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林紓的《左傳》文學研究與歷史意識

        2014-03-22 23:37:08張思齊
        大連大學學報 2014年2期
        關(guān)鍵詞:歷史

        張思齊

        (武漢大學 中文系,湖北 武漢 430072)

        林紓(1778—1847)是具有豐富的傳記文學創(chuàng)作成就的近代古文家。傳記是一個兩棲的文類。傳記的功能是傳寫和記載。由于傳記記載人物的生平事跡,因而它屬于歷史。人具有靈魂,而靈魂無法簡單地加以記載,只能通過言語、行動和境況來加以間接的描摹。以此之故,傳記中的記載側(cè)重于記錄那些與人物心靈有關(guān)的證據(jù),這就要求文筆的生動性了。由于傳記強調(diào)文筆的生動性,因而它也屬于文學。《左傳》是以“傳”命名的中國史籍,它具有空前強烈的傳人意識。深諳中國史學真諦的林紓對《左傳》一書用功最多。林紓的史學意識也主要體現(xiàn)在他對春秋三傳的研究之中,尤其體現(xiàn)在他對《左傳》的研究之中。

        一、林紓的傳記文學

        就林紓的學術(shù)生涯而言,人們大多已見其翻譯成就之巨大,不過林紓更是一位中國古文的名家。古文是林紓生命存在的一種方式。林紓以自己的血性為文,從不茍作。這種寫作文章的思想境界,一如林紓本人《題畫》詩所云:“一亭高立俯群山,路轉(zhuǎn)蒼巖待幾灣?清曉玉童掃紅葉,偶吹余片落人間?!盵1]890林紓在清末的文章家中,傲然挺立,有一覽眾山小的氣魄。林紓的古文,代表了清末古文的一種新姿態(tài),即在中國文章章法的內(nèi)蘊之中,移入了若干西方文章章法的基質(zhì),從而煥發(fā)出別樣的光彩。不過,林紓的古文創(chuàng)作,其根基還是中國的史傳文學傳統(tǒng),尤其是《左傳》所標舉的史傳文學傳統(tǒng)。

        林紓本人長于傳記文學。林紓號“畏廬”,其古文諸集,以“畏廬”名之?!段窂]文集》收入林紓以“傳”為標題的文章11篇?!段窂]續(xù)集》收入林紓以“傳”為標題的文章4篇。《畏廬三集》收入林紓以“傳”為標題的文章10篇。此外,《畏廬文集》收入林紓以“事略”(含政略)為標題的文章4篇,《畏廬續(xù)集》收入林紓以“事略”為標題的文章2篇,它們也屬于傳記文學這一文類。以上為林紓嚴格意義上的傳記作品,共計31篇,對于為文從不茍作的林紓來說,如此比例,乃是相當高的。除此之外,林紓還撰寫了大量的墓志銘和記。正如德國軍事學家毛奇(Helmuth von Moltke,1848—1916)指出:Geschichte und Ortskunde erg¨anzen sich wie die Begriffe von Zeit und Raum.[2]128(歷史和地方志互為補充,就像時間和空間的概念互為補充一樣?!咀g)墓志銘是地方志研究的重要史料。征實性強的記,也是地方志研究的重要史料。林紓還是寫作“記”一類文章的高手。林紓所作的記,數(shù)量多,質(zhì)量高。一般的清代文學選本,所選林紓文章,記比傳來得更多。比如,《記超山梅花》以歷史人物的活動為主線來記載杭州的一處勝跡,《湖心泛月記》記載杭州人侫佛的情形,《記九溪十八澗》和《游方廣巖記》等是簡潔的地理志,這些文章都是林紓記類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珍品。林紓的記,已經(jīng)擺脫了明清時期一般小品文的格局。林紓的記,征實的成分較多,個人感慨談喟的成分較少。我們不妨把林紓的記看作其史傳類作品的重要補充。

        傳記是歷史著作中的一種重要類型,史與傳本來就密不可分。劉勰《文心雕龍·史傳》說:“史者,使也。執(zhí)筆左右,使之記也。古者,左史記事者,右史記言者。言經(jīng)則《尚書》,事經(jīng)則《春秋》?!盵3]137這是歷史著作的功能論。歷史著作之所以存在乃是因為它們能夠供人類驅(qū)使。古代的史官聚集在皇帝的左右,記錄重大的事件和言論。古代史官有分工,有的側(cè)重記錄言論,有的側(cè)重記錄事件。在中國的歷史著作中,記錄言論最出名的是《尚書》,記錄事件最出名的是《春秋》。左史和右史的分別,古代有不同的說法,歸結(jié)起來,不外乎兩種。一為左事右言,《禮記·玉藻》:“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4]877一為左言右事,《漢書·藝文志》:“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舉必書,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帝王靡不同之[5]1539?!奔词埂段男牡颀垺芬粫旧?,不同的版本,說法也不相同。《太平御覽》卷六零三:“《文心雕龍》曰:史者,使也,執(zhí)筆左右,使之謂也。古者,左史記言,右史書事。言經(jīng)《尚書》,事經(jīng)《春秋》也?!盵6]417其實,區(qū)分左右史,分別事與言,這是就上古時代的一般情形而言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的歷史科學也在發(fā)展。大約從漢代起,優(yōu)秀的歷史著作既是善于記言,又是善于記事的。司馬遷的《史記》、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其他的正史類著作、名家的單篇傳記文學作品等,莫不如此。林紓亦然,林紓既善于記事,又善于記言。這突出地表現(xiàn)在他的自傳作品之中。

        自傳是傳記文學中的一個特殊的品種,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由于傳主就是作者本人,因而在自傳中免不了有某些回護自己,顧及他人的情形。自傳的作者有的時候會將自己的形象拔高,有的時候會出于種種考慮而遮掩掉某些細節(jié),有的時候會巧妙地攻擊自己的敵人,有的時候會借機歌頌自己的恩人,還有的時候會加上時代的套話。這一類的情形,西方史學家概括地稱之為“廣告式弊端”(advertisement faults)。盡管如此,由于自傳畢竟系本人的陳述,因而較之其他的史料,自傳的可靠性實在來得更高一些。這一點已經(jīng)成為史學家們的共識了。正因為如此,我們在入學后、畢業(yè)前、參軍后、復原前、一些時代的特殊場合,以及一些重要的人生轉(zhuǎn)折點上,都被要求進行自我總結(jié),寫出自我鑒定來。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人,畢竟還是自己最了解自己。“人貴有自知之明?!边@是一個人們常用的命題。其通俗的解釋是要求人們謙虛謹慎,充分地認識自己的缺點和短處。然而,這一命題的哲理性解釋應(yīng)該是:在宇宙中,較之其他物種,人類最寶貴的品質(zhì)是它能夠了解自身。正是基于這種認識,雅斯貝斯林(Karl Jaspers,1883—1969)才提出了人類歷史上的軸心期的這一概念。在軸心時期,眾多思想家在世界上的不同地區(qū)幾乎同時出現(xiàn)。軸心時期是人類意識的覺醒階段。這時,人類認識到自己作為一個物種的整體存在,也認識到了自己的起源和目標。在軸心時期,產(chǎn)生了各種基本思想,創(chuàng)立了人類賴以生存的世界宗教。自此以后,人類歷史的每一次飛躍,都必須回憶這一時期。人類遇到了巨大的災難時,也必定會回憶這一時期。人類之所以頻頻回憶軸心時期,為的是從中吸取精神的動力。歷史是人類這一物種自覺地加以特別關(guān)注的一個范疇。歷史的最終意義在于實現(xiàn)人類意識的最大潛力。林紓正是善于撰寫自傳的史學家。林紓《畏廬文集·冷紅生傳》:

        冷洪生,居閩之瓊水,自言系出金陵某氏,故不詳其祖望。家貧而貌寢,且木強多怒。少時見婦人,輒匿寓。嘗力拒奔女,嚴關(guān)自捍。嗣相見,奔者恒恨之。迨長,以文章名于時。讀書蒼霞洲上。洲左右皆妓寮。有莊氏者,色技絕一時,夤緣求見,生卒不許。鄰妓謝氏笑之,偵生他出,潛投珍餌,館童盡食之盡,生漠然不聞知。一日,群飲江樓,坐客皆謝舊昵。謝亦以為生既受餌矣,或當有情,逼而見之,生逡巡遁去??拖恬斝Γ詾樵幤Р豢山?。生聞而嘆曰:“吾非返情為仇也,顧吾褊狹善妒,一有所狎,至死不易志,人又未必能諒之,故寧早自脫也?!彼佣鄺鳂?,因取“楓落吳江冷”詩意,自號曰冷洪生,亦用志其僻也。生好著書,所譯《巴黎茶花女軼事》,尤凄婉有情致,嘗自讀而笑曰:“吾能狀物態(tài)至此,寧謂木強之人,果與情為仇也耶!”[7]25

        從史學的角度看,《冷紅生傳》有三點值得我們注意。

        第一,以別號寓歷史意識。從前文人起別號,往往寓有一定的歷史意識。冷洪生是林紓的別號。此別號之緣起,在這篇《冷洪生傳》中有所交代,它出自唐代詩人崔信明的詩句:“楓落吳江冷?!贝扌琶?,生卒年不詳,青州益都(今屬山東)人。崔信明活躍于初唐年間,貞觀六年應(yīng)詔舉,授興世丞,遷秦川令。史載崔信明有詩名,但是存詩甚少,《全唐詩》卷三八僅錄得其詩《送金竟陵入蜀》一首,五言五韻:“金門去蜀道,玉壘望長安。豈言千里遠,方尋九折難。西上君飛蓋,東歸我掛冠。猨聲出峽斷,月彩落江寒。従今與君別,花月幾新殘?”[8]127《全唐詩》另錄崔信明一殘句,即:“楓落吳江冷?!表槺阒赋觯旨傇娮鞑簧?,然而林紓的詩歌風格,人們研究不多。筆者以為,林紓的詩風,與崔信明相似。值得注意的是,林紓為何如此起別號?林紓選取存詩數(shù)量極少的詩人之殘句來為自己起別號,意思何在呢?筆者以為,有兩重意義:一是凸顯其博學,二是有助于遮蔽。林紓主要取其后者。在禮法極為嚴格封建社會里,名號的遮蔽性有助于保護自己和他人,盡量減少人際的傷害。自傳不同于人事檔案,自傳需要一定的遮蔽性。遮蔽了傳主,也就遮蔽了與之相聯(lián)系的其他人。

        第二,林紓巧構(gòu)其心靈史。即使是自傳,材料亦應(yīng)有所取舍,所選取的事件,相互間須有聯(lián)系。在各種聯(lián)系之中,內(nèi)在的邏輯的聯(lián)系最為可貴。我們不妨比較西方的史學理論。在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看來,世界精神把自己理解為絕對精神,而歷史的進程不過是絕對精神的展開。絕對精神,挺好顯擺。黑格爾說:Der Geist produkziert sich as Natur,as Staat.[9]460(這精神將自己表現(xiàn)為大自然和國家?!咀g)黑格爾所謂絕對精神,其實就是上帝的意志。如果我們適當加以揚棄,亦可將絕對精神理解為歷史規(guī)律。歷史之所以有意義,就是因為它能夠展示歷史的規(guī)律性。為了展示歷史的規(guī)律性,史家必須嚴格剪裁史料?!独浜樯鷤鳌肥橇旨偳楦猩畹膶鳎梢暈榱旨偟男氖?。在這篇自傳中,林紓記載了三位女性與他的情感糾葛。第一位是奔女,亦即離家出走爭取婚姻自由的女性。第二位是名妓莊氏,色藝雙佳。第三位是妓女謝氏,頗有經(jīng)濟頭腦,知道如何用物質(zhì)利益來設(shè)套。林紓一心讀書,未與這三位女子好合,但是也沒有詆毀她們。這三位女子都有在婚姻上爭取自己的美好歸宿的愿望,這一點林紓無疑是贊同的。這三位女子的社會地位低下,這是時代造成的,而并非因為她們生性低劣。林紓與這三位女子的感情糾葛,毫無疑問,對于他后來翻譯《巴黎茶花女軼事》一書來說,也是一種深入生活的準備。

        第三,記事與記言的統(tǒng)一。從傳記文學的書寫來說,林紓《冷洪生傳》最大的特色是實現(xiàn)了記事與記言的統(tǒng)一。傳主的兩段話,凸顯了性格。林紓之所以能夠?qū)崿F(xiàn)記事與記言的統(tǒng)一,究其根本的原因,還是他那深厚的古文功底和高超的古文藝術(shù)。因此,林紓在其傳記文學中所實現(xiàn)的并不只是記事與記言這兩個統(tǒng)一,而是三個統(tǒng)一,即記事、記言和藝術(shù)的統(tǒng)一。英國批評家約翰·拉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在《圣馬可安息日序》(Preface to St.Mark’s Rest)一文中指出:Great nations write their autobiographies in three manuscripts:the book of their deeds,the book of their words,and the book of their art.No one of these three books can be understood unless we read the two others;but of the three,the only quite trustworthy one is the last.[10]57(偉大的民族均以三種手稿書寫其自傳:記其事跡之書,記其言論之書,記其藝術(shù)之書。除非我們閱讀其他兩種,我們便不能理解這三種書中的任何一種;但是,在這三種之中,最有價值的是最后一種?!咀g)記事,記言,這是歷史著作的任務(wù)。以藝術(shù)的方式來完成這個任務(wù),這是對于優(yōu)秀歷史著作的必然要求。記錄某一國家的歷史變遷的正史,應(yīng)當如此。記錄某一個人的人生起伏的自傳,亦應(yīng)如此。林紓在其自傳《冷紅生傳》中,出色地做到了此三者之統(tǒng)一。

        二、林紓的《左傳》研究

        林紓之所以能夠在傳記文學創(chuàng)作中取得成就,乃是有其深刻的內(nèi)在理據(jù)的。這就是林紓對《左傳》具有湛深的研究。首先,林紓自幼便刻苦地學習。一個人能否取得成就,大致有三種情況。一是刻苦學習。二是天性相合。三是他途轉(zhuǎn)修??炭鄬W習是絕大多數(shù)人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任何一分的所得都必須通過汗水去換取。比如,我們在靜夜時分寫出較為滿意的文章的時候,仿佛感覺自己的心在瀝血,就是這種情形。天性相合,此指一個人所從事的工作與其自幼顯示出來的性向恰好吻合。英語的天賦(gifts)一詞,本義是“給予”、“饋贈之物”,即上天給予的種種能力。這種人特別幸運,他們愛好某一部門便得以從事于某一部門。不過,這種情況畢竟比較少,我們多數(shù)人遇不到如此令人愜意的命運安排。他途專修,此情形常見于許多跨專業(yè)而取得突出成就者的身上。這是因為各種學藝,在本質(zhì)上乃是相通的。在某一方面的訓練,稍加變通,亦可應(yīng)用于另一方面。那么,林紓的情形是怎樣的呢?《清史稿》卷四八六《林紓傳》:“幼嗜讀,家貧不能藏書,嘗得《史》、《漢》殘本,窮日夕讀之,因悟文法,后遂以文名?!盵11]10332由此可見,林紓的成功是刻苦學習加天性相合的產(chǎn)物。到了中年以后,由于林紓積累漸多,于是他便在術(shù)業(yè)上多了一些有意識的專攻。《清史稿》本傳又說:“少時務(wù)博覽,中年后案頭唯有《詩》、《禮》二疏,《左》、《史》、《南華》,及韓、歐之文。此外,則《說文》、《廣雅》,無他書矣,其由博返約也如此[11]10332?!痹谒信e的著作中,《左傳》是林紓用功最多的一部史籍。

        《左傳》是林紓史學研究的基本點,林紓的傳記文學創(chuàng)作由之而生,林紓的歷史思想由之而發(fā)。林紓的左傳研究具有以下五方面的特色。

        (一)《左孟莊騷精華錄》是林紓《左傳》研究的基本成就。林紓《左孟莊騷精華錄》兩卷,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13年出版。上卷135頁,為《左傳》選評,共選錄《左傳》中的文章32節(jié)。下卷107頁,為其余三種著作的選評,共選《孟子》6節(jié),《莊子》12節(jié),以及《離騷》9篇。單獨指稱時,一般徑稱“某某精華錄”。由選文的比例分配可知,林紓治先秦學術(shù),重點是放在《左傳》之上的。林紓所選評的《左傳》的一節(jié),相當于一個或幾個自然段,情節(jié)相對完整,可以單獨成篇。為方便研究,整理如下,含編號、篇名、起訖和年份。

        1.鄭伯伐許(夏,公會鄭伯于郲……邪而詛之,將何益矣),隱公十一年。

        2.楚武王侵隨(楚武王侵隨……楚不敢伐),桓公六年。

        3.連稱管至父之亂(齊侯使連稱、管至父戍葵丘……九年春,雍廩殺無知),莊公八年、莊公九年,這是唯一跨年份的一篇。

        4.鄭厲公自櫟侵鄭(鄭厲公自櫟侵鄭……乃縊而死),莊公四十年。

        5.晉侯使太子申生伐東山皋落氏(晉侯使太子申生伐東山皋落氏……與其危身以速罪也),閔公二年。

        6.呂卻畏偪(呂、卻畏偪……公邃見之),僖公二十四年。

        7.展喜犒師(夏,齊孝公伐我北鄙……為七大夫于楚),僖公二十六年。

        8.城濮之戰(zhàn)(二十八年春……出入三覲),僖公二十八年。

        9.燭之武見秦君(九月甲午……亦去之),僖公三十年。

        10.秦三師襲鄭(冬,秦文公卒……秦師遂東),僖公三十二年。

        11.晉靈公不君(晉靈公不君……壬申,朝于武宮),宣公二年。

        12.斗樾椒之亂(初,楚司馬子良生樾椒……改命曰生),宣公四年。

        13.齊侯朝晉(齊侯朝晉……為兩君之在此堂也),成公三年。這是最短的一篇,僅七十四字。

        14.晉侯觀于軍府(晉侯觀于軍府……使歸求成),成公九年。

        15.聲伯之母(聲伯之母不聘……遂誓施氏),成公十一年。

        16.蕩澤弱公室(秋八月……以靖國人),成公十五年。

        17.鄢陵之役(晉侯將伐楚……王使止之,弗及而卒),成公十六年。這是最長的一篇,共一千六百八十九字。

        18.魏絳和戎(無終子嘉父使孟樂如晉……修民事,田以時),襄公四年。

        19.欒盈之亂(晉將嫁女于吳……欒盈奔曲沃,晉人圍之),襄公二十三年。

        20.張骼輔躒致師(冬,楚子伐鄭以救齊,……公孫之亟也),襄公二十四年。

        21.崔杼弒君(齊棠公之妻……不以兵甲),襄公二十五年。

        22.宋公殺其世子痤(楚,宋芮司徒生女子……而后再拜稽首受之),襄公二十六年。

        23.鄭放游楚于吳(鄭徐吾犯之妹美……何有于諸游),昭公元年。

        24.齊侯使晏嬰請繼室于晉(齊侯使晏嬰請繼室于晉……因陳桓子以請,乃許之),昭公三年。

        25.穆子去叔孫氏(初,穆子去叔孫氏……夫子故欲去之),昭公四年。

        26.楚子狩于州來(楚子狩于州來……豈其辱于乾谿),昭公十二年。

        27.華登以吳師救華氏(初,華登以吳師救華氏……既許之矣),昭公二十一年。

        28.平子立臧會(初,臧昭伯如晉……僂句不余欺也),昭公二十五年。

        29.齊侯將納公(三月……林雍乘),昭公二十六年。

        30.公侵齊門于陽州(公侵齊,門于陽州……猛也殿),定公八年。這是較短的一篇,僅八十七字。

        31.陽虎歸寶玉大弓(夏,陽虎歸寶玉大弓……趙氏其世有亂乎),定公九年。

        32.齊陳逆之亂(齊簡公之在魯也……吾早從鞅之言,不及此),哀公十四年。

        在西方,人們治《圣經(jīng)》,大都采取攻讀841名段的辦法,以《圣經(jīng)》的篇幅實在太大之故也。東晉·僧叡《大智度論序》轉(zhuǎn)述鳩摩羅什的話說:“秦人好簡[12]1?!敝袊酥v究經(jīng)濟思維。當然,中國人所保重之經(jīng)典,也絕非《左傳》一種。林紓的名段選評,不失為攻取《左傳》之良法。以上名段之篇名,其命名法有三種情況。有的在林紓之前早已約定俗成,有的由首句縮合而成,有的從全段中加以概括而成。常習《左傳》者,言之耳熟能詳。記住它們,于學術(shù)研究有極大的方便。

        (二)林紓另外著有《左傳擷華錄》,這是林紓《左傳》研究的延伸性的成果,屬于專書研究的范疇。《左傳擷華錄》,在體例上與《左傳精華錄》一致,先錄原文,再寫評論。此書亦為兩卷,由上海商務(wù)印書館于1921年出版。《左傳擷華錄》上卷37篇,下卷46篇,一共83篇。兩相比較,顯然《左傳精華錄》比《左傳擷華錄》來得精煉。

        (三)林紓的史學研究專注于《左傳》,但是不局限于《左傳》?!肚迨犯濉繁緜鳎骸皯n事傷時,一發(fā)之于詩文,為文宗韓、柳?!盵11]10332此外,上文已言及林紓為文宗歐陽修。林紓以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為宗師,絕不僅僅是學習他們的古文技法。林紓是從根本上做起的。林紓喜歡韓、柳、歐文,仍然與其性喜歷史有關(guān)聯(lián)。韓愈和柳宗元均具有史學家的抱負與素質(zhì)。韓愈曾任史觀修撰,撰有《順宗實錄》五卷。柳宗元長于傳記文學的創(chuàng)作。歐陽為大史學家,二十四史,獨居其二。歐陽修主持了《新唐書》的修纂工作,撰寫了其中的主要部分。歐陽修在貶居夷陵(今宜昌)時期,獨力撰寫了《新五代史》。

        (四)林紓的史學研究專注于先秦階段,但是不局限于先秦階段。據(jù)《清史稿》本傳,林紓論文,主張從文章的意境、識度、氣勢和神韻等維度入手而全面地加以把握。他反對一味追求某種單一的流派或風格,認為那樣勢必導致兩種弊端,一是平庸,二是怪誕。林紓主張為文必須自己鍛煉,他說:“古文唯其理之獲與道無悖者,則味之愈臻于無窮。若分畫秦、漢、唐、宋,加以統(tǒng)系派別,為此為彼,使讀者炫惑,不知所從,則已格其途而左其趣。”[11]10332中國文學發(fā)展史告訴我們,一代有一代的文學。林紓認為,研治中國的學問,應(yīng)該實行一條龍的辦法,從先秦以來的各代文學,統(tǒng)統(tǒng)俱不可偏廢,它們只有重點的不同,而無高下的區(qū)別。崇尚某一代而貶低其他各代,這便是“格其途”,即犯了方向路線錯誤。崇尚某一派而貶低其他各派,這便是“左其趣”,即違背了基本精神。

        (五)林紓長于史傳文學的創(chuàng)作,但是不不局限于史傳文學的創(chuàng)作。《清史稿》本傳:“經(jīng)生之文樸,往往流入于枯淡。史家之文則,又隳突恣肆,無復規(guī)檢?!盵11]10332林紓明確地認識到了經(jīng)學家與史學家的區(qū)別以及他們各自的局限。林書認為,此二者均不足以明道。為了明道,必須積理養(yǎng)氣。從事寫作,不管是撰寫專業(yè)論文,還是文學創(chuàng)作,都必須秉持嚴肅認真的態(tài)度。文章是人格的外化,因而要修其辭而峻其防,即講究形式美。文章是生命力的表現(xiàn),因而要意在言先,即重視內(nèi)容。此外,有實力的學者還應(yīng)盡可能保持低調(diào),抑遏掩蔽,伏其光氣,因為真正的才華是遮擋不住的。當時的人們就說,林紓是以血性為文章,林紓的成就并不不關(guān)乎學問。筆者以為,說林紓以血性為文章,此系事實。不過,血性并非不關(guān)學問,而是植根于學問之中,尤其是植根于史學之中的。林紓本人就說過“清代學問之盛,超越今古,義理、考據(jù),合而為一,而精博過之,實于漢學、宋學以外,別創(chuàng)清學一派?!绷旨偟倪@一看法,合乎清代學術(shù)全面發(fā)展的實際狀況。林紓本人也是一個全面發(fā)展的學者,他在詩歌、古文、繪畫、和翻譯領(lǐng)域,都達到了他那個時代的高水平。

        三、林紓的歷史意識

        林紓具有濃郁而深刻并且較為前衛(wèi)的歷史意識。

        何謂歷史?亞斯貝斯在《歷史的起源和目標》一書中指出:“歷史既是曾經(jīng)發(fā)生的事件,同時又是關(guān)于該事件的意識;它既是歷史,同時又是歷史認識。歷史好比被各個深淵所包圍。如果落于其中的一個,它就不再是歷史。對于我們的意識來說,歷史既可消失在其自身之中,又可被發(fā)掘出來?!盵13]698由此可知,研究歷史學,極為不易。在歷史學的研究中,到處是旋渦。稍有不慎,就會被那些洶涌的漩渦所吞沒。那么,怎么辦呢?林紓的策略是抓住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歷史著作學(historiography)就是歷史學中其外在特征較為明顯的一個部門。因此,林紓研究歷史,就是以歷史著作學為抓手的。在林紓那個時代,雖然西學東漸之風正盛,然而理論思辨、邏輯推演、命題切換那樣一些治學之技術(shù)手段,畢竟還沒有在中國的廣大知識分子中推廣開來。當時的中國文人,還是以傳統(tǒng)學術(shù)為根底的。不過,由于林紓本人是寫文章的高手,因此,當他以歷史著作學為自己的史學研究之切入點的時候,他就實現(xiàn)揚長避短的策略了。當林紓以文章做法為史學研究切入點的時候,他便如魚得水,可蹈千里浪了。當林紓以文章評點為史學研究切入點的時候,他便如庖丁解牛,游刃而有余了。這一點充分地表現(xiàn)在林紓的《左傳》研究之中。

        林紓在《左傳》研究中表現(xiàn)出了濃郁的歷史意識。林紓的歷史意識散見各種序跋之中,也見于他對歷史著作的評點之中。為研究方便,茲錄林紓《畏廬三集·左傳擷華錄序》如下,分段和標點由筆者嘗試做出。

        紓按。

        三傳之列于學官者,《左氏》為最后出。然而,《公》、《谷》二傳,已為老師宿儒所寢饋;其治《左傳》者,至杜元凱世尊為不刊之書,且謂:“經(jīng)之條貫必出于傳,傳之義例總歸諸凡。推變例以正褒貶,簡二傳以去異端,此邱明之志也?!逼渫篇劇蹲笫稀分烈?。蓋其崇《左》之心以為,膚引《公》、《谷》,適足自亂,似蔑視二傳為不足重輕,善乎!宋·朱長文《春秋通志》之《序》言曰:孟子深于春秋,惜不著書,其后作者五而三家存焉。《左氏》盡得諸國之史,故長于敘事;《公》、《谷》各守師傳之說,故長于解經(jīng),要亦互有得喪。實則,精于《公羊》者董仲舒平津侯也,精于《谷梁》者劉向也,而《左氏》之得列于學官,實劉向、賈逵之力。乃其篤好,咸不如杜元凱。杜元凱之心醉《左氏》,謂其能先經(jīng)以始事,后經(jīng)以終義,依經(jīng)以辨理,錯經(jīng)以合異。真能徹《左氏》之中邊矣。

        鄙謂元凱此言,不惟解經(jīng),已隱開后世行文之途轍。所謂先經(jīng)者即文之前步,后經(jīng)者即文之結(jié)穴,依經(jīng)者即文之附圣以明道,錯經(jīng)者即文之旁通而取證。試睹蘇潁濱,非宋之古文大家耶?然有《春秋集解》之著。雖因王介甫詆毀《春秋》故有此作,余則私意,蘇氏必先醉其文,而后始為解經(jīng)之說,以自高其位置。身在尊經(jīng)之世,斷不敢貶經(jīng)為文,使人指目其妄。但觀蘇氏之敘《集解》述杜預之言曰:“其文緩而其旨遠,將令學者原始要終,尋其枝葉,究其所窮,優(yōu)而柔之,使自求之,饜而飫之,使自趨之,若江海之浸,膏澤之潤,渙然冰釋,怡然理順?!蔽兑陨纤疲瑒t余所謂元凱之言隱開后世行文之途轍,不信然耶?

        夫文家能優(yōu)柔饜飫,則古書之足浸潤吾身者,已自不淺。葉夢得斥潁濱,謂《左氏》解經(jīng)者無幾,且多違忤,疑出己意為之,非有所傳授,不若《公》、《谷》之合于經(jīng)。此言非知潁濱者也。以解經(jīng)論,《公》、《谷》之文,解經(jīng)之文也。以行文論,《左氏》之文,萬世古文之祖也。唐·陳氏岳作《春秋折衷》,自述曰:《左氏》解經(jīng)義之外,復廣記當時之事,備文當時之辭。夫既當時之事而文之,則已《左氏》為文家矣。

        仆恒對學子言,天下文章,能變化陸離,不可方物者,只有三家,一左、一馬、一韓而已?!蹲笫稀分?,無所不能,時時變其行陣,使望陣者不識其陣圖之所出,譬如首尾背馳,不能為一,則中間作鎖鈕之筆,暗中牽合,使隱渡而下,至于臨尾一拍即合,使人瞀然不覺其艱瑣,反羨其自然者?;驍⒁皇拢杖蝗巛被?,讀者人人爭欲尋究其結(jié)穴,乃讀至收束之處,漠然如淡煙輕云,飄渺無跡,乃不知其結(jié)穴處,轉(zhuǎn)在中間。如岳武穆過師,元帥已雜偏裨而行,使人尋跡不得。又或一事之中,斗出一人,此人為全篇關(guān)鍵而不得其出處,乃于閑閑中補入敷行,即為其人之小傳。位置恰好,如天衣無縫。較之司馬光之為《通鑒》,至敘補其本人之地望族姓,于無縫隙處強入,往往令人棘目,相去殆萬里矣。又或敘戰(zhàn)爭之規(guī)畫,極力敘戰(zhàn)而不言謀,或極力抒謀而略言戰(zhàn),或在百忙之中而間出以閑筆,或從紛擾之中而專成為針對。其敘戰(zhàn)事猶留意,必因事設(shè)權(quán),不曾一筆沿襲,一語雷同,真神技也。其下于短篇之中,尤有筋力。狀奸人之狙詐,能曲繪而成形。寫武士之驍烈,即因奇而得韻。令人莫可思議,仆亦不能窮形盡相而言之,當與逐篇之后,細疏其能。讀者自于故紙之中,憬然移為新得,庶幾不負仆之苦心矣[7]3。

        林紓《左傳擷華錄序》以“紓按”二字開頭,謙虛地表明這只是嘗試性的按語,算不得一篇文章。不過,這也說明了它是林紓的獨創(chuàng)性寫作。林紓首先簡明地敘述了《左傳》研究的歷史。就中國學術(shù)傳統(tǒng)而論,對三傳的研究屬于春秋學的大范疇。在《左傳》研究諸家中,林紓推崇杜預(222—285)和蘇轍(1039—1112)。杜預,字元凱,西晉京兆杜陵(今陜西西安市東南)人,著有《春秋經(jīng)傳集解》三十卷(通行本)、《春秋釋例》十五卷、《會盟圖》、《春秋長歷》等。林紓序中所引“經(jīng)之條貫……此邱明之志也”一段,見于杜預《春秋經(jīng)傳集解》卷首《春秋序》。蘇轍,北宋眉州眉山人(今四川眉山市),字子由,謚文定。因曾隱居許昌潁水之濱,故蘇轍自號潁濱老人。蘇轍著有《春秋集解》十二卷。林紓序中所引“其文緩其旨遠……依然理順”一段,見于蘇轍《春秋集解》卷首《春秋集解引》。蘇轍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固然,蘇轍的父親蘇洵和兄長蘇軾也屬于唐宋八大家。不過,蘇洵和蘇軾都沒有研究春秋學的專著,在三蘇中惟有蘇轍才是宋代春秋學中蜀學派的代表人物。

        此外,林紓在序中還提及以下人物。茲就他們在中國春秋學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順次整理如下。

        朱長文(1039—1098),宋平陽(今屬浙江)人,字日華,號水簷,嘉定四年(1211)武舉進士,后棄官為學,隨宋代春秋學大家孫復(992—1057)治學。

        董仲舒(約前179—前104),西漢廣川(今河北景縣西南廣川鎮(zhèn))人,主治春秋公羊?qū)W,著有《春秋繁露》。

        公孫弘(前200—前121),西漢菑川(今山東滕州南)人,字季,一字次卿,年四十余,始治《春秋》雜說,元朔五年(前124)為丞相,封平津侯。

        劉向(前79或前77—前8或前6),西漢沛(今江蘇沛縣)人,治春秋學,撰有《五經(jīng)通義》等。

        賈逵(約175—約228),東漢扶風平陵(今陜西咸陽西北)人,字景伯,治春秋學,著有《春秋左氏解詁》等。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王安石身為宰相,影響極大,主張新經(jīng)義治春秋三傳。王安石本人著有《左氏解》一卷。王安石提倡的新經(jīng)義,以政治的需要而隨意解經(jīng),有過激的傾向,影響了學術(shù)的正常發(fā)展。其實,王安石自己曾經(jīng)撰寫《左氏解》一書。不過,王安石往往故意遮掩此事,而不加以提及。

        葉夢得(1077—1148),宋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生平洽博,著述甚豐。

        陳岳(生卒年不詳),唐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應(yīng)禮部進士試,十上不第,曾跟隨鎮(zhèn)南節(jié)度使鐘傳(?—906)于江西,任觀察判官,為同僚所憯,遂退居南郭,以著述自娛,著有《春秋折衷論》。《唐志》著錄此書為三十卷,原書已佚。清·朱彝尊《經(jīng)義考》卷一百七十八錄有陳岳《自述》:

        岳自述曰。

        圣人之道以《春秋》而顯,圣人之文以《春秋》而高,圣人之文以《春秋》而微,圣人之旨以《春秋》而奧。入室之徒,無演釋,故后之學者多失其實。是致三家之傳并行于后,俱立學官焉。噫!絕筆之后,歷戰(zhàn)國之艱,梗經(jīng)暴秦之焚蕩。大漢初興,未暇崇儒術(shù)。至武帝方設(shè)制策,延天下英雋。有董仲舒,應(yīng)讖記而通《春秋》。仲舒所業(yè),惟《公羊傳》。仲舒歿,則有劉向父子。向受業(yè)《谷梁》,歆業(yè)《左氏》。《左氏》之道,假歆而振,自斯學者愈茂。欲存《左氏》而廢《公》、《谷》,則西漢鴻儒向焉。欲存《公》、《谷》而廢《左氏》,則丘明與圣人同代。是以,皆各專一傳。夫經(jīng)者,本根也。傳者,枝葉也。本根正,則枝葉固正矣。本根非,則枝葉曷附焉?矧《公羊》、《谷梁》,第直釋經(jīng)義而已,無他蔓延。茍經(jīng)義是,則傳文亦從而是矣;經(jīng)義非。則傳文亦從而非矣?!蹲笫稀丰尳?jīng)義之外,復廣記當時之事,備文當時之辭,與二傳不類?;蛑^,丘明授經(jīng)于仲尼,豈其然歟?茍親受之經(jīng),則當橫經(jīng)請問,研究深微,間不容矣,安得時有謬誤,致二傳往往出其表邪?蓋業(yè)《左氏》者,以二傳為證。以斯為證,謂與圣人同時接其聞見可也,謂其親受之經(jīng)則非矣。聞不如見,見不如受,丘明得非見歟?《公羊》、《谷梁》,得非聞歟?故《左氏》多長,《公》、《谷》多短。然同異之理,十之六七也。鄭玄、何休、賈逵、服虔、范寧、杜元凱,皆深于《春秋》者也,而不蕩秕,芟稂抒莠,掇其精實,附于麟經(jīng),第各釀其短,互斗其長,是非千種,惑亂微旨,其弊由各執(zhí)一家之學。學《左氏》者,則訾《公》、《谷》,學《公》、《谷》者,則詆《左氏》,乃有膏盲廢疾、墨守之辨設(shè)焉。謂之膏肓廢疾者,則莫不彌留矣,亡一可砭以藥石者也。謂之墨守,則莫不堅勁矣,亡一可攻以利者也[14]917。

        在這篇《自述》的后面,朱彝尊寫道:“按:此當是岳序,而其文未全?!盵14]917在中國春秋學史上,這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獻。由于文獻珍貴,筆者特引錄標點于茲。由此,我們還知道,林紓序中“《左氏》解經(jīng)義之外……備文當時之辭”那一段引文,即來自這篇《自述》。

        這篇文章有三個核心論點,它們也是林紓史學思想的集中表達。

        第一,歷史著作的文體。就其整體而言,歷史著作的文體應(yīng)當有別于其他學科之著作的文體,尤其應(yīng)當與哲學著作的文體有區(qū)別。歷史著作的文體應(yīng)當是敘事文而不是議論文。雖然《公羊傳》、《谷梁傳》和《左傳》這三種“傳”都是用來解釋《春秋》一部“經(jīng)”的,但是它們卻屬于不同性質(zhì)的著作?!豆騻鳌酚浭鍪肥螺^為簡略,它著重闡述《春秋》的微言大義。闡述微言大義這一研究方法,追求的是經(jīng)書在字面以外的意思,要求讀出字里行間的意思來(to read between lines),亦即作者對經(jīng)書所蘊含的原理的發(fā)揮。《谷梁傳》之體裁與《公羊傳》相近,以問答形式解經(jīng),它側(cè)重《春秋》的義理。以問答的形式解經(jīng)這一研究方法,大致相當于基督教發(fā)展史上的教義問答(catechism),其性質(zhì)還是對于原理的發(fā)揮。若以今日的學科分類來考察春秋三傳,那么《公羊傳》和《谷梁傳》屬于哲學著作,《左傳》屬于歷史著作?!洞呵铩返挠涊d過于簡略,只是一些條文。《左傳》則提供詳盡的記載,讓人們從所記載的事件和言論中去把握《春秋》作者所欲傳遞的精神。換句話說,《左傳》把《春秋》的條文改造成了一篇又一篇的文章。既然《左傳》所呈現(xiàn)出來的是文章,那么,這些文章好不好呢?千百年來,大家都認為這些文章寫得很好,林紓也這樣認為。于是,林紓便大量地以文章名家為例來申說他的主張。在各個文章名家中,林紓尤其推崇宋代的蘇轍。這是為什么呢?唐宋八大家,唐兩家,宋六家。在宋六家中,蘇氏一門占了三家。這是多么令文人們欣羨的一件事情?。∪欢?,蘇洵,蘇軾和蘇轍三人的文章,有很大的不同。明·茅坤《潁濱文鈔引》:“蘇文定公之文,其镵削之思,或不如父,雄杰之氣,或不如兄,然而沖和澹泊,遒逸疎宕,大者萬言,小者千余言。譬之片帆截海,澄波不揚而洲島之棼錯,云霞之蔽虧,日星之閃爍,魚龍之出沒,并席之掌上,而綽約不窮者,已西漢以來別調(diào)也?!盵15]5837相對而言,蘇洵的文章,長于論辯,而記敘稍弱。蘇軾的文章,各體皆善,然而過分縱恣,收斂不夠。唯有蘇轍的文章,非常地平穩(wěn),實在,含蓄,內(nèi)蘊,其文風類似于西方史學家所提倡的understatement(克制性陳述),正好用作歷史著作的載體。

        第二,歷史著作的文筆。歷史著作的任務(wù)是真實地記錄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件和已經(jīng)發(fā)出的言論,這是與側(cè)重虛構(gòu)的文學諸體裁很不相同的,盡管如此,歷史著作的文筆仍然應(yīng)該形象生動而充滿情趣。歷史,從其本質(zhì)上說,畢竟還是人類的故事。德國大詩人海涅(Heinrich Heine,1797—1857)寫道:

        Das is eine alte Geschichte,/Doch bleibt sie immer neu./Und wem sie just passiert,/Dem bricht das Herz entzwei.[16]341(這就是古老的歷史,但它卻萬古而常新。無論它發(fā)生于誰,誰都會刻骨銘心?!咀g)林紓強調(diào)史家的文學修養(yǎng),他認為把文章寫好是歷史學家的基本功。這一點在中外史學發(fā)展史上是一致的。就外國史而論,凱撒(Gaius Julius Caesar,100—44 BC)的《高盧戰(zhàn)記》(Commentarii de bello Gallico)和《內(nèi)戰(zhàn)記》(Commentarii de bello civili),既是優(yōu)秀的戰(zhàn)史,又是拉丁文的典范作品。二戰(zhàn)以前,西方中小學生的拉丁文課程,主要就是背誦和翻譯《高盧戰(zhàn)記》等古典拉丁文作品。高年級尚有拉丁文的寫作課程。他們是這樣教授拉丁文寫作課的。首先,學生運用已經(jīng)習得的單詞和語法知識,將《高盧戰(zhàn)記》等著作的標準英文選段,逆向地翻譯成拉丁文。然后,學生將自己的譯文,與凱撒等人的原文進行比照。反復這樣做,優(yōu)秀的學生最后不僅學會了拉丁文的寫作,還學會了像凱撒那樣運思。學童在心中呢喃:“哦,原來要這樣說!”一遍遍這樣的訓練,最終錘煉出一流的學者。鮑斯威爾(James Boswell,1740—1795)的《約翰遜博士傳》(Life of Samuel Johnson),既是傳記文學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又是英語散文的典范。吉朋(Edward Gibbon,1737—1794)的六卷本《羅馬帝國衰亡史》(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堪稱英語散文的典范。丘吉爾(Sir Winston Churchill,1874—1965)的六卷本《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The Second World War)和四卷本《英語各民族史》(A History of the English-Speaking Peoples),同樣是英語散文的典范之作,他本人以這些歷史著作而于1953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吳楚才、吳調(diào)侯選編的《古文觀止》是清代訓練古文寫作的教材。該書十二卷,前五卷選自《左傳》、《國語》、《國策》、《史記》等歷史著作。史書好文筆之例,可謂不勝枚舉。除了一般地要求把文章寫好之外,林紓還有自己的獨特看法。林紓認為,史家必須重視動態(tài)的呈現(xiàn)。動態(tài)的呈現(xiàn)正是《左傳》最大的敘事特點。動態(tài)的呈現(xiàn),對于戰(zhàn)爭史的撰寫,尤為重要。

        第三,歷史著作的研讀。研讀哲學類著作,重在道理的體悟與邏輯的推演。研讀文學作品,重在形象的把握和情感的觀照。研讀歷史著作的方法則主要是個案(case study)性的解剖。個案研究本來是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后來被廣泛地運用到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之中。個案研究有四個特點。第一,研究的對象為具體的一個單位(a case)。第二,把一個具體的研究對象放到過程(process)中來考察。第三,在過程的考察中,注重細節(jié)的考量(detailed consideration)。第四,對研究的過程做盡可能完整的記錄(record)。在研究工作中,或許大家都有這樣的體驗。大家都希望能夠找到一個“通項公式”,即用某一個辦法來解決一切的問題。然而,事情卻沒有這樣簡單。在許多的場合,還是笨辦法管用。所謂一通百通,也僅僅是在熟悉了大量的個案之后才有的飛躍。一次短暫的飛躍之后,又得從事一個個的繁復的個案研究,然后再有飛躍。如此循環(huán),以至無窮。由于一部分文學作品也具有個案的特征,因而它們也可以用作史料。比如,荷馬史詩中的某些章節(jié),印度兩大詩史中的許多章節(jié),巴爾扎克(Honor′ede Balzac,1799—1850)所作九十一部統(tǒng)稱為《人間喜劇》(La Com′edie humaine)的長篇小說中關(guān)于法國資產(chǎn)階級狀況的描述,《詩經(jīng)》和《楚辭》中的某些篇章,被譽為詩史的杜甫詩歌創(chuàng)作,就是如此。林紓提倡個案研究,這是很有針對性的。這是因為,單篇的歷史論文,大都為個案研究。個案研究,要求集中,所謂傷敵十指不如斷其一指,便與此相仿佛。個案研究,要求把問題講透。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即一篇好的文章,在有的時候,其分量甚至在一部書之上。撰寫單篇論文,這是對人文社會科學學生最基本的訓練。林紓提倡個案分析法。這既是他自己研讀史籍的妙法,這也是他度人如何治史的金針。

        由此可知,林紓治史學,其根基正是扎在歷史著作學之中的。

        [1]錢仲聯(lián).近代詩鈔[C].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2]Klaus-Dietrich Petersen,Zitaten Lexikon,Redewendungen und Sprichw¨orter von A-Z(Hamburg:Merit-Verlags GmbH,1984).

        [3]趙仲邑.文心雕龍譯注[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2.

        [4]十三經(jīng)注疏整理委員會.十三經(jīng)注疏·禮記正義[M],中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5]中華書局編輯部.二十四史簡體字本,漢書:第二冊[M].北京:中華書局,2000.

        [6]宋·李昉編纂,夏劍秋校點.太平御覽:第五冊[Z].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7]林紓.林琴南文集[C].北京:中國書店,1985.

        [8]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全唐詩(揚州書局本)[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9]G.W.F.Hegel,Vorlesungen¨uber die Geschichte der Philosophie,III(Frankfurt am Main:Suhrkamp Taschenbuch Verlag,1986).

        [10]Meic Stephens,A Dictionary of Literary Quotations(London:Routledge,1990).

        [11]二十五史:第12冊,清史稿(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2]印度·龍樹菩薩造,后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3]何兆武.歷史理論與史學理論——近現(xiàn)代西方史學著作選[C].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9.

        [14]清·朱彝尊.經(jīng)義考[M].北京:中華書局,1998.

        [15]高海夫.唐宋八大家文鈔校注集評·潁濱文鈔[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

        [16]Thomas Montasser,Mariam Montassr,Die Sch¨onsten Liebes-Gedichte aus 7 Jahrhunderten(Hamburg:Xenos Verlaggessellschaft mbH,1993).

        猜你喜歡
        歷史
        元旦的歷史演變
        歷史重現(xiàn)
        如果歷史是一群喵
        新歷史
        全體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篡改歷史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九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歷史上的7月
        歷史上的5月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av中文| 国产免费无遮挡吸奶头视频| 99亚洲男女激情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影院| 人妻无码中文专区久久AV| 手机在线免费观看的av| 男女性爽大片视频| 久久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 日本高清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 免费观看国产精品|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看片| 国产自拍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日本高清一区二区三区水蜜桃 |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网络| 国产成人综合色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区6 | 亚洲中文欧美日韩在线| 女人天堂国产精品资源麻豆| 337p粉嫩日本欧洲亚洲大胆| 99久久精品国产成人综合| 精品三级久久久久久久| 少妇激情高潮视频网站| 婷婷久久香蕉五月综合加勒比| 人人狠狠综合久久亚洲婷婷| 蜜臀av中文人妻系列| 中国老熟女露脸老女人| 天堂资源中文最新版在线一区| 欧美成人在线A免费观看| 亚洲天堂线上免费av| 久久久久九九精品影院| 男女18禁啪啪无遮挡| 日韩中文字幕不卡网站| 狠狠久久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色区韩国| 热re99久久精品国产66热6| 久久免费看的少妇一级特黄片| 免费1级做爰片1000部视频| 亚洲电影中文字幕| 亚洲女同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