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佳
“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顏色”。老舍先生離開我們已有48年了。在北京東城乃茲府豐盛胡同(即今豐富胡同)的一所普通的四合院中,老舍在這里生活、工作了16年,曾幾次接待周恩來總理和末代皇帝溥儀來訪,還接待過巴金、曹禺、趙樹理等許多文化名人,并寫下了《龍須溝》《茶館》《方珍珠》《正紅旗下》等24部作品。著作面世,敲擊著無數(shù)人的心。
1899年2月3日,老舍出生于北京一個貧民家庭,出生第二年父親就陣亡于八國聯(lián)軍炮火,母親則給人縫洗衣服當雜役。老舍自幼在北京大雜院的底層生活中長大,從小耳濡目染手工業(yè)工人、小商販、下等藝人、娼妓等掙扎在城市邊緣的貧民的喜怒哀樂,他從市井民巷的紛雜生活中走出,最終寫成《四世同堂》、《駱駝祥子》、《茶館》等20世紀中國文學的不朽之作。與同期成長起來的諸多家學豐厚的文學大家相比,老舍的獨特出身,令他的作品始終深藏一種特有的機智與幽默、紛繁與精彩。
1966年8月24日,在“文革”中飽受身體與精神摧殘的老舍,選擇在北京太平湖蹈水而亡,從而留下20世紀中國文壇最悲絕的背影。魯迅博物館館長孫郁曾撰文道:“當代作家中,沒有一個人的死,像他(老舍)那樣讓后人痛心,其悲壯之志,讓一切茍活者頓失光澤?!碑斀裉斓娜藗冊噲D對20世紀那些“被抬高”或“被貶低”的中國作家、中國文學進行重新評判時,老舍其人其作始終是一個屹立不倒的坐標。
老舍之子、原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館長舒乙接受了記者采訪。我們也一直以為會在四合院里約見舒乙。四合院應該是標準的老舍風格,有香片、柿子樹、菊花、字畫,當然還有摞得高高的舊書。在冬日暖暖的陽光里,粉塵如微生物般懸浮。然而,現(xiàn)實不是文學。自從捐了自家的四合院后,舒乙便一直住在北京一幢再普通不過的居民樓里。
回憶起往事,舒乙感言,“不論山河如何巨變,歲月如何流逝,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都始終栩栩如生地鐫刻在我的心中?!闭f起父親,他像大家一樣尊稱為“老舍先生”。這樣的稱呼多少令人驚奇,但恰恰證明了一位父親在兒子心中至高無上的地位。
文學的力量有多大?一個文學大師是如何造就的?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原定授予老舍?老舍自殺之謎是什么?對于這些疑問,舒乙進行了一一解答。
談大師的鑄造 <<<
“人民的藝術家”
【雖然外界一直稱老舍為“人民的藝術家”,但老舍卻從不稱自己為“作家”,而是“寫家”。談到上世紀后半葉以來對老舍評價的起伏,舒乙認為,老舍一直緊緊抓住平民世俗生活,創(chuàng)造出“世態(tài)畫卷式”的不朽藝術特色。老舍有非常樸素的創(chuàng)作觀,他生前拒絕對自己的作品有任何拔高的評價。那個時代大師輩出,接二連三涌現(xiàn)出來的大師們樹立了時代精神,更帶來了文藝領域的極大繁榮。在那之后,大師離我們越來越遠,最終遙不可及?!?/p>
記者:以老舍先生為例,請您談談一個文學大師是如何造就的?
舒乙:首先是天賦。過去我們總強調(diào)勤奮占99%,其實根本不對,一個笨蛋再勤奮也當不了作家。老舍先生祖祖輩輩就他一人識字,16歲時作文便達到當時國學大師的水平,這只能用天賦來解釋。其次是經(jīng)歷。一個人,如果小學、中學按部就班地走來,考入大學學中文,絕對當不了作家。一個大作家一定要廣泛接觸社會人生。老舍先生是窮人出身,嘗試過很多行業(yè),游歷感悟非常多,這是他創(chuàng)作的資本。再次是文學功底。老舍先生趕上了私塾末班車,通曉四書五經(jīng)等古典文化。其實“五四”那批人都有古典文學底子。即便是魯迅先生,雖然他反對“孔家店”,甚至說“我不向年輕人推薦任何一本古書”,但自己卻能倒背如流。另外,當時那批年輕人多數(shù)都去西洋留過學,西洋文學的底子很好。還有,在民間文藝方面,老舍先生也非常淵博,精通大鼓、單弦、相聲、京劇、地方戲等民間藝術。最后是勤奮。老舍先生沒有節(jié)假日,年輕時每天必寫3000字,年老時每天寫1500字,一天不落。
天賦、經(jīng)歷、文學功底和勤奮造就了一個文學大師。所以說,大師的出現(xiàn)絕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
記者: 200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法國作家勒·克萊齊奧自稱為“老舍粉絲”,但國內(nèi)一些人如韓寒卻稱老舍、茅盾、巴金等人的“文筆很差”。您怎么看?
舒乙:現(xiàn)在一些年輕人沒有仔細讀過老舍作品,這很糟糕,很悲哀!世界上優(yōu)秀民族對偉大文人的崇敬是不變的。你看俄羅斯,上個世紀經(jīng)過那么多政治動蕩,但是他們所有人提起普希金、高爾基這些人,沒有不嚴肅、不仰慕的。
老舍25歲就去英國教書,看了很多原版英文小說,但他不摹仿。他對自己的寫作要求極高。他聚精會神一上午可能只得1500字,他寫得非常艱難,字斟句酌。當時有些編輯愛改作家的稿子,老舍先生非常生氣,曾經(jīng)公開譴責:“請不要改我的稿子。我稿子里的每個字、每個標點都經(jīng)過仔細推敲。只有你們不懂,而不是我的錯?!笨珊髞硭麄円琅f改,老舍先生開始罵人了:“凡是改我稿子的人,男盜女娼!”
記者:如今文學寫作更為多元,魔幻現(xiàn)實主義、荒誕寫實主義都出來了,人們對20世紀的中國文學也開始有了重新評判,比如魯迅的后人就認為魯迅的作品被誤讀,您認為對于老舍呢?
舒乙: 不管誰的作品,總逃不脫大浪淘沙般的歷史規(guī)律。作品本身是否含有極高的文學審美價值是關鍵,真正能夠留給后人回味的作品才是好作品。有的人會永遠被人們記住,有的人卻只能名揚一時。老舍很幸運,他的作品至今在國內(nèi)外依然受歡迎。在老舍110周年誕辰研討會上,一個俄國漢學家跟我說,在俄羅斯“老舍熱”從來沒有涼過。這位漢學家前幾天參加一個歐洲漢學家的會,會上有人說,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作家很多,其實只要講3個人——茅盾、老舍、沈從文——就夠了,當場很多人都接受這個觀點。這3人中甚至沒有魯迅。這個觀點發(fā)明者是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王德威。他認為,茅盾寫了中國革命;沈從文與他相反,寫的是自然、水、船夫、少女,抒情的;老舍寫的是平民,盼望政變的平民。這3個人的作品拎起來,可以代表整個當時的現(xiàn)代中國。endprint
老舍的作品在他活著的時候很暢銷,他“文革”被打倒的時候也有人在偷偷地看,被平反以后更是大規(guī)模地被出版、被翻譯。對于文學家的排名,我認為,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等文學大師的地位是不會動搖的。而另外一些文學家,比如老舍、郁達夫、張愛玲、錢鐘書等的文學地位是升值的。
談老舍之死 <<<
他骨子里是格外堅硬的
【老舍曾多次說過:一個讀書人最珍貴的東西是他的一點氣節(jié)。實際上,老舍先生非常熱愛生命,他最后在公園里待了整整一天,還是選擇離開。1966年8月23日,老舍被紅衛(wèi)兵綁到國子監(jiān)孔廟批斗,跪著被輪番毆打3小時,后又被繼續(xù)毒打至深夜。晚間,遍體鱗傷的老舍在妻兒的作保下被接回家。第二天,老舍獨自前往太平湖,以一句“跟爺爺說再見”向?qū)O女作了人生的最后告別。在太平湖畔不吃不喝坐了一整天,于深夜時刻投湖自殺……
舒乙在散文集《夢和淚》中寫他陪已經(jīng)離世的老舍先生度過的最后一夜:“我摸了他的臉,拉了他的手,把淚灑在他滿身傷痕的身上,我把人間的一點熱氣當作愛回報給他?!薄?/p>
記者:老舍作品愛諷刺,富有幽默感,生活中的他也是這樣子嗎?
舒乙:生活中的父親完全是矛盾的。他一天到晚大部分時間不說話,在悶著頭構(gòu)思寫作。很嚴肅、很封閉。但是只要有人來,一聽見朋友的聲音。他馬上很活躍了,平易近人,熱情周到,很談得來。仔細想來,父親也矛盾。因為他對生活、對寫作極認真勤奮;另一方面,他又特別有情趣,愛生活。這有四方面的原因:一是老舍是窮人出身;第二,老舍是老北京人,而且是滿人;另外他閱歷豐富,出國前后近10年;另外,他生活時間是19世紀末到20世紀60年代,時代背景很復雜。
生活里的老舍其實很會玩,他有19種愛好。會打拳,各種拳都會,十八般武藝都通;又會京戲,會演曲藝,像大鼓、相聲、河北梆子、單弦……他還會寫曲藝,所有中國作家只有他和趙樹理會寫民間曲藝。
記者:根據(jù)沈從文上世紀60年代書信,他對老舍在當時北京文聯(lián)的賣力表現(xiàn)有些不滿。您還記得老舍先生自殺前那段時間的狀態(tài)嗎?
舒乙:老舍一點架子也沒有,北京人都很喜歡他??赡芎迫划敃r是個年輕人,剛跨進文聯(lián)大門,左得要命,所以老舍不喜歡他。老舍在晚年內(nèi)心是很悲哀的,當時已經(jīng)感覺到(政治)空氣很冷。雖然愛寫能寫,卻不能刊登,寫作只能停產(chǎn)。
我的學生傅光明調(diào)查了100多個當事人,寫了3本關于老舍之死的書。他跟我講,他感覺很悲哀,說以后絕不相信歷史!他調(diào)查那么多當事人,竟然沒有一個人說當年打過老舍,反而跳出3撥人說自己幫助打撈過老舍的尸體。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個人承認當年對老舍動過手,更別說懺悔了。有一個女中學生,如今已經(jīng)是60多歲的奶奶了,傅光明采訪她好幾次,她才說自己是當事人之一,問她愿不愿意給老舍后人道歉,她說不愿意,沒有勇氣,說“你替我道歉吧”。她知道這事情很嚴重,她自己的心理壓力也很大……
記者:有人說,自殺是脆弱的表現(xiàn)。這話是否適用于老舍先生?
舒乙:不適用。老舍先生經(jīng)常在作品中表達自己的生死觀。他筆下重要的人物,最終都是自殺,而且死得特別壯烈,這是一種氣節(jié)。在他看來,一個大寫的人,是會自己選擇死亡的。比如1944年日本人包圍重慶時,老舍先生說:“北邊是滔滔的嘉陵江,那里便是我的歸宿?!焙髞硗跻鼻飭査骸按嗽挳斦妫俊彼f:“當真。我看不出往哪里逃,好在嘉陵江又近又沒有蓋兒。”都到了這種時刻了,他還保持著他那種悲涼的幽默,這是壯烈的極致。所以,當我們?nèi)业弥乃烙崟r,第一秒鐘就認定他是自殺。其實在他自殺前三天,他對我們說:“又要死人了?!钡f者有心,聽者無意,當時我們都沒有放在心上。他是一個軟中帶硬的人,他受不了了。他殉難,以身諫,老舍其實是用這種方式告誡世人,他骨子里是格外堅硬的,擁有寧折不彎的正義堅定的人生態(tài)度。假如不是1966年8月23日,他也會在1967年或者1968年死去。
有人說:隨著時間的推移,老舍將是第二個屈原。把老舍與屈原相提并列,葉圣陶是第一次,他在給王惠云、蘇慶昌二人撰寫的《老舍評傳》中以詞代序,詞名《齊天樂》,詞中說:“呵天甚意!竟容忍沉淵,屈原同例?!?/p>
談諾獎疑團 <<<
川端康成的獎原是頒給老舍的
【1980年初,朱光潛曾語出驚人地說:“據(jù)我接觸到的世界文學情報,目前全世界得到公認的中國新文學家也只有沈從文與老舍?!崩仙岜还J為上世紀中國作家中較早具備世界性的作家之一。
進入新世紀,有一個統(tǒng)計,中國大陸作家的作品中,被國外翻譯最多的要數(shù)老舍,他的《駱駝祥子》被譯成30多種文字,光是俄語版就發(fā)行了70多萬冊。2002年,德國、法國、瑞士不約而同地出版了老舍的長篇小說《四世同堂》。】
記者:您曾透露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原定授予老舍,結(jié)果卻因為他的自殺而頒給了川端康成,后來引起了一些爭議。您認為,老舍當年如果能獲獎,最大的原由是什么?
舒乙:諾貝爾文學獎是經(jīng)過提名,然后進行若干次篩選,最后選定5個人,拿來讓瑞典皇家學院的院士投票,老舍的票數(shù)當時排在第一。當年,皇家學院的評委聽說當時中國發(fā)生“文革”動亂,很多文人受到迫害,他們就請瑞典大使調(diào)查核實,把調(diào)查結(jié)果發(fā)給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上в捎谥Z獎規(guī)定不能頒發(fā)給去世作家,于是就在剩下的4人中重評。盡管老舍去世了,評委們還是傾向于頒給東方人,最后就選了日本人川端康成。這個消息是在川端康成獲獎慶祝典禮上,瑞典駐日大使告訴日本人的。
有人對這個說法存疑,但我是親耳聽聞:1978年,前日本老舍研究會會長藤井榮三郎受該會的委派,專程到北京親口告訴我這一內(nèi)幕,決不是空穴來風。
我認為,老舍當年如果能獲獎的最重要原因是政治。不可否認,諾貝爾文學獎有藝術標準,但瑞典皇家學院的評委們是有政治傾向的。據(jù)我所知,他們當時聽說中國國內(nèi)搞“文革”,想要頒一個獎給有反思性的中國作家,就像1970年頒給蘇聯(lián)的索爾仁尼琴相似。由于當年中國其他作家的作品翻譯極少,長篇小說更少,老舍在國外卻受歡迎,翻譯了很多,他們自然首選了老舍。
記者:您認為,老舍有沒有被低估的佳作?
舒乙:一般讀者忽視了《貓城記》,很遺憾。這部作品在國外很有名,被定為世界上最優(yōu)秀的3部長篇諷刺小說之一。在國外,老舍的《貓城記》是和《駱駝祥子》并駕齊驅(qū)的。這本書之所以在國內(nèi)沉寂無名,是因為諷刺政治。它是1933年寫的,老舍在這本小說中諷刺了國民的劣根性,這不是得罪更多的人嗎?而且《貓城記》里的很多預言,比如開學第一天打死老師,第一天就燒圖書館的圖書,這在“文革”時都成為現(xiàn)實。這本書在國外讓老舍擁有許多擁躉。
上世紀80年代末,戈爾巴喬夫帶了一個龐大的代表團訪華,3位著名作家隨同訪問,其中包括翻譯謝曼諾夫,說起老舍的《貓城記》,他說這本小說在蘇聯(lián)印了10萬冊,全部售出。他們說《貓城記》所揭露的是人性丑惡的一面,是人類社會的通病,具有世界普遍意義,所以在蘇聯(lián)受到歡迎是必然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