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曼常軍
(三門峽市博物館,河南 三門峽 472000)
虢仲銅鼎及其相關(guān)問題研究
周曼常軍
(三門峽市博物館,河南 三門峽 472000)
三門峽上村嶺虢國墓地虢仲墓出土的 29 件銅鼎,依銘文和紋飾的不同可分為六種七式,其中前一種為實用器,后五種為明器。通過對其形制銘文的研究,確定其鑄造年代應在西周晚期,對當時的用鼎制度研究有著重要的研究意義和價值。
虢仲銅鼎;形制銘文;西周晚期;用鼎制度
1990 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三門峽市文物工作隊在三門峽上村嶺虢國墓地發(fā)掘清理了一座西周晚期大型墓葬——虢仲墓(編號 M2009),墓內(nèi)出土了一批精美的銅器和玉器, 其中銅鼎達 29件之多。
銅鼎是西周、春秋時期日常生活中的烹飪之器。 《說文》:“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 ”《周禮·天官·亨人》:“掌共鼎鑊。 ”鄭玄注:“鑊所以煮肉及魚臘之器,既熟,乃于鼎。 ”但其更多的時候是作為禮器出現(xiàn)的,貴族在舉行朝聘、征伐、祭祀、宴饗、婚冠、喪葬等重大典禮儀式時,鼎作為禮儀之器陳列于殿堂之上、宗廟之中或隨葬于墓中。 虢仲銅鼎就隨葬于虢仲墓中。
《呂氏春秋·節(jié)喪》中有這樣的記載,“國彌大,家彌富,葬彌富,含珠鱗施。 夫玩好、貨寶、鐘鼎、壺、濫、輿、馬、衣、被、戈、劍,不勝其數(shù),諸養(yǎng)生之具,無不從者”,虢仲墓可以說是這段記載的真實體現(xiàn)。 據(jù)初步統(tǒng)計,此墓葬的隨葬品約 3600 件(套),按其材質(zhì)可分為銅、鐵、玉、石、陶、皮革、竹木、麻布等八大類,按其用途則禮、樂、兵、輿四類齊備。 虢仲墓出土的青銅禮器 120 件,其中銅鼎多達 29 件。
虢仲墓出土的 29件銅鼎依銘文和紋飾的不同,可分為虢仲鼎、竊曲紋鼎、重環(huán)紋鼎、凸弦紋鼎、蟬紋鼎、素面鼎六種七式。 其中前一種為實用器,后五種為明器。
Ⅰ式 11 件(圖 1)。 鼎的形制、紋樣及銘文均相同,大小不一。 口微斂,寬沿,方唇,立耳,半球狀腹,圜底。 蹄足中段較細,下端逐漸外展而寬大,內(nèi)側(cè)有一道縱向凹槽。 口沿下飾一周“C”形平目竊曲紋,腹部飾一周變形鳳鳥紋,在兩種紋樣之間界以一道凸弦紋,耳外側(cè)面飾有珠重環(huán)紋。 內(nèi)壁有豎款銘文兩行五字,自右至左為:
虢仲作
旅鼎
圖1 Ⅰ式虢仲鼎
Ⅱ式 1 件(圖 2)。 口稍斂,沿較寬,微上折,方唇,立耳,鼓腹下垂,圜底近平,蹄足中段略細,下端較肥大,蹄足上部各有一扉棱。 口沿下飾一周六組“C”形平目竊曲紋,每兩組紋樣之間有一長方形凸釘,腹部飾一周波曲紋,在兩種紋樣之間界以一周
凸弦紋,耳外側(cè)面飾“n”字形紋,蹄足上部飾獸面紋。 內(nèi)壁有豎款銘文兩行五字,自右至左為:
虢仲作
旅鼎
圖2 Ⅱ式虢仲鼎
Ⅲ式 3 件(圖 3)。形制大體相同,大小及紋樣略有差異。 口微斂,窄沿稍上折,方唇,立耳,半球形腹,圜底,蹄足內(nèi)側(cè)面有一道縱向凹槽。 口沿下飾不盡相同的竊曲紋。
圖3 Ⅲ式竊曲紋鼎
Ⅳ式 8 件(圖 4)。形制大體相同,大小及紋樣略有差異。 口微斂,窄沿,方唇,立耳,半球形腹,圜底,蹄足中段較細,蹄足內(nèi)側(cè)面有一道縱向凹槽。 口沿下所飾紋樣為有珠或無珠重環(huán)紋。
圖4 Ⅳ式重環(huán)紋鼎
Ⅴ式 3 件(圖 5)。 形制大體相同,大小略有差異。 口微斂,窄沿稍上折,方唇,立耳,半球形腹,圜底,蹄足中段較細。 蹄足內(nèi)側(cè)面有一道縱向凹槽,槽內(nèi)范土未除。腹部飾一周凸弦紋。
圖5 Ⅴ式凸弦紋鼎
Ⅵ式 1 件(圖 6)??谖?,窄沿稍上折,方唇,立耳,半球形腹,圜底,蹄足較粗壯。 口沿下飾一周變形蟬紋和有珠重環(huán)紋。
圖6 Ⅵ式蟬紋鼎
Ⅶ式 2 件(圖 7)。 形制大體相同。 口微斂,窄平沿,方唇,立耳,半球形腹,圜底,蹄足。 蹄足內(nèi)側(cè)面有一道縱向凹槽。
圖7 Ⅶ式素面鼎
虢仲墓所出土銅鼎樸實、大方,腹部的花紋使其顯得淳厚、豪華,尤其是 12 件虢仲銅鼎,鑄工精細,紋飾流暢自然,且鑄有銘文,堪稱銅鼎中的珍品,在考古學和歷史學等方面有著極高的研究價值。12 件虢仲銅鼎的內(nèi)側(cè)壁上均有“虢仲作旅鼎”的銘文字樣,字體為西周晚期流行的“玉箸體”。 虢仲,為西周虢國某一代國君。 據(jù)蔡運章先生考證,虢仲即被史書稱為輔佐周厲王的嬖臣虢公長父,死后謚曰厲公。虢仲墓所出銅鼎的形制均為立耳、蹄足式圓鼎,腹部作半球形,逐漸收斂成圜底。 這種鼎的形制 與 西 周 晚 期 的 毛 公 鼎[1]、 頌 鼎[2], 虢 國 墓 地M2011、M2012 出土的 銅 鼎[3]等 形 制相似或相 同 。 此外,銅鼎腹部所飾的重環(huán)紋、竊曲紋、垂鱗紋、鳳鳥紋以及波曲紋等,也是西周晚期流行的紋飾。以上現(xiàn)象表明,虢仲墓所出銅鼎的鑄造年代應在西周晚期,即厲王時期。
史料關(guān)于虢仲的記載紛繁,《左傳》 僖公五年載:“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為文王卿士,勛在王室,藏于盟府。 ”杜預注:“虢仲、虢叔,王季之子,文王之母弟也。 ”孔穎達《疏》引賈:“虢仲封東虢,制是也。 虢叔封西虢,虢公是也。 ”馬融曰:“虢叔,同母弟。虢仲,異母弟?!薄秶Z·晉語四》載:“文王在母不優(yōu),在傅弗動,處師弗煩,事王不怒,孝友二虢。 ”韋昭注:“善兄弟為友。 二虢,文王弟虢仲、虢叔也。 ”
《左傳》僖公五年孔穎達《疏》引馬融曰:“虢仲封下陽,虢叔封上陽。 ”《左傳》僖公二年:“虞師、晉師滅下陽。 ”杜預注:“下陽,虢邑也。 在河東大陽縣。 ”楊伯峻注:“據(jù)《元和郡縣圖志》,在當時陜州平陸縣二十里。今平陸縣治已西南移,則當今治東北三十五里。 ”這里說北虢是文王弟虢仲的封國,在今山西平陸縣東北三十五里。 郭沫若先生認為:“北虢乃東 虢 的 分支 ,即 虢 仲 之 后 ,而 非 虢叔 之 后 。 ”[4]然 而《左傳》僖公五年孔穎達《疏》引賈、馬之說后駁之曰:“上陽、下陽,同時虢之邑,不得分封二人也。 若二虢共處,鄭復安得虢國而滅之。雖賈之說無明證,各以其臆斷,不可審知。 ”文王弟“虢仲封滎陽,虢叔封雍”不但有大量文獻可查,而且還有出土文物可證。
虢仲墓出土的“遣冊”中,還有宣王朝顯赫大臣南仲的名字。 《詩·雅·常武》載:“王命卿士,南仲大祖?!边@是宣王在祖廟里冊命南仲為卿士。《出車》也說:“王命南仲,往城于方,出車彭彭,央央。 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儼猶于襄。 ”可見,南仲是宣王朝的執(zhí)政大臣,也是征伐儼猶的著名將領(lǐng)。 《漢書·古今人表》把南仲也列在宣王時。
虢國墓地出土的兩件帶銘文的季嬴銅鬲為研究 提 供了 線索[3],其銘 文 :“ 虢 中 ( 仲 )之 嗣 或 ( 國 )子碩父作季嬴羞鬲,其邁(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享。 ”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這里的虢仲應是周厲王時期的權(quán)臣,史稱虢公長父或虢厲公。按兄弟排行論,如果將虢仲推定為虢宣公之兄,那么他的活動時間宜在厲王后期,而與虢石父事幽王的時間相差太遠,前后難以銜接,并勢必導致虢文公與虢石父是兄弟相承的可能,這是周代繼統(tǒng)法所不提倡的。 所以,筆者認為季嬴鬲銘文中的虢仲應是虢宣公之子、虢文公之兄、虢石父之父,即史書記載的虢公長父,又稱為虢厲公,其主要活動時間應略早于虢文公,約在厲王后期至共和時期。
虢公長父即虢仲,周厲王當時對他特別器重?!秴问洗呵铩ぎ斎酒?記載:“周厲王染于虢公長父,榮夷終。 ”《墨子·所染篇》說:“厲王染于厲公長父、榮夷終。 ”周厲王對虢公長父的特別鐘愛,使得他在王室中的政治地位異常顯赫。
虢仲在厲王時期備受重視,經(jīng)常替周厲王東征西討。 《后漢書·東夷傳》載:“厲王無道,淮夷人寇,王命虢仲征之,不克。宣王復命召公伐之?!苯癖尽吨駮o年》也說:“(厲王)三年,淮夷侵洛,王命虢公長父征之,不克。 ”著錄于《貞松堂集古遺文》的虢仲盨銘文載:“虢中(仲)以(與)王南征,伐南淮尸(夷),才(在)成周,乍(作)旅盔。 茲盨友(有)十又二。 ”郭沫若先生認為,虢仲盨銘文所記為虢仲征東夷出征之前的事情。 雖然虢公長父征伐淮夷無功而還,但卻表明虢公長父在西周王室軍事活動中的重要地位,位于洛陽的成周是其在東方活動時經(jīng)常出入的地方。
虢仲墓共出土銅鼎 29件, 在已知出土的周代墓葬中,只有山西太原金勝村趙簡子墓出土的用鼎數(shù)量可與之媲美。 據(jù)考古報告,太原金勝村趙簡子墓出土鼎數(shù)量為 27 件。[5]然有關(guān)學 者 認 為,太 原 金勝村趙簡子墓使用 “七 鼎 之 禮 ”是合乎禮制 的 。[6]在29 件鼎中刻有“虢仲”銘文的鼎有 12 件,這與西周時期的用鼎制度是不相符合的。 《周禮·典命》載:“上公九命為伯,其國家公室,車旗衣服,禮儀皆以九為節(jié)。 ”《公羊傳》桓公二年何休注:“禮祭,天子
九鼎,諸侯七,大夫五,元十三也。 ”
虢國墓地發(fā)掘的 M2001 號墓共出土銅鼎 10件,其中 7 件 虢季列鼎和 3 件重環(huán)紋鼎。[3]俞偉 超先生認為 M2001 號墓為“七鼎墓”,按當時的用鼎制度,十鼎不能成組。 10 件銅鼎的原有組合應該配以蓋鼎的原有組合,應該以配成七、三兩組最為合理。即太牢七鼎配簋六,蓋鼎三配簋二。 所以,如果從鼎、簋相配的制度分析,俞偉超先生認為此墓宜定為“七 鼎墓”。[7]蔡 運章先生卻另 有 看法:據(jù)該墓 的發(fā)掘者姜濤先生所說,3 件較小的鼎“其出土位置與 7件鼎中的 6件同出于一側(cè),另 1件則同車馬雜器等出于墓主人的腳下。更何況該墓出土的 8件銅簋、8件銅鬲和 8枚甬鐘也都是各自放為一組,沒有一種呈現(xiàn)“六、二兩組”的組合,完全是“九鼎、八簋、八鬲” 的最高配置。 因此,M2001 號墓是一座 “九鼎墓”,這位“虢季”的 地位當屬虢國 之君。[8]
虢仲墓出土的 12 件“虢仲”銅鼎,按俞偉超先生的觀點,十二鼎不能成組,那就產(chǎn)生十二鼎可分為“九、三兩組”或“七、五兩組”的困擾。 查閱相關(guān)用鼎的記述,《左傳》桓公二年曰:“武王克商,遷九鼎于雒?!笔茄晕髦軙r天子用九鼎。然《儀禮》成書于戰(zhàn)國時期,反映的內(nèi)容有東周時期的狀況。 其時用鼎制度已演變?yōu)椋褐T侯用太牢九鼎,卿、上大夫用太牢七鼎,下大夫少牢五鼎,士用牲三鼎或特一鼎。 由此,筆者認為上村嶺虢國墓地虢仲墓使用的是九鼎之禮。
總體看來,虢仲即虢公長父或虢厲公在周王室地位崇高,他不僅參與并協(xié)助周厲王進行對臣子的賞賜,而且?guī)ьI(lǐng)軍隊隨周厲王南征北戰(zhàn)、東征西討,挽救了周王朝的覆滅。虢仲政治地位尊崇,并且擁有強大的軍事領(lǐng)導權(quán),因此,在虢仲的墓中陪葬 29件銅鼎就不難理解了。
[1]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8.
[2]陜西省考古研究所,陜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陜西省博物館.陜西 出土 商周 青銅器 (一 )[M].北 京:文物 出版 社 ,1979.
[3]河南省文物 考古研究所,三門峽市文物工作隊.三門峽虢國 墓(一)[M].北京 :文 物出 版社,1999.
[4]郭沫若.三門 峽出 土文 物二三 事[J].文 物,1959(9).
[5]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太原晉國趙卿 墓[M].北京 :文物出 版社 ,1996.
[6]白國紅.太原 金勝 村趙 簡子墓 所見 春秋晚 期禮 制變革[J].中國歷史文物,2006(3).
[7]俞 偉 超.上 村 領(lǐng) 虢 國 墓 地 新 發(fā) 現(xiàn) 所 揭 示 的 幾 個 問 題 [N].中國文物報,1991-02-03.
[8]蔡運章.虢文 公墓 考[J].中 原文物 ,1994(3).
(責任編輯 卞建寧)
Study on GuoZhong Bronze Dings and its Related Problems
ZHOU Man CHANG Jun
(Sanmenxia museum,Sanmenxia 472000,China)
Sanmenxia sphere of museum GuoZhong tomb unearthed 29 bronze ding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 ofthe objects and the grain can be divided into six kinds of seven type, among them the former for practical, after five for funerary wares. Through the study of its shape, inscriptions, determine its casting s should be in the late western zhou dynasty, at that time with the tripod with two handles system research has important research significance and value.
GuoZhong bronze ding; Shape of the inscriptions; Late western zhou dynasty; system of use ding
K876.41
:A
:1671-9123(2014)04-0019-04
2014-10-17
周曼(1974-),女,河南固始人,三門峽市博物館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