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多數(shù)讀者都有這樣一種能力,去書店買書或者去圖書館找書,拿起一本書很迅速地翻一翻,就能大概知道這是一本什么樣的書。這個印象也許不十分準確,但是能夠起到初步的導航作用。電子書做不到這一點,因為電子書是不能“翻”的,即便可以跳頁瀏覽,你還是會覺得它慢。
意大利著名學者安伯托·艾可認為,即使我們會擁有越來越多的電子閱覽器,但紙質(zhì)書這個東西是個非常好的發(fā)明,是不能被改進、不能被替代的發(fā)明。就像剪刀、車輪或勺子一樣,這些東西自從問世后,就幾乎沒怎么變過,我們一直在使用,也不嫌它落伍,也需要小修小補,但整個形態(tài)上的大規(guī)模變化是不必要的。
法國知名電影學者尚·克洛德·卡里耶爾說,25年前,他在巴黎坐地鐵的時候,總是會遇到一個坐在地鐵站的長椅上好像在等車的人。這個人的身邊總有四五本書,天天坐在那里看書。有一天他終于忍不住好奇,過去問這個人到底在干嗎,這個人說了讓卡里耶爾難忘的一句話:我這是在讀書。至于為什么選擇在地鐵站里讀書,是因為那里是一個不用消費就可以一直坐著的地方,而且冬暖夏涼。“我很快就走開了,因為我意識到自己在浪費他的時間?!笨ɡ镆疇栒f。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永遠別想擺脫書。
(摘自梁文道的新浪博客)
【賞析】
盡管時代在發(fā)展,在變化,但書和讀書的景況是不變的。在越來越多的電子書問世的今天,人們依然不能離開那些油墨飄香的紙質(zhì)書,正如作者所言:“永遠別想擺脫書?!眅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