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雯
第86屆奧斯卡電影金像獎把最佳影片授予了非裔導演史蒂夫·麥奎因的《為奴十二年》。其實這部片子從藝術層面和導演手法來說,在今年8部競逐最佳影片的電影里面屬于中等。它能從“金”榜題名,到奪得最佳,再次證明了奧斯卡對政治的傾向??梢哉f,《為奴十二年》是否能拿獎,也決定了后殖民這戰(zhàn)是否有希望。
雖然后殖民地主義早在1960年代末就開始興起,德里達等歐洲的哲學家們在那時已經(jīng)開始反思殖民主義的后果。70年代,薩義德1978年出版的《東方學》進一步有力地動搖了西方的文化思想中心主義。直到80-90年代,后殖民地主義的學術性批判和討論被推向巔峰……盡管先輩們如此努力,在學術界也起過所謂的大風和大浪,但是在大眾流行文化里,似乎還是沒什么新變化——電影里,有色人種的角色增加了,這不假,但不平等的階級潛意識,仍然還在。
像《為奴十二年》這樣的電影,在奧巴馬仍在位的時候不拿獎,我們就不知道又要等多少年了。它的得獎,盡管是美國式的“政治正確”,貌似對其他競逐影片不公,但至少,電影通過更加商業(yè)化的方式,把殖民主義留下來的仇恨問題推向了大眾。所謂后殖民地主義一戰(zhàn),它的目的并不是支持第三世界國家崛起,然后取代西方的領導勢力;而是讓大家理解到多文化并存的必要性,只有認同多民族的共存與平等,人類才能迎來長遠的和平。我們不用兵器,不用槍炮,而是用文字、藝術、電影、音樂……一切能感染思想靈魂的媒介,去爭取那份尊重與認同。
講述美國黑奴歷史的影片近年來越來越少,《為奴十二年》的可貴,不僅在于舊事重提,還在于它并沒有故意夸大黑奴受到的種種殘酷虐待,而是根據(jù)真實故事,呈現(xiàn)真實歷史。電影根據(jù)同名小說改編,而小說的作者所羅門·諾瑟普,寫的也完全是自己被人販賣去當了12年的黑奴的悲慘經(jīng)歷。影片制片人布拉德·皮特正是因為被小說感動,從而動用個人資源極力促成了影片的拍攝,不但如此,還親自在影片里客串了頗具象征性的角色。
歷史上,美國的黑奴們受統(tǒng)治者的文化影響,信奉耶穌,但是他們卻比其他人更為虔誠,因為倘若連這唯一的信仰都失去的話,便像是失去了靈魂的軀殼,只能被苦力折磨直至死亡。他們把祈禱化作歌聲,這便是藍調布魯斯的起源。此后一百年,這種調子成了西方流行音樂文化的奠基,影響深遠。奧巴馬定期在白宮開辦布魯斯演唱會,其實就是希望將黑奴的這種吁天呼聲傳遞給世界?,F(xiàn)在,《為奴十二年》也起到了同樣的作用,提醒現(xiàn)代人,平等自由的道路既艱且長,矢志莫忘。(作者系英國卡迪夫大學電影與文化研究博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