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生的探究能力和習慣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在被動學習中被訓練出來的,而是在長期的綜合性學習中逐步形成的。”那么,如何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呢?
一.語文綜合性學習的一般過程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一個實踐的過程,它強調(diào)學生的親身參與和實踐體驗。實踐既是改變語文學習方法的必然要求,也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基本途徑。它的開放性和探究性也決定了語文綜合性學習要在活動中學會溝通與交流合作,這樣才能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其過程一般要經(jīng)歷三個階段:準備階段、體驗階段、表達交流階段。
1、準備階段。這一階段的主體主要是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教師要做好準備,如開設講座、組織參觀等,目的是為綜合性學習做些背景式的鋪墊工作,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誘發(fā)學生的研究動機,引領學生逐步進入學習情境;同時,學生也要做好準備,這種準備更重要的是一種意識性的準備。
2、體驗階段。這一階段是綜合性學習的重要階段,其目的是教師引導學生自主設計、創(chuàng)新實踐。可分四步走:一是要決定“干什么”;二是要決定“怎么干”;三是具體實施,就是具體地開展語文活動或就已經(jīng)確定的主題開展研究;四是進行總結,包括結果的處理、成果的自我評估、報告的撰寫等等。
3、表達交流階段。這一階段是綜合性學習的一個不可分割的環(huán)節(jié)。同學之間交流的,也許是活動成果的喜悅,也許是可見可感的研究成果,也許是失敗的經(jīng)驗和對整個過程的反思。像在進行“好讀書,讀好書”的綜合性學習的準備階段、體驗階段后,我讓同學們在班上進行展示交流。無論交流什么,都是一種分享,都是一種碰撞。在交流與研討中,學生學會了理解和寬容,學會了客觀地分析和辨證地思考。
二.語文綜合性學習過程中必須處理好三個關系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一個由淺入深、符合學生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的過程,自始自終是一個體驗的過程,是一個互相合作、學習交流的綜合性實踐活動。反映在具體的語文綜合性學習過程中必須要處理好三個關系:注重字詞句篇基本知識的學習和聽說讀寫基本技能訓練的關系,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的關系,語文和學生生活、社會實踐的關系,以促進學生在綜合性學習過程中口、耳、手、腦并用,實現(xiàn)知行統(tǒng)一。
1、知識與能力的關系。過去語文教學偏重知識傳授,把語文教材分解成若干個知識點,并形成自認為很嚴密的知識體系。這種做法,導致語法術語、文學概念、文章作法等充塞課堂。作文教學則大講“開頭幾法”“過渡技法”“結尾技法”等所謂布局謀篇的知識,使語文教學耗時多而成效少。對于語文知識的教學來說,一要有序,二要有度,三要明確語文教學的終極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而是為了培養(yǎng)能力、發(fā)展智力、健全人格。
2、情感與態(tài)度的關系。在以往的語文教學中,學生對課程的情感和態(tài)度往往被排除在教學關注之外,既無針對性地培養(yǎng),又無科學性地檢測,更無時效性的成果。態(tài)度是內(nèi)在的心理需求,是學生對語文學習產(chǎn)生了興趣、有了積極的情緒體驗之后自然形成的,而非單純的外在表現(xiàn)。在語文教學中,情感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因為語言文字除了達意還有傳情的功能。語文教材大多是文質(zhì)兼美的選文,課文里既有鮮明生動的形象,又凝聚著強烈的情感,滲透著深刻的理性。語文綜合性學習更應該重視學生態(tài)度、情感的培養(yǎng),要引導學生從認知入手,借助形象,引發(fā)情感,在感情的陶冶中,展開想象,啟動思維,從中感受、體會、感悟、理解并獲得一定的語文能力。
3、過程和方法的關系。在教學中,雖然教學過程是統(tǒng)一的,教學步驟是一致的,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表現(xiàn)是千差萬別的。教師不宜以自己的思想去束縛或代替學生的思想,以自己的思維模式去規(guī)范和限制學生的思維活動,不要過早地去追求統(tǒng)一的認識、統(tǒng)一的結論,應允許不同的認識和認識的不同水平的同時存在。因為任何認識都離不開個體的知識和經(jīng)驗,離不開個體的思維方法和習慣,離不開個體的心理能力。所以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樣的”“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
在學生學習語文的實踐活動中,上述三個方面常常是相鋪相承的、相互滲透的。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以知識為基礎,以方法為中介,逐步獲得正確理解和運用語文的能力,并產(chǎn)生情感、激發(fā)想象、啟動思維,形成一定的學習態(tài)度,所有這一切都體現(xiàn)在教學過程之中。
王有祥,教師,現(xiàn)居甘肅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