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 云
艱危每感友朋赒
——記版畫家楊納維
漫 云
《長空雁叫霜晨月》
楊納維原名楊日基,是我國當代著名的版畫家之一,1912年10月出生于藤縣濛江鎮(zhèn)江權村。
楊納維自幼勤奮好學,機敏聰慧,尤其愛好文學和美術。1931年,他在位于梧州市的廣西大學預科班就讀時,便做畢業(yè)同學錄的設計、裝幀和插圖工作,開始顯示自己的藝術才華。在魯迅先生提倡新興木刻運動的感召下,他用自制的簡陋工具,自學木刻。從此,手中的刻刀便不曾離開過他。
“九一八”事變爆發(fā)后,楊納維開始以文藝為武器參加抗爭,與同窗好友張達心、黃振已等人一起,創(chuàng)辦了進步文藝團體“霄征文藝社”,編輯出版《霄征》文藝月刊、《霄征》文藝雙周刊(《梧州日報》副刊)、《子夜》周刊(梧州《大公報》副刊),宣傳抗日思想。
1934年夏天,楊納維在廣西大學預科班畢業(yè),之后,輾轉廣西各地,擔任過中小學教師及地方報紙的編輯。目睹黑暗、腐敗的社會,他要吶喊,要抗爭,長期積累的思想感情形成強烈的創(chuàng)作欲望。
1937年,在《梧州日報》任編輯時,參加抗日救亡宣傳活動的他,創(chuàng)作了處女作版畫《腳步和著腳步》,從此,開始了木刻創(chuàng)作的漫長生涯。1938年,他用自制的木刻原版印刷出版《抗戰(zhàn)木刻歌謠》小冊子,同年,他的木刻作品《搶救沙堤決口》和《壁報在農村》,發(fā)表于茅盾主編的《文藝陣地》(在香港出版)。他的作品構思新穎、形象鮮明、線條明快,引起了社會的關注。
楊納維是一位正直嚴肅的藝術家,他寡于言笑,卻愛憎分明,他用木刻這種獨特的文藝武器,鞭撻黑暗,歌頌光明,表達自己追求進步的強烈愿望。他走到哪里,就戰(zhàn)斗到哪里。
1944年秋,日軍侵占藤縣,他返回家鄉(xiāng),擔任藤縣民眾自衛(wèi)委員會宣傳股長,他與好友卓楠祥及地下學員杜國宗、魏辛策等人一起,在太平鎮(zhèn)創(chuàng)辦了“海燕派報社”,公開代售《廣西日報》(昭平版),并秘密投遞《新華日報》(重慶版),創(chuàng)辦了街頭壁版,傳播我黨我軍的戰(zhàn)斗消息,宣傳本地民眾抗日斗爭的事跡。同時,他創(chuàng)作了取材于太平的版畫《農八婆》、《乞丐者》等,真實地反映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他與卓楠祥等人一起,舉辦了以木刻版畫為主的“太平人民生活畫展”,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1946年,楊納維在桂林加入了中國民主同盟。針對蔣介石堅持反共,發(fā)動內戰(zhàn)的現(xiàn)實,他創(chuàng)作了許多辛辣的作品,直刺反動派的痛處,因而受到了國民黨當局的迫害,1947年7月被迫秘密逃亡香港。到港后,他參加了從內地逃亡到港的美術工作者所組織的“人間畫會”,繼續(xù)創(chuàng)作,繼續(xù)戰(zhàn)斗。1949年,他的木刻選集《怒向刀叢覓小詩》在香港出版。9月,他進入廣東東江游擊區(qū),直接投身到人民解放斗爭的偉大行列。
新中國成立后,楊納維用他的木刻,熱情地謳歌社會主義的新人新事新思想,表達一個藝術家對社會主義事業(yè)的一片忠誠。
1958年,他訪問蘇聯(lián),參加第一屆社會主義國家造型藝術展覽開幕式,并以作品《報喜》參展,作品充滿時代激情。
十年浩劫,楊納維未能幸免,一只眼睛失明,直到1972年病情加重,才被準許離開干校。他雖只剩一只眼睛,卻仍吃力地在木版上耕耘,藝術成就也在執(zhí)著中變得更加燦爛。1976年,他創(chuàng)作的《長空雁叫露晨月》,于1977年被聯(lián)合國科教文組織選送到十四個國家同時展覽;《戰(zhàn)士指向南粵,更加郁郁蔥蔥》,被選送參加1980年第二屆亞洲美術展覽;《待漁歸》被選入法國巴黎1982年沙龍美展。他的版畫開始走向世界。
多年的藝術實踐,形成了楊納維獨特的藝術風格。他大膽嘗試,吸收和運用唐墓石刻裝飾的線刻特點,形成了自己陰刻白線的表現(xiàn)手法。他的創(chuàng)作,源于生活,堅持寫實,致力于精雕細刻,又充滿文學意味。他往往作畫如作文,構圖別致,刀法多變,黑白鮮明,創(chuàng)造出一種感情集中、樸素而爽朗的版畫藝術語言,很富于感染力。
他的作品,題材十分廣泛,他在各個時期的代表作,分別收入《抗戰(zhàn)八年木刻選集》、《中國版畫集》、《中國新興版畫五十年選集》等大型畫冊。為了表彰其藝術成就,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于1962年在北京舉辦了《力群、黃新波、楊納維版畫聯(lián)展》。1963年 ,“黃新波、楊納維版畫展覽”分別在天津、上海、南京、重慶、南寧等十多個城市展出。1963年,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了《楊納維作品選集》。1982年,嶺南美術出版社出版了《納維版畫選》。1984年,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了《納維木刻》。楊納維為我國新興版畫藝術增添了光彩。
1980年,楊納維當選為中國版畫家協(xié)會常務理事,并成為《版畫》的編委。
《黑色風暴》
1976年冬,楊納維省親回到梧州。重踏故土,他無限感慨,在他的版畫集《窗前集》里,他滿懷深情地記述:“梧州,曾是我青少年時期學習工作過的地方,前后歷十余年。在這些日子里充滿了憂樂、愛恨、斗爭和羅曼蒂克的幻想。一九三七年一別,一九七二年重到,匆匆已三十年了。十年浩劫中,梧州是重災區(qū),劫后重游,百感交集,得律數(shù)首,語帶傷感。今雖略作修飾,惟意仍其舊,聊存雪泥鴻爪云爾。一九七六年冬月再到梧州時記,一九八二年四月再改重抄。”
楊納維的“得律數(shù)首”究竟是幾首已經(jīng)無從得知,不過,在《窗前集》里,他輯錄了四首, 1982年4月的《羊城晚飯》也予以發(fā)表,現(xiàn)摘錄其中一首:
重游梧州訪舊之一
悶聽江聲日夜流,萬千燈火是梧州。
卅年縹緲三分記,十載悲歡一夢收。
叛逆時招鷹犬嫉,艱危每感友朋赒。
重逢應是驚兼喜,相對無言兩白頭!
責任編輯:陳遠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