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鳳娟,張冬梅,陶佰睿,顧 丁,劉文慧,孫振龍
(1.齊齊哈爾大學通信與電子工程學院,黑龍江齊齊哈爾 161006;2.齊齊哈爾大學招生辦公室,黑龍江齊齊哈爾 161006)
在社會生活和產品生產過程中,所有測量儀器的工作狀態(tài)都必須定期校驗,以確保儀器的性能和準確度[1]。濕度傳感器在工作中常與空氣中的灰塵或化學物質接觸,受工作時間以及環(huán)境溫度變化和機械振動等因素影響,會導致濕度傳感器產生測量誤差。但是傳統(tǒng)濕度傳感器校準儀器設備非常昂貴,操作過程繁瑣,使用極為不便。根據存在的這些局限性,可以利用虛擬儀器[2]代替真實的儀器設備,用軟件代替硬件,設計具有高性價比的檢測系統(tǒng)。文中以實驗室的濕度源為檢測對象,設計一種以虛擬儀器為核心的濕度校準平臺系統(tǒng)。
系統(tǒng)由硬件和軟件兩大部分組成,其中硬件是基礎,軟件是核心。系統(tǒng)硬件主要由濕度傳感器、數(shù)據采集卡、計算機等各部分構成。系統(tǒng)校準原理框圖如圖1所示。
圖1 系統(tǒng)校準原理框圖
該實驗系統(tǒng)硬件采集的信號由干濕球溫度計提供,利用干濕球測量法對濕度源進行信號采集,采集到的信號由NI M 系列數(shù)據采集卡PCI-6221傳至主機并通過LabVIEW平臺對信號進行處理和顯示。同以往的校準系統(tǒng)相比,無需測試轉換儀器和設備,系統(tǒng)得到簡化,應用較靈活。
2.1校準系統(tǒng)結構
濕度傳感器校準實驗平臺包括平臺結構部分和電氣部分,其中平臺結構部分主要是校準腔的結構。腔內設計采用絕緣板和泡沫隔熱板。校準腔內分別安裝有調速風扇、半導體制冷裝置、PTC加熱器;另外,在腔內擺放飽和鹽溶液、干濕球[3]濕度計和待校準的濕度傳感器。濕度傳感器校準平臺結構圖如圖2所示。
圖2 濕度校準平臺結構圖
實驗通過7種金屬鹽的飽和溶液來實現(xiàn)不同等級的濕度環(huán)境。不同飽和鹽溶液的標準濕度如表1所示[4-6]。在25℃、1個標準大氣壓條件下,采集干濕球濕度響應,看測得結果與飽和鹽溶液標準濕度值的誤差;經多次測量后,若相對濕度誤差不超過±3%RH,表明金屬飽和鹽溶液構建的不同等級標準濕度環(huán)境是切實可行的。
表1 金屬鹽飽和溶液標準濕度環(huán)境
2.2校準系統(tǒng)工作原理
利用LabVIEW和數(shù)據采集卡控制風扇速度恒為2.5 m/s,此時讓繼電器控制加熱器開始工作。當溫度達到20℃時,提高繼電器的工作頻率;當溫度達到24℃時,加熱器停止加熱;當溫度超過25℃時,制冷器開始工作;在此過程中干球溫度計一直對密閉腔內的溫度進行實時采集,并將結果通過LabVIEW進行顯示。重復操作此過程,直到密閉腔內的溫度穩(wěn)定在25℃時,保持此時的工作狀態(tài),開始進行實驗。
根據GB 6999-86(中華人民共和國環(huán)境試驗用相對濕度差算表),在LabVIEW中置入數(shù)據庫,如圖3所示,預先錄入干球溫度、濕球溫度,對應的相對濕度值,以Excel表格形式進行存儲和調用。然后將濕度傳感器校準平臺環(huán)境溫度控制在25℃,1標準大氣壓,風速2.5 m/s,LabVIEW平臺將實時采集干、濕球溫度并計算其差值,取最大溫差后計算其對應的相對濕度并顯示。
圖3 啟動Excel的程序框圖
文中是以電容型濕度傳感器為例進行校準設計的。針對其他類型濕度傳感器,可以設計外接調理電路模塊,來實現(xiàn)功能拓展[7]。
虛擬儀器前面板作為人機的交換界面,無論從可操作性還是外觀美化都有很高的要求,而且在此基礎上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進行程序設計,從而完成整個軟件部分的設計。
3.1平臺主菜單設計
在平臺主菜單的設計過程中,為了方便軟件控制系統(tǒng)的各個子VI間的切換,設計了平臺主菜單。該菜單采用數(shù)組函數(shù)調用子VI的方法來實現(xiàn)框圖程序。3個功能模塊子VI.vi函數(shù)及Index Array.vi函數(shù)之間的相互連接如圖4所示。調用各個模塊VI的控制前面板如圖5所示。
圖4 采用數(shù)組函數(shù)調用子VI方法對應的框圖程序
圖5 測試系統(tǒng)主菜單
3.2干濕球采集界面
設計利用LabVIEW中的DAQ assistant數(shù)據采集助手來實現(xiàn)仿真物理量的實時測量。用Express.vi 顯示該平臺名稱、當前采集時間;由DAQ采集數(shù)據,采集到的數(shù)據經過Filter.vi進行濾波,并輸出濾波后的信號;同時采集干濕球數(shù)據;將兩個濾波動態(tài)數(shù)據分離,分離后提取信號特征量;動態(tài)數(shù)據用Email with Date.vi進行存儲[8-9]。干濕球前面板的運行過程如圖6和圖7所示,采集與存儲狀態(tài)后面板如圖8所示。
圖6 采集過程部分圖
圖7 干濕球采集前面板
3.3調理電路
文中需要校準的濕度傳感器是將非電量的環(huán)境濕度值轉換成電量的電容值,實現(xiàn)非電量向電量的轉換。待校準的濕度傳感器輸出的電容特征量不便于記錄與分析,因此需要將電容特征量轉變?yōu)楸阌谟嬎銠C直接進行處理與存儲的信號—頻率信號。電容頻率轉換電路如圖9所示。
當環(huán)境濕度變化時,待測濕度傳感器等效電容CH發(fā)生改變,從而多諧振蕩器輸出的振蕩頻率[10]發(fā)生相應的變化,根據振蕩電路工作原理可知,該輸出頻率與濕度傳感器的等效電容值將形成一一對應的關系。因此,可以通過振蕩電路輸出頻率大小來表示環(huán)境相對濕度值的大小。
圖8 采集與存儲狀態(tài)后面板
圖9 電容頻率轉換電路
振蕩周期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其值分別為電容CH的充電時間T1和放電時間T2,即
T1=R1CHln2
(1)
T2=R2CHln2
(2)
振蕩周期為
T=(R1+R2)CHln2
(3)
振蕩頻率為
f0=1/T=1/[(R1+R2)CHln2]
(4)
通過式(1)和式(2)可知,可以調節(jié)R1和R2的值改變輸出振蕩周期和頻率,校準過程中可以通過調節(jié)RP來獲得一個較理想的頻率輸出范圍,以便后續(xù)數(shù)據采集卡工作點正常。
此外從式(4)中知道當R1和R2固定不變時,電容CH與輸出頻率fo形成一對應函數(shù)關系,這一關系定義為濕度傳感器電容一頻率輸出函數(shù),即當環(huán)境濕度變化引起濕度傳感器等效電容CH改變時,表現(xiàn)為多諧振蕩器的輸出振蕩頻率發(fā)生相應的變化。因此,通過這一轉換電路,得到了頻率輸出信號。
3.4頻率采集界面
頻率采集中,用DAQmx Create Virtual Channel.vi設置采集通道、采集時間等量;DAQmx Start Task.vi開始采集數(shù)據[11];DAQmx Read.vi對數(shù)據進行讀取;采集到的數(shù)據通過數(shù)組至電子表格轉換函數(shù),轉換成表格后用Write characters to file.vi進行存儲[12]。頻率采集前面板如圖10所示。
圖10 頻率采集前面板
3.5數(shù)據存儲
干濕球采集模塊與頻率采集模塊運行中存儲的數(shù)據如表2所示。
表2 濕度傳感器校準
文中研究的是濕度傳感器校準平臺,實現(xiàn)濕度校準范圍11.3%RH~97.6%RH內的校準,實現(xiàn)了對電容式濕度傳感器校準平臺的設計。該設計的研究成果及設計理念做到了理論聯(lián)系實際,具有較強的現(xiàn)實使用價值。因此基于以上情況,濕度傳感器的校準裝置對實際生活及工業(yè)需要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李亞.基于LabVIEW的溫濕度檢測系統(tǒng)設計.湖南工程學院學報,2012,22(1):24.
[2]RAI Z K,XIE C S,HU M L,et al.Effect of humidity on the gas sensing property of the tetrapod-shaped ZnO nanopowder senser.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2008,49(1):2-17.
[3]丁鐵夫,菀振,甘春和,等.基于DSP的高精度相對濕度量試系統(tǒng)設計.儀表技術與傳感器,2010(2):65.
[4]蔡春麗,付志豪,任昆,等.高精干濕球濕度傳感器的設計.儀表技術與傳感器,2011(1):8.
[5]張夢珠,戈振陽.基于LabVIEW的超干粉濕度測試系統(tǒng).儀表技術與傳感器,2011(12):36.
[6]曹亞光,周建華.基于PCI-6221和LabVIEW的材料試驗機力值測控系統(tǒng)硬件設計.現(xiàn)代制造技術與裝備,2009(6):12.
[7]姚蘭,劉鵬.基于LabVIEW的太陽能數(shù)據采集軟件系統(tǒng).儀表技術與傳感器,2012(3):103-104.
[8]陶佰睿,苗鳳娟,張義波.基于LabVIEW的可編程函數(shù)發(fā)生器設計.電視技術,2012,36(11):157-159.
[9]崔琳哲,李書平,康俊勇.基于LabVIEW的外延片光致發(fā)光掃描系統(tǒng).光子學報,2012,41(7):792-793.
[10]TAO B R,ZHANG J,MIAO P C, et al.Capacitive humidity sensors based on Ni/SiNWs nanocomposites.Sensors and Actuators B,2009,136:146-147.
[11]李超,焦瑞麗,陳家田.基于LabVIEW的并行數(shù)據采集系統(tǒng)設計.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2012,31(1):89-91.
[12]Hui-Bin Zhao,Jian-Xun Jin,Pu-Chun Jiang et al.LabVIEW and PCI DAQ Card Based HTS Test and Control Platforms.Journal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2008,6(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