證法律規(guī)范的實施,對未成年人進行保護,有效預防手機成癮就顯得非常必要。
2.應專門立法、明確主管部門職責,加強網絡管理力度
美國、德國等發(fā)達國家已經在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方面制定了專門的法律法規(guī),且實施效果明顯,使未成年人的權益得到了切實保護。美國在2000年通過的《兒童互聯網保護法》,德國在1997年通過的《信息和通訊服務規(guī)范法》(即《多媒體法》)等。因此,我國在已有的兩部專門保護未成年人的法律基礎上,應盡快出臺《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法》及相關配套法律法規(guī),特別是針對未成年人移動互聯網保護做出具體規(guī)制。明確未成年人網絡隱私權、平等權等基本權利,對未成年人移動互聯網安全進行有效防護,對有可能形成的手機成癮進行有效預防。同時,應明確移動互聯網各個管理部門的職責,強化對未成年人手機接入內容的過濾,明確移動互聯網服務提供商、通信運營商和移動互聯網監(jiān)管部門等各自承擔的法律責任。另外,加強對移動互聯網服務提供商內容的審查。《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第十八條規(guī)定:“新聞、出版、教育、衛(wèi)生、藥品監(jiān)督管理、工商行政管理和公安、國家安全等有關主管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依法對互聯網信息內容實施監(jiān)督管理”。因此,相關主管部門應切實加強對移動互聯網服務提供商內容審查監(jiān)管工作。
1.加強移動互聯網行業(yè)自律和社會監(jiān)督
“單純依靠政府介入會產生監(jiān)控困難,因此,世界上網絡業(yè)發(fā)達國家都在政府立法監(jiān)督的同時,賦予網絡業(yè)者一定的民主管理職能[23]?!庇?、韓國等國家都已采取了一定的行業(yè)自律措施,在國家立法的同時結合行業(yè)自律,既保證了網絡的自由發(fā)展,又對未成年人網絡使用進行了保護。因此,可以充分發(fā)揮通信運營商、移動互聯網服務提供商及相關移動互聯網服務機構的行業(yè)自律,增強服務機構的自律意識,端正經營宗旨,健全行業(yè)內部的監(jiān)督制約機制,杜絕不良信息的制作、上傳、復制,鼓勵制定網絡服務業(yè)的自律準則,開設舉報熱線等接受社會各界的監(jiān)督和投訴,加強對保護未成年人移動互聯網的安全意識。
2.加大技術開發(fā)力度
加強技術干預是保護未成年人網絡安全、防止未成年人手機成癮的關鍵保護措施。我國應盡快制定移動互聯網的分級制度,當未成年人通過手機上網時,運營商需要驗證信息后向未成年人提供適合其年齡的服務,當接入非法網站時,運營商應給予限制;盡快研發(fā)移動互聯網過濾技術,為未成年人營造一個干凈純潔的移動互聯網環(huán)境;盡快研發(fā)手機網絡防沉迷系統(tǒng),同時要注意其實效性,避免流于形式。同時,加大力度研制專門用于手機的監(jiān)控軟件,如,日本已研發(fā)的FILTERING,IFILTER等,為未成年人移動互聯網安全提供全方位的技術保護。
1. 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學校教育體系
有研究表明,手機成癮與自身人格、性格相關,同時,手機成癮也會對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心理狀態(tài)的良好與積極調試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非常重要,如果處理不好就會導致一系列不良后果。因此,應將心理健康教育正式納入學校教育體系,學校應配備心理健康老師,開設心理健康課,設置心理咨詢室,心理宣泄室等一系列配套設施,加強心理人才隊伍建設,特別是學校心理學人才的培養(yǎng)。加大對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定期為師生普及心理知識及正確使用網絡的態(tài)度。學校教育不僅要注重未成年人的品行、智力、體質的發(fā)展,更應該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從而真正實現未成年人的素質教育。
2.推進未成年人網絡素養(yǎng)教育
網絡素養(yǎng)主要指對網絡的認識、利用和參與方面的素養(yǎng),包括對網絡積極作用的開發(fā)、利用能力,對相關法律和行為規(guī)范的了解,對網絡消極作用的防范、排除能力,對網絡內容的分析判斷和辨別抵制能力以及使用網絡的能力[24]。國外很多國家都已開展了網絡素養(yǎng)教育,如,韓國在小學、初中的德育教科書和高中的市民倫理、電腦等教科書中增添了有關網絡倫理的內容[25]。我國應逐步推進未成年人網絡素養(yǎng)教育,這對提高未成年人網絡信息的甄別、辨識能力十分重要。教育部門尤其是各中小學,應將網絡素養(yǎng)教育提高到素質教育、公民教育的高度上來,真正重視網絡素養(yǎng)教育,并將這項教育內容作為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融入未成年人的教育體系。
家庭氛圍指父母文化、道德素質水平、家庭物質生活條件和家庭成員間相互關系的準則的體現[26]。家庭氛圍的好壞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家庭要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父母及其他監(jiān)護人必須重視正確的家庭教育,應加強與子女的交流與溝通,不僅要關心未成年人的學習,更應關心他們的生活,同時,了解他們的思想、心理動態(tài),上網內容及接觸的信息等。此外,還應鼓勵家長普及、熟悉網絡知識,為未成年人正確使用移動互聯網做好引導;提高家長的防范意識;將使用網絡可能出現的問題及解決辦法告知未成年人;增強未成年人的自我保護能力,不隨意向外界泄露自己的個人信息;適當控制未成年人使用手機的時間;培養(yǎng)未成年人健康的興趣愛好,讓他們多接觸大自然,開闊視野,陶冶情操。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EB/OL].[2014-3-3]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1/P020140116509848228756.pdf
[2]中國未成年人網絡工程.第六次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狀況調查報告[EB/OL].(2013-07-22)[2014-3-3]http://www.wm#/news.asp?id=3727
[3]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1年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調查報告[EB/OL].(2011-12-31)[2014-3-3]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qsnbg/201208/P020120816403477216094.pdf
[4]楊虞波羅.2009年中國青少年網癮報告發(fā)布[EB/OL].(2012-02-02)[2014-3-3]http://game.people.com.cn/GB/48644/48662/10909514.html
[5] Toda M, Ezoe S, Nishi A, et al.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of female students and perceived parental rearing attitudes[J].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08, 36,(6): 765-770.
[6] Bianchi A, Phillips J G. Psychological predictors of problem mobile phone use[J].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2005, 8,(1): 39-51.
[7] 韓登亮,齊志斐.大學生手機成癮癥的心理學探析[J].當代青年研究,2005,(12):34-38.
[8]屠斌斌,章俊龍,姜伊素.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問卷的初步編制[J].和田師范專科學報,2010,(4):34-38.
[9] 王小運,伍安春.大學生手機成癮行為的成因及其對策[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4,(1):40-44.
[10]劉紅,王洪禮.大學生手機成癮與孤獨感、手機使用動機的關系[J].心理科學,2011,(6):1453-1457.
[11]Griffiths, M.“Internet addiction :Dose it really exist?”Psychology and the Internet: Intrapersonal ,Interpersonal ,and Transpersonal Implications[M].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1988.
[12]王剛. 青少年沉迷智能手機成韓國新社會問題[N].2012-10-30(12).
[13]王歡,祝陽.手機媒介互動性對大學生人際關系維護的效用分析[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27-31.
[14]王毅俊.手機帶來的是否都是正能量[N]. 上海科技報,2013-08-02(05).
[15] Ha J H, Chin B, Park D H,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excessive cellular phone use in Korean [J].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2008, 11(6): 783-784.
[16] Yen C F, Tang T C, Yen J Y, et al. Symptoms of problematic cellular phone use, functional impairment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depression among adolescents in Southern Taiwan[J].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009, 32(4):863-873.
[17] Zulkefly S N, Baharudin R. Mobile phone use amongst students in a university in Malaysia: its correlates and relationship to psychological health[J]. European Journal of Scientific Research, 2009, 37(2): 206-218.
[18]師建國.手機依賴綜合征[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2009,19,(2):138-139.
[19]周瑩.小孩要避免過度使用電子產品,防膠質瘤高發(fā)[EB/OL].(2012-12-14)[2014-3-3]http://jiankang.cntv.cn/2012/12/14/ARTI1355449940760248.shtml .
[20]姜春媛.專家稱玩手機上癮本質等同網癮,極端或致抑郁[EB/OL].(2012-09-15)[2014-3-3]http://health.sina.com.cn/news/2012-09-05/105347919.shtml
[21]崔麗霞,葉明澤. 網絡對青少年心理發(fā)展的影響[A].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ina. Proceedings of 2010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raining(Volume 7)[C].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ina:,2010:5.
[22] THOMéE S,HARENSTAM A,HAGBERG M. Mobile phone use and stress, sleep disturbances, and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mong young adults: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BMC Public Health,2011( 6): 66.
[23]李忠誠.移動互聯網中針對未成年人的保護策略分析[J].電信技術,2010,(2):138-139.
[24]吳慶.未成年人網絡問題的公共治理——世界的經驗及對中國的啟示[J].中國青年研究,2006,(8):5-9.
[25]洪明.中國急需制定《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法》——訪著名兒童研究專家孫云曉研究員[J].少年兒童研究,2009,(16):23-25.
[26]王道俊,王漢瀾.教育學(新編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