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木
廁所里的性格
多年來,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的尼克·哈斯拉姆教授和他的同事們一直致力于研究機體功能對于人心理活動的影響。為此,自然要研究這些令人不快的排泄物。哈斯拉姆認為,既然心理學家已不再將死亡和性等話題看作一種禁忌,那么糞便和如廁這些課題也應該有人研究。廁所文化其實包羅萬象,反映了人們的情緒特點、好惡習慣和憂慮煩惱等。廁所這個令人尷尬、羞于談起的地方不僅可以體現(xiàn)人們的心理問題,還反映了許多關于性、文化和兩性間差異的問題。
西格蒙·弗洛伊德就提出過一項精神分析人格理論的肛門期理論。有些寶寶在1歲左右時開始抵抗把尿把便,再大一點到了自己能控制括約肌的時候,會習慣憋尿憋便,從而導致拉在褲褲上的情況。希望通過責罰辱罵等方式來控制子女行為的父母要注意了,如果這一階段不能給孩子以正確引導,就會造成肛門型性格。肛門型性格的人有一些突出的行為特征,比如完美主義、冷酷、頑固、剛愎、吝嗇、對惡心的事物特別敏感、工作狂并且不知道如何享樂等等。然而,今天許多學者不贊同弗洛伊德的觀點,認為性格特征和孩童期的排便習慣沒有什么關系。
哈斯拉姆認為,盡管弗洛伊德對肛門型性格成因的結論有待考量,但是有明確證據證明肛門型性格特征的形成確實有規(guī)律可循。醫(yī)學診斷中的強迫型人格障礙,其癥狀與肛門型性格驚人的一致?;紡娖刃腿烁裾系K癥的人過分拘泥于細節(jié)、規(guī)則,做事時喜歡列清單并且是極度的工作狂,他們剛愎自用、固執(zhí)己見、毫不妥協(xié),許多患有此癥的人從來都不會讓步,喜歡過極度簡樸的生活,用舊用壞的東西不喜歡丟掉,并且十分吝嗇。
性格心理學家現(xiàn)在也在研究其他一些肛門型性格特征,比如獨裁專制的傾向,缺乏自覺性,做事不考慮別人的感受,工作時一絲不茍等。
人排泄系統(tǒng)的問題可以反映出人的精神健康狀況。弗洛伊德認為,便秘是一種神經官能病,便秘的人大多性格悲觀、多愁善感。目前科學家們也將一些心理疾病,以及焦慮、絕望歸為腸易激綜合癥,其表現(xiàn)為便秘或腹瀉。此外,哈斯拉姆和他的團隊還發(fā)現(xiàn),性騷擾與膀胱疾病和腸易激綜合癥有緊密的聯(lián)系。
廁所心理學也研究排泄物和我們生活習慣之間的關系,人們也經常講關于大便的笑話。例如日本人在開玩笑時常稱對方kusobaba一詞,大概意思是“奶奶的大便”,西班牙人、法國人、英國人、美國人和德國人同樣也有不少類似的表達。
此外,穢語癥(臟話常常掛在嘴邊)是一種奇怪的心理疾病,在5歲到15歲的孩子中有0.5%到3.8%的人患有此癥,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癥狀會漸漸消失。
廁所里的偏見
糞便也很好的體現(xiàn)了我們的道德判斷標準以及偏見的形成過程,現(xiàn)在科學家對于研究令人作嘔的事物和廉恥心方面有著極大的興趣;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們現(xiàn)在進入了后弗洛伊德的新時代,開始研究廁所心理學。
通常,人們會本能地逃離污穢、惡心的東西,比如蟲子、蜘蛛、蛇、粘的東西、腐爛的動物、特定的味道,當然還有糞便以及體液。人們的反感主要是因為惡心的事物會帶來恐懼感,但很多情況下厭惡情緒和恐懼感是并生的。
人們在道德上不接受惡心的事物是因為它們違反了人們心中對于潔凈事物的標準。哈斯拉姆認為,人們表現(xiàn)出反感就是在體現(xiàn)一種偏見。對惡心事物最敏感的人大多都反對同性戀者,這樣的人還傾向于擁有排外情緒或種族優(yōu)越感。
當年強大的納粹將所有的猶太人趕盡殺絕,只因為對少數(shù)猶太人行為不滿,“一塊臭肉壞了整鍋湯”。希特勒的荒謬演說以及數(shù)不清的宣傳畫報、紀錄片助長了極端的愛國主義情緒以及對所謂劣等民族的仇恨,在有些電影中納粹甚至將猶太人與寄生蟲相提并論。
同樣的,美國人在二戰(zhàn)時也曾將日本人稱作殘害、謀殺婦女的惡棍,在宣傳中把日本人塑造為猴子。在當時許多畫報中,日本人總是以毒蛇、老鼠等害獸的形象出現(xiàn),宣傳標語經常是“消滅它們”。
惡心是與生俱來還是進化結果?
科學家認為惡心的情緒是精神病的近親,但是惡心情緒比精神病在日常生活中更為常見。我們每天都和骯臟的東西以及食物殘渣打交道,因此發(fā)展出一種講究衛(wèi)生的文化。我們擁有家庭保潔產品和清理衛(wèi)生間的全套工具,這樣就可以避免糞便的污染以及衛(wèi)生間的惡臭。
尿壺曾經是羅馬人在公元前三世紀或二世紀發(fā)明的,直到二十世紀初,人們仍然在使用。很長時間以來它都是人們生活中解決個人問題的最主要用具。在過去,人們經常把尿從窗口直接潑出去,潑之前為了警告提醒路人還會大喊一聲“要倒水了”。馬德里在黃金世紀的時候還保留著這樣的習俗,糞便被隨意潑灑在街上,流入道邊的小溝渠內。
查爾斯·達爾文認為,在遠古時代,人腦的深處就已經形成了對惡心事物的反感情緒,這反映了人類不斷進化、適應環(huán)境的過程,因為厭惡惡心的事物可以使人們避免感染疾病,使我們的遠古祖先不至食用腐爛有毒的食物,使人類得以生存繁衍。
相反,弗洛伊德認為這種情緒要通過教育來培養(yǎng),他認為惡心情緒和廉恥心常常被用于抑制人們的欲望。一些中世紀的禁欲主義者在意識到自己的弱點后,會花大量的時間反思冥想自己的罪過,抑制欲望。
但是還有許多其他的辦法可以達到這一目的。君士坦丁堡牧首約翰一世看到愛人的鼻涕時曾說:“如果你看到她美貌之下、掩藏在口鼻和肺中的污物粘液,就不會覺得那張臉有多漂亮了,不過是一張漂白洗凈的皮。”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榮譽教授保羅·羅欣也認為惡心的情緒源于人類對某些不可食用物質的反應。羅欣將惡心情緒共分為三類:基本厭惡感,對污染物的警覺;動物本能的厭惡感,主要是對血液、尸體和死亡的厭惡情緒;道德層面的厭惡感,對不公、卑鄙行徑的厭惡。
對惡心事物的厭惡情緒產生于我們的自身機體和靈魂深處,厭惡情緒是人體的一種防御機制,同時也會影響到人的精神健康狀態(tài)。近來研究表明,對惡心事物的高度敏感與性冷淡或性功能異常有緊密聯(lián)系。
盡管所有人都不喜歡談論糞便這一話題,女性尤甚。同樣,她們對洗手間的味道和聲音也更為敏感。相反,男性對于不雅詞匯的使用就不那么在意,聽到別人談論類似話題也不會感覺特別不舒服。
有一種很典型的男性心理障礙就是無法在公共廁所方便。泌尿學家稱其為膀胱害羞癥。更有甚者,有些人只能在自己家中如廁。據統(tǒng)計,美國7%的人都患有此癥,即約為2100萬人,英國則有近400萬人為同樣的問題所困擾。
不管怎樣,我們已經發(fā)現(xiàn)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探索人體體味、氣脹與人類行為之間的關系。廁所心理學這一領域還有很大未知空間,有待人們去探索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