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大林
散文百草
涼茶
——嶺南人的文化胎記
潘大林
都說人的味蕾有頑強的記憶。
記得童年在老家容縣的鄉(xiāng)下,夏日氣溫漸高,百物滋生,人也容易染上疾病。鄉(xiāng)間缺醫(yī)少藥,如果我感冒初起,祖母就會到山間地頭,采回一些花花草草,如金錢草、金銀花、桑葉、淡竹葉等,都是山野間容易采得到的東西,再加上兩片生姜,用瓦鍋熬成一鍋湯,舀上一大碗,讓我喝下。那青褐色的湯,帶著茅根的甘甜,帶著竹葉的清冽,甚至還帶著陽光和泥土的氣息。喝下去,再躺上床去,蓋上被子,感覺著湯水在胸腔里奔走,便有汗水順著毛孔冒出來。一番熱汗淋漓之后,感冒癥狀就會輕了許多……
那時候我知道,祖母給我喝的是涼茶,那份清甜潤澤,在我的味蕾里留下了刀刻斧削般的印痕。當(dāng)時,我還以為那是祖母的獨門秘方,后來才知道,那其實是嶺南人所共有的一份記憶。
烈日炎炎的盛夏,許多人家都會燒上一鍋涼茶,有病治病,沒病防病。無論大病小病,鄉(xiāng)下人都愿意先以涼茶一試效果,在方子里加加減減,發(fā)熱的加上山芝麻、金銀花,咳嗽的加上桑白、桑葉和竹芯,要清肝加上飛揚草、羅漢果,胃氣脹的再加點山楂、陳皮。一般小病,病情都會有所減輕,再喝幾天,癥狀就會逐漸消失了。
還有更特別的例子:我一個堂嬸全身乏力,面容消瘦,到醫(yī)院檢查,醫(yī)生說是癌癥,要動手術(shù)。家里東挪西借,湊夠了手術(shù)費用,醫(yī)生剖腹開膛,卻又馬上縫了回來,說癌細胞已到處擴散,無法手術(shù)了,頂多還可捱上一兩個月。
堂叔完全絕望了,心想反正是個死,就死馬當(dāng)作活馬醫(yī)吧,自己四下東摘西采,采回一大堆平時做涼茶的草藥,煮了讓堂嬸大碗大碗喝下去,一天一煲茶,喝來喝去,一個月,一年,兩年……時至今日,十多年了,堂嬸依然好好地活著。連醫(yī)生都大覺驚奇,問堂叔給她吃了什么藥?堂叔說我就每天給她喝涼茶。至于是什么涼茶,他自己也說不清楚,因為配方經(jīng)常變著,總之是一些散熱解毒、清肝潤肺的東西。
這當(dāng)然是個十分特殊的個案,我不敢說醫(yī)生用了那么多現(xiàn)代化手段做出的診斷還會是誤診,我也不敢說涼茶真的有那么強勁的療效。但我的堂嬸至今仍好好地活著,這是事實。人有個體差異,藥有各自特性,在我們老家,藥的別名就叫茶,服藥也叫服茶,或許堂嬸真的就是“茶到病除”也未可知。
如果以為嶺南人只夏天喝涼茶,那就錯了。在寒冷的冬天里,人們會斬上幾段甘蔗,放上一把馬蹄,熬成馬蹄竹蔗水,圍著火爐,飽食之后喝上一碗熱氣騰騰的涼茶,那份適意,足以驅(qū)趕掉冬日刺骨的寒意。
今天,涼茶已是嶺南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東西,在各個城鎮(zhèn)的大街小巷,那一個個蓬布下、鋪頭中、街角處、道路邊,都會擺著一攤攤涼茶。一般會有一把大銅壺,壺嘴呼哧呼哧地噴著熱氣。夏日里煮好的涼茶,會盛在一列玻璃杯里,就像一串彩色的魔棒,或濃或淡,或青或褐,或黃或橙,繽紛地折射著陽光,點染著人們的生活和日子,更點染著人們的體質(zhì)和心情。
一個涼茶攤,往往維系著一個家庭的生計,維系著他們的吃飯穿衣、讀書看病的日常開支。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如同西南人喜歡吃辣椒一樣,涼茶已成為嶺南一代代人的自然選擇,是千百年來離不開的一種飲品,是伴隨著我們已不知有多少年的文化胎記,是一道無處不在、溫馨宜人的風(fēng)景,更是難以擺脫的地方名片和身份證明。
若要追溯涼茶的歷史,典籍中卻絕少查到有關(guān)的記載。這種大眾化的飲品,極有可能是民間的草根發(fā)明。作為古代嶺南百科全書的周去非的《嶺外代答》,其中“食用門”只有寥寥幾條記錄,其中有一條記載廣州“不以貧富、長幼、男女,自朝至暮,寧不食飯,唯嗜檳榔”,認(rèn)為可以“辟瘴、下氣、消食,食久,頃刻不可無之,無則口舌無味,氣乃穢濁”。這種情形,與現(xiàn)代嶺南人嗜飲涼茶十分相似。只是現(xiàn)在嶺南已絕少有人嚼檳榔了,倒是涼茶的地位日漸顯要起來。
涼茶其實也就是中草藥,都說逢藥三分毒,但涼茶卻多為沒有什么毒性的草藥。
可以用作涼茶的草藥,能列出一個長長的名單:夏枯草、金銀花、荷葉……具體使用時,可視實際需要或增或減,經(jīng)過一定的配伍,熬成藥湯,對于一般的病癥,其療效肯定是不容置疑的。
嶺南最知名的涼茶品牌,當(dāng)數(shù)王老吉。
王老吉涼茶為清朝道光年間廣東鶴山人、乳名叫阿吉的王澤邦首創(chuàng)。據(jù)說當(dāng)年林則徐任欽差大臣到廣東禁煙,水土不服,加上操勞過度,患上熱癥。隨從聽說十三行的王老吉有解暑治感良方,便去買回一包草藥。林則徐服后很快痊愈,即親自登門答謝,當(dāng)他得知王老吉用以治病的不過都是平價草藥,大為感慨,提議王老吉制成涼茶,讓人們隨到隨飲,以防病治病。王老吉聽從林大人的建議,賣起涼茶來,逐漸遠近聞名。為鼓勵王老吉,林則徐還特地送來雕有“王老吉”三個金字的大銅葫蘆壺,王老吉產(chǎn)品開始暢銷兩廣、兩湖以至北京。再后來,王老吉第三代傳人于香港、澳門開設(shè)分店,并注冊了“杭線葫蘆”商標(biāo)。
如今,王老吉產(chǎn)品不僅有顆粒沖劑,還用上了易拉罐、軟紙盒等包裝,進入超市商場,甚至遠銷到國內(nèi)外,成為人們?nèi)粘I钪幸环N離不開的飲品。
涼茶在長期的流轉(zhuǎn)過程中,衍變出各地不同的變種。我所居住的貴港,街頭上就流行著當(dāng)?shù)氐囊粋€叫“朱乃正”的涼茶品牌,每個涼茶攤上,都排著兩把巨大的葫蘆狀大壺作招牌,中間是一溜小茶壺,壺上貼著各種涼茶的名字:清肝明目茶、止咳潤肺茶、開胃消食茶、茅根竹蔗茶……這些涼茶品種繁多,任君選擇。
當(dāng)你在大街上看到美媚們一手拿著一串剛從滾燙的油鍋里撈出來的烤魚,邊走邊嚼、大快朵頤之際,請別為她們擔(dān)心是不是太熱氣了,你再仔細看看吧,她另一只手肯定還拿著一杯散熱下火的涼茶呢!
責(zé)任編輯:傅燕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