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卓婧
約會
●樊卓婧
清晨5點半,88歲的翁紹初在家門口的公交車站,等來了第一班15路公交車。這是端午小長假的第一天,按照慣例,每到節(jié)日,兒孫們會回來陪他,而他也會去陪陪妻子,過他們的“二人世界”。
妻子躺在離家20公里左右的同泰嘉陵,已經(jīng)4年了。即便不過節(jié),他每個月也會去看她,就像4年前承諾的那樣。這每月一次的“約會”,需要轉(zhuǎn)兩次公交,來回近3小時。4年間,嚴(yán)寒酷暑,兒女的勸阻,甚至兩次摔傷,都沒有阻擋住這位八旬老人的蹣跚腳步。
翁紹初18歲時已身兼抗日民主保長、民兵隊長,不時與日軍短兵相接。有一次被日軍包圍,命在旦夕,幸好援兵到來,他死里逃生,下山一回家就聽說家里給他和“妹妹”定了親?!皝聿患案吲d,有點兒誠惶誠恐,還在打仗,子彈不長眼,不是耽誤了她嗎?”這是他的第一反應(yīng)。
那個“妹妹”他早就認(rèn)識。她叫毛香琴,是他祖父養(yǎng)子的女兒,小他4歲,尖臉,細(xì)彎眉,黑發(fā)如鴉。舊衣粗裙,難掩青春美麗。老人在回憶錄中寫道:“揭起蓋頭,我才發(fā)現(xiàn)她已出落成粉團(tuán)玉簇的姑娘,此時的心情無法用紙筆形容?!蹦鞘?947年,他21歲,她17歲。當(dāng)時他心里只盼著內(nèi)戰(zhàn)快快結(jié)束,平平安安地過日子多好。戰(zhàn)爭終于如愿結(jié)束了,但日子還長著呢。
1949年,長子剛剛出生,翁紹初被安排到邱隘區(qū)政府工作,和在四明山照顧老小的妻子兩地分居。
解放初,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頒布,包辦婚姻被廢除。當(dāng)時全國掀起了一股離婚潮。在區(qū)政府做組織工作的翁紹初,常常會接待那些前來尋夫的“前妻”??炊嗔四切┛蘅尢涮浠蛘吡R罵咧咧的女人,他就想,“我不做陳世美”。對于20歲出頭的翁紹初來說,誘惑也不少。
當(dāng)然,妻子毛香琴雖然那會兒還不識字,容貌卻很出挑。當(dāng)時有人打她的主意,編了翁紹初在外面再娶的謠言。毛香琴把說閑話的人罵了回去,卻從來沒有追問過丈夫。
翁紹初說,人不能一得意就忘了自己幾斤幾兩,他參加革命之前沒正經(jīng)念過書,也不識幾個字,還是覺得和自己的鄉(xiāng)下老婆聊得來,就算不說話,各干各的,心里也踏實。
1953年,寧波開始實行薪金制,翁紹初終于有條件把老婆孩子接到身邊。團(tuán)聚沒幾年,翁紹初又被調(diào)到象山,接著“文革”開始了。翁紹初成了“走資派”,被關(guān)進(jìn)牛棚,剃了陰陽頭,每天不是跪著接受批斗,就是拉出去游行。中間有好幾年不能回家,甚至有1年多時間,都沒有家里的消息。
后來有人帶信給他,說造反派沖到家里,讓老婆和他劃清界限,為子女著想趕緊離婚,毛香琴把他們罵了回去?!拔揖椭罆@樣,她是這樣的人。”這件事讓他偷偷樂了好幾天?!拔夷菚合?,原來紅寶書老三篇都不是精神支柱,老婆才是?!蔽探B初說。
結(jié)束兩地分居生活的時候,兩人都年近花甲。朝夕相處,共同面對雞毛蒜皮,難免因一事不和便開始拌嘴。“媽媽脾氣急,發(fā)起火來飯也不吃,爸爸就去哄??赡苓@么多年爸爸心里一直有虧欠。但他也會發(fā)火,他發(fā)火難哄?!毙∨畠赫f。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xù)到20世紀(jì)90年代,毛香琴查出糖尿病,醫(yī)生說要控制飲食。她總是管不住自己的嘴,翁紹初要管她,每天飲食嚴(yán)格控制,她不聽,兩人像孩子一樣置氣。
禍不單行,翁紹初出門摔了一跤,股骨頭壞死,臥床幾個月。他看著老伴的小身板跪在床上,從后邊托著他的胳膊,給他翻身,抹背,累得一身汗,心里百感交集。
后來毛香琴又被確診患有乳腺癌,要動手術(shù)。在手術(shù)室門口,翁紹初想:“這把年紀(jì),病的病,傷的傷,活一天高興一天就好了。”老太太出院后,他比以前更平和遷就,事事順著,幫著做家務(wù),跟著買菜,買了許多醫(yī)療書,嘗試各種方法,還學(xué)會了給老伴打胰島素,做血糖記錄一絲不茍。
回想起來,這是他們最甜蜜的時光。身體好一點兒的時候,兩人一起去各地旅游。結(jié)婚60周年,還去拍了一套婚紗照,生活就像“越老越甜的甘蔗”,直到他們發(fā)現(xiàn),老太太的腫瘤又轉(zhuǎn)移了。
翁紹初事先找好了墓地,回到病房里,他湊在老伴耳邊說:“我已經(jīng)找好了我們的新家,你放心,以后我每個月都來看你,過幾年就來陪你?!毙∨畠河浀媚莻€場景,兩個花白的腦袋湊在一起,一句直白的告別,聽來催人淚下。
毛香琴的墓碑上面是兩人的合照。每次來看妻子,翁紹初就鞠個躬,把頭貼在墓碑上:“老伴兒,我來了?!闭掌侠咸珴M頭銀發(fā),和丈夫并排坐著,含笑不語。翁紹初的名字并列地刻在“毛香琴”旁邊,下面是兩人的墓志銘:“亂世時來,升平時歸,好事為之,心安理得?!?/p>
(春之暖摘自《東南商報》
2014年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