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文匯
伊斯蘭教的教義思想來源于伊斯蘭教的經典《古蘭經》和《圣訓》。它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即宗教信仰、宗教義務和倫理道德規(guī)范等,包含了信仰和實踐兩個方面。信仰屬于精神層面,是內心的信念和追求;宗教義務和倫理道德規(guī)范屬于實踐層面,是外在的行為和規(guī)范。作為一個虔誠的穆斯林,就是要內心承認并虔信基本信條,在行動上履行并遵守宗教義務和倫理道德規(guī)范。具體表現(xiàn)為虔信“六大信仰”和遵守“五大功課”以及在社會生活中的行為要符合倫理道德規(guī)范的要求。正如美國著名學者凱馬爾·H.卡爾帕特所說:“對于一個穆斯林來講,伊斯蘭教不完全或不一定是指宗教或宗教的,而還包括穆斯林社會的整個生活和精神氣質?!盵1]伊斯蘭教因具有鮮明的道德色彩而被稱為“倫理一神教”。在伊斯蘭教中,道德與宗教合為一體。
伊斯蘭教的倫理道德觀念是伊斯蘭教教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調整社會人際關系的道德意識與行為準則。在伊斯蘭教倫理道德觀念中,有許多都體現(xiàn)了和諧理念及和諧思想,涉及社會和諧、宗教和諧、民族和諧、人與人和諧、人與社會和諧等方面的內容,主要是:(1)順從,(2)兩世吉慶,(3)愛國愛教,(4)堅忍與敬畏,(5)公正與寬恕,(6)尊老愛幼,(7)趨善避惡等。此外,伊斯蘭教的道德規(guī)范要求還很多,如倡導穆斯林積極進取、中道和與人為善,鼓勵學習、追求知識等。在《古蘭經》和《圣訓》中所倡導的倫理道德和行為規(guī)范幾乎涵蓋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內容十分廣泛。伊斯蘭教的倫理道德觀念為伊斯蘭教和伊斯蘭文化在中國漢文化語境中的傳播和發(fā)展,為廣大穆斯林在中國的生存和繁衍,以及伊斯蘭教適應不同社會發(fā)展階段、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和不同民族的要求,構建和諧社會奠定了深厚的教義基礎。[2]
伊斯蘭的原意是“順從”,穆斯林的原意是“順從者”,伊斯蘭教是一個倡導和平、順應社會發(fā)展、兩世兼顧、務實的宗教。伊斯蘭教要求每個穆斯林須順從安拉、順從使者,所以順從思想是伊斯蘭教教義思想和倫理道德觀念中第一位的思想。
伊斯蘭教提倡“兩世吉慶”,主張今世和后世兼顧。《古蘭經》說:“誰想獲得今世的報酬,我給誰今世的報酬;誰想獲得后世的報酬,我給誰后世的報酬。”(3:145)*按照傳統(tǒng)對《古蘭經》的注釋格式,“3:145”指的即是《古蘭經》第3章第145節(jié),以下沿用傳統(tǒng)注釋格式——筆者注。[3]可見,回族穆斯林兩世吉慶的觀點來自伊斯蘭教兩世并重的學說。穆罕默德也說:“你當為今世而奮斗,猶如你將長生不老;你當為后世而行善,猶如你明日即將謝世?!盵4]這段圣訓充分說明了伊斯蘭教對今世與后世所持的基本態(tài)度,認為既要敬主,履行功修,以求后世的幸福;又要在現(xiàn)實生活中努力進取,發(fā)揮積極作用,謀取今世幸福,這樣才符合伊斯蘭教的精神。伊斯蘭教為實現(xiàn)兩世吉慶幸福的理想,提出了一整套去惡從善的理論學說和倫理道德的行為準則,形成了自己的倫理道德觀的思想體系,這即是回族穆斯林兩世并重、信仰與務實交融的人生觀和生活態(tài)度。
明末清初以來,回族伊斯蘭學者把中國以儒學為代表的強調天人合一、順應自然、和合相生、中庸之道、不偏不倚等這些比較重視現(xiàn)實物質利益、人生價值和人際關系的中國傳統(tǒng)思想及和諧理念與伊斯蘭教的兩世觀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伊斯蘭教兩世觀。中國四大伊斯蘭經學家*另外三人是金陵(今南京)的劉智、云南的馬注和馬復初——筆者注。之一的王岱輿在《正教真詮》中說“人有原始、現(xiàn)在、歸回三世”,“歸回后世,得者永得,失者永失”,認為“塵世乃古今一大戲場”。但他不教人厭世悲觀、逃避現(xiàn)實或者游戲人生,而是強調“死時唯有善惡刻不相離”,教人“順從浮生之前,瞬息光陰而取”,表現(xiàn)了對現(xiàn)實生活的肯定與重視。著名伊斯蘭學者、云南保山人馬注在《清真指南》中也說:“清真至理,以人生為客商,以塵世為市集,以性命為資本以心術為權衡,以善惡為貨食,以死亡為歸宿?!盵5]其充分闡明了兩世并重的觀點。
伊斯蘭教這種“兩世吉慶”的觀點,使穆斯林既履行了宗教功課,又把宗教倫理和社會倫理結合在一起。在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穆斯林在對待工作、事業(yè)、婚姻、家庭等問題時都保持積極、嚴肅、認真的態(tài)度,力求合乎宗教教義與社會倫理的要求,對現(xiàn)實生活持積極的態(tài)度,通過辛勤勞動,創(chuàng)造和享受兩世幸福。
在《古蘭經》中,除了強調穆斯林要順從真主和穆罕默德外,同時還倡導信徒應當順從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主事者,要求穆斯林要熱愛自己的祖國,熱愛自己的故土,熱愛自己的家園,服從執(zhí)政者的管理,如“信道的人們啊,你們當服從真主,應當服從使者和你們中的主事人”(《古蘭經》4:59)。結合中國的實際,中國的穆斯林把順從的涵義擴大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諸如家庭、婚姻、父子、夫妻、朋友,以及人與人、個人與社會、民族與國家、宗教與法律等方面。劉智在《天方典禮》中對伊斯蘭教的“五功”(念、禮、齋、課、朝)與儒家“五典”(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的關系分別作了闡述。他認為前者是“窮理盡性之學”,是盡“天道”;后者是“修齊治平之訓”,是盡“人道”,二者不可偏廢。要想有后世的永久幸福,就必須重視今世的功修,對自己的行為負責。[6]在這種思想的支配和影響下,中國的穆斯林一方面保持著自己的信仰,熱愛自己的宗教,另一方面,也忠于君主,熱愛自己的國家。他們把愛國視為“伊瑪尼”(信仰)的一部分,把愛教愛國同視為天命。在回族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中,在堅守信仰的同時,廣大穆斯林始終把熱愛祖國的優(yōu)良品質保留在心底。這種既忠于真主,又忠于世俗君王的二元忠誠思想,是伊斯蘭教在儒家思想為主流的中國封建社會求生存、圖發(fā)展的變通,也是回族穆斯林的明智選擇,并成為其民族意識和政治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愛教愛國是穆斯林最突出、最集中、最具特色的表現(xiàn)。
“堅忍與敬畏”被穆斯林認為是極為重要的道德行為?!豆盘m經》說:“你們當服從真主及其使者,你們不要紛爭,否則,你們必定膽怯,你們的實力必定消失;你們應當堅忍,真主確是同堅忍者同在的?!?8:47)從宗教要求看,堅忍是對信仰的堅信,對宗教功修的堅持和為宗教事業(yè)艱苦奮斗、堅忍不拔的精神;而敬畏則是對真主、對教義信仰出自內心的虔誠、恭順和崇敬,對離經叛道行為和信仰動搖時的悔悟與恐懼,從而堅定信仰,始終不渝。這種精神體現(xiàn)在社會生活中更有其深刻意義,用堅忍與敬畏的原則來處理社會生活中的各種關系,協(xié)調各種利益,對待來自自然、社會或人類自身的各種壓力,克服生活中的各種困難,這是中國穆斯林得以生存發(fā)展的一條重要原則和處世經驗。
“公正與寬恕”是穆斯林社會交往和社會生活中的又一個重要原則,也是穆斯林倫理道德中的一個重要內容?!豆盘m經》說:“未曾為你們的宗教而對你們作戰(zhàn),也未曾把你們從故鄉(xiāng)驅逐出境者,真主并不禁止你們憐憫他們,公平待遇他們。真主確是喜愛公平者的?!?60:8)
公正與寬恕,看似簡單,內涵卻十分豐富,它不僅表現(xiàn)在為人處世中看得見的地方,更重要的是保留在看不見的內心世界里,而更多的時候這種公正與寬恕則要用心去體現(xiàn),用心去善待。這時公正與寬恕已上升為穆斯林的一種道德修養(yǎng)和精神境界。
“趨善避惡”是穆斯林的價值取向和價值觀的具體體現(xiàn)?!豆盘m經》說:“信士和信女,誰行善誰得入樂園,他們不受絲毫的虧枉?!?4:124)在社會生活中,從人倫、婚姻、家庭、財產關系,到待人接物、工作、經商等,穆斯林都以趨善避惡為原則,并以此來規(guī)范和指導自己的行為。
至于穆斯林對惡行壞事的回避、反對和痛絕,除了原則的規(guī)范外,還有具體的行為要求。如嚴禁賭博、淫亂、占卜、剝削、貪污、賄賂和偷盜;力戒嫉妒、猜疑、狂妄、自大和陽奉陰違;反對說謊、不忠誠、誣陷、搬弄是非和幸災樂禍,等等??梢?,趨善避惡的倫理觀念有其理論和實踐的、宗教和社會的雙重意義,是伊斯蘭文化中較有特色的形態(tài)之一。
“尊老愛幼、孝敬父母”是穆斯林所奉行的一種傳統(tǒng)美德,也是穆斯林倫理道德觀念的一個重要內容,它來源于伊斯蘭教和儒家的孝道思想?!豆盘m經》中有關尊老愛幼、孝敬父母的教誨很多,并對此作了具體的規(guī)定,如:“你們當崇拜真主,不要以任何物配他,當孝敬父母,當優(yōu)待親戚,當憐恤孤兒,當救濟貧民,當親愛近鄰、遠鄰和伴侶,當款待旅客,當寬待奴仆。真主的確不喜愛傲慢的、矜夸的人。”(4:36)《圣訓》中也有許多關于尊老愛幼、孝敬父母的訓誡,在此不再贅述。
以上是從伊斯蘭教教義的視角,也即文本和理論的維度來闡述伊斯蘭教與社會和諧的可融性及共性特征。從中可以看出,伊斯蘭教義中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和行為要求與和諧社會的主張基本是吻合的,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因素和必要條件。下面,再從云南回族穆斯林的歷史活動和社會實踐來考察和分析伊斯蘭教教義思想與社會和諧的可能性和現(xiàn)實性。
在云南,回族是信仰伊斯蘭教的主體民族,也是伊斯蘭文化的主要傳承者,從某種意義說,沒有伊斯蘭教的傳入就沒有回回民族的形成,伊斯蘭教在云南發(fā)展的歷史也是回族發(fā)展的歷史,伊斯蘭教是回族的唯一信仰,伊斯蘭教的教義思想就是由于有了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穆斯林的吸收、接納、傳播和實踐而不斷地發(fā)展。廣大回族穆斯林在歷史和現(xiàn)實中,恪守伊斯蘭教義,秉承伊斯蘭文化,發(fā)揚愛國主義精神,為云南的經濟、文化和社會發(fā)展,以及民族和睦、宗教和順、社會和諧、邊疆穩(wěn)定等做出了積極的努力,用自己的行為踐行和詮釋了伊斯蘭教義思想,促進了云南社會歷史發(fā)展的進程。
云南回族穆斯林在與各民族共同開發(fā)邊疆、建設云南、構建云南和諧社會過程中,涌現(xiàn)出了不少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藝術家、航海家和伊斯蘭教著名經師。他們?yōu)橹腥A文明的形成和積累,為云南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全面發(fā)展作出了重大的歷史貢獻,推動和促進了云南乃至中國社會歷史發(fā)展的進程。
元代回回人賽典赤·贍思丁任云南平章政事,是云南最高行政長官,在其主政云南六年期間,積極貫徹中央行省制度,使云南正式成為祖國行省一級的政區(qū),并努力發(fā)展社會生產,興修水利,協(xié)調民族關系,化解民族矛盾,鞏固了祖國的統(tǒng)一,其處理和對待民族關系及民族矛盾的措施和策略即使在今天都有其積極的意義,堪稱民族平等、社會和諧的倡導者和先行者。賽典赤主滇時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所實施的有關政策和措施,既在政治上使長期游離于中原王朝的邊疆“王國”盡快回到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懷抱,又在經濟、文化、社會發(fā)展上,縮短了云南與中原地區(qū)的差距,促進了西南邊疆文化與中原文化的融合,加速了云南社會歷史進程,其意義是深遠的。[7]
明代云南回族著名航海家鄭和曾于明永樂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率船隊七下西洋,出訪30多個國家,所到之處與當?shù)馗髯迦嗣衿降认嗵?、禮尚往來,傳播了中華文化,帶去了伊斯蘭文化的和諧理念,促進了亞、非各國經濟、文化的交流,推動了中國航海事業(yè)的發(fā)展。鄭和遠航西洋,不論是從政治、經濟、文化,還是從造船工藝和航??茖W技術來說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不僅有其重要的歷史意義,更有其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尤其在當下云南“橋頭堡”戰(zhàn)略中,鄭和下西洋和鄭和精神就更有其重要價值和特殊意義。鄭和當年下西洋經過的許多國家和地區(qū)就是今天建設中國面向西南對外開放“橋頭堡”的國家和地區(qū),也是云南對外開放必須面對和直接交往的國家和地區(qū)。鄭和當年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讓西洋諸國折服,今天我們同樣要用在中華文化基礎上發(fā)展升華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去影響世界。鄭和敢為天下先的開拓進取精神為我們今天改革開放、走向世界,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成功的實踐范例。*鄭和航海的偉大壯舉雖不在云南,但鄭和是地道的云南回族穆斯林。鄭和原姓馬,1371年出生于云南昆陽一個回族穆斯林世家,從小就在伊斯蘭文化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中長大,12歲時才隨燕王朱棣入京。其祖父和父親都是到過麥加朝覲的“哈只”,是虔誠的穆斯林。伊斯蘭文化和家庭教育對他的一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清代咸豐、同治年間,杜文秀領導的以回民為主體,聯(lián)合白族、彝族等民族起義后建立的大理政權,堅持斗爭18年,譜寫了云南各族人民團結一致反民族壓迫、反封建壓迫的光輝篇章。杜文秀起義雖在清朝統(tǒng)治階級殘酷鎮(zhèn)壓下失敗了,但杜文秀起義的社會影響和歷史意義卻是巨大的。首先,杜文秀起義與洪秀全領導的金田起義和太平天國遙相呼應,沉重地打擊了清朝封建官僚勢力,動搖了封建王朝的統(tǒng)治,客觀上推動和促進了云南社會歷史進程的發(fā)展。同時,在大理政權時期,杜文秀所采取和實施的土地政策、民族政策、經濟政策、商業(yè)政策和外交政策等,就是今天來看也仍有其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即使是以前備受爭議的大理政權,事實上也體現(xiàn)出回族穆斯林強烈的國家觀念?;刈迥滤沽值膼蹏砟罹褪恰皬膰翘烀保窗褠蹏途S護國家利益與信仰聯(lián)系起來,視愛國為每個穆斯林應盡的義務。為了表明這一點,杜文秀起義成功,建立大理政權后只稱帥,不稱王、不立君,更沒有自封皇帝,這與歷史上有的農民起義領袖一旦起義成功后就稱王稱霸、割據一方截然不同,杜文秀反抗的是清統(tǒng)治階級及其幕僚鷹爪、貪官污吏,而不是國家意義上的祖國。杜文秀最后為了大理的回族穆斯林免受涂炭與清廷議和,最終死于非命。這一方面說明農民起義的階級局限性和歷史局限性,同時也表明了杜文秀始終心向中華,承認中原王朝,與祖國不離不棄的政治態(tài)度。[8]
此外,中國著名的伊斯蘭學者和經師馬注(云南保山人)、馬復初(云南大理人)和馬聯(lián)元(云南玉溪人)自明末清初以來先后開創(chuàng)和倡導了“以漢譯經”或“以儒詮經”的伊斯蘭漢文譯注活動。[9]即用中國回族穆斯林大眾和非穆斯林群眾看得懂、聽得懂的漢文、漢語來譯注阿拉伯文或波斯文的《古蘭經》《圣訓》等伊斯蘭教經典,用中國人容易接受的儒家的思想觀念和宋明理學來解釋伊斯蘭教的教義原理,用通俗易懂的漢文化形式和符號,諸如術語、概念、典故等來表達和闡述伊斯蘭教的經典教義思想和倫理道德觀念,把伊斯蘭教和伊斯蘭文化介紹、傳播給中國社會,主動趨向中國主流文化,這樣既為不懂阿拉伯文的回族穆斯林學習伊斯蘭教經典提供了方便和條件,繼承了伊斯蘭文化,同時又向非穆斯林民族介紹和傳播了伊斯蘭文化,加速了伊斯蘭文化和漢文化的融合以及伊斯蘭教的社會化、本土化和世俗化的發(fā)展,為伊斯蘭文化和回族穆斯林更好地融入中國主流文化提供了倫理基礎,使中國的伊斯蘭教和伊斯蘭文化從禮俗層面發(fā)展到哲理性的學說化層面。這是回族先輩在中華多元文化的生存環(huán)境中的文化自覺和自醒,也是伊斯蘭教在以儒家文化為主的漢文化語境中為了生存與發(fā)展的主動調適和明智選擇。之后馬復初在云南所開創(chuàng)并延續(xù)至今的中阿并授的“經堂教育”,在清真寺傳統(tǒng)的經堂教育中教授漢語、漢文和漢文化,培養(yǎng)了一大批經書兩通、中阿并用的宗教人才,并由此形成了獨樹一幟的中國伊斯蘭文化和伊斯蘭經學四大學派之一的“云南學派”*其他三個學派是陜西學派、金陵學派和山東學派。,為伊斯蘭教在中國的傳播與發(fā)展,為回族穆斯林與漢民族和其他民族的互動與適應,以及伊斯蘭文化與漢文化的進一步融合拓展了空間,指明了發(fā)展路徑。
歷史上,云南回族穆斯林的愛國主義傳統(tǒng)曾經歷了長期的、痛苦的考驗。特別是在清中晚期杜文秀起義失敗后,清統(tǒng)治階級更是對勇于反抗的云南回族穆斯林進行了殘酷的鎮(zhèn)壓和瘋狂屠殺,致使滇西、滇南許多回族地區(qū)遭到血洗,有的回族村寨幾乎無一人活命,僅省垣昆明慘遭殺戮的回族就達二萬余人。[10]但即便在這種情況下,云南回族穆斯林仍然高舉愛國主義的大旗,在反抗民族壓迫的斗爭中,不惜忍辱負重,把國家利益和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置于首位,自覺地維護著祖國的統(tǒng)一、邊疆的穩(wěn)定和各民族的團結,積極投身于歷代中國人民反封建壓迫、反帝國主義侵略斗爭的洪流中。
辛亥革命時期,在孫中山所倡導的“漢、滿、蒙、藏、回”五族共和的口號下,云南回族人民積極參加辛亥革命和護國運動。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和蔡鍔領導的護國軍中就有許多回族將領和民主人士,如羅云五、趙鐘奇等。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10月30日,昆明立即舉行了“重九起義”,起義的滇軍中就有許多回族將士。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云南回族馬毓寶就主動隨中國軍到歐洲參戰(zhàn),最后在法國陣亡,至今骨灰仍葬在法國,孫中山親書“黃胄光榮”的挽詞以示悼念。
民國時期,蔣介石國民黨政府不承認回族是一個獨立的民族,說回族只是生活習俗不同的國民而已,學界也把伊斯蘭教和回族統(tǒng)稱為回教,回族穆斯林在政治上沒有自己的地位和話語權。盡管遠離國家政治中心和主流文化,但云南回族穆斯林仍一如既往地參與到反帝、反封建、反軍閥的斗爭中,并積極投身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土地革命、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的偉大事業(yè)。這一時期,許多有志的回族男女青年,紛紛棄學從軍、投筆從戎,他們或報考軍校,或奔赴抗日前線,馳騁疆場,或輾轉奔赴延安,投入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的主戰(zhàn)場,或救死扶傷,支援抗日前線。許多滇籍回回健兒為了保家衛(wèi)國血灑臺兒莊,命喪滇緬公路,魂歸中國遠征軍。1942年日本侵占緬甸,威脅云南邊疆,時任云南思普企業(yè)局總辦的沙甸回族穆斯林白亮誠在車里(景洪)成立了一個接待站,接待大批涌入國內的緬甸華僑,并趕造了木筏,供僑胞搶渡過江返回祖國。同時,還組織了一支以沙甸回民為主的回民抗日游擊隊,協(xié)助中國遠征軍第六軍93師阻止由景邁、景東來犯的日軍,解救了被日軍包圍的278團;在埃及開羅留學的沙甸回族學生馬堅、張有成、林仲明、林興華、林興智等人,與其他留學生一道,為爭取埃及人民和阿拉伯世界對中國抗日的理解、同情和支持,孤立日本侵略者,利用各種機會,向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和埃及人民介紹中國人民英勇抗戰(zhàn)的事跡,揭露侵略者的罪行,在埃及和阿拉伯國家產生了重大的影響。[11]上述無數(shù)的回族穆斯林知識分子、軍人、青年和愛國愛教的宗教人士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流血犧牲,為云南和平解放和新中國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的歷史貢獻。
新中國成立后,云南回族穆斯林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積極參與民主改革、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在極“左”路線時期和“文化大革命”中,他們與全國、全省各族人民一道共同經歷了祖國政治的風風雨雨,與祖國和人們同呼吸、共命運。即使經歷了“沙甸事件”這樣的歷史慘案,遭受了建國以來空前的災難和損失,在粉碎了“四人幫”得到平反后,在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感召下,回族穆斯林對黨和國家并無太多的怨言,仍以飽滿的熱情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建設之中,用實際行動回報社會。對回族穆斯林來說,愛族、愛教與愛國是相互一致的,這種藏在心底的情結是歷代穆斯林用心血凝結起來并代代血脈相承的,是伊斯蘭文化的內核和中華文化的精髓相融合的產物,也是伊斯蘭文化和伊斯蘭教能在中國以漢文化為主流文化的土壤上生存、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信仰的堅守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使回族穆斯林深刻地認識到,只有國家富強、社會穩(wěn)定、民族團結,才有民族和宗教的發(fā)展。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云南穆斯林才能將自己生存與發(fā)展的命運融于中華民族的生存發(fā)展之中,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得到逐步落實,云南回族地區(qū)的清真寺相繼開放,穆斯林的宗教信仰和宗教生活得到保證。黨和政府實行的一系列富民政策,使回族穆斯林愛國愛教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得到最充分的釋放和體現(xiàn),激發(fā)了回族人民開拓進取、敢于拼搏、善于經商的傳統(tǒng)和技能。他們因地制宜,經商辦廠,多種經營,發(fā)展特色經濟,幫助和帶動周邊民族共同致富,回族地區(qū)的經濟得到了較大的發(fā)展,回族人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回族地區(qū)發(fā)生了歷史性的變化。廣大回族穆斯林在改革開放中得到了實惠,他們從自己走過的歷史進程和今天的現(xiàn)實生活中深深體會到:沒改革開放和黨的宗教政策及富民政策就沒有回族穆斯林的今天。他們比任何時候都更加熱愛新中國、熱愛社會主義,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生活中自覺地遵守黨的方針政策和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注重回回民族的傳統(tǒng)道德,發(fā)揚伊斯蘭教的教義思想,自覺地用伊斯蘭教的教律、教規(guī)及倫理道德規(guī)范約束自己的行為,維護祖國的安定和團結。
今天,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云南回族地區(qū)普遍來說都是經濟發(fā)展較快和較好的地區(qū),這除了制度、政策、經濟因素外,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伊斯蘭教的教義、教規(guī)和倫理道德規(guī)范起著重要的教化和支撐作用,且這種作用是不可低估和替代的。特別是伊斯蘭教“兩世吉慶”、“愛國愛教”的思想對回族穆斯林搞活經濟、勤勞致富、兩世兼顧有著重要的影響并起著重要的作用。
歷史和現(xiàn)實證明,伊斯蘭教教義思想在云南社會進程及和諧社會構建中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其和諧理念的歷史價值和現(xiàn)代適應理應得到充分的肯定和認可,伊斯蘭教和廣大的回族穆斯林是推動云南社會歷史發(fā)展和促進云南和諧社會進程的重要力量之一。
當然,宗教從本質上來講是唯心主義的產物,何況任何宗教其社會功能都有積極的和消極的兩面性,而某些消極因素一旦缺少科學、理智和法制的制衡,就可能走向極端,失控膨脹,與主流文化相沖突,對社會產生負面作用,在特定因素的激發(fā)下,甚至會形成巨大的破壞力,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12]就云南回族地區(qū)來說,目前在其經濟社會發(fā)展、現(xiàn)實生活和宗教活動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有的問題甚至很嚴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當?shù)氐慕洕l(fā)展、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穩(wěn)定。
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中,如何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伊斯蘭教教義思想的本質內涵,繼續(xù)保持和發(fā)揚伊斯蘭教教義思想中的和諧理念和愛國愛教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進一步發(fā)揮伊斯蘭教和回族穆斯林的積極作用,是每一個回族穆斯林需要面對和思考的問題。我們要以國家和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為重,進一步強化國家認同和中華民族認同意識;總結歷史經驗,吸取歷史教訓,正視自身存在的問題,依法進行宗教活動,自覺維護和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社會環(huán)境;正確處理好宗教內部、宗教與宗教、宗教與民族、宗教與法律、宗教與社會、宗教與國家之間等各種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進一步加強民族團結和宗教和順;更加積極、主動地與社會和時代相適應,與時俱進,和諧發(fā)展。特別是在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和西方強勢文化為主流文化的語境中,我們一方面既要堅守原則,堅定信念,保持自己的信仰和文化特色,增強和發(fā)揚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和不卑不亢的意識和精神,注意防范和抵制境外敵對勢力利用宗教對我國的滲透,維護國家安全和文化安全,又要處理好與鄰國伊斯蘭教和穆斯林的關系,繼續(xù)保持和開展與國內外各宗教團體之間的正常交往,促進宗教文化交流,為云南的經濟社會發(fā)展和對外開放營造一個和平、正常、有序的對外交往環(huán)境;另一方面要有危機感和緊迫感,面對西方強勢文化潮流的沖擊和各種文化思潮的泛起,要想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就必須有自己獨到的文化內涵及鮮明的文化特色,做大做強自己的文化,加強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建設,走文化宗教之路;在文化價值取向上要采取更加寬容的態(tài)度,以寬廣的胸懷去面對和接納一切來自不同民族、不同宗教的優(yōu)秀文化,積極開展不同宗教之間的文明對話,不斷提升、豐富和完善自己。這樣,云南伊斯蘭文化和回族文化才能在中華文化這個多元文化的系統(tǒng)中和全球化的背景下贏得自己的生存空間,爭取更大的發(fā)展。當下,在“橋頭堡”建設戰(zhàn)略實施中,云南對外開放的力度和步伐越來越大,在與世界各國,尤其是與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以及阿拉伯地區(qū)等伊斯蘭國家的經濟文化交往中,需要伊斯蘭教和回族穆斯林的積極配合和參與,廣大的回族穆斯林要充分利用這一歷史機遇,抓住時機,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主動參與,開拓進取,不斷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