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廷科,李祥,李國章,張紹武
(1.楚雄州農科所,云南楚雄 675000;2.大姚縣曇華鄉(xiāng)農技中心,云南大姚 675400)
楚雄州冬早馬鈴薯栽培技術
高廷科1,李祥2,李國章1,張紹武1
(1.楚雄州農科所,云南楚雄 675000;2.大姚縣曇華鄉(xiāng)農技中心,云南大姚 675400)
冬早馬鈴薯種植是指根據市場需求和當地的生產條件,充分利用楚雄州獨特的立體氣候特點,實施的相對于正常季節(jié)3月初至4月上旬播種,提前到10月中、下旬播種的冬季栽培(海拔1 200 m及以下地區(qū))和12月中、下旬至次年1月上旬播種的小春季栽培(海拔1 300 m以上地區(qū))的種植方式。根據楚雄州氣候特點、選用品種和市場需求,現(xiàn)將其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為保證薯塊膨大及商品薯品質和外觀質量,以選擇偏砂的壤土、有一定水源保證和良好的灌溉條件、耕作層深厚、肥力中上等的地塊為宜。
根據市場需求和定單確定,通常選用生育期100~120 d的中、早熟,薯型好,品質優(yōu),薯塊耐儲存,休眠期較長的品種。目前生產上種植品種主要有麗薯6號、滇薯6號、合作88、會-2。選用品種要求品種種性純、健康、無晚疫病及其它病害,已通過休眠期的脫毒2、3級種薯,杜絕使用商品薯做種薯。
3.1 種薯精選和切塊
種薯應選擇無病、無破損、表皮光滑、貯藏良好的薯塊。如單個薯塊大于100 g及以上的種薯,播種前需進行切塊處理。切塊標準:每個切塊重50 g左右、每個切塊上有2~3個芽眼。切塊時應縱切,使每個切塊上盡量帶有頂部芽眼,保持頂芽的頂端生長優(yōu)勢。切塊處理在播種前5~7 d進行,切塊后適當晾曬,使切塊傷口愈合。切塊前準備好切刀(切刀應清洗干凈,不能帶有鹽、脂肪類,以免對切塊造成污染)、75%酒精(CH3CH2OH)或0.5%高錳酸鉀(KM-nO4)溶液。切塊時如切到病、爛薯塊后應將切刀浸入消毒液消毒,切好的薯塊用草木灰或加5%殺菌劑(如70%甲基托布津)的干粉蘸傷口后放在室內晾至切口愈合,防止切塊感染病菌造成爛薯。
3.2 催芽處理
未通過休眠期的種薯,播種前要進行催芽處理,常用以下2種方法。
3.2.1 赤霉素浸種法
播種前20 d用10~15×10-6赤霉素浸種催芽,溶液量以需浸種薯量確定,浸種時以整薯為好。1缸或1桶溶液只浸3批種薯:第1批浸種8 min、第2批浸種15 min、第3批浸種20 min,浸種后的種薯放在背陰處涼干水分后移至室內用避光物覆蓋,在黑暗條件進行催芽,促其渡過休眠期,幼芽長到0.5 cm長時移出攤放在有散射光的室內,促芽變綠、變壯供播種用。
3.2.2 催芽床催芽法
將干凈過篩的河砂用25%的甲霜靈或58%的甲霜靈錳鋅500倍液,加15~20×106的赤霉素溶液混合均勻后噴撒在河砂上拌勻備用。具體方法:先在干凈地面上鋪3 cm厚藥砂,在上面擺放1層種薯,蓋2 cm厚藥砂層,依此擺4~5層,頂上蓋3 cm厚的砂層,保持床內潤而不濕,催芽5~7 d后檢查,幼芽長出0.5 cm長時移出攤放在有散射光的室內,促芽變壯、變綠供播種用。未通過休眠期種薯通常是先催芽處理后進行切塊,以減少先切塊后催芽造成爛塊損失,切塊方法同上。
4.1 適時播種
根據種植區(qū)域的氣候條件、訂單要求、供貨時間和品種特性選擇適時播種期。在海拔1 200 m及以下終年無霜地區(qū),前茬作物收后既可播種,海拔1 200 m以上有霜地區(qū),以出苗后能避過霜凍時間推算確定播種期。海拔1 500 m及以上地區(qū),以12月中旬至1月上旬播種為宜。特別要注意的是在海拔1 600 m及以上地區(qū)種植小春季馬鈴薯,為保證能在5月中旬前收獲,不影響后茬作物種植,應采用地膜覆蓋栽培。根據地塊情況分別選用寬1.0 m或2.0 m,厚0.05 mm 2種地膜。地塊方整宜選用寬2.0 m地膜、地塊不太方整宜選用寬1.0 m地膜。種植時根據選用地膜,按同等膜寬開溝,并按溝寬0.30 m、墑寬0.70~1.70 m起壟理墑開種植溝按規(guī)格種植,然后澆水、蓋膜。
4.2 合理密植
由于冬季種植馬鈴薯屬反季節(jié)栽培,同一品種馬鈴薯生長期、植株生長量都會相對縮短、變小,為提高種植效益單位面積播種密度要在正常季節(jié)栽培密度基礎上增加10%~15%,即每公頃播種密度應達到6.75~7.5萬塘。
冬早馬鈴薯從出苗到收獲,生育期約為100~120 d,播種后30~35 d出苗,60 d左右現(xiàn)蕾開花。對肥料要求以鉀最多、氮次之、磷較少[1]。每公頃施優(yōu)質農家肥30.0~37.5 t作底肥,施N∶P∶K=10∶10∶10含量的硫酸鉀復合肥1.2~1.5 t作塘肥(但不能接觸種薯)。露地栽培馬鈴薯岀苗后30~40 d(現(xiàn)蕾初期)結合培土每公頃施尿素150 kg、硫酸鉀300 kg作蕾花肥。
6.1 科學灌水
馬鈴薯生長期間,根據植株長勢,適時進行灌水。灌水以水不上墑面(水灌至溝深3/4為宜),同時做到速灌速排,嚴格禁止?jié)M灌、慢灌,尤其是馬鈴薯現(xiàn)蕾后更應該遵照上述原則,以免因滿灌、慢灌造成爛薯。
6.2 中耕培土
適時進行中耕培土,促進馬鈴薯根系生長和薯塊膨大。到薯塊膨大期隨時注意檢查,發(fā)現(xiàn)露在地表的薯塊要及時提土覆蓋,以免形成綠皮薯、降低商品率而造成損失。
6.3 病蟲害防治
冬早馬鈴薯種植重點要做好地下害蟲—蠐螬的防治,播種時每公頃用呋喃丹30~45 kg拌入肥料一并施入進行防治即可。同時做好病蟲監(jiān)測,如發(fā)生病蟲害應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及時進行防治。結合防治病蟲可噴施磷酸二氫鉀等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滿足馬鈴薯生長后期對養(yǎng)分的需求。
根據訂單要求和市場價格,當地上大部分莖葉淡黃,基部葉片已枯黃脫落,即可收獲。收獲時選擇晴天收挖,按薯塊大小分類包裝存放。
[1]田再民,楊立軍,馮琰,等.不同施肥方式對馬鈴薯生長及產量的影響[J].西南農業(yè)學報,2013,26(4):1741-1743.
2013-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