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法國特約記者 程崗 董銘 ●田琳圖片說明:從左至右為《痞子英雄》、《迫降航班》、《乘客》的電影海報。 目前依然失聯(lián)的馬航客機牽動著億萬國人的心。與4年前突然失蹤的法航飛機一樣,馬航客機種種匪夷所思的跡象不禁讓人聯(lián)想到以空難為題材的外國影視作品。鮮明的現(xiàn)實色彩和強烈的生存意識一直是東西方空難電影共有的文化特征。同時,隨著國際航空業(yè)的發(fā)展以及反恐形勢的變化,特別是“9·11”事件之后,空難電影不再單純地追求聳動情節(jié),而被賦予更多的人文關懷內涵。 空難由于具有突然性、震撼性和高傷亡率,在西方影片中常常被套上恐怖襲擊和政治陰謀的色彩,甚至在《死神來了》這樣的恐怖片中蒙上宿命論的迷信成分。拍攝空難片對創(chuàng)作者來說挑戰(zhàn)性更大,既要烘托出英雄主義和人道主義,又要尊重基本事實和觀影人的感受,不能天馬行空地夸大其詞。 2009年法航447航班空難事件至今留有眾多謎團,但由于空難發(fā)生時間并不遙遠,遇難者家屬仍沉浸在悲痛中,至今沒有一部改編自這一事件的電影上映,只有美國廣播公司、英國廣播公司、國家地理頻道等機構推出紀錄片,試圖還原事件中的細節(jié)和緣由。在紀錄片《空中浩劫》、《法航447之謎》、《447的最后幾分鐘》里,編導有意回避了災難片中的戲劇元素,而是通過專家采訪、現(xiàn)場勘查和場景重現(xiàn)等手段,讓觀眾對事件有了整體了解。 全球首部空難電影可以追溯到1970年美國的《國際機場》,這部改編自阿瑟·希利原著暢銷小說的電影被視為空難電影的始祖。該片以一宗空難事件為由頭,將機組成員、乘客及機場安保人員牽引到一起,成功塑造出生死關頭的人性眾生相。《國際機場》影響了其后多年的空難片基調。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好萊塢大量運用特效技術炮制空難片,《國際機場1975》、《空軍一號》、《航爆死亡角》等紛紛出爐。不過在80年代之后,特效科幻片的極度興盛讓空難片略顯邊緣化。 2001年“9·11”事件之前,好萊塢講述空中災難的影片或幾近驚險,或戲謔搞笑,其中不乏經典的票房力作,但“9·11”事件卻令整個空難電影風格發(fā)生轉折性改變。此后幾年間,美國政府不允許在其領空內航拍飛行戲,同時禁止大規(guī)模的空中爆破戲,電影人不再期望以極端的空難鏡頭刺激人心。在長達5年的時間里,好萊塢幾乎沒有與飛機有關的災難片,而只是推出《世貿中心》、《93號航班》等真實反映“9·11”事件的電影作品。其中主旋律影片《93號航班》講述的是機組人員和乘客用自己的犧牲換來國家和同胞的最小傷亡。 可以說,“9·11”之后的好萊塢空難片洗脫了原本的驚險刺激性,轉而更講求真實感和紀錄性,向觀眾傳達悲憫、傷懷的感覺。這一變化被視為政治事件對美國電影工業(yè)的一次重大影響。直到近幾年,好萊塢電影才逐漸恢復空難題材多樣化的創(chuàng)作方向,《紅眼航班》、《航班》以及《乘客》等片都選擇了另類角度解讀空難,讓這種類型片不再局限于災難片范疇,而是聚焦到人性和生命的探討上,散發(fā)出更多的人文關懷氣質。例如影片《迫降航班》在描述丹澤爾·華盛頓飾演的機長奇跡般拯救航班和乘客的同時,也從心理層面挖掘了這位“英雄”不為人知的另一面。中國的民航業(yè)起步遠遠晚于歐美,與此相關的災難片又需要財力和技術支持,因而國產空難片幾乎是一片處女地。不過近幾年來,中國的商業(yè)片導演已經開始涉及這一領域。2000年由徐帆等明星主演的《緊急迫降》算是較早的嘗試,相比國外在劇情和特效上雖有差距,但在精神層面能夠滿足中國觀眾的需求。2012年由趙又廷和黃渤主演的電影《痞子英雄》也算比較成功的作品。該片以恐怖分子劫機做故事主線,空中打斗、飛機故障、驚險迫降等好萊塢常用的元素運用較為得當,營造出華語商業(yè)動作大片的感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