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
行為由于屬于過程范疇,幾乎難以瞬時固定下來形成化石,因此古生物學家?guī)缀鹾茈y了解遠古生物的行為特征。但事情總不是絕對的,俗話說雁過留聲,發(fā)生過的事情總會留下諸多蛛絲馬跡,為科學家研究遠古生物的行為提供線索。這不,近期就有科學家發(fā)布了一項研究表明,可以利用遠古熊的陰莖化石揭曉滅絕熊物種的生活和交配方式。
北極印度熊(Indarctos arctoides)是一種體型與現(xiàn)代棕熊接近,曾在1000萬-450萬年前生活于現(xiàn)今法國、西班牙和土耳其境內(nèi)的古老熊類。像多數(shù)熊和哺乳動物一樣,這種遠古熊長有陰莖骨,陰莖骨在化石記錄中非常罕見,因為僅存在于雄性個體,并且其長度容易與肋骨混淆。近期,西班牙馬德里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在一個包含許多遠古哺乳動物的考古遺址發(fā)現(xiàn)了5個陰莖骨化石,當他將陰莖骨化石和現(xiàn)今所有熊類動骨的陰莖骨進行3D掃描對比分析,吃驚地發(fā)現(xiàn)北極印度熊具有迄今最長的熊類陰莖骨,平均長度為23.3厘米,相比之下,北極熊陰莖骨平均長度為16.8厘米。據(jù)此,研究者猜測,超長的陰莖骨意味著北極印度熊比其他哺乳動物擁有較長的性交配時間,并且很難遇到交配對象,這是因為較長的陰莖骨有助于它們陰莖變得更硬,在交配時使雌性保持子宮張開。較長的陰莖骨還能提高繁殖活力,可以更好地將精液輸?shù)酱菩陨诚到y(tǒng),意味著較長的陰莖骨將生育更多的后代。(PLoS ONE 8(9):e73711)
人們通常會同情他人,但有時也會因別人的不幸而感到高興,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幸災樂禍。人為何會有幸災樂禍的心理呢,一個可能的解釋是出于嫉妒。為了探究這一心理狀態(tài)的真正根源,研究者綜合分析了對于陳規(guī)、嫉妒、幸災樂禍和傷害之間的關系的研究。研究者將被測試者與一臺可以檢測肌動電流的機器相連,機器可以捕捉到他們微笑或者得到快感時的電流活動。通過向被測試者展示不同類的照片,這些照片蘊含著研究者設想的象征關系:用老者象征同情,用學生表示驕傲,用吸毒者對應厭惡,用富有人士炫富的鏡頭對應嫉妒。這些照片隨后與不同場景加以配對,如一個樂觀的事件(抽中五塊錢的獎金)、一個消極的事件(被駛過泥潭的的士濺濕了衣服)、一個普通事件(上洗手間)。當參與者被詢問對于每組配對的感受時,他們的本能反應正處于機器的監(jiān)測之下。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可以發(fā)現(xiàn)人們可以從他人的不幸中獲得快感,盡管他們不會主動報告。進一步的實驗發(fā)現(xiàn),參與者更容易對他們所妒忌的人產(chǎn)生電流震動。研究結(jié)果表明,人們對他人的不幸幸災樂禍,其實是一種正常的心理反應,不用過分擔心會被看作是殘忍和不道德的行為。幸災樂禍是人們情感的一個重要部分,并不總是病態(tài)的,這種情感更多地會在成功人士身上出現(xiàn)。(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2013,1299:52-59)
埋葬蟲又叫錘角甲蟲,體型外觀變化大,平均體長約為1.2厘米。身體扁平而柔軟,適合于在動物的尸體下面爬行。絕大部分埋葬蟲以動物腐爛尸體為食,把它們轉(zhuǎn)化成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更容易進行循環(huán)的物質(zhì),像是自然界里的清道夫,起著凈化自然環(huán)境的作用。埋葬蟲會將卵產(chǎn)在老鼠或鳥類的尸體等類似東西中,當幼蟲孵化出來后,四處爬行的父母會將消化的腐肉反哺入后代饑餓的口中。幼蟲則通過用肢體戳父母的口器,以乞求得到更多的嘔吐物。通過深入研究發(fā)現(xiàn),這種乞求行為伴隨著一個重大的風險:嗜食同類。當糾纏使母蟲厭煩時,它們很可能會吃掉幼蟲。這就意味著除非真的餓了,否則幼蟲可能不會乞求食物。(Behavioral Ecology 2013,24:1185-1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