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雷
“膠片味”和“數碼味”
從膠片時代過來攝影師,比較推崇“膠片味”,在數碼黑白制作上,繼續(xù)延續(xù)黑白膠片時代的一種習慣或視覺經驗,這有利于對作品創(chuàng)作過程和呈現風格的把控。很多仍在使用膠片同時也精通數碼影像創(chuàng)作的攝影師,將傳統(tǒng)銀鹽底片特征,比如顆粒、暗角、暗房痕跡、包括細微的劃痕、灰塵,通過后期技術在數碼黑白作品中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來。也有人將膠片底片,通過掃描設備轉換為數字圖像,再通過電腦進行后期調整,做出更加正宗的“膠片味”。沒有膠片經驗的攝影師,也可以使用一些模擬膠片效果的軟件做出“膠片味”,如Silver Efex Pro2、Exposure 4等。
但是,這些膠片的材質特征和傳統(tǒng)暗房痕跡,應用于數碼黑白創(chuàng)作中,僅限于形式上的模仿,對傳承和發(fā)展黑白攝影這一經典視覺藝術形式并無本質意義。在高速發(fā)展的數碼科技時代,如何將數碼黑白照片制作得更像膠片,似乎已經不是問題,更不可能作為數碼黑白評價標準。數碼時代的攝影,改變最多的是攝影的后半部分。對比黑白膠片,數碼黑白的最大優(yōu)勢,就是它在創(chuàng)作上的無限可塑性和精準的控制性。對于數碼攝影來說,任何一張曝光準確適度的照片,都可以制作出多種不同風格的黑白照片。
數碼時代,傳統(tǒng)黑白膠片也不可能被數碼取代,數碼黑白作品的創(chuàng)作也將告別膠片時代的形式與視覺經驗,應用更多新技術、新媒體,不斷創(chuàng)造出新的視覺呈現形式。有經驗的攝影師,可以從黑白照片上判斷出膠片型號,也能從數碼黑白照片里讀出色彩信息。數字時代玩電腦和膠片時代搞暗房一樣,后期必須強大。
TIPS:初學者如何玩黑白?
對于業(yè)余愛好者,從制作一張高質量的彩色照片入手,再轉換成黑白是穩(wěn)妥的辦法(建議在camera raw中完成照片調整和黑白轉換)。喜歡黑白效果后期不夠強大的影友,可以把相機設置成黑白預覽模式,現場通過調整拍攝參數,直接獲得自己想要的黑白效果。
什么是數字時代的黑白?
告別傳統(tǒng)暗房的數碼黑白創(chuàng)作,實現了在電腦上一鍵轉換,但這種模式化的轉換結果,并不能滿足多樣化、個性化的藝術創(chuàng)作與情感的渲染。
數碼黑白照片的產生,是將彩色數字圖像通過電腦軟件轉換成單色或叫灰度圖像。從形式上解讀數碼黑白照片的意義,也并非是簡單的后期去色處理,而是讓色彩以灰度樣式對應出現,數碼時代的黑白,應該理解為是色彩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黑白攝影在影調的視覺特征、構成形式等藝術表現方法上,經歷了百年的積淀、傳承和發(fā)展。數碼黑白的意義,依然是在新的技術條件下,傳承、探索和發(fā)展這一經典視覺形式。
黑白制作第1步——高質量彩色照片
不僅要拍好還要制作成一張高質量的彩色照片,這是高質量黑白照片的前提。彩色照片的細節(jié)越豐富,色彩對比越明顯,動態(tài)范圍越大,轉換成的黑白照片質量越高。
從制作質量的角度看,用未經處理的原片(RAW),直接進行黑白轉換,隨機性較大,不易獲得理想的轉換結果。因為原片的質量包括色相、飽和度、亮度(對比度),都對轉換后的黑白圖片質量、影調效果產生直接的作用。不同的色相值、飽和度在不同的色彩通道里,表現為不同的明度,也就是黑白照片里所呈現的黑、白、灰。
TIPS:數碼黑白的轉換原理
是把原文件(RAW)中的各種顏色,對應轉換為不同明度的灰,而不是簡單的去色。同一個顏色在Photoshop的10個通道(R、G、B,L、A、B,C、M、Y、K)中,顯示為10種不同的明度的灰,同樣將一張彩色照片分別載入Photoshop的10個通道,同樣能得到10種影調不同的灰度圖,理論上攝影師可以根據創(chuàng)作需要,任意排列組合出不同層次的影調,不論是高動態(tài)強對比的黑、細節(jié)豐富的灰,還是柔和細膩的白,都可以在彩色照片中做預先調整、改變色相、飽和度、亮度,利用色彩通道特征來調整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