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筱
(安徽大學 歷史系,安徽 合肥 230039)
我國的青銅樂器歷史悠久,它的形狀、結構、發(fā)聲特點明顯區(qū)別于歐洲鐘,它是我們探討古人關于音樂學和聲學技術及科學史、商周史極為重要的實物資料。①高西?。骸肚嚆~鐘的形制、用途及其他》,《西安音樂學院學報》1990年第2 期,第10 頁。安徽地跨長江與淮河,兼有吳楚文化的特征,還具備自己的特點。
研究青銅鐘,先要從青銅鐘的各部分構造開始。(如下圖所示)鐘是從鐃演化而來,兩側尖銳的扁體共鳴箱上部平面上有一個可懸的柄。②馬承源:《中國青銅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93 頁。這個可以懸掛鐘體的柄稱為“甬”。“甬”的上部是“衡”?!梆钡闹邢虏客怀霾糠址Q之為“旋”?!靶钡恼嫔戏接脕響覓斓目追Q之為“干”,通過干部來懸掛,鐘體是傾斜的。共鳴箱上方的平頂稱為“舞”。鐘的正背面中上部直的梯形闊條被稱之為“鉦”,而“鉦”部兩邊比較突出的乳釘稱之為“枚”,“鉦”與“枚”占據(jù)了一個樂鐘的大半部分?!懊丁迸c“枚”之間的間隔部分叫做“篆”,“篆”部往往刻有美麗的紋飾。樂鐘的下半部分稱為“鼓”。鐘的底部呈彎彎的弧狀,彎曲的弧形下口處稱為“于”,“于”部兩側比較尖銳的部分稱為“銑”。“紐”出現(xiàn)在西周中期直懸的鐘上,是在“舞”部的平面上豎立一個梁,這就是“紐”。紐鐘是直懸的鐘,甬鐘則是斜掛的鐘。青銅鐘共鳴箱的大小決定音量的大小,鼓部的薄厚決定音頻的變化。
1955年,安徽省壽縣西門蔡侯墓中出土了春秋時期的蔡侯編鐘。這套編鐘大小共有9 枚。右圖顯示的是其中的第一枚。這套編鐘大小依次,均為長方形單紐,紐飾于三角紋組成的四方連續(xù)紋樣。螺旋形枚,衡部呈長方形扁平狀,甬部鏤空,無旋部無于部,舞部、篆部、鼓部均有變化的蟠螭紋。這9個鐘每個都有銘文且字數(shù)不等。這套編鐘的銘文最多的是82 個字,最少的只有3 個字。具體來說,第1、2 號鐘,有銘文12 行82 個字,與一同出土的鎛相同;第3、4 號鐘,在鼓部左右各有銘文2 行6 個字,自名“行鐘”;第5、6 號鐘,在鼓部左右各有銘文1 行3 個字,兩鐘共一名,也名“行鐘”;第7 號鐘,在兩鼓部右側有銘文4 行20 個字,與第1 號鐘的后20 個銘文相同;第8、9 號鐘,各有銘文16 行82個字,銘文與第1 號的相同。這些鐘的銘文有的有韻,有的自銘“行鐘”,內容大致是反映的是楚國與蔡國的關系。這些鐘大小有一定次序:最大的1 件通高28 厘米,鈕高6 厘米,舞15×11 厘米,口17×12 厘米;最小的1 件通高16.5 厘米,鈕高3.5 厘米,舞8.5×6 厘米,口10×7.5 厘米。
自上個世紀90年代始,在鳳陽和蚌埠相繼發(fā)現(xiàn)鐘離國墓葬,這兩座墓葬根據(jù)所出青銅器具銘文顯示均屬鐘離國君。雖然墓葬遭受嚴重的盜掘和破壞,但仍然出土有大量精美文物,其中尤以青銅樂器備受學者矚目。①
1、蚌埠雙墩一號墓銅編鐘
2006 至2008年,在蚌埠雙墩一號墓中出土9件編紐鐘。編鐘器形是相同的,只是大小依次遞減。通高26.5-15.5 厘米,最大的鐘與最小的鐘之間相差了11 厘米,每件遞減約是1.38 厘米。如右圖所示,銅鐘均為合瓦形,于部弧形斜口,兩銑部為垂直下滑。鐘體內壁有微隆起的音脊,鐘口有磨挫形成的波狀起伏。該組銅鐘均為方形素紐,枚部和紐部一樣為素面無紋飾,舞部較平飾云紋,篆部飾糾結的蟠虺紋,鉦部和鼓部都有紋飾,左右兩邊各有三個夔頭。9 件銅鐘的正面鉦部都有相同的銘文:“唯王正月初吉丁亥童廲君柏作其行鐘童廲之金?!睋?jù)史料,“童麗”即“鐘離”,此座墓的主人是春秋時期鐘離國國君柏,作器者為鐘離國君“柏”,所以又可以稱作是“鐘離柏鐘”,而這組樂器自名“行鐘”,意思是用于外出隨行的。
2、鳳陽卞莊一號墓銅編鐘
2007年,在鳳陽卞莊一號春秋墓中出土9 件編紐鐘。其形制相同,大小依次遞減,這與蚌埠雙墩一號墓相同。如圖所示,形制為扁圓筒形,于部呈弧形斜口狀,兩銑較突出且斜直下垂,從正面來看,略顯梯形。舞部較平,紋飾分為兩區(qū),均飾有蟠螭紋。鉦部上窄下寬呈梯形狀,正反兩面的紋飾相同,左右兩邊均以凸弦繩紋為界分開,兩邊又分為五個小分區(qū),組成枚部和篆部。枚部是五個小分區(qū)中的上面三個分區(qū)構成的,這三個小分區(qū)每個區(qū)內均有三個突起的乳丁狀圓形枚,每個枚的頂端飾有三個小蛇交織在一起的蟠虺弦紋,做工十分細致;篆部為下面兩個小分區(qū),飾有蟠螭紋。扁方橋形紐,飾于回形的三角幾何紋。鼓部是由蟠螭紋組合在一起形成的變形獸面紋。該組銅鐘的調音手法與蚌埠雙墩一號墓相同,鐘體內部也有隆起的音脊,底視鐘口呈現(xiàn)起伏的波狀。根據(jù)銘文等史料可知,鳳陽卞莊一號墓的墓主為“鐘離公柏之季子康”,是蚌埠雙墩一號墓主的兒子,即為父子關系。
安徽地區(qū)出土的多套青銅鐘,架構較完整,音律也較齊全,顯示本地諸侯小國音樂的盛行。蔡侯鐘聞名全國,展示出古皖文化風格的個性色彩。安徽青銅鐘從發(fā)展歷史上看,經歷從早期形制較為簡單搖響器到后來繁復紋飾的青銅樂鐘的演變。蔡侯銅編鐘和蚌埠雙墩一號銅編鐘等,在編制上雖大小有異,但鐘體是成熟時期的合瓦體,理論上是可以產生兩個音的。但實際上,測音數(shù)據(jù)不健全,部分樂鐘殘損較為嚴重,因此無法確定其排列和音高的關系。在歷史上曾經出現(xiàn)過二度、四度、七度等合瓦體,如果確定這些樂鐘的測音數(shù)據(jù),就可以進一步確定他們處在樂鐘發(fā)展史上所處的階段。
青銅鐘的社會功能主要體現(xiàn)在禮樂方面。首先,青銅鐘常以組合的形式出土,成一定的規(guī)模;其次,帶有銘文的青銅鐘,可以反映出當時的文化情況、社會環(huán)境和時代背景;再次,青銅鐘的形制和紋飾等所反映的信息,除了大小不一的造型,怪異繁縟的圖案,粗獷奔放的陽線,流暢纖細的線條等之外,還有觀賞的美感,獨特的造型更增添器物視覺美感的功能。
具體來說,蔡侯墓中共清理了50 余件青銅器,除了9 件編鐘外,還有編镈8 件,甬鐘12 件,還有殘鐘若干;蚌埠雙墩一號墓中出土9 件編紐鐘,12件編磬,1 件銅鐸;鳳陽卞莊一號春秋墓中出土9 件編紐鐘,5 件編镈,9 件編磬。無論是蔡侯鐘或鐘離國鐘,它們出土的數(shù)量眾多,而且同時還伴有其它樂器一同出現(xiàn),規(guī)模盛大,氣勢雄偉,可以看出安徽方國的盛大宴飲場面和獨具特色的禮樂文明。
蔡侯編鐘,自名為“行鐘”,銘文內容反映的是蔡國與楚國的關系;蚌埠雙墩一號墓中的銅鐘也自名“行鐘”,這組鐘的主人是鐘離國的“柏”;鳳陽卞莊一號春秋墓中出土的青銅鐘,依據(jù)銘文顯示其主人是“康”,是蚌埠雙墩一號墓主的兒子,即為父子關系。蔡侯編鐘和鐘離國編鐘都在器身反復出現(xiàn)器物主人的身份地位,既顯示主人對擁有此大型樂器的成就感,又可以反映出器物主人透露其所沿襲的禮樂制度
春秋晚期的青銅紋飾可舉蔡侯墓,花紋細致繁縟,多飾于表面,裝飾趣味極突出。①王安潮:《安徽出土的先秦樂器研究》,《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3年第1 期,第15 頁。蔡侯銅編鐘其鐘體以變化交錯的蟠螭紋為主,鐘離國銅編鐘兼有交織在一起的蟠螭紋和蟠虺弦紋。“蟠” 為屈曲,“螭”為傳說中的無角龍,“虺”是小蛇,蟠螭紋和蟠虺紋分別是兩條或兩條以上的小龍或小蛇相互纏繞,重復出現(xiàn)構成的幾何圖形。鐘體上的紋飾相互對稱,圖案生動形象,尤其是鳳陽卞莊一號墓銅鐘的枚部頂端飾有三個小蛇交織在一起的蟠虺弦紋,造型可愛。東周時期,安徽境內小諸侯國逐漸被多個大諸侯國所控制,吳楚爭奪,百越地區(qū)也逐漸融入,紋飾呈多元化。而蔡侯鐘從紋飾上看較成熟,從銘文和工藝上看,它屬于春秋晚期的樂鐘形式,蔡侯鐘與楚鐘,略有差異,非楚國的藝術品,但卻與同期楚鐘極相似,反映出它與楚國,吳國等文化的融合。古皖地區(qū)的銅鐘紋飾,既有以陽刻粗線為多,具有粗獷之美的中原文化,又有以纖細流暢的線條和繁縟裝飾為主,具有靈秀之美的吳越文化,不僅具有視覺美感,還有一定的歷史風韻。
鳳陽卞莊一號春秋墓略晚于蚌埠雙墩一號墓,早于壽縣蔡侯墓。春秋末期,蔡國和鐘離國都是楚國的附屬國,它們出土的青銅器物,以樂鐘為例,不管是形制、紋飾,還是組合來看,都很相似,明顯的具有時代風格和楚國的文化特征。說明蔡國和鐘離國有著一定的聯(lián)系,較多的受到楚文化的影響,與楚人在春秋前期大力開拓和經營淮河中下游流域有著密切關系。
安徽出土的絕大多數(shù)青銅鐘位于江淮之間,以淮河流域為主,成為淮夷文化。受淮夷文化和大諸侯國影響的地區(qū),出土了規(guī)模較大的青銅樂鐘組合;中部地區(qū)受中原文化影響,出土的大型青銅樂鐘較少;南方地區(qū)擁有豐富的銅礦資源且開發(fā)較早,生產青銅樂器的能力勝于北方,但由于受百越文化的影響,所出土的樂鐘等青銅樂器較少。
周初,王室對周邊附屬國相當重視,為穩(wěn)定政權和獲得更多的物資,曾對安徽地區(qū)的附屬國發(fā)動多次戰(zhàn)爭。進入春秋戰(zhàn)國時代,周王室衰微,諸侯大國控制天下,安徽地區(qū)諸侯小國各自為政,他們對周室的效忠動搖,也不甘心被大國控制,就效法周王室享樂的形式來享用鐘鼓之樂。筆者認為,在周初,周公就制定了嚴格的禮樂制度,禮樂的形制有嚴格的等級區(qū)分。有一定規(guī)模的大型宴樂只能是王室或者大諸侯國才能享用。以青銅器樂鐘為代表的大型樂器在安徽境內的小方國頻繁出現(xiàn),這不僅反映了周王室影響力下降,也反映了大諸侯國如吳、楚等雖有爭奪和控制,但這些小方國仍然不斷增強自主獨立的意識。自古弱國無外交,安徽境內江淮之間的小方國因地理環(huán)境、物產等優(yōu)勢,一直是王室和吳、楚等大諸侯國爭奪的重點,處在諸強夾縫中生存的小方國享用與禮制不符的大型鐘鼓之樂,正是一種對王室和大諸侯國的變相反抗。
在中國歷史上輝煌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青銅工藝水平較高,造就了輝煌燦爛的青銅樂鐘文化。安徽地區(qū)在這一時期以青銅樂鐘為代表的青銅文化也發(fā)展到了較高的水平。通過青銅樂鐘研究,可以體現(xiàn)出古蔡國對外的博采眾長,對內的獨創(chuàng)一格,鐘離國的兼容南北風格等古皖地區(qū)兼收并蓄的文化品質。安徽地區(qū)的青銅樂鐘特有的風格,自成一體的特點,為安徽地區(qū)的方國歷史研究,乃至古皖地區(qū)的禮樂風俗和歷史研究等,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意義和學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