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卉
(南京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江蘇 南京 210097)
佛主紅樓
——《紅樓夢》中外道內(nèi)佛的宗教思想
呂 卉
(南京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江蘇 南京 210097)
佛道兩種宗教文化在《紅樓夢》中呈現(xiàn)對立統(tǒng)一的關(guān)系,推動了小說情節(jié)的發(fā)展變化及人物命運的走向,小說中人物也對佛道思想有獨特的見解。其中佛教文化指向小說主旨,占據(jù)主導(dǎo)地位,道教起協(xié)同作用,形成外道內(nèi)佛的宗教思想構(gòu)架。
對立統(tǒng)一 外道內(nèi)佛 參禪悟道 命運走向 虛無人生觀
一僧一道揭開了《紅樓夢》故事的序幕,預(yù)示著故事的走向。僧所代表的佛教和道所代表的道教兩種宗教文化在《紅樓夢》中形成對立與統(tǒng)一的關(guān)系。兩者與儒家文化的和諧共存體現(xiàn)著三教合一的時代。佛道并非是融合統(tǒng)一的關(guān)系,而是以外道內(nèi)佛[1]為表現(xiàn)小說內(nèi)容和情感的途徑,其中佛教思想指向《紅樓夢》的主旨。
《紅樓夢》整篇小說緣起一塊女媧補天時煉制的頑石,因見眾石俱得補天,唯自己不堪入選棄于青埂峰下,終日悲號慚愧。某日一僧一道來到此地談起紅塵的榮華富貴。此石聽了,不覺打動凡心,也想要到人間去享一享這榮華富貴,遂央求二人攜帶自己入富貴場、溫柔鄉(xiāng)里受享幾年。僧將頑石變作美玉將其攜入塵世,讓他“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詩禮簪纓之族,花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xiāng)去安身樂業(yè)?!?/p>
在神秘的一僧一道與頑石的對話中,僧明顯占據(jù)了主導(dǎo)地位。施法將大石變?yōu)槊烙?,又暗示其在人間的生活將有奇遇,最后也是他將石袖了,同道人一起飄然而去。僧道二仙作為引出全書的線索,使全書帶有濃郁的佛教和道教氣息。
第一回的僧道除了將頑石攜入塵世是出現(xiàn)過,在之后還出現(xiàn)過數(shù)次。這幾次出現(xiàn),都與甄士隱有關(guān),且形象不盡相同。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經(jīng)?;癁榘]頭和尚、跛足道人救苦救難,超度眾生。
第一次出現(xiàn)于甄士隱夢中,僅是平平常常的僧、道裝扮。鄉(xiāng)宦甄士隱“稟性恬淡,不以功名為念,每日只以觀花修竹、酌酒吟詩為樂”,一日在書房中午睡,夢至一處,見一僧一道且行且談。從此二人話中得知西方靈河岸上有絳珠草一株,受赤瑕宮神瑛侍者的甘露灌溉修得女體。神瑛侍者欲入紅塵造歷幻緣,絳珠仙子也隨其下凡還淚報恩。甄士隱夢中求僧道為之“大開癡頑”,以“免沉淪之苦”。僧道開導(dǎo)他:“不要忘我二人,便可跳出火坑矣”。
第二次出現(xiàn)于甄士隱夢醒之后。甄士隱雖然通過夢,感知到了危機,但現(xiàn)實中的小康生活使他沉溺,并沒有采取任何防范危機的措施。所以,僧道見他抱著女兒英蓮在街前“看那過會的熱鬧”,陶醉于眼前繁華,“便大哭”。又是深情勸告:“施主,你把這有命無運、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懷里作甚?”“舍我罷,舍我罷!”又是大笑諷諭:
“慣養(yǎng)嬌生笑你癡,菱花空對雪澌澌。
好防佳節(jié)元宵后,便是煙消火滅時?!?/p>
在這一處,僧道的形象發(fā)生了巨大變化:“那僧則癩頭跣腳,那道則跛足蓬頭,瘋瘋顛顛。揮霍談笑而至”?!吧霉歉癫环?,風(fēng)神迥異”的仙僧仙道一個成了癩頭和尚,一個成了跛足道人。
第三次出現(xiàn)于甄士隱家道中落后,一日到街前散心,見一跛足道人唱著《好了歌》而來:“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
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子孫誰見了?”
這首詩乃道人吟唱,每段都以“世人都曉神仙好”開頭,體現(xiàn)了道教求仙長生思想,然結(jié)尾又通過佛教思想告誡世人萬法皆空。世人皆向往成仙得道,卻被紅塵種種欲望所擾、割舍不下,殊不知:功名將相,終歸一抔黃土;嬌妻恩愛,也只是在世之時;父母癡心,但難得孝順子孫。凡事種種,一切的一切,最終都是一場空。此處甄士隱在貧病交加中見到的是跛足道人,“瘋顛落脫,麻屣鶉衣”。
《紅樓夢》第一回提及:“此回中凡用‘夢’用‘幻’等字,是提醒閱者眼目,亦是此書立意本旨?!鄙钊腙U述這“立意本旨”的正是跛足道人和即將跟著跛足道人出家的甄士隱。跛足道人那句句離不了神仙、宣揚人生虛無的《好了歌》和甄士隱對《好了歌》的解釋揭示了全書的人物命運和“萬境歸空”的主旨。
統(tǒng)觀全書,《紅樓夢》中但凡出現(xiàn)有世俗之外的人出現(xiàn),必然是一僧一道。兩者相互幫持,但重點還是落在佛教主導(dǎo)上,即外道內(nèi)佛。這一點也可以從跛腳道人與甄士隱的唱和中得以證明。上面說到《紅樓夢》第一回寫甄士隱上街散心,碰到唱著《好了歌》的跛腳道人。道教注重現(xiàn)世的享樂,通過修道煉丹既有可能長生不老。而佛教主張現(xiàn)世受苦積福,等到來世善報再享福,修的是來生,看重的是彼岸世界,此岸世界的本質(zhì)是虛無的。從這一點上,就可以發(fā)現(xiàn)其中的矛盾,《好了歌》雖然是道人唱來,以“神仙”起頭,看似是道教的,但其重點卻落在“了”字上,指向的是虛無的歸宿,即佛教思想的體現(xiàn)。不止如此,甄士隱關(guān)于《好了歌》的闡釋,更是突出了佛教的“空”字。曹雪芹將道人冠以“空空”二字,并在小說的一開頭就點明“到頭一夢”、“萬境皆空”的主旨。曹雪芹作為大師,能寫出《紅樓夢》這樣流芳百世的作品,不可能將佛道兩教混淆,甚至寫了個顛倒。可能的情況是,曹老先生是故意為之,這是他的一種獨特的創(chuàng)作手法,暗寫作家對佛教思想的偏愛,用來表現(xiàn)外道內(nèi)佛的宗教思想基調(diào)。[2]高鶚則在賈寶玉被僧道攜去大荒的結(jié)局中完成了“萬境皆空”的主旨。由此可以推斷,上文屢次出現(xiàn)的一僧一道,其實也只是打了一個道教的旗幟而已,其實質(zhì)還是佛教的虛無思想?!逗昧烁琛冯m然僅僅出現(xiàn)在第一回,但它所揭示的俗世道理卻是貫穿于《紅樓夢》故事始終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體現(xiàn)了《紅樓夢》的本旨。一僧一道也借此影響了《紅樓夢》中人物命運的走向。
第一百二十回,寫到賈寶玉在歷經(jīng)了所謂的“昌明隆盛之邦,詩禮簪纓之族,花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xiāng)”之后看破紅塵,選擇與那一僧一道歸于大荒,給人留下一個“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的回味和富貴如夢、人生如夢的感嘆。賈政在船上見到寶玉后,追尋“光著頭,赤著腳,身上披著一領(lǐng)大紅猩猩氈的斗篷”的寶玉時,轉(zhuǎn)過一小坡,只見所見的可觸可摸、有形有色的“白茫茫一片曠野”。賈政在家書中說:“與其作了官,償或命運不好,犯了事壞家敗產(chǎn),那時倒不好了。寧可咱們家出一位佛爺,倒是老爺太太的積德,所以才投到咱們家來。不是說句不顧前后的話,當(dāng)初東府里太爺?shù)故切逕捔耸畮啄?,也沒有成了仙。這佛是更難成的?!币簧坏来砹速Z寶玉注定要出家的命運走向。同時,高鶚借賈政之口明確對佛道進行了排序,即成佛比成道更難。
《紅樓夢》中多處涉及佛道思想,小說中人物也對佛道思想有獨特的見解,其各自的命運也是與佛道有聯(lián)系的。
1.參禪
佛教傳入中國后,有一個重要的發(fā)展——禪宗。禪宗是中國漢傳佛教主導(dǎo)宗派,始于菩提達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也是漢傳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都t樓夢》第二十二回《聽曲文寶玉悟禪機,制燈謎賈政悲讖語》,就充分體現(xiàn)了禪宗思想。寶玉在黛玉那里吃了閉門羹后,心理很委屈。故提筆作偈:“你證我證,心證意證。是無個證,斯可云證。無可云證,是立足境?!?/p>
并且填了《寄生草》:
“無我原非你,從他不解伊。
肆行無礙憑來去。茫茫著甚悲愁喜,紛紛說甚親疏密。從前碌碌卻因何?到如今,回頭試想真無趣。”
這里面既體現(xiàn)佛教思想空無的觀點,也是禪宗頓悟意蘊的明證。主人公寶玉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遇到困頓時,首先想到的就是佛教的禪宗,借以抒發(fā)心性。接下來,就引出了黛玉的續(xù)偈和寶釵的一段話。黛玉對寶玉說:“你道‘無可云證。是立足境’,固然好了。只是據(jù)我看,還未盡善。我還續(xù)兩句:‘無力足境,方是干凈。’”意謂到萬境歸空無證驗可言時,才算找到了安身立命之境。顯然黛玉的悟境要高于寶玉。寶釵接著對寶玉說:“五祖欲求法嗣。令眾僧各出一偈。上座神秀說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藭r惠能在廚房春米,聽了道:‘美則美矣,了則未了?!蜃阅钜毁嗜眨骸刑岜痉菢洌麋R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五祖便將衣缽傳給了他?!睂氣O講的故事見于《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自序品第一》。講的是五祖弘忍選繼承人的事。寶釵講這個故事主要是想比較說明??梢娾O黛對佛禪也頗為熟悉。
虛無是佛教思想的核心,亦即“空”。小說中有幾次詩會的描寫,看似是貴族子女的詩文唱和,實則暗含危機,預(yù)示著寧榮二府的衰亡,只能“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在寶玉、黛玉等人的詩文唱和中,很多地方都留露出了空無的消極思想,尤以黛玉的“柳絮詞”最為明顯。
“粉墮百花洲,香殘燕子樓。
一團團逐對成球。
飄泊亦如人命薄,空繾綣,說風(fēng)流。
草木也知愁,韶華竟白頭!
嘆今生,誰舍誰收?
嫁與東風(fēng)春不管,憑爾去,忍淹留?!?/p>
林黛玉從飄游無定的柳絮,聯(lián)想到自己孤苦無依的身世,預(yù)感到薄命的結(jié)局,把一腔哀惋纏綿的思緒寫到詞中去。曾游百花洲的西施,居住燕子樓的關(guān)盼盼,都是薄命的女子,似乎是信手引來,實際是有意自喻。下闋詩人以草木自喻,年紀(jì)輕輕,竟愁到了白頭。柳絮任東風(fēng)擺布,正是象征黛玉在命運面前無能為力。是對黛玉處境的寫照,也是對悲慘結(jié)局的暗示。
在第五十回,紅樓諸人在蘆雪庵、暖香塢寫詩制謎時,史湘云作了《點絳唇》謎語,謎底為耍戲之猴子。“溪壑分離,紅塵游戲,真何趣?名利猶虛,后事終難繼?!?/p>
謎語充滿了佛教的虛無意味,同時暗示賈府的衰落,尤其是賈寶玉最終棄家為僧的結(jié)局。謎語眾人不解,只讓賈寶玉猜中,并非偶然,也不是因為他天資聰穎,而是因為謎語句句適用于賈寶玉:大荒山青梗峰的頑石,幻形入世,成了怡紅公子,這正是“溪壑分離,紅塵游戲”;“真何趣”的感慨與他在《寄生草·解偈》一曲中所說的“到如今,回頭試想真無趣”的意思一樣;“名利猶虛”,是他蔑視仕途經(jīng)濟的反抗思想;“后事終難繼”,或者說“剁了尾巴去”,正應(yīng)了他“懸崖撒手”、棄家為僧的結(jié)局。這個謎語就暗示了賈寶玉一生的道路。[3]
不止如此,小說中還有對人們參禪的直接描寫。九十一回寶黛有一段禪語問答:
黛玉說:“我便問你一句話,你如何回答?”
寶玉盤著腿,合著手,閉著眼,撅著嘴說道:“講來。”
黛玉道:“寶姐姐和你好,你怎么樣?寶姐姐和你不好,你怎么樣?寶姐姐前兒和你好,如今不和你好,你怎么樣?今兒和你好,后來不和你好,你怎么樣?你和他好,他偏不和你好,你怎么樣?你不和他好,他偏要和你好,你怎么樣?”
寶玉呆了半晌,忽然大笑道:“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
黛玉道:“瓢之漂水,奈何?”
寶玉道:“非瓢漂水,水自流,瓢自漂耳?!?/p>
黛玉道:“水止珠沉,奈何?”
寶玉道:“禪心已作泥沾絮,莫向春風(fēng)舞鷓鴣。”
黛玉道:“禪門第一戒是不打誑語?!?/p>
寶玉道:“有如三寶?!?/p>
二人說話充滿禪宗的機鋒,簡直就像禪宗的公案。
2.悟道
《紅樓夢》中也有一心向道的人物,但命運也不盡如人意。小說在這一點上的設(shè)定頗有意味,參禪的人命途不濟大抵是命運使然,而悟道者多為自身原因??梢哉f,從這一點上,也能看出作者對佛教思想的偏愛。寧國公賈演的孫子賈敬是京營節(jié)度使世襲一等神威將軍賈代化的次子,是丙辰科進士,卻一味好道,在都外玄真觀修煉,燒丹煉汞,別的事一概不管,放縱家人胡作非為。后因吃秘制的丹砂燒脹而死,死時腹中堅硬如鐵,面皮嘴唇燒得紫絳皺裂。成了眾人心中的笑柄。
賈府的二小姐迎春老實無能,懦弱怕事,有“二木頭”的渾名。她不但作詩猜謎不如姊妹們,在處世為人上也只知退讓,任人欺侮,對周圍發(fā)生的矛盾糾紛采取一概不聞不問的態(tài)度。她的攢珠累絲金鳳首飾被人拿去賭錢,她不追究,別人要替她追回,她說“寧可沒有了,又何必生事”;事情鬧起來了,她不管,卻拿一本《太上感應(yīng)篇》自己去看。此處的《太上感應(yīng)篇》正是道教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旨在勸善。抄檢大觀園時,司棋被逐,迎春雖然感到“數(shù)年之情難舍”,掉了眼淚,但司棋求她去說情,她卻“連一句話也沒有”。最后終不免悲慘的結(jié)局。
盡管《紅樓夢》中又參禪又悟道,但在尋求悲幻出世的精神歸宿方面,顯然更傾向于佛禪一派。道家雖然也講“無”,但這種無首先是指面對至高無上的自然之道的 “無為”,因此它并沒有從根本上否認(rèn)“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生出來的“萬物”[4];莊子雖然也談“夢”,但這種夢所強調(diào)的主要還是人在逍遙自由的精神境界中與夭地萬物的并生為一,是人“乘物以游心”[5]的身與物化;相形之下,佛學(xué)禪宗的空無夢幻觀念,則更有心靈空寂、人世虛幻的色彩,所謂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6]。
縱觀全書,世事無常在《飛鳥各投林》一曲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為官的,家業(yè)凋零;
富貴的,金銀散盡;
有恩的,死里逃生;
無情的,分明報應(yīng)。
欠命的,命已還;
欠淚的,淚已盡。
冤冤相報實非輕,分離聚合皆前定。
欲知命短問前生,老來富貴也真僥幸。
看破的,遁入空門;
癡迷的,枉送了性命。
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
所有功名富貴,所有愛恨情癡,最終都統(tǒng)歸于“無”。世間諸法無常,一切都是短暫虛幻的泡影,唯有空不空處才是清凈真實的,永恒絕對的。唯有向佛,才能找到心靈的歸宿,免于人生顛沛流離之苦。
《紅樓夢》第五回暗示了人物命運的走向。太虛幻境門口有副對聯(lián)“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钡诰攀幕貙懲`寶玉丟失,第一百十六回寫和尚送玉來,第一百十七回“得通靈幻境悟仙緣,送慈柩故鄉(xiāng)全孝道”又寫入太虛幻境。借由這種虛虛實實、真真假假的夢境暗示了佛教思想在現(xiàn)實生活中同樣也占據(jù)重要地位,能夠影響俗世的人生,特別是主人公寶玉的人生抉擇。
賈寶玉最后的出家也是符合佛教思想的。從《紅樓夢》的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來看,賈寶玉的解悟出家是必然的。他的那些具有“叛逆性”的思想和言行,在當(dāng)時封建勢力還很強大的歷史條件下,總是碰壁,給他造成了很多煩惱。
在第三回《賈雨村夤緣復(fù)舊職林黛玉拋父進京都》中有兩首《西江月》,是這樣描寫寶玉的:
“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
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內(nèi)原來草莽。
潦倒不通世務(wù),愚頑怕讀文章。
行為偏僻性乖張,那管世人誹謗!
富貴不知樂業(yè),貧窮難耐凄涼。
可憐辜負(fù)好韶光,于國于家無望。
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
寄言紈绔與膏梁:莫效此兒形狀!”
在當(dāng)時封建沒落社會的俗世中人看來,賈寶玉就是一個沒有上進心,整天只知道在女孩堆里玩鬧的紈绔子弟。除了黛玉,沒有人理解寶玉。命運弄人,連唯一知心的林妹妹都不在了,困頓無路的寶玉因苦惱而求解脫,因受佛家思想影響而通過參禪達到解脫,最后干脆出家了。這條路其實走得順理成章。寶玉看透了紅顏枯骨終成灰,在俗世中沒有了牽掛,這是他出家的心理條件。他的家庭中就有惜春出家,還有幾個小戲子芳官、葵官、藥官出家。他家出資建立了幾個寺和庵。他還同帶發(fā)修行的妙玉密切友好。這種濃厚的佛教氛圍則是使寶玉易于走上出家之路的環(huán)境條件。佛教的禪宗講頓悟,一朝開悟,就可以超脫世俗,這是寶玉出家的宗教條件。禪宗講頓悟并非不經(jīng)過漸修和遇到某機緣就能頓悟的。禪宗史上有相當(dāng)多的人出家之后,修習(xí)多年,才在某種機緣的觸動下,自識本性,頓悟成佛。而在頓悟之后,還要繼續(xù)修習(xí),方能進一步根除舊習(xí),鞏固和提高悟性,真正進人最高層次的涅架境界。從前八十回的描寫中已經(jīng)顯示,賈寶玉是有悟道根器的。他反對儒家思想,傾向于佛家思想,當(dāng)他感到困惑和寂寞時,就想到參禪,寫偈子。如《寄生草》就是《參禪偈》的進一步發(fā)展和具體化,反映了賈寶玉性格發(fā)展的一個階段。這些都暗示他會走上出家的道路,達到解悟的,這是寶玉出家的根基條件。
小說所構(gòu)建呈現(xiàn)出的以佛為尊的佛道世界主要指向小說主角賈寶玉的人生困頓,同時也反映了作者自身的人生困頓。賈家經(jīng)歷了由繁榮到樹倒猢猻散的過程,這樣的遭際和變故,極易讓人產(chǎn)生幻滅感。而佛教視俗世萬物為虛無,一切皆“空”的哲學(xué)觀,符合作品的主題“白茫茫大地真干凈”。由此可見,在《紅樓夢》中,佛教是占據(jù)主導(dǎo)地位的。佛道思想在《紅樓夢》中屢次出現(xiàn),對行文發(fā)展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實為外道內(nèi)佛。
[1]李雄燕.《〈紅樓夢〉宗教思想淺探》.文學(xué)理論,2010(06).
[2]楊莉,周丁力.《試論〈好了歌〉的佛道觀念及其文學(xué)表達》.作家,2010.
[3]高國藩.《〈紅樓夢〉中的謎語》.紅樓夢學(xué)刊,1984.
[4]衛(wèi)廣來.《老子》四十二章.山西: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5]孫通海譯著.《莊子》人間世篇.北京:中華書局,2007.
[6]鳩摩羅什.《金剛經(jīng)》.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