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山學刊》(社會科學版)2014年總目錄(1~6)
·應用倫理學研究·
《淮南子》對道家生態(tài)倫理觀的
積極闡釋
王文東(1,5)
正義視域下的生態(tài)科技觀
林麗婷 徐朝旭(1,12)
制度創(chuàng)新的倫理思考
唐代興(4,5)
宋代道教與勸善習俗
王 玲(4,12)
·新聞傳播與社會研究·
傳播力與媒介使用者的關系變遷——新媒體語境下傳播學經典問題的
再思考
馬 寧(2,5)
從奧巴馬2012年總統(tǒng)競選
看網絡輿論管理
朱振明(2,11)
阿拉伯世界新聞事業(yè)的發(fā)展邏輯
朱振明(5,5)
社會化媒體中公共危機事件的傳播動力研究——以昆明暴力恐怖襲擊案
為例
藤依舒 袁 媛(5,12)
·心理與文化研究·
中國文化心理學論要
田 浩(3,5)
文化心理與國家身份
李炳全(3,10)
宗教文化心理學研究的
釋義學方法論取向
李兆良 張紫璇(6,5)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逆境觀探析
李炳全(6,12)
·陰山學人·
阮籍及其《詠懷詩》藝術生命的
本質及影響
郁慧娟 曠明軍(1,16)
移動設備應用于英語學習的調查研究
潘若蕓(1,21)
維護礦產資源開發(fā)地農牧民的
合法權益
姜 明(1,24)
阮籍及其《詠懷詩》藝術生命的
流傳(上)
郁慧娟 曠明軍(2,15)
移動學習環(huán)境下大學生英語自主
學習能力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潘若蕓(2,19)
·陰山文化研究·
被遺忘的民間音樂奇葩——碼頭調縱橫談
苗幼卿(1,50)
試析土默特文化對北方民族多元
文化傳承的歷史作用
王澤民(2,89)
吳壩名稱考
胡云暉(2,96)
梅力更嘎查烏拉特傳統(tǒng)民歌的
保護與傳承
張曉武(2,99)
呼和浩特市清真寺宰牲節(jié)禮拜儀式
及儀式音聲調查研究
宋 洋(2,103)
“黑國語”——包頭方言中的隱語行話
胡云暉(3,30)
清代至民國包頭三大行業(yè)
互動關系
韓麗琴 包海青(3,34)
論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
社會和諧價值
劉春玲(4,20)
包頭民間童謠,亟待搶救整理的
非物質文化遺產
胡云暉(4,25)
淺析陰山文化研究與文獻資源建設
紀小麗(4,29)
固陽 高歡 敕勒歌——讀史札記
張福勛(5,17)
唐卡藝術傳入蒙古土默特地區(qū)的路線——以包頭博物館館藏
宗喀巴題材唐卡為例
張 巖 申 琳(5,20)
長城資源調查對于北魏長城及六鎮(zhèn)鎮(zhèn)戍遺址的
新認識
張文平 苗潤華(6,18)
北魏六鎮(zhèn)研究現(xiàn)狀與未來發(fā)展——首屆北魏六鎮(zhèn)學術研討會綜述
王 宇(6,31)
·《管錐編》研究·
古代文學中的“怨天”母題——《〈管錐編〉藝理引義》之一
林方直(3,53)
文學史對“發(fā)乎情,止乎禮義”詩教的依違——《〈管錐編〉藝理引義》之一
林方直(4,33)
藝理對待范疇:變?!丁垂苠F編〉藝理引義》之一
林方直(6,35)
·古典文學研究·
屈騷精神的歷史演變
丁海玲(1,28)
天人同感與以陽為尊理念的顯現(xiàn)——《焦氏易林》災異事象描寫的
透視點
田勝利(2,24)
劉永濟《天問通箋》平議
常 威 周建忠(2,29)
功在當代,澤被后學——《宋詩話全編》對古代文學研究的
學術價值
張福勛(2,34)
從“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看楊萬里詩歌的
理學內涵
羅 璇(2,42)
“小山重疊金明滅”新解
趙建軍(2,50)
論薩都剌詩歌中“雁情”的
文化意蘊
王海香 溫 斌(2,54)
《西游記》孫悟空形象的
深層文化解讀
鄂海鵬 王冠鳳(2,58)
靈魂之愛還是肉體之歡——論《聊齋志異》中的原欲描寫
李 云(3,39)
也談溫庭筠的《菩薩蠻》
崔文恒(4,40)
“擁精兵十萬,橫行沙漠,
奉迎天表”論析
許興寶(4,45)
阮籍及其《詠懷詩》藝術生命的
流傳(下)
郁慧娟 曠明軍(5,25)
試論柳宗元詩歌之禪悅思想
王迎春(5,30)
雖稱經典,并非完璧——《歸田賦》新論
趙建軍(6,42)
論王夫之“內丹法”釋騷
丁海玲(6,46)
三國惑亂遺至今——傳統(tǒng)觀念在當代《三國演義》評論中
呈現(xiàn)出的非理性現(xiàn)象
杜青蒙(6,58)
·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
利益相關者視角的抗戰(zhàn)劇娛樂化——溯源、影響與對策
胡 峰 張月月(2,72)
以文字的方式化入綠色意境——談阿古拉泰文學創(chuàng)作的美學追求
宋生貴(3,43)
禾桿蓋住的珍珠——現(xiàn)代性視閾下的鷗外鷗詩歌
張凌遠(4,51)
當下內蒙古詩歌創(chuàng)作掃瞄——兩評委關于第十屆索龍嘎獎
詩歌參評作品的對話
張 偉 趙劍華(4,55)
新時期草原詩歌的杰出代表阿爾泰和勒·敖斯爾
及其他詩人
劉 成(4,62)
生態(tài)關懷的另類書寫——王蔚枰近期作品解析
吳玉英(4,72)
隱秘靈魂的自我剖析與展示——解讀魯迅《野草》的色彩意象
金鵬善(5,34)
·民間文學、外國文學研究·
西和乞巧古俗唱詞中的
女性意識探析
馬麗娜 馬向陽(5,42)
《薩勒姆女巫》對傳統(tǒng)悲劇的
承載與開拓
魏衍學(5,52)
蒙古族文化對民間怪孩子
故事形態(tài)的影響
李 芳(6,62)
生存心境的單元總釋——《圣經》與《尤利西斯》
“返鄉(xiāng)”模式比較
孫 慧(6,66)
·文藝理論研究·
西方文學批評的轉向——論柯爾律治與有機整體論詩學
李國德(1,34)
西方語言系統(tǒng)理論研究:
對比分析與哲學思辨
周文娟(1,37)
“悲劇衰亡”話語的興起試探
張乾坤(2,67)
“新興”還是“尖端”?——試論劉吶鷗的文藝觀
陳齊樂(5,46)
海德格爾文藝學方法論探析
溫玉林(5,56)
從“范注”看《定勢》篇的主旨
和理論地位
運麗君(6,52)
評王綬青的書法藝術
郭振華(6,79)
·語言文字學研究·
聯(lián)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Fill the Cup”運動的
認知語義解讀
曹海燕(1,42)
“單方對話”淺析
張愛卿(2,81)
《易經》英譯的詩學探究
任艷霞(3,48)
《說文解字》韋部字釋讀匯纂
鄂海鵬(5,60)
從“用頻”的角度看現(xiàn)代漢語中的“無標志詞/有標志詞”
與“尊/卑”文化的關系
姜天翔(5,64)
適應選擇論視角下的《十八大報告》
英譯研究
張曉剛(6,74)
·出版、傳播學研究·
論超媒體文本的互文性
王燕子(1,46)
民族地區(qū)突發(fā)事件網絡輿論引導策略——以內蒙古錫盟事件為例
許全亮(2,78)
邵洵美的出版活動及特征
孟丹青(2,85)
廣府場域下的中西文化碰撞——國內近代廣府地區(qū)中英文報刊
個案研究述要
龍其林(5,69)
風險社會視角下網絡新聞評論的輿論
引導路徑探析
陳海波(6,70)
私人復制的經濟補償手段——數(shù)字圖書館以版權補償金制度
解決付酬問題
胡 玲(6,104)
·歷史學研究·
以史解文與《三國演義》文史論著的
讀者推薦
賈光峰(1,55)
漢代男女德育比較及啟示
張俊梅 郝建平(1,59)
唐初北陲都護府幾則問題辨析
岳 東(1,64)
清代海拉爾旅蒙商“八大家”考釋
趙金輝(1,69)
安疆固土,舉戈屯田——我國達斡爾族戍邊新疆250周年的
重要影響和歷史意義
沃澤明(1,80)
西征功臣集團與后涼政治演變
魏軍剛(3,68)
公共領域中地方官僚、士紳與國家權力的關系——以清代和民國時期的甘肅為例
劉云飛(3,75)
土地改革運動中的方方
唐麗云(4,86)
朱元璋閱讀活動論略
王 龍(5,74)
兩漢時期朔方郡建置沿革考論
孟洋洋(6,81)
西漢時期西河郡河東屬縣治城
位置再考證
石春平(6,87)
晚明士人旅游觀念新變
劉春玲(6,91)
洋務運動時期中國新式
知識分子群研究
陸 陽(6,100)
·哲學研究·
孟子心性學說的邏輯構架及理論蘊藉
楊冬梅(1,91)
論負熵對人類的意義
陳立軍 陳立民(1,95)
阿爾都塞的“理論實踐”思想及其特點
劉 溪(2,106)
災疫政治倫理學的一般思考
唐代興(3,80)
道德情感的行為功能及培養(yǎng)
朱 平(3,88)
人生境界何以可能?——以馮友蘭“人生境界說”為例
張 新(4,76)
西方馬克思主義地理學之
“空間”概念辨析
劉亞品(4,81)
墨俠精神的宗教學解讀
伊家慧(6,95)
·心理學研究·
心理傳記學研究綜述
王秀琴(3,15)
戰(zhàn)爭狂人的心路歷程——一份改變“二戰(zhàn)”進程的秘密報告
舒躍育(3,19)
從心理傳記學的視角探究童年經歷
對個人成長的影響
劉冠楠(3,25)
論心理學史觀與教學模式
孟維杰 張曉書(5,96)
環(huán)境心理學的學科新主張及論評
呂曉峰(5,99)
·教育教學探索·
微信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工作中的應用
郭宏升 韓 芳(1,103)
教改背景下對大學英語
聽力教學的反思
王春霞(1,108)
美國教育公正之路探析——以20世紀下半葉美國著名
教育行政訴訟案為例
徐雪蓮 孫傳釗(3,106)
提高二外日語學習自覺性的對策
蘇辛欣(3,110)
內蒙古高校教師人際關系與心理安全感、
主觀幸福感的相關研究
吳曉艷(4,100)
大學生網絡輿論引導中的
問題與對策分析
周曉麗,布勒格(4,104)
包頭師范學院考試現(xiàn)狀調查研究
趙玉強(4,108)
體驗與成長:大學學業(yè)評價的一種理念——以教育研究方法課程為例
于海臣(5,103)
內蒙古大學生人文素質認知情況的
調查分析
袁愛榮(5,108)
·學術綜述·
近二十年來國內明清士紳
研究綜述
張羽凈 吳 超(1,73)
古典小說與園林之研究述評
王 譞(2,62)
2013年高校學報研究述評
韓 芳(3,61)
·政治學、社會學研究·
公益組織傳遞慈善之利的條件——以晉江慈善總會為例
馮 波 朱依娜(3,94)
兒童社會工作中的“需要評估”芻議
季 蕾(3,101)
厘清政府主導我國收入分配結構調整的
職能邊界
何金玲(4,90)
我國政府應對網絡群體事件的問題
及對策研究
高 萍 秦瑞娟(4,96)
政治學視閾的制度文明演進特征
張立進(5,78)
新論合適成年人參與制度
趙 恒(5,83)
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機制創(chuàng)新研究——大榆樹鎮(zhèn)“個十百千”工程初探
儀名海(5,92)
·編余札記·
說感性涵養(yǎng)
張 偉(1,112)
語言的重建
張 偉(2,封三)
存在的家園
張 偉(3,封三)
告別辯論
張 偉(4,112)
論發(fā)胸臆 文成手中
張 偉(5,112)
說抽象力
張 偉(6,108)
·信 息·
包頭師范學院成立
“陰山文化研究中心”
世 杰(3,47)
《陰山學刊》榮獲全區(qū)高校精品學報獎
忻 文(3,52)
我刊主編張偉教授出席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
成立大會
忻 文(3,105)
我刊主編張偉教授當選內蒙古高校學報
研究會副理事長
忻 文(4,24)
我刊在第五屆全國高校社科期刊
評優(yōu)活動中獲多項殊榮
忻 文(5,91)
(常芳芳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