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
《弟子規(guī)》這部圣賢書,不但在培養(yǎng)子女的品德上給予我們諸多指導,而且在引導孩子學習上也大有裨(bì)益;它不但在學習方法上能起到指點迷津的作用,同時也為學習提供了宏觀上的指向。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弟子規(guī)》中有關學習理念上的道理,希望能對廣大家長朋友們有所幫助。
《弟子規(guī)》有言:“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边@句話的意思是:不能身體力行孝、悌、謹、信、泛愛眾和親仁這些本分,一味死讀書,縱然有些知識,也只能助長浮華的習氣,成為不切實際的人,如此讀書又有何用?但如果只是一味按照自己認為對的去做,而不是努力學習知識的話,也是容易誤入歧途或南轅北轍的。
有一個孩子,讀了一段時間的儒家經典后就洋洋自得,覺得自己很有學問。有一次,母親批評他做錯了事,他反過來指責母親:“你還批評我,你自己有孔子的溫、良、恭、儉、讓的品行嗎?”讓我們想想,這個孩子是知道了一些句子,但他真正明白其中的含義了么?這種和家長溝通的方式正確么?因此,我們要教育孩子學習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知識,而是要懂得做人的道理。
《弟子規(guī)》又有言:“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边@段話的意思不難理解:用功、存疑和請教是讀書的三大法寶。
“功到自然成”、“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這些都告訴我們學習是沒有捷徑可言的,正所謂“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但凡有所作為的人,沒有一個不是經過了艱苦的努力和奮斗才實現的。
“盡信書不如無書”,閱讀時一定要有質疑精神,沒有問題的學習是低效率的被動的,只有積極思考、主動發(fā)問,才會有更大的收獲。讀書遇到問題,要敢于向別人請教,在思考與交流中,一定會得到巨大的進步。
《弟子規(guī)》又有言:“非圣書,屏勿視;敝聰明,壞心志。勿自暴,勿自棄;圣與賢,可馴致?!边@句話的意思是:要讀書就讀好書,否則會對人產生壞的影響,把人帶上歧途;人不應自甘墮落、自暴自棄,優(yōu)秀的人也不是天生如此,而是通過讀書和學習達到的。
歌德曾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對話。由此可見,我們讀書就要讀好書,否則就是交友不慎。讀一本壞書的同時,也就錯過了閱讀好書的寶貴時間。一本好書,可以反復品讀。慢慢地,與好書為友,我們就會越來越棒!
到今天為止,我們?yōu)槠?5篇的《弟子規(guī)》系列,要暫時和大家說再見了,希望家長朋友能結合孩子的個性特征,仔細品讀這部好書,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斷總結,也歡迎大家把教育心得與我們分享。聆聽來自上古的美妙歌謠:弟子規(guī),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