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培新
1
外星人真的會乘坐飛船來訪問地球嗎?即便是親眼看到過不明飛行物,很多人也不會相信那就是外星人的飛船。
隨著科技的高速發(fā)展,人們對外星文明的困惑越來越多了。想想看,距離太陽最近的恒星都有 4.3 光年,有外星文明的星球還不知道離我們有多么遙遠,人類至今都無法跨越光速的限制,外星人有可能跨越這么漫長的距離來訪問地球嗎?
【一】
如果我們要去一顆遙遠的星球,速度必須比光還快很多倍,以保證自己不會在到達對方星球之前因為太老而死去??墒?,愛因斯坦認為光速是宇宙速度的極限。放下這個問題不談,如果我們已經掌握超光速飛行的技術,還有多少棘手的問題等著我們?比如,飛船在太空中高速航行,怎么避免太空物質的碰撞?要知道,一只小鳥撞上超音速飛機,后果都是災難性的。還有,我們怎么克服慣性?
為了節(jié)省時間,我們的飛船必須在盡可能短的時間里將速度提高到最大,如果飛船和飛船內部的物體不能同時受到相同的加速度作用,就必然遭受到巨大的慣性作用力。脆弱的有機生命體所能承受的加速度是非常有限的。如果真像科幻作品里那樣讓飛船瞬間加速進入光速通道,恐怕飛船內的乘員早就被巨大的慣性撕碎了。如果以人類能承受的加速度來逐漸提高速度,即便是加速到光速的幾分之一,都需要幾年的時間,更不要說達到超光速了。
不論是現(xiàn)實中人類建造的飛行器,還是科幻作品中人類想象的飛行器,推動力引擎都是最常見的動力方式,從噴氣式飛機到火箭,再到以微波、激光、太陽風為推動力的太空帆船,都沒有擺脫老祖宗發(fā)明的煙花的影子。這種動力方式存在致命的缺點,那就是它會對飛船內部的物體造成巨大的加速度影響。
這種作用于飛船外殼的動力方式,是通過間接的力將速度傳遞給飛船內部的物體的,不要說人體無法承受,即便是比人體結實幾倍的物體,也承受不了瞬間加速造成的慣性影響。因此,我們只有改變這種傳統(tǒng)的動力方式,才有可能真正解決慣性的問題。
在科幻電影 《火星任務》 中,主人公最后乘坐火星人的飛船以極高的速度飛離了荒涼的火星??苹米骷覟榱俗屓梭w能夠承受這種巨大的加速度造成的沖擊,在火星人的飛船上裝配了一套減小慣性帶來的不良反應的裝置——一種將有機生命體置于液體中的裝置。這種方法的確可以提高人體承受慣性的能力,因為人體組織的 70% 都是水,把人放置在與之密度接近的環(huán)境中,可以增加人體對慣性的承受能力。密閉車廂里的蚊子雖然在車廂外承受不了火車加速的慣性,卻可以在車廂內自由飛行,因為車廂內的空氣被火車帶著一起運動,承擔了大部分慣性??蓪τ诔馑賻淼膽T性來說,這種緩沖幾乎不起作用,而且液體在這種加速度作用下產生的極大壓力,也是人體承受不了的。
【二】
但是,如果我們能夠保證飛船和飛船內部的物體同時受到相同加速度的作用,那么飛船內部的物體相對于飛船來說就不會產生相對運動,我們只要克服飛船整體的慣性,就可以避免飛船內部的人員遭受慣性影響。如果將整個飛船都置于同一個力場環(huán)境中,讓飛船及其內部的物體同時加速,也許就有可能解決飛船內部的慣性問題。
2
在我們已知的四種力中,強力和弱力屬于核力的范疇,雖然強度比較大,但作用距離非常短,而且釋放后很難控制——誰想乘坐一個用不斷引爆的微型核彈推動的飛船去宇宙?電磁力和萬有引力是兩種我們比較熟悉的長程力。如果用電磁力作用于飛船,為了消除慣性,就得把人體也置于這種強磁場環(huán)境中,超高強度的電磁場會給人體造成極大的傷害。而且,有些物質會屏蔽或干擾電磁場,也會給制造這樣的飛船帶來很大的麻煩。
那么就只剩下萬有引力了,這種力場是人類最適應的一種力,而且,它能夠對所有物體施加作用力。在缺少重力的環(huán)境中,人類反而會覺得不適應。也許,我們可以建造一種以萬有引力為動力的宇宙飛船。
萬有引力是人類到目前為止最不了解的一種力。引力是如何產生的,它又有哪些特殊的性質,我們都知之甚少。愛因斯坦對引力的解釋是:具有質量的物體會導致時空彎曲,而彎曲的時空產生了引力。但那也許只是引力作用的結果,并不一定就是它產生的根源。我們現(xiàn)在只知道引力是一種弱力,雖然在微觀世界里它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在宇宙空間這樣的宏觀世界里,它是絕對的主宰。
使用萬有引力場做飛船的動力似乎是非常完美的。引力場不但是一種長程力,而且可以將力同時施加給力場中的每一個物體,并使其具有相同的加速度。因此,如果能夠讓飛船始終處于一個單向的引力場中,那它就可以驅使飛船及飛船內的物體同時運動,在很短的時間內達到很高的速度。我們不但可以將它作為飛船前進的動力,更可以開發(fā)一種反萬有引力的裝置來抵消其他力場的作用。由力場發(fā)生裝置產生的多重力場甚至可以同時模擬地球的重力環(huán)境。這樣,駕駛者在飛船內既不會有加速和轉向的感覺,也不會有失重的感覺,如同置身于地面上的建筑物內一樣舒適。
要想讓引力場完全作用于整個飛船,就必須使其產生于飛船的外部,而且必須施加在飛船的前進方向上。當然,反物質世界的斥力場也能起到同樣的作用,只是實現(xiàn)起來更加困難。外置力場并不算什么新鮮的東西,人們常常把它想象成外星飛船的防衛(wèi)武器,卻很少把它當做一種動力方式。
想象一下,在飛船上同時設置三個不同的力場:用一個始終垂直于飛船底部的力場模擬地球的重力環(huán)境;用一個作用于飛船外殼上的力場使飛船適應不同的外部環(huán)境;而主力場則作用于整個飛船,牽引飛船前進。第一種力場應該是方向和大小不變的引力場,而后兩種力場則需要根據外部環(huán)境和運動方向等因素隨時改變。只是作用于外殼的力場不一定是引力場,采用對金屬作用更好的電磁力場將更為合適。當然,這只是最基本的設計要求,較大的飛船則可能需要安裝多個“引擎”來共同完成更加復雜的工作。
至于怎么制造出力場發(fā)生裝置,不論是依靠反物質還是迷你黑洞,都已經大大超出人類目前的科技水平,只能暫且放到一邊,留待以后慢慢解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