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先平LENG Xianping
華中科技大學,武漢430074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430074 Wuhan)
論高校藝術設計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傳播
——以華中科技大學為例
冷先平LENG Xianping
華中科技大學,武漢430074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430074 Wuhan)
人文精神是中國高校藝術設計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藝術設計人才培養(yǎng)的基石,也是藝術設計學科建設的學術根本。對中國目前高校藝術設計教育人文精神教育的現(xiàn)狀及成因分析表明,通過改變藝術設計教育的辦學理念,建立健全的藝術設計人才培養(yǎng)機制,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的自覺等途徑,能夠極好地實現(xiàn)藝術設計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的傳播,順利落實藝術設計人才培養(yǎng)的既定目標。
藝術設計;人文精神;人才培養(yǎng)
1998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校專業(yè)學科目錄中,將中國高等教育界延續(xù)使用近半個世紀的“工藝美術”專業(yè)改稱為“藝術設計”。伴隨著1999年高等教育招生規(guī)模擴大的浪潮,中國高校藝術設計學科不斷細分,眾多方向的子學科如游戲美術專業(yè)、影視動畫專業(yè)等應運而生,而且規(guī)模前所未有。
“藝術設計”作為一門多學科交叉、實用性的綜合型學科,具體表現(xiàn)為科學與藝術的融合,其價值內涵是按照文化藝術與科學技術相結合的規(guī)律,一方面將藝術設計與物質生產、科學技術緊密結合;另一方面反映出它與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間意識形態(tài)的緊密關聯(lián) ,并為人們提供物質和精神產品,滿足其對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雙重需要。高校“藝術設計”教育應該體現(xiàn)科學技術與人文精神的完美結合,實現(xiàn)“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識和認識的堆積”[1],達到“人的靈魂的教育”的教育目標。調查發(fā)現(xiàn),當下中國藝術設計教育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專業(yè)技術教育與人文精神教育分離的現(xiàn)象,也就是說只注重工具理性和實用主義教學,不注重人文素養(yǎng)和人文精神的培育,從而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學科的發(fā)展,更為重要的是減少了人才培養(yǎng)的力度。為此,本文特從人文精神傳播的視角,探討高校藝術設計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的辦法、途徑。
中國現(xiàn)代藝術設計教育的歷史可以回溯到1904年頒布的《奏定學堂章程》①。在百余年的發(fā)展歷程中,藝術設計教育經過了從西學東漸的啟蒙到現(xiàn)代藝術設計教育體系的逐漸完善與繁榮的過程。然而,這種繁榮難以掩飾高校藝術設計教育人文精神缺失的遺憾。具體而言,有以下幾個不足。
第一是高校藝術設計教育中人文根基的軟弱。
藝術設計教育人文精神的缺失源于對人文教育的忽視。中國早期藝術設計教育在西學東漸的大潮下,強調“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國家功利主義和技術主義理念,沿著“非人文化”的特殊路徑前行,相當程度上被西方藝術教育的理論和實踐所左右。新中國的高等教育重建是以前蘇聯(lián)模式為標準,形成“重文輕理”的教育格局和精英主義的教育體制,即藝術設計教育必須滿足新中國國家建設和政治意識形態(tài)的需要。也就是說,這種教育模式忽視了“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以人生的普遍性也就是人類精神為基礎,使個體的人的‘自然’、‘自在’達到人所具有的普遍性,這就是人類教化的一般本質?!盵2]無視教育對人的自然天性的自有發(fā)展,這就導致了受教育者在思想上獲得統(tǒng)一的格式化和整體意識高度的一致性,丟棄了“人的靈魂的教育”的本質。
“文革”之后,1980年至1998年近20年間,中國的高等教育實施的依然是精英教育方針,“應試教育”的選拔機制波及教育教學的各個方面,中小學的升學率導致基礎教育在學生智力教育、能力水平、學科知識的系統(tǒng)性、理論性間的高度競爭,忽視了作為人文知識諸如情感、社會倫理、個人意志、興趣愛好等素質的培養(yǎng)。該時期流行的“學好數(shù)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號將學校教育中人文內涵的缺失反映得淋淋盡致。作為“應試教育”終端的高等教育,依然將科技、理性擺放在首要的位置和急功近利的目標,而忽視了社會理想、人文素質的教育即人文關懷。就整體而言,人文教育的衰微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于是藝術設計教育就長期脫離不了這一模式。
第二是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理念模糊,缺乏自有的特色。
藝術設計作為一門學科,在其發(fā)展進程中始終具備著設計與藝術緊密結合的特征。如何厘清藝術與設計二者間的關系,在中國還有漫長的路要走。作為“藝術設計”前身的“工藝美術”,在20世紀20年代產生之初就沒有在業(yè)界形成過統(tǒng)一的認知和應用的范式。1912年12月,蔡元培在《文化運動不要忘了美育》中曾使用過“美術工藝學?!币詤^(qū)別“美術學?!焙汀耙魳穼W?!?,在次年發(fā)表的《美術的起源》一文中則改用了“工藝美術”[3]。這個名詞組合看似只將“美術”和“工藝”調換了位置,而在深層次上卻反映了“工藝美術”應用范式難以統(tǒng)一的困難。無獨有偶,1998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校本科專業(yè)目錄將該門學科易名為“藝術設計學”。同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頒布的研究生專業(yè)目錄則定名為“設計藝術學”。學科及學術名詞的歧義存在于國家的專業(yè)目錄中,無疑影響了高校藝術設計教育教學理念的明確。
在辦學模式上,歷經30年的發(fā)展,時至2010年中國設計類院校已達1 448所,但從教育模式、教學形乃至內容來看,這30年沿用、借鑒和參考的就是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以及較早引進西方藝術設計教育模式的無錫輕工業(yè)學院,尤其是那些倉促上馬的高校,更是盲目模仿,鮮有自己的辦學特色。再者,藝術設計教學中,重藝術設計實踐、輕藝術設計理論和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這些因素都阻礙了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科學的發(fā)展。
第三是大學擴招造就了藝術設計人文教育環(huán)境的惡化。
伴隨著擴招,高校藝術設計教育呈現(xiàn)著繁榮景象。1998年本科專業(yè)目錄調整時,全國有298個本科院校設置有藝術類專業(yè)學科點(包括工科的工業(yè)設計、服裝設計以及工程、文科的廣告學等);到2010年,院校已達1 448所、6 593個專業(yè)、40.7761萬名學生。如果以本科四年的學制進行計算,這幾年全國藝術設計類專業(yè)的在學人數(shù)已經超過了130萬②。龐大的辦學規(guī)模使藝術設計教育承受著嚴峻的考驗。
大學擴招為國家?guī)砹司薮蟮睦?,但藝術設計教育在“精英式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轉型過程中卻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
一是生源人文素質的下降。高考招生改革30多年來,藝術專業(yè)學生的文化成績不僅沒有逐年提高,反而一直在低分段上徘徊,這與居高不下的文理科考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藝術設計專業(yè)需要特殊才能和具有天賦的人,而現(xiàn)實是高校不得不降低門檻招收缺乏藝術天賦、甚至是對藝術根本不感興趣、只是為了尋找升學捷徑的機會主義者。
二是近些年來,藝術設計學科發(fā)展速度過快,引發(fā)了對藝術設計學科建設缺乏科學的認識和嚴慎的規(guī)劃,從而導致了藝術設計教育的品質要求與量化標準之間嚴重的沖突,在其學科建設中出現(xiàn)了大量的中專升格為本科,本科學校擁有碩士點博士點,大量招收碩士生和博士生的情況,結果是藝術設計的學科結構與辦學規(guī)模的失控,從而動搖了藝術設計學科“執(zhí)于學術之真、深于人文之善、精于創(chuàng)造之美”的教學根本[4]。
三是藝術設計教育資源的嚴重匱乏。由于低投入和高“產出”(學費)的誘惑,很多高校在不具備藝術設計辦學的條件下,以完善學科建設為名,倉促上馬,致使藝術設計教育資源的更加匱乏。這種惡性循環(huán),也是不少高校在藝術設計教育中人文精神與技術傳播雙向缺失的直接原因。
上述現(xiàn)象均有悖于藝術設計教育的本質,其危害不僅阻礙了高校藝術設計人文教育水平的提高,并且嚴重影響了藝術設計教育的健康發(fā)展。
雅斯貝爾斯認為,所謂教育,不過是人對人的主體之間的靈與肉的交流活動(尤其是老一輩對年輕一代),包括知識內容的傳授、生命內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guī)范,并通過文化傳遞功能,將文化遺產傳授給年輕一代,讓他們自由地生成,并啟迪其自由的天性。因此教育的原則,是通過現(xiàn)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導向人的靈魂覺醒之本源以及根基,而不是導向由原初派生出來的東西和平庸的知識(作為教育基礎的能力、語言、記憶內容除外)。這個原則是要“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自由人’為目的”的[5]。
中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自由人’為目的”的大學教育,將人文素質教育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并逐步成為社會的共識。1995年,“高等學校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試點院?!敝坏娜A中科技大學(原華中理工大學),開始全面推進人文素質教育。時任校長的楊叔子就中國高等教育存在的弊病歸納成了“五精五荒”(即“精于科學,荒于人學;精于電腦,荒于人腦;精于網(wǎng)情,荒于人情;精于商品,荒于人品;精于權力,荒于道力”)和“五重五輕”(即“重理工,輕人文;重專業(yè),輕基礎;重書本,輕實踐;重共性,輕個性;重功利,輕素質”)[6]。指出,“五荒”的根本在于“荒于人學”、“荒于人文”;“五輕”的根源在于“輕素質,主要是人文素質”,因而強調“現(xiàn)代大學應高度重視的第一件事是對學生的人文教育?!盵7]人文教育本質上體現(xiàn)了以培養(yǎng)人為目的的教育原則的根本要求,充分揭示了大學教育與人文精神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這個原則對藝術設計教育也同樣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第一,人文精神的實質是對人的價值的肯定。人文精神“一般說來,應當是整個人類文化所體現(xiàn)的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說是整個人類文化生活的內在靈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價值理想為核心,以人的全面發(fā)展、自由、解放和幸福為終極目的。”[8]在以人的發(fā)展為終極目標的這個問題上,人文精神體現(xiàn)了與藝術設計教育目的的高度一致性。人作為具有精神生活的生命,而求知求真的理性是其精神生活的本能需要。教育的發(fā)展和人的完善成為衡量文明的重要尺度。因此,藝術設計教育離不開人文精神的養(yǎng)育。
第二,藝術設計的本質特征表現(xiàn)為科學與藝術的融合。客觀地說,科學和藝術是人類文明的兩支并蒂蓮,它們血脈相連。科學技術作為一種資源,通過藝術設計這個載體可以得到物化,并且成為科技商品化的形式。一旦物化的科學技術被社會接納,被社會消費,就會變成巨大的社會財富;另一方面,科學技術發(fā)展的水平直接決定著藝術設計的方式?,F(xiàn)代藝術設計的發(fā)展趨勢表明,由科學技術所帶來的藝術設計的革命不只在于設計材料的更新,而且科學技術的重大發(fā)現(xiàn)都會對藝術設計所涉及的造型、裝飾等產生直接的影響。也就是說,現(xiàn)代藝術設計中設計材料的增多及革新利用,設計審美觀念的改變和裝飾手法、裝飾技巧的日益成熟等,都是科學技術進步和發(fā)展的直接結果。總的說來,為促進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發(fā)展,科學和藝術各自發(fā)揮著優(yōu)勢和進行著優(yōu)勢互補,由此形成了藝術設計的集成性和跨學科的最為本質的特征。
科學作為以人類求真為目的的行為,在歷經“唯科學主義”、“工具理性”將人“物化”的慘痛教訓之后,不再被視為手段而被當作人類對“真、善、美”價值追求的載體。在教育方面,這就是人們所倡導的科技人文。20世紀30年代,薩頓就曾批判了科學教育只注重功利意識與“技術業(yè)務”卻缺少真正教育的傾向,呼吁科學及教育“人性化”和“贊美科學所含有的人性意義”。其后,貝爾納首次提出了科學教育人文化的命題,強調必須打破科學與人文學科的截然區(qū)別甚至互相對立的傳統(tǒng),代之以科學的人文主義。
藝術作為文化現(xiàn)象,多是為了滿足主觀與情感的需求,也是日常生活娛樂的特殊方式。其根本在于不斷創(chuàng)造新興之美,借此宣泄內心的欲望與情緒,這是一種濃縮化和夸張化了的生活。藝術是衡量人類文明的重要尺度,而不是人類生活無傷大雅的點綴,更不是對科學的補充。藝術涉及的領域是人的內心世界,是社會化的人們之間生產精神產品的行為,同科學一樣,是作為一種認識形式以滿足人精神生活本能的需要的。美國心理學家阿恩海姆認為,“任何思維,尤其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都是通過意象進行的,這種意象又是通過知覺選擇后而生成的?!盵9]這里所說的“意象”不是對客觀事物簡單地“忠實、完整和逼真的復制”,而是視覺思維對其認知對象的性質和關系進行積極主動地把握而生成的。藝術欣賞和創(chuàng)造行為就是這樣一種知覺思維活動,通過心靈獲得對事物本質的認識和解釋,喚醒人類本能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在此意義上言,藝術設計教育能有效促進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養(yǎng)成。
第三,人文精神推動高校藝術設計學科的發(fā)展。人文精神最根本的問題是以人的全面發(fā)展為目的。高校作為人才培養(yǎng)的場所,培養(yǎng)不僅僅限于專業(yè)知識,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即高尚的思想情操、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較高的文化素養(yǎng)。目前,高校藝術設計教育呈現(xiàn)著學科界限淡化、模糊,不同學科相互滲透和交叉的高度綜合化的發(fā)展趨勢,尤其是藝術設計學科的獨立,對人的全面發(fā)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建構科學、規(guī)范的高校藝術設計學科體系,將有益于適應社會發(fā)展需求的全能型人才的培養(yǎng)。
從藝術設計教育與人文精神的關系也不難看出,人文精神作為天然紐帶,將科學與藝術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F(xiàn)代人文精神作為一種自由的人文精神,擯棄了封建時代對個人價值的漠視,把人看作世間最高的價值而給予了尊重。在這個意義上言,具有良好人文精神與素質的人才能在科學探索、藝術設計實踐的過程中以人為本,勇于創(chuàng)新、積極進取、堅忍不拔地追求真理。因此,藝術設計教育與人文精神教育之間并非涇渭分明、界線明確,任何割裂二者關系的觀點、行為都不利于藝術設計教育,也不利于人才的培養(yǎng)。
當前,華中科技大學藝術學的專業(yè)結構朝著多層次、多領域的方向發(fā)展。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等教學單位都設置有與藝術學相關聯(lián)的專業(yè),課程內容涉及藝術學理論、音樂與舞蹈學、戲曲與影視學、美術學和設計學,幾乎包括藝術學科門所有的一級學科;招生范圍涵蓋本科、碩士研究生及以建筑學、新聞傳播學為主體學科向藝術學學科擴展、交叉的博士研究生等層次。其中,藝術設計教育波及的層次和范圍最廣泛、最復雜。面對專業(yè)不同、心理特征不同、知識結構存在著差別和學生認知能力不同的現(xiàn)狀,如何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這個目標,華中科技大學的藝術教育者做出了積極地努力和認真地探索。
1.聯(lián)系實際,把握藝術設計教育中人文素質教育的科學內涵,培育藝術設計專業(yè)學生高品質的人文精神
基于專業(yè)特殊性要求,華中科技大學藝術設計專業(yè)的學生普遍具有以下的個性特點。
第一,藝術設計專業(yè)的學生在長期的藝術熏陶中,形象思維、觀察能力及想象能力等方面表現(xiàn)出了優(yōu)于其它專業(yè)的學生的特性,其感性的藝術思維特點使得他們更多地傾向于自然事物的審美判斷而不重視價值判斷,因此這就在客觀上形成了該專業(yè)的學生“重技藝、輕人文”的偏向,導致了他們基礎理論知識的缺乏、人文素養(yǎng)水平的低下以及思想境界相對的狹隘,從而直接影響了他們對作為“全面發(fā)展的人”這個問題的準確看法。
第二,個性張揚的特點使得他們在現(xiàn)實的生活、學習之中比其它專業(yè)的學生更富有細膩和豐富的情感,加之藝術設計專業(yè)對個性特點的特別需要,導致學生盲目追求自我和行為的自由,而不能將人文精神中對真、善、美等崇高理想的追求作為核心的目標。
第三,該專業(yè)的學生在入學之前就存在著文化科目學習上的先天不足。以湖北省2012年招生錄取分數(shù)線為例:第一批本科院校文科錄取的最低控制線是561分,而藝術類僅為335分,比前者低226分,只占前者的59.71%。華中科技大學近五年來藝術類本科招生和普通生招生錄取分數(shù)線的統(tǒng)計情況對比,更能說明問題(見表1)。
表1 華中科技大學近五年來藝術類本科招生和普通生招生錄取分數(shù)線對比
上述統(tǒng)計表明,學習過程中,由于藝術設計專業(yè)學生從小就對藝術有著特別的愛好和廣泛的興趣,加之藝術類高考招生模式只注重專業(yè)要求,降低文化課錄取分數(shù)所帶來的大學時代重專業(yè)、輕文化、輕理論的普遍問題,較普通大學生而言,其文化科目素養(yǎng)不高、人文知識缺乏,底蘊明顯不足。
針對藝術設計學專業(yè)學生的特點,華中科技大學的藝術教育工作者在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過程中給予了充分地考慮,正確把握了人文素質教育所要關注的知識、能力和精神境界三個層面,即藝術設計教育的三個基本內涵。在知識層面上,做到人文與藝術設計并重,通過人文精神的培育,達到學生在藝術設計時能夠將人文精神貫徹到“以人為本”的設計理論之中,成為藝術設計行為自覺的動力;在能力層面上,“強調感性與理性能力、動腦與動手能力、批判與建構能力、服務與創(chuàng)新能力等的統(tǒng)一”[10];在精神境界層面上,不僅注重藝術設計專業(yè)學生的精神境界提升的外部環(huán)境和條件,還要“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覺悟和規(guī)范自我行為的意識,使其精神境界朝著“由自然而功利而道德而天地”的正能量遞進提升。促進藝術設計專業(yè)學生全面發(fā)展教育思路的轉變,采取教育引導等系列科學而行之有效的方法,實現(xiàn)人文素質教育培養(yǎng)的目標。
2.在藝術設計教育的進程中發(fā)揚學校人文素質教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強調人文精神對于藝術類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作用
華中科技大學是全國最先開展人文素質教育的高等學校之一,早在1994年,時任華中理工大學校長的楊叔子院士和一批有識之士,針對我國高等教育中重理輕文、重專業(yè)輕基礎、重知識輕道德等問題而施行了素質教育,旨在解決上述問題帶來的學生知識結構和能力培養(yǎng)方面所存在的不足。為此,學校將人文素質教育與科技教育相融合作為辦學的指導思想,成立了相關職能部門參加的、以校長為組長的人文素質教育領導小組,建立了中國高校第一個文化素質教育基地,每年投入大量的經費而用于其中的建設。至今,學校人文素質教育的探索與實踐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其所出版的《大學人文啟思錄》系列叢書,匯集了國內外近百名知名專家、學者從不同視角展開的精彩演講,被譽為“重塑中國大學人文精神的力作”。
目前,華中科技大學的人文素質教育探索和實踐已經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三個層次”和“六個方面”所組成的人文素質教育體系③。這“三個層次”分別為:第一課堂(主課堂)、第二課堂(課外科技文化活動)和社會大課堂(社會實踐活動);“六個方面”是:建立并實施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實行人文學科輔修專業(yè)制和雙學位制;開設人文選修課和舉行中國語文水平達標考試;舉辦人文社會科學系列講座;開展多種形式的校園科技、文化活動,廣泛開展讀書活動和社團活動,在此基礎上形成講座、交流、讀書一體化的“人文工程”;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并將其納入教學體系。這些特色鮮明的人文素質教育活動為人文精神在藝術設計教育中順利實施提供了許多成功的經驗和科學的依據(jù)。
具體到藝術設計學專業(yè),主要體現(xiàn)在將第一課堂作為人文教育實踐的主陣地,通過教學改革,調整以多個專業(yè)課程為主干課程的課程群體系,將人文素質教育的內容納入課程群體系之中,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和作為全面發(fā)展的人的需求,將專業(yè)知識、設計技能和技巧等教學內容在主課堂上完成的同時,還能在專業(yè)設計課程中對學生實行潛移默化的人文素質教育;在第一課堂中,通過對學生的知識水平、價值觀、情感和意志及心理發(fā)展等多維度的教育、教學評價,從制度上關注教學評估的準確性、時效性和科學性,并及時反饋。從制度層面要求教師一方面注重自身人文素質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是要在教授的過程中結合專業(yè)實際,使人文精神的傳播落實在教學過程的始終。如在“環(huán)境設計”課程中,教師可以結合環(huán)境設計的功能形態(tài),強調設計師保護生態(tài)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yè)道德感等,以此促進專職教師教學的主導作用;對于學生,注重調節(jié)師生的互動交往活動,并將教師評價與學生自我評價結合起來,從而調動學生自我成長和自我發(fā)展的積極性。通過課堂學習,學到知識,學會正確處理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以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第二課堂是藝術設計專業(yè)學生自我發(fā)展、自我成才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藝術設計學專業(yè)的學生實施的人文學科輔修制和雙學位制,不僅拓寬了學生的專業(yè)視野和文化、科學水平,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課外科技文化活動和設計競賽——如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A+U協(xié)會”每年以不同的設計主題組織相關的設計大賽,將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作為宗旨,落實在整個的設計大賽之中;全國文科計算機大賽、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紅點設計大獎賽(Red dot design award)、《LANDSCAPE DESIGN FOR VILIA 》及鴻茂杯“亞洲的生活態(tài)度”等,均使學生人文素養(yǎng)及設計能力得到了鍛煉和提高。此外,綜合性大學的人文科學、校園文化等形成的集講座、交流、讀書于一體的“人文工程”項目,為藝術設計學生第二課堂中的人文素質水平提高提供了諸多有效的途徑、有益的經驗。
社會實踐活動(社會大課堂)是華中科技大學藝術設計專業(yè)辦學的特色,每門重要的專業(yè)課程都配備有具體的社會實踐作為輔助。如建筑美術實習活動將課堂技能、技巧訓練置于廣闊的社會之中。在社會大課堂,學生能夠走進社會、了解社會,熟悉社情民意,學習建筑設計、裝飾的知識、技能和規(guī)范。通過實習、實踐環(huán)節(jié),學生不僅可以在設計表現(xiàn)的技能、技巧方面得到鍛煉、提高,還可以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之中端正自我的社會認識,培養(yǎng)設計的創(chuàng)新精神。另外,工程考察、市場調查等社會實踐活動,都能夠不同程度地為學生提供親近人文精神的平臺。
2010年,在輔導員制基礎上,對藝術設計專業(yè)大學生實行班主任制,加強校(學校)家(家庭)聯(lián)系,是推行人文素質教育的又一新的舉措。一般來說,大學生進入大學之后與父母的關系疏遠了一些,然而,家庭、父母在大學生成長之中有著教師、學校無法替代的作用。因此,班主任制、校家聯(lián)系的溝通機制,使得教師、學校、父母、家庭與大學生的心靈靠得更近。學校將親情作為人文素質教育的切入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藝術設計教育貫徹人文精神,與時俱進,使人文素質教育落到了實處
華中科技大學藝術設計專業(yè)的籌辦始于20世紀80年代,1997年9月起正式招生,2003年獲批“設計藝術學”碩士點并于次年招生;2011年獲批“設計學”一級學科碩士點。2011年與土木學院共同申報景觀學博士點并獲得成功??傮w發(fā)展態(tài)勢是朝著多層次、多結構、學科交叉的方向發(fā)展。在近15年的藝術設計教育歷程中,藝術設計教育已經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依然存在著不足,尤其是在藝術設計類學生人文素質方面。
眾所周知,藝術設計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設計人才以服務于社會,因此人文素質教育不能脫離專業(yè)實踐而獨立存在,它是藝術設計專業(yè)教育的補充和拓展;人文素質教育只有在藝術設計實踐中發(fā)揮作用,才能凸顯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離開了藝術設計專業(yè)實踐的人文素質教育將會很難發(fā)揮作用。然而藝術設計大學生的文化素質、知識結構的局限性所帶來的培養(yǎng)問題是實現(xiàn)這個目標的瓶頸。針對這樣的問題,學校藝術設計教育工作者改變思想觀念,按照華中科技大學中長期發(fā)展戰(zhàn)略規(guī)劃(2011-2020)明確提出的由“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轉變的要求,與時俱進,將人文精神培養(yǎng)放在首位,充分考慮在人的全面發(fā)展的過程中人文精神在藝術類學生成才中的作用及地位。為此,進行了旨在“技藝”與“人文”并舉的藝術設計專業(yè)課程群體系的改革;新增“藝術設計傳播學”、“視覺印象”和“人居環(huán)境科學概論”等通識課課程;創(chuàng)建“基于工程技術的藝術設計人才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新實驗區(qū)”;通過“Auphust學生之家”網(wǎng)絡平臺,建立教師測評系統(tǒng),實時獲得學生對教師教學情況的反饋,以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同時,大力推行專業(yè)教師輪崗班主任制、導師工作室制、新進教師培訓和博士化工程等舉措。如此措施,健全了管理規(guī)章制度,改變了傳統(tǒng)教育教學模式,使藝術設計類大學生文化素養(yǎng)提升的工作落到了實處,使藝術設計教育實踐具有了更加豐富的人文內涵。
高校藝術設計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傳播必須依據(jù)人文精神傳播的目的和要求,以藝術設計的教學內容為特殊媒介而搭載人文精神的信息內容,把知識和技能的培養(yǎng)與人文精神的教育并重地落實到藝術設計教育的整個過程之中,實現(xiàn)對藝術設計人才的全面培養(yǎng)。華中科技大學藝術設計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教育探索與實踐成果印證了上述理念的正確,同時,其可行性則提供了解決藝術設計教育中人文精神傳播所存在的問題并準備了值得借鑒的辦法?;谶@種經驗范式,結合教育傳播學理論,將注重人文視界和科學視界的融合的有機結合,并強調人文價值觀在技術性分析與策略性分析之中的作用的學科傳統(tǒng)與學理精神,運用到高校藝術設計人文精神教育和傳播對策的探討中,可以獲得以下幾個方面的有用途徑。
1.營造人文精神的傳播氛圍
學校是教育的場所,“從人的價值角度看,教育的全部活動,就在于提高、擴展、增殖人的價值,在于讓受教育者認識到自己的價值。因此,教育的真諦在于教人做人,作一個有利于人民的人?!盵11]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有對應的辦法、措施。
第一是要求高校在藝術設計教育的辦學理念上下工夫。眾所周知,中國高等藝術設計教育源于中國的美術教育,自20世紀初以來的一個世紀,藝術設計教育歷經“圖案”——“工藝美術”——“藝術設計”幾個不同的發(fā)展階段。特別是擴招之后,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發(fā)展迅猛以至于達到了過度膨脹的程度,這便給原本并不健全、完善的藝術設計教育帶來了更多的困難與尷尬。高校是人才培養(yǎng)的特殊工廠,不完善、甚至有缺陷的教育體系無疑會影響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有鑒于此,完善人文素質教育的傳播途徑首先要求不斷充實藝術設計教育的辦學理念。在教學上,需要改變長期以來的重“道”輕“器”、重“藝”輕“技”的中國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的傳統(tǒng)觀點,“如果孤立地評估一門具體課程,收效頗大,但對整體結構而言卻失去了平衡,這樣就無法形成良性循環(huán)?!盵12]因此,不能盲目跟風冒進,依據(jù)高校實際,依據(jù)知識和技能培養(yǎng)與人文精神教育雙向并重的原則,科學地規(guī)劃藝術設計教育的學科發(fā)展,突出自身的辦學特色。
第二是根據(jù)藝術設計專業(yè)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當前高校藝術設計教育中具有“通識”性質的課程在理念以及課程設置上的缺陷,對其進行學理化的梳理與提升,使其學科框架科學化、系統(tǒng)化,并強化通識課程在藝術設計教育中的深度。“通識教育”針對的是“專業(yè)學科相對封閉的縱向邏輯體系。通識教育橫向的、開放的結構非但可以達成‘藝術人格’的形成,更可以促成‘自由人格’的誕生,而這本身就是藝術教育的最終目的?!雹?/p>
第三是校園文化建設。中國高校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已經有十多年的歷史了,在這個轉變的進程中,“有一點可以肯定,大眾文化部分地消解了社會的人文精神。正如法蘭克福學派所指出的,由于大眾文化的欲望化邏輯,造成了大量過度享樂的和精神快餐式的文化消費產品,導致了文化的低俗化傾向和非理性享受,最終導致了文化的娛樂消費物質的盲目擴張和文化理性精神的喪失,從而消解了文化所特有的批判意義,失去了社會批判的作用?!盵13]客觀地說,大眾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態(tài),以滿足普通民眾對于文化的需求為目的,而有存在的合理性。但如果大眾文化對校園文化的影響超過了應有的界限,出現(xiàn)了對社會人文精神消解的現(xiàn)象,校園文化的超越性、獨立性、創(chuàng)新性、高雅性就會受到極大的沖擊。因此,高校必須加強校園人文精神的建設,以保護人文精神教育傳播的這一方凈土。也就是說,高校在對學生進行知識化教育的同時,另一方面還必須保護人文精神濃郁的校園文化沃土,因為這有助于學生心靈的熏陶和在成長過程中的自我教育。
2.凸顯教師人文精神傳播的主導作用
教師是高校藝術設計教育中人文精神傳播的具體實施者,在這個傳播系統(tǒng)中,教師既是知識、技能的傳播者,又擔負著育人的重任。在這個傳播系統(tǒng)中教師起著主導性的作用,因此必須了解教育傳播大系統(tǒng)中的學生要素、教學內容要素、方法論要素和媒介要素等,并具備足夠的能力予以駕馭及靈活運用。人文精神貫穿于教師涉及的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并借助這些環(huán)節(jié)得以傳播,而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質。隨之也就對實施藝術設計教育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教師人文精神的“人文日新”或者說人文自覺是一個不得不強調的問題。高等教育擴招帶來的最直接的矛盾就是日益增多的學生與師資的嚴重不足,很多不具備藝術學辦學條件的高校熱衷于學科覆蓋,片面追求學科建設指標中的某種“GDP效應”,導致藝術設計專業(yè)教師的稀缺;一些藝術學科方向畢業(yè)的研究生被匆忙充實到教師隊伍之中,教師隊伍的近親繁殖和剛剛改變學生身份卻缺乏教學、設計經驗的年輕教師成了高校藝術設計的專業(yè)教師是有目共睹的事實。毋庸置疑,在倡導素質教育,注重人文精神培養(yǎng)的今天,教育者的教育觀念應該和人文精神的教育體系高度吻合,以保證實現(xiàn)對學生個性的尊重、學習的成功和心靈自由發(fā)展這些共同需要的目標。因此,教師在專業(yè)技術、文化素養(yǎng)、教學經驗積累以及個人人格魅力的塑造等方面都需要不斷地完善,而最為重要的是要求傳播者在藝術設計教育之中自覺提升自身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養(yǎng)。
第二,在教學中自覺、努力地傳播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隱含在藝術設計教學內容之中的一條紅線,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主動、自覺地接受是有一定難度的。在此問題上,雅斯貝爾斯就認為教師除了發(fā)揮引導作用之外,挑選合適的教育內容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進而主張,“全部教育的關鍵在于選擇完美的教育內容和盡可能使學生之思不誤入歧途,而是導向事物的本源?!盵1]4因此,教師在教學中科學地安排相關的教學內容,靈活地運用多種教育技術,是能夠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對人文精神能動接受的積極性的;同時,蘊含人文精神內容的課堂對重“道”輕“器”、重“藝”輕“技”的藝術設計教育的弊病是一副良藥,濃郁的人文氛圍的熏陶,就可以使學生受到知識和人文精神的雙重培養(yǎng)。
第三,熟練掌握教育傳播的規(guī)律以求得最優(yōu)的教育效果。教育傳播共識、諧振的規(guī)律要求教師在藝術設計教育中建構良好的師生關系,而充分體現(xiàn)在教學過程中則是對學生個性、人格的尊重和求知欲望、興趣的高度關注,激發(fā)他們學習、創(chuàng)造的熱情。在藝術設計教育中,教師與學生平等、和諧的關系和富有特色、靈活的教育教學方法、技巧,都有助于喚醒學生潛在的實力、求知的欲望以及責任感;學生方面,這種關系則有助于他們明曉藝術設計和人文精神的內在關聯(lián),化被動學習為主動追求。也就是說,在教育接受的過程中,通過教育“獲得的是整體的人生經歷,是整體的精神。”[14]
上述幾個內容具體反映了藝術設計教育中人文精神傳播對教師的特別要求。藝術設計這門綜合性的學科對實施人才培養(yǎng)的教育者有著非常嚴格、全面的要求,教師必須不斷地學習和努力地提高,要與時俱進,掌握藝術設計前沿的學科知識和嫻熟的設計技巧與設計能力,以滿足教學的各種需要。
3.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的自覺
在高校藝術設計教育中人文精神傳播的對象——學生是人文精神教育信息傳播的接受者,也是教育的對象和教育目的的所在。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其明確的學習目的、積極的態(tài)度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將直接影響到教育終極目標的實現(xiàn)。
在藝術設計教育中,“大學生要具有自我負責的觀念,并帶著批判的精神從事學習,因而擁有學習的自由……”[1]139,這句話表明了學生必須具備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還要有人文精神的自覺。依據(jù)這個觀點,學生在處理所獲得的信息時不應該盲從,而需要從自己的學習任務出發(fā),積極主動地實施接受。
作為信息傳播重要內容的人文精神和教育有著深切的關聯(lián)。教育本身就是文化,它“是一種帶有文化普及、文化傳播、文化傳承和文化創(chuàng)新等諸多功能的特殊文化,是人類文化或文化生活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15]。對于教育,“以人為本”體現(xiàn)了人文精神所蘊含的深刻目的;對于學生,教育要求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自由、解放和幸福。學生接受人文精神的自覺是其真正實現(xiàn)自我教育的關鍵所在。
學生人文精神的自覺能夠讓其獲得更大的自由空間以及技術能力而去選擇信息、創(chuàng)造信息和傳遞信息,完成學業(yè)。具體而言就是要求學生能夠明確學習目的,努力實現(xiàn)德、智、體、美的全面發(fā)展,將知識接受能力的培養(yǎng)和人心靈的崇高的教育結合起來,與教師緊密配合,“體察涵詠”——即以靈敏的感悟和體驗將人文精神作為理想、道德、人生價值追求的目標;以積極、健康的心態(tài),自覺接受來自各個渠道的信息并做出積極的反應,充分獲取人文精神的養(yǎng)分,使自身得到全面的發(fā)展。
高校藝術設計教育注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體現(xiàn)了國家素質教育的實質,今年正值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及制定“十二五”規(guī)劃的第五年及“十二五”規(guī)劃的第四年,也是藝術學學科門(“設計學”為其下的一級學科)獨立的第三個年頭,這些不僅為藝術學學科迎來了大好的發(fā)展機遇,而且對藝術學學科人才素質的培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文精神作為人的全面發(fā)展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其教育與傳播可謂是任重而道遠,“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藝術設計教育中,只有把握了人文精神教育的精髓才能更好地把握人才培養(yǎng)的主動權,把握了這個主動權也就把握了未來。
注釋
① 該章程是清朝政府頒布的關于學制系統(tǒng)的文件,由張百熙、張之洞、榮慶等擬奏。該章程是中國近代第一個以教育法令的形式公布并在全國施行的學制。它的頒布以及隨后實行的一系列措施所產生的影響是相當深遠的,它奠定了中國現(xiàn)代教育的基礎,打破了儒家經典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因為建立了統(tǒng)一的教育行政體系,為科舉制度退出歷史舞臺創(chuàng)造了條件,同時也對中國近代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
② 文中涉及的數(shù)據(jù)是中央美術學院設計文化與政策研究所許平教授根據(jù)麥可思研究院撰寫、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2011年中國大學生就業(yè)報告》整理而成。參見《藝術設計教育盲目擴張之憂》(中國文化報,2011-08-22-05).
③ 江洪洋.華中科技大學:春風化雨 潤物無聲——華中科技大學文化素質教育紀實,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wǎng).
④ 杭州網(wǎng).中國高等藝術學院通識教育學術研討會 ,2011-11-13.
[1] 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1:3-4.
[2]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M].王才勇,譯.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14.
[3]鄭巨欣.從“工藝美術”到“藝術設計”之名實說[J].裝飾,2009(12):21-24.
[4]許平.談藝術設計教育盲目擴張之憂[N].中國文化報,2011-08-22-05.
[5]胡顯章,李曼麗.文化素質教育與創(chuàng)造性培養(yǎng)[J].高等教育研究,2000(1):46-49.
[6]楊叔子.人文教育 ——現(xiàn)代大學之基[J].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2001(1): 66-68.
[7]楊叔子.楊叔子教育雛論選:上[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1:169.
[8]孟建偉.科學與人文精神[J].哲學研究,1996(8):18-25.
[9]魯?shù)婪?阿恩海姆.視覺思維[M].滕守堯,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0.
[10]歐陽康.新時期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及其實踐導向[J].教育研究,2012(2):10-15.
[11]孫喜亭.素質與教育[J].教育研究,1996(5):3-7.
[][]
[12]張道一.張道一文集(上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100.
[13]包亞明.現(xiàn)代性與都市文化理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8:241.
[14]金生鋐.理解與教育——走向哲學解釋學的教育哲學導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7:114.
[15]孟建偉.教育與人文精神[J].教育研究,2008(9):19-24.
Dissemination of Humanistic Spirit in College Art Design Education: Based on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manistic education is an integral element to the whole academic education program in Chinese Art and Design colleges. It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education of an artist or a designer. It is also the base of academic study of Art and Design. Through the current research of the situation and the cause of formation in Chinese Art and Design education in colleges, there are possible ways to better spreading Humanistic education in Art and Design schools, and achieve our goals in training Art and design individuals. Those are amending the education concepts in Art and Design; building a better education system; strengthening the leading role of teachers and helpin g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self-consciousness in Humanistic study.
art design education;humanistic spirit;dissemination
J0-05
:A
10.3963/j.issn.2095-0705.2014.01.023(0114-10)
2013-12-27
冷先平,博士,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規(guī)劃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