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燕,龔小萍
(西華大學 外國語學院,四川 成都 610039)
傳統(tǒng)譯論評判譯文有明確的標準,那就是“案本-求信-神似-化境”。這些標準抽象、模糊,難以把握,但譯者卻有努力的方向。西方語言學譯論進入中國后,評判譯文的標準就更加科學化和更具實證性,“對等”、“等值”成為譯者共同的追求。20世紀70年代以后,譯學界出現(xiàn)了各種翻譯理論,如“多元系統(tǒng)論”、“目的論”、“文化功能主義”、“后殖民主義”、“女性主義”等。德國功能主義翻譯理論把譯者從原文仆從的卑賤地位中拯救出來,認為翻譯是有目的性的人類活動。評判譯文的標準不再是忠實、對等、等值等而是實現(xiàn)翻譯目的的程度。緊隨西方翻譯研究“文化轉(zhuǎn)向”后,翻譯不再是翻譯文本而是翻譯文化或意識形態(tài),翻譯研究方法也從規(guī)定轉(zhuǎn)向描寫。不作價值判斷地描寫翻譯研究更是揭示出翻譯標準的多元性和相對性。學界對翻譯的認識從朦朧、模糊的比喻到語言對等的追求,再從動態(tài)對等到功能對等,最后到背離對等,走向多元。這給翻譯標準的研究帶來了不小的沖擊,人們不再視傳統(tǒng)的忠實標準為理所當然,轉(zhuǎn)而重視譯入語文化環(huán)境、譯者因素等的研究,翻譯標準的研究也轉(zhuǎn)化為對譯作產(chǎn)生和接受的制約因素的分析,翻譯標準呈現(xiàn)出“多元”局面[1]。
翻譯標準多元化是翻譯學這一學科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具有歷史必然性。一方面使譯者翻譯時具有多元選擇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卻給翻譯實踐和翻譯批評帶來了一定的困難。面對無數(shù)的翻譯標準,眾多的翻譯從業(yè)人員、廣大的翻譯教師以及翻譯批評工作者都感到無所適從。當今的中國翻譯市場表面上繁榮,實際情況卻不容樂觀,多種粗制濫造的譯作充斥市場,例如文學翻譯,呈現(xiàn)出翻譯質(zhì)量混亂、下降甚至粗制濫造的現(xiàn)象;多元翻譯標準成為某些責任心缺乏的翻譯者的保護傘和護身符,他們肆無忌憚,隨心所欲,誰要是批評他們,他們就可以理直氣壯的說是翻譯的標準不同,這在很大程度上助長了翻譯界的不良之風[2]。部分譯者甚至認為這一多元選擇的可能性本身就意味著翻譯沒有標準。一方面,我們不能否認翻譯標準多元化趨勢的合理性。由于價值判斷,思維方式及歷史時期的不同,不可能有一個絕對的,統(tǒng)一的翻譯標準來統(tǒng)領整個翻譯界,因而翻譯標準理論上的多元化是合理的。但另一方面,我們也應意識到“翻譯標準多元化本身就意味著翻譯沒有標準”或是“翻譯標準可以任意選擇”這種說法的錯誤。學生進行翻譯類考試,翻譯考試評閱人評判考卷,評價文學作品不同譯本的優(yōu)劣,譯者在翻譯委托人要求下進行翻譯活動等都要遵循一定的翻譯標準。如若這些標準是任意的、可隨意選擇的,翻譯活動將無法進行、評介譯作的好壞也就毫無意義。因此,翻譯標準在理論上是多元的,但在具體的翻譯實踐中是確定的。
在一次“筆譯基礎”課程考試中,老師節(jié)選了O Pioneers!讓學生翻譯。如上所述,如果“翻譯標準多元化就意味著翻譯沒有標準”或“翻譯標準可以任意選擇”,那么此次考試學生譯者完全可以憑自己喜好任意選擇一個標準進行翻譯。當老師對學生的翻譯作品提出質(zhì)疑與批評的時候,學生就可以據(jù)所用的翻譯標準以辯之。這樣老師無法對學生譯作進行評價,考試也就失去了意義。誠如上面所說,翻譯標準理論上是多元的,但在具體的翻譯實踐中是確定的。筆者發(fā)現(xiàn)老師在翻譯要求中特別提到要綜合考慮譯文是否忠實于原文的內(nèi)容、目的、功能和文體風格作為譯文好壞的評判標準。其實,忠實于原文就是忠實于原語境所固定的原文內(nèi)容。王建平(1989年)認為:“語境就是交際過程中語言表達式表達某種特定意義時所依賴的各種表現(xiàn)為言辭的上下文或不表現(xiàn)為言辭的主客觀環(huán)境因素?!盵3]學界把語境劃分為兩大類,即言內(nèi)語境和言外語境。言內(nèi)語境,即上下文,指詞組、句子或語篇等語言單位在使用過程中的篇章內(nèi)語言環(huán)境。言外語境則包括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兩類。情景語境指語言交際活動的話題、時間、地點、場合、參與者等相關背景知識;文化語境則指特定社會的文化、政治、經(jīng)濟、風俗、宗教等因素。[4]既然老師確定了此次考試的翻譯標準,學生不得不從言內(nèi)語境、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三方面來思考如何忠實于原文。而在考試中得高分的學生無不注重這三方面的因素。
葛本儀(2003年)將詞義區(qū)分為靜態(tài)詞義和動態(tài)詞義。動態(tài)詞義伴隨語境的產(chǎn)生而產(chǎn)生,伴隨語境的轉(zhuǎn)換而轉(zhuǎn)換,伴隨語境的消失而消失,具有臨時性和不穩(wěn)定性特征。[5]因此,如果被研究的不是一個孤立存在的詞,那么我們所探討的必然是動態(tài)詞義。只有在具體的言內(nèi)語境下詞的動態(tài)意義才能被正確鎖定。詞義的鎖定必須借助上下文才能得以實現(xiàn),有時要看搭配是否合適,有時要根據(jù)句子的前后呼應來決定,有時則必須根據(jù)段落和語篇環(huán)境做出選擇。如O Pioneers!中的例子:
(1)原文:…driving up and down the valley…At last, on the sixth day, Alexandra turned Brigham’s head northward and left the river behind.[6]
譯文:……每天駕著馬車沿河谷奔波……到了第6天,她終于掉轉(zhuǎn)馬頭向北行駛,把那條河留在了他們身后。[7]
“drive”這個詞的本義是“駕車,開車”的意思。但我們知道動態(tài)詞義是不穩(wěn)定的,必須結(jié)合上下文來分析才能最終確定。從后文可知亞歷山德拉掉轉(zhuǎn)了Brigham的頭,據(jù)此推測Brigham應該是一匹馬。如果還不確定,再從前文“driving up and down the valley”分析,“開車奔波于河谷間”顯然不符合邏輯。由此判斷“driving”譯為“駕著馬車”奔波于河谷間更準確,更忠實于原文。
句子語境包括句義和句法因素[5],有時為了忠實于原文內(nèi)容,添詞、減詞甚至是調(diào)整整個句子的結(jié)構(gòu)都是十分必要的。在翻譯復雜句子時,常用的翻譯技巧有詞的引申、詞性的轉(zhuǎn)換,句子成分的轉(zhuǎn)換甚至是突破原文的形式,改變句子的整個結(jié)構(gòu)等。
(2)原文:You’d just as soon kill us all, Alexandra, to carry out some scheme![6]
譯文1:亞歷山德拉,你要實施什么計劃,還不如把我們都給殺了。[7]
譯文2:亞歷山德拉,為了實施某個計劃,你寧愿把我們逼入絕境!(學生A譯)
譯文3:你直接把我們殺死得了,亞歷山德拉,實施你那什么鬼計劃!(學生B譯)
原文句子其實暗含讓步關系??v觀三種譯文,譯文3拘泥于原文句式,表達不符合漢語邏輯,意義含混不清。譯文2突破原文形式,對句子結(jié)構(gòu)稍作調(diào)整,正確表達了原意,但未凸顯句子前后的讓步關系。只有譯文1不僅正確表達了原文含義,又顯現(xiàn)了讓步關系。既忠實于原文的意義又忠實于句子的邏輯關系。
譯者不僅要讀懂原文的字面意思,還要理解字面意思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原文中某個詞往往有若干詞義,辭典上第一個解釋未必就最佳,第二個也許最后一個才妥當。鎖定最佳解釋,正確理解原文,是最后佳譯的基礎。[8]詞義的正確選擇必須要依據(jù)原文文化內(nèi)涵,只有選擇包含了原文文化內(nèi)涵的那個詞義才能使譯文讀者準確地理解原文。
(3)“See here”, she brought out at last, “We borrow the money for six years. Well, with the money we buy a half-section from Linstrum and a half form Crow, and a quarter from Struble, maybe. That will give us upwards of fourteen hundred acres, won’t it…”[6]
譯文1:“聽我說,”最后她終于把自己的想法和盤托出,“我們貸款以6年為期。那么,用這筆錢我們可以買下林斯特倫姆家320英畝和克羅家320英畝兩塊宅地,說不定還能把斯特魯布爾那160英畝也買過來。這樣我們就將有1400多英畝地。不是嗎?”[7]
譯文2:“這樣”,最后她解釋道,“我們借六年的錢。那么,就可用這些錢從林斯特倫姆家買半塊地,從克羅家買半塊地,從斯特魯布爾那兒買四分之一塊地。這樣我們就會有一千四百多畝地,不是嗎?”(學生C譯)
兩種譯文的最大差別在于對單詞“section”的譯法。查韋氏國際三版第2052頁“1 section”第7的意思是:“a piece of land one square mile or 640 acres in area forming one of 36 subdivisions of a township in a U.S public-land survey.”(一平方英里面積土地單位或者640英畝,美國公地測量規(guī)定的一個鎮(zhèn)面積的1/36)。因此,這里的“section”不應按字面意思譯成“一半地”和“地的四分之一”,這樣譯并不能向中文讀者傳達“section”語言表層背后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這里涉及關于公地的測量劃分,是美國文化所獨有的,對正確理解原文的意思和欣賞O Pioneers!這本小說至關重要。乍一看,譯文2似乎很忠實原文,但實際上并未把“section”的正確意思譯出來,給譯文讀者對原文的理解帶來了困難。相比之下,譯文1讓中文讀者能清楚地了解小說女主人公家是如何計劃購買這一千四百多英畝土地的。[8]
情景語境指語言交際活動的話題、時間、地點、場合、參與者等相關背景知識[4]。這些共同決定了譯文的文體風格。具體應考慮到幾個因素:①原文的話題,即文本類型。是新聞報刊、政府工作報告、經(jīng)濟論壇或是產(chǎn)品說明書、合同、旅游手冊還是散文、詩歌或小說。前三者是政治類和經(jīng)濟類客觀性較強的文本,要求用語正式嚴肅,官方色彩較濃。產(chǎn)品說明書、合同和旅游手冊屬于商業(yè)性質(zhì)文本,旨在追求經(jīng)濟效益,用語應簡潔明了,一般有固定套用模式。而后三者則屬于文學類型文本,要求用語要具文學色彩,注意修辭,對偶、擬人、排比、頭韻、擬聲詞等各種修辭手法的靈活運用,句式多變,譯者主體性較強。②原文中某一句話出現(xiàn)的時間、地點和場合。如果是在正式場合說的,那么應用語正式。而在非正式場合說的,則用語較隨意。③原作者的創(chuàng)作目的和原文本的功能。④參與者中原文讀者和譯文讀者的接受能力。兒童和成人,普通民眾和知識分子的理解能力是有差異的。因此,如果讀者是兒童,譯文應符合兒童文學的要求,用詞簡單,趣味性強。如果讀者是普通民眾,譯文應通俗易懂,多使用簡單質(zhì)樸的語言。反之,則應采用與之相對的文體風格。
(4)I can’t explain that, Lou. You’ll have to take my word for it. I know, that’s all. When you drive about over the country you can feel it coming.[6]
譯文:這我說不清楚,盧,你們只能相信我的話。我知道就是那么回事。你只要駕車在這個地區(qū)轉(zhuǎn)上一圈,你就會感到我所說的將會實現(xiàn)。[7]
(5)We can’t even try.It would just lie there and we’d work ourselves to death.[6]
譯文:我們甚至沒法試一試。那么地會白白置荒,我們就是累死也種不過來。[7]
(6)Then the Genius of the Divide, the great, free spirit which breathes across it, must have bent lower than it ever bent to a human will before.[6]
譯文:當時分水嶺的保護神——生存在那片土地中的偉大而自由的神靈——肯定是用前所未有的順從向一個人的意志低下了頭顱。[7]
(7)It seemed beautiful to her, rich and strong and glorious.[6]
譯文:它在她眼里顯得美不勝收,顯得富饒、雄壯而瑰麗。[7]
O Pioneers! 是一部文學作品。作者薇拉·凱瑟以邊疆開發(fā)者為創(chuàng)作題材,歌頌邊疆拓荒者的開拓精神,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這就要求語言要有開荒者階層的地方色彩。文中的主人公是亞歷山德拉姐弟,主要敘述的是他們的生活場景且多以對話形式出現(xiàn),因此應以質(zhì)樸的、生活氣息濃烈的口語為主。原作者的目的或者說原文本的功能是旨在讓這一佳作得到人們的欣賞,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因此譯者翻譯時也應實現(xiàn)這一目的,譯文的語言風格要與文學作品相匹配,具有藝術感染力和美學價值。譯文的讀者應該是具有一定文學修養(yǎng)的知識分子群體,因此用語還應有一定的文學內(nèi)涵,諸如四字詞語,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使用,言語表達不能太單調(diào)枯燥。前兩個例子體現(xiàn)了譯文用語以質(zhì)樸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口語為主。后兩個例子注意四字詞和擬人手法的運用,體現(xiàn)了譯文的美學價值和藝術感染力,很好地忠實了原文。所有這些決定了O Pioneers!譯文的文體風格應結(jié)構(gòu)勻稱,節(jié)奏舒緩,生活氣息濃厚且清新優(yōu)美。
老師的評價標準——忠實——縛住了學生譯者自由馳騁的譯筆,讓他們別無選擇,只能從內(nèi)容、風格、目的和功能上最大限度地接近原文。學生譯者可以自行選擇,但違背忠實標準,不管是有意為之還是能力所限,都是要付出代價的,那就是較低的分數(shù)。從理論上講,學生有各種可能的翻譯方式,如形神兼?zhèn)涞刂覍嵑退翢o忌憚地改寫。但考試中得高分的同學總是盡可能地讓譯文忠實于原文,而那些過分偏離原文的學生總是得低分,而且越不忠實于原文的學生得分越低。盡管學生譯者對原文有多種處理方式,但在此次考試中,老師的翻譯要求預設了譯文標準,翻譯不能隨心所欲,否則就會被處以低分的懲罰。
老師評判譯文的標準是給定的,即這次考試成績的評定會綜合考慮譯文是否忠實于原文的內(nèi)容、目的、功能和文體風格,老師閱卷是按該標準進行的。學生有選擇翻譯標準的自由,但這種自由是受到老師翻譯要求限定的。從這個具體的翻譯案例,可以看出:理論上的翻譯標準是多元而不確定的,但真實生活中的翻譯標準是唯一而確定的。這個標準有可能是譯者自己確定的,也有可能是翻譯委托人,翻譯權(quán)威組織或者譯文使用者確定的。至于這些按照各自標準形成的譯文又將按什么樣的標準來檢驗,那又是另一個問題了??傊碚撋系亩嘣獦藴逝c譯者遵循的一元標準并不矛盾。誠如在考試中,老師給定了忠實標準,學生也只能遵循忠實標準。為了忠實,他們就只能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原文翻譯語境和譯文翻譯語境的共享[3]。譯者為了達到這一標準而進行每個細節(jié)的努力。如果認為標準多元便是沒有標準或可以任意選擇翻譯標準,這樣的譯者和譯文必然會受到譯界和讀者的制裁。
參考文獻:
[1] 賴桃.動態(tài)標準:解構(gòu)主義視角下的翻譯標準[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06.
[2] 楊潔.也談翻譯標準與條件——與辜正坤教授商榷[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7(3):63-65.
[3] 彭利元.語境與翻譯關系新探[J].外語教學,2003,24(2):59-62.
[4] 盧衛(wèi)中.語境對報刊新聞翻譯的制約作用[J].上??萍挤g,2002(2):15-18.
[5] 譚衛(wèi)國.翻譯語境與詞語選用[C]//中國翻譯協(xié)會.第18屆世界翻譯大會論文集.北京:外文出版社,2008.
[6] Cather W.O Pioneers! [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Press, 1999.
[7] 曹明倫.啊,拓荒者!(節(jié)選)[J].中國翻譯,2003(4):91.
[8] 黃小芃.翻譯:文化的對話——簡評《啊,拓荒者》的三個譯本[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23(10):23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