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丕碩[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 遼寧 大連 116081]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文學也在走向市場,尤其是小說,這個本身就是隨著市民階級繁榮起來的文學樣式,更是走在文化市場的前沿。那么作為文學生產的本體,小說的產生本身就受到了許許多多的影響,如文學生產與文學消費之間的矛盾,市場經濟下文學主體性是否會動搖,等等。因此,批評應注重挖掘小說對現(xiàn)實的指導意義。本文筆者將就莫言的《透明的紅蘿卜》、王蒙的《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錢鍾書的《圍城》來進行分析,揭示它們對人生重要的三個階段的指導意義。
1984年年底,莫言創(chuàng)作了《透明的紅蘿卜》,1985年這部小說在《人民文學》刊載發(fā)表,引起了巨大反響。透過小說中小黑孩的童年遭際,筆者認為現(xiàn)階段我們應該更多地對孩子的成長進行關注,挖掘作品對人生的指導意義。
《透明的紅蘿卜》里的主角小黑孩是個孤兒,從小缺乏父親的教導且總是受到繼母的虐待,這從小黑孩的外貌就可以看出來:孩子赤著腳,光著脊梁,穿一條又肥又長的白底帶綠條條的大褲頭子,褲頭上染著一塊塊的污漬,有的像青草的汁液,有的像干結的鼻血。褲頭的下沿齊著膝蓋,孩子的小腿上布滿了閃亮的小疤點。他的頭很大,脖子細長,挑著這樣一個大腦袋顯得隨時都有被壓折的危險。小說中小黑孩被繼母從睡夢中打醒去挑水的段落寫得比較細致。這樣的遭遇使他變得沉默、倔強而孤獨,感情世界也變得空虛,從不愿意主動跟別人打交道。而處在鄉(xiāng)村社群中心的青年們,對于小黑孩也從不屑于給予其理解……
現(xiàn)階段,學術界更多的還是對這篇小說的人物進行細致入微的分析,尤其是小黑孩眼中的奇幻世界,總是那么的引人入勝。小黑孩有著非凡的視角,他眼睛里面顯現(xiàn)出的內容都是奇幻的,他的思維是跳躍的、反常的,但是放在他身上,這種幻想又讓人感覺是真實的,讓讀者覺得一切都那么真真切切。但他的生活畢竟還是苦澀的,于是,這樣的奇幻想象就成為擺脫現(xiàn)實束縛的一種途徑,在給人以震撼的同時又流露出絲絲無奈和心酸。這樣的分析確實很有深度也很到位,但是,我們要從中挖掘出更多的社會價值和對人生的指導意義來。
其實無論對小黑孩進行怎樣的分析,我們都能得出一個結論:正是由于缺乏對小黑孩從身體到內心的關愛,才使得他無論是身體還是內心的成長都與常人有些不同,這些都是家庭、社會乃至政治等多方面的原因導致的,在這里,我們無法一下子改變社會,但是我們可以從中吸取導致小黑孩悲劇的教訓,那些我們能夠改變的,需要我們去改變的都是我們有必要去努力的。我們要更多地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真正從實處去幫助孩子,不要單純地從成人的角度去度量孩子的世界,要從孩子的角度,關注孩子的內心想法,幫助孩子健康地成長。
人到了青年就又是一個關鍵時期了,這時候的成長往往對人的一生都有很重要的影響,可以說,青春類的小說也是一種“成長小說”,如果以青少年的“成長”為主題而創(chuàng)作的小說才稱為“成長小說”的話,那么,王蒙的《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也許算不得嚴格意義上的成長小說,但是這篇小說所表現(xiàn)的一個年輕人的心靈和精神在社會規(guī)范下的成長,對今天的我們仍然有啟發(fā)意義。
關于這篇小說,學術界的關注點基本上集中在對人物的分析以及其中蘊涵的黨政機關的斗爭上。但就小說內容而言,林震的成長則構成了另一條主線,當然這和作者的創(chuàng)作目的是相契合的。這篇小說其中所包含的對人生的指導意義也是值得我們去深究的。
現(xiàn)實與理想是有很大的差別的,尤其是對于我們這些剛步入社會的大學生而言,更是如此。象牙塔中生活的我們雖然不再像幼時那樣單純,但是,未真正地到社會中磨練的我們在人們看來,依舊是青澀的,而且在大學中所培養(yǎng)起來的優(yōu)越感如同剛剛揚起的理想風帆,總是會在社會中觸礁的,沒有經歷過社會的風吹雨打是無法真正成長為一名優(yōu)秀的舵手的。而《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無疑給我們上了一堂頗為生動真實的課。小說向我們展現(xiàn)了我們將會面對的一些問題以及處理的方法,正如文章結尾說的:“他做好的事簡直很少,簡直就是沒有,但他學了很多,多懂了不少事,他懂了生活的真正的美好和真正的分量;他懂得了斗爭的困難和斗爭的價值。他漸漸明白,在這平凡而又偉大的、包羅萬象的、擔負著無數(shù)艱巨任務的區(qū)委會,單憑個人的勇氣是作不成任何事情的……”
《圍城》的偉大不需我多說什么,歷年來都有不少學者對《圍城》進行分析,無論是其諷刺藝術,還是其鮮明的人物刻畫,都反映出了現(xiàn)代知識分子的文化意識、道德觀念及其復雜心理。小說通過對主人公方鴻漸與蘇文紈、鮑小姐、唐曉芙、孫柔嘉之間的感情糾葛以及方鴻漸的事業(yè)起伏,道出了人生不過是在一座座圍城中生活,跳出這座圍城還會進入下座圍城,如此而已。
學術界對于《圍城》的研究已經相當全面了,無論從其人物描寫,還是其思想主旨、藝術手法方面來看,《圍城》都是一部偉大的作品,其中所蘊涵的深刻的哲學理念、人物的心理描寫、諷刺藝術等等,都為大家所津津樂道。也有學者探討過有關《圍城》中人物的出路,把《圍城》當作人類生存狀況的哲學命題來研究。雖然這已經很接近對于人生的指導意義了,然而研究的范圍、得出的結論依舊還是有些廣,未能對一個人應該怎么去做這個問題給予直接明了的指示,依然有些泛泛而談。
其實小說中雖然寫出了人在圍城中的無奈,反映的是一種社會現(xiàn)狀,但從中我們依舊可以得出許多對當下、對個人有借鑒意義的東西。小說里說方鴻漸的婚姻就像圍城,他邁進去了想出來,沒進去前卻又拼命地想進去。《圍城》在告訴我們什么才是真實的生活。每個人從懂事的那天起就開始追逐自己認為理想的愛情,當追到的時候又在為愛情尋找一個理想的婚姻,而真正都做到的人卻寥寥無幾。其實生活已經教給我們一個規(guī)律:婚姻是隨機的!結婚就像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進去的人想出來!當愛情被歲月侵蝕,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這時的愛情已經升華為親情了。作者以“圍城”做書名,也許想告訴我們:不僅婚姻像圍城,人生、生活、職業(yè)等等更像圍城。其實我們一直都在兜圈子,重復地做同一件事情:找個籠子把自己關起來,過了不久卻發(fā)現(xiàn)那邊的風景比這邊更好,于是出了這個籠子進了那個籠子。我們就這樣不斷地重復并樂此不疲?!盎橐鼍拖褚蛔鶉牵峭獾娜讼脒M來,城里的人想出去?!?/p>
小說作為一種文學樣式,有其自身的審美價值、社會價值以及消費價值。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小說的審美價值以及消費價值被放置于一個很重要的位置上,批評家也往往是從這兩方面入手,對文本進行分析,這樣,就會導致無論是作家在進行創(chuàng)作還是讀者在進行閱讀時都更注重其審美價值和消費價值,而忽略了其社會價值。當今社會已經不是作家單純坐在書齋里閉門造車的時代了,小說更不是“貴族階級”賞玩的消遣品了,小說已經是大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所以我們必須重視小說對現(xiàn)實的指導意義,重視其社會價值。
[1]莫言.透明的紅蘿卜[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
[2]王蒙.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選自馮銀江.文學名著精華[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0.
[3]錢鍾書.圍城[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
[4]龍陽.莫言作品的人物分析——黑孩與趙小甲的奇幻世界[J].安徽文學(文教研究),2007(8).
[5]張永杰.困惑中的青春成長——對《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的一種解讀[J].紅河學院學報,2006(1).
[6]賀忠,涂顯鏡.圍城中的出路[J].長城,2009(4).
[7]黃書泉.文學轉型與小說嬗變[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8]錢谷融.當代文藝問題十講[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9]王旭川,馬國輝.中國近代小說思想[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10]王敏.記憶術:代際隱喻、意識幻象與記憶場——讀莫言的《透明的紅蘿卜》[J].文藝爭鳴,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