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芳
上海市依托“綠色賬戶”,探索垃圾分類減量的“上海模式”,但升級版的“綠色賬戶”仍未能解決激勵的有限性等問題。
城市生活垃圾問題已成為世界各國重點關注的一個環(huán)境問題,我國在快速城市化下也不例外。上海這兩年更是面臨著每年平均3.9%的垃圾遞增壓力,“十二五”期間面臨新增7700噸/日的垃圾末端處置缺口。為此,上海市政府明確了“十二五”人均生活垃圾的末端處置量將減少20%的減量目標,并于2011年實施了“百萬家庭低碳行,垃圾分類我先行”政府實事工程,開始了艱難的“攻堅戰(zhàn)”。
在上海試點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減量中,小區(qū)保潔員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通過保潔員的二次分揀,一些小區(qū)垃圾的分類率達到90%左右。相關激勵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是來自于自發(fā)的市場激勵,保潔員可以從分類回收的廢棄物的出售獲得持續(xù)分類的動力;二是,部分區(qū)縣環(huán)衛(wèi)局對于試點小區(qū)保潔員的二次分揀,給予補貼。
區(qū)縣為垃圾分類收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與財力,主要用于戶內垃圾桶、濕垃圾袋的發(fā)放,小區(qū)分類垃圾桶的更新與添置,小區(qū)宣傳員、督導員、志愿者的勞務補貼,宣傳品、分類獎勵等物質的發(fā)放。此外,對分類垃圾收運給予了車輛購置費和運行費的補貼。
在上海試點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減量中,小區(qū)保潔員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垃圾分類試點小區(qū)的宣傳、動員、培訓與監(jiān)管,主要是由居委會負責具體實施的,居委會通過指導員、宣傳員、分揀員和督導員完成相應的工作。為此,給予“四大員”不同程度的補貼,如指導員等一般能獲得區(qū)600元/月的補助。
除原有的餐廚垃圾資源化再利用外,此次垃圾分類收運處置中,還涉及舊衣服與碎玻璃兩大專項垃圾的收集與運輸工作。目前,舊織物與玻璃回收企業(yè)非常支持配合市里的垃圾分類試點工作。
經過連續(xù)3年的努力,上海垃圾分類減量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截至2013年10月底,上海市垃圾分類覆蓋居民近196萬戶。然而,上海垃圾分類減量仍面臨如下問題:
一是居民參與度低、正確分揀率低。據楊浦區(qū)2012年度調查,居民正確分類率僅為38.19%。二是多數小區(qū)60%的垃圾分類是靠專職人員的二次分揀完成,甚至是垃圾清運公司的三次分揀。三是末端分類垃圾,尤其是濕垃圾的資源化利用仍面臨處置能力提升的難題。該難題在中心城區(qū)更為明顯,因為前期規(guī)劃未曾顧及造成處置場所選址難。四是隨著分類減量實踐的推廣普及,各級政府均面臨財力支持的可持續(xù)難題。
上述問題折射出垃圾分類的激勵對象與方式存在問題。為此,上海市在原有激勵的基礎上,提出了優(yōu)化和配套的政策。2014年5月1日實施《上海市促進生活垃圾分類減量辦法》,通過利益相關方權責利的明確,制度保證居民垃圾分類減量行為的養(yǎng)成。
同時,優(yōu)化“綠色賬戶”,探索“上海模式”的建立。今年4月,上海市首次提出垃圾分類的“上海模式”,其中包括借助“綠色賬戶”等形式,以正向激勵為主,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減量。
“上海模式”中涉及的升級版“綠色賬戶”,是于2013年下半年在靜安、松江、黃浦等區(qū)域部分社區(qū)進行試點的新激勵。它是以“綠色賬戶”平臺為載體,用積分獎勵的形式,鼓勵和引導居民將日常垃圾干濕分類,定時、定點投放,進一步培養(yǎng)居民日常分類習慣,促進生活垃圾源頭減量。
試點小區(qū)居民自愿開設“綠色賬戶”后,將濕垃圾放入貼有條形碼的垃圾袋并投入濕垃圾桶中,由志愿者或保潔員現場或事后統(tǒng)一確認其分類正確后掃描條碼產生積分,并記錄到對應的綠色賬戶卡中。綠色積分卡以戶為單位,一戶一卡,每天不超過20個積分。最后,居民可在“綠色星期六”活動中,用積分兌換或抽獎獲得禮品或服務,也可通過網絡實現兌換。
今年,上海將在靜安、松江、黃浦和徐匯4個區(qū)約20萬戶居住區(qū)做進一步試點,深化“綠色賬戶”機制,研究制定合理的積分規(guī)則、有效的兌換規(guī)則。力爭到2014年底,基本形成“綠色賬戶”運行的一整套規(guī)則、流程、推進機制、管理模式等,形成以正向激勵為主的生活垃圾分類減量的“上海模式”。申請“綠色賬戶”可享受稀缺醫(yī)療資源服務、商業(yè)消費打折、銀行金融服務等級提升等福利。
試點期間,升級版“綠色賬戶”激勵效果顯著。上海某試點區(qū)縣(5個試點小區(qū),1443戶居民)在試點前,居民垃圾分類參與率和分類準確率分別為7%和5%左右,干垃圾日均產生33桶(240升/桶),日均產生濕垃圾5桶(120升/桶)。但隨著“綠色賬戶”激勵的開展,參與試點的居民逐漸增多,截至2013年11月底,居民參與率和準確率分別達71%和88.4%。濕垃圾上升到每日11桶,干垃圾下降到每日25桶。
升級版的“綠色賬戶”盡管實現了激勵與分類正確度的掛鉤,但仍未能解決激勵的有限性問題。據試點小區(qū)實施情況來看,在“綠色賬戶”的激勵下,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率和正確分揀率均有所上升,但不能覆蓋全部居民,申領“綠色賬戶”的居民僅占試點小區(qū)的70%-80%。
其次,升級版的“綠色賬戶”盡管有助于資源化,但由于激勵沒有做到與量的有效結合,促進垃圾減量的效果雖然有,但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此外,升級版的“綠色賬戶”已經優(yōu)化了原有的經濟激勵手段,但經濟激勵未能與《上海市促進生活垃圾分類減量辦法》有效結合,獎罰的不同步、實踐中人情化操作等,導致激勵的效果還有提升的潛力。如試點實施情況反映,不在激勵機制時段內的垃圾分類減量的正確率,較之前有所下降。
事實上,經濟激勵有個適度的問題。適度不僅指量上的適當,而且還體現在手段與方式的合理上。因此,制度設計者不僅需要正確認識經濟激勵的作用,認識到經濟激勵不是推動垃圾分類減量的唯一動力;而且在經濟激勵的適度上還應體現在獎勵與懲罰的兼顧。
合理而有目標的激勵必需具備這樣的特征:通過獎懲與績效掛鉤方式控制居民、社區(qū)、企業(yè)等社會主體的行為幅度,在滿足責任主體利益需求的同時實現垃圾分類與減量的目標。此外,適度的經濟激勵還體現在激勵大小與激勵客體的行為掛鉤。也就是說,激勵客體做得越好,獲得的好處越多;激勵客體做得越差,其受到的處罰越大。
因此,能否成功地實現垃圾分類與減量,關鍵在于經濟激勵機制與法律的強制能否有效滲透與融合。在法律中確定垃圾產生者的責任并有效落實這些責任,是經濟激勵發(fā)揮作用的關鍵。同時,在法律保證下,經濟激勵制度才能更好地強化主體行為,更有助于鞏固和推進垃圾產生者履行自己的分類與減量責任。
如成功實施垃圾分類與減量的國家和城市,都是在強調法律強制約束的前提下再建立代金券、抵押返還制、補助金,有利垃圾資源化再利用的財稅補貼、環(huán)境合同等制度,借助市場機制激勵各經濟激勵客體參與到垃圾的分類、減量與資源化再利用,通過經濟激勵手段鞏固和推動垃圾產生者,按激勵主體的意愿來處置垃圾。
因此,“綠色賬戶”是垃圾分類減量進程中的階段性產物,僅依賴升級版的“綠色賬戶”未免過于理想化和絕對化。居民生活垃圾的分類與減量還任重道遠,還需要不斷完善的管理體制與機制的跟進,需要經濟激勵與法律強制的有效融合、政府市場社會的多方協(xié)同。
未來“上海模式”需要依法在社區(qū)層面,變革物業(yè)服務合同內容,基于參與分類數量與質量建立差別化服務費收取制度,將激勵與強制有效結合,進一步提升“綠色賬戶”的效果。政府可以與銀行、相關企業(yè)以及社會組織建立協(xié)同機制,在實現多贏的基礎上整合現有的積分兌換體系,通過多種機制的融合實現“綠色賬戶”的低成本運作。
在時機成熟時,依托物聯網技術建立“綠色賬戶”的激勵機制,依法建立有效的處罰機制,實現獎懲有效結合,經濟激勵與守法守信的社會信譽體系的互動,這也是提升垃圾分類減量效果的可行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