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紅根
深入課堂,就會發(fā)現語文課變得索然寡味,蒼白無力。如何讓語文課富有生氣與靈動,是我們要探討的重要課題。本文在現象歸因及解決問題途徑上作了一些探究。
前幾天聽了一堂調研課,下面是關于這堂調研課的聽課記錄。課文是《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教學過程大致如下:
課堂導入后,檢測預習情況,矯正字音;隨后小組討論,用短語歸納本文的故事情節(jié);指名學生上黑板寫出所歸納的情節(jié);教師點評并按教參所示板書,講述“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安排特點;接著提出一個大問題:“請分析林沖的人物形象”(下面分設了四個小問題)。最后,問題探究:1.林沖形象的意義;2.說說小說的主題(說明,由于篇幅有限,沒有將詳細的設問及課堂細節(jié)進行介紹或描述,只是將主要環(huán)節(jié)簡述)。
執(zhí)教者是一名從教近十年的教師,應該說成熟了。這堂課看上去似乎抓住了重點、難點,教學環(huán)節(jié)清楚流暢,學生的配合似乎也不錯,有些環(huán)節(jié)還有一些似乎熱鬧的討論。
這堂課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梢哉f,當下有很多這樣的課堂。我們反思一下,這堂課成功嗎?存在哪些問題?我以為這堂課問題不少,其中最主要的問題是語文課堂沒有語文味,失去了靈動性,語文教學的趣味與激情淡化,學生的學習處于被動。
冷靜思考,我們發(fā)現,這堂課有如下問題:
首先,面面俱到,連拽帶拖。如此大的容量,可以說是“海量”,居然在一節(jié)課完成了,這不得不令人驚訝。理清情節(jié),分析人物形象,探討主題意義,哪一個內容都是要花費時間精力的,且讓學生得以深入閱讀與探究的,居然在45分鐘全都解決了!靜心一想,學生沒有時間研讀教材內容,來不及思考,而是游離在語文的外圍,在語文的淺層。然后,老師一把連拽帶拖,過了。加上使用多媒體,一放課件,閃過了。
其次,缺少學生的閱讀體驗及思考探討。表面上學生在探究問題,其實學生閱讀的時間沒有了,只是回答老師的問題,蒼白的知識正在以另一種形式灌輸,鮮活的教材被滿堂的問題肢解,學生那種好奇的眼神早已被絲絲倦怠替代,爭先恐后換成了被動應付,甚至是無動于衷;有時,教師提問而無應答則只好自問自答。無思維活動的教學,怎能讓學生真正參與進來呢?
第三,只有教師的“精心”預設,沒有挖掘生成的資源。只有教師的主導,沒有學生的主體學習。換句話,只有教師的教學任務,而無學生與教材的對話;只有教師對教參的照本宣科,而無真正的探究,沒有讀者與作者精神世界的碰撞與融合。課文帶給我們的不是純粹的語言符號的堆積,而是充滿著意義和思想、熱情和靈魂的精神世界。
一言以蔽之,學生被動學習,導致語文課堂失去了生氣與靈動。故事情節(jié)不再生動,不再有語文味,從而,不少學生對語文失去了興趣。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說:“教育是一種教來使人感到愉快的藝術,它不會使教員感到煩憂,或使學生發(fā)生厭惡的心情,它能使教員與學生全都得到最大的快樂?!北粍訉W習,語文課便蒼白乏味。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沒有在教學行為上予以落實。如學生主體地位的實現往往因為教學的進度而弱化,教學計劃、任務等往往使教師過分關注教學進度和任務,從而失去了“當行則行,當止則止”的靈動,也來不及關注學生的體驗與感受。
第二,教師自身對教材的閱讀與研究不夠,甚至只是閱讀教參。當前有許多教師一味把一些學習和復習資料的講解當成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措施,轉而放棄對原文的深入剖析,不再講解教材中濃縮的人文精華,學生也隨之迷信資料。從而導致師生都缺少深入閱讀與體驗對話的習慣。
第三,教師過分重視教學預設,而忽視教學生成資源的把握與利用。備課只注重對教材的研究,而缺少對學情的掌控與利用。在具體施教時,缺少對生成資源的重視與研究處理的教學智慧。
那么,如何讓學生主動學習,讓語文課堂充滿生氣與靈動呢?我以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一、披文入情,共享體驗
首先,要閱讀體驗。教師要有對文本真切的閱讀對話,否則,教師缺少對課文的深入剖析,沒有自己的真見解。從學生方面來說,沒有深入文本,就無從得到閱讀體驗,無體驗,便無思考。體驗能深入到作品的深層意區(qū),而且還引導我們舍棄能夠深入作品的鑰匙。對作品的理解來自作品引起我們的情緒反應、情感體驗。體驗意味著理解與生成,意味著作者與讀者精神世界的碰撞與融合,這種融合和接觸是全面的、生動的。沒有讀者與作者精神世界的碰撞與融合,語文教學的生氣與靈動便無從談起。缺少深入閱讀與體驗對話的習慣,就沒有共享與交流體驗的基礎,語文課堂的激情與生氣就失去了源頭。
其次,教學要抓住“言和意的統(tǒng)一”,才能真正“入情”悟理。語文課無比的美妙,語文課有無限的魅力,就在于“言和意的統(tǒng)一”。 言語教學承載著思想教育,對文字的理解本身就包含著對思想的形成、認同、質疑和積淀,并不需額外進行純粹的思想教育。對文字的解讀領悟越深刻縝密,思想的頓悟就越豐富深厚。
如王尚文先生以《祝?!窞槔?,讓人明白,把握言語的形式,拷問言語的情境,感知言語的情感態(tài)度。祥林嫂第二次來到魯鎮(zhèn),在四嬸家祭祀時,不準祥林嫂動手:“祥林嫂,你放著罷!我來擺”,“祥林嫂,你放著罷!我來拿”,“你放著罷,祥林嫂!”“四嬸慌忙大聲說。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縮手,臉色同時變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燭臺,只是失神的站著?!彼膵鸩蛔屜榱稚┤[拿的不是酒杯碗筷等物,而是嫌她“不干凈”。在祥林嫂捐了門檻后,四嬸還是這樣說,這樣不讓她觸碰祭器,這就給了祥林嫂致命一擊:你永遠是一個有罪的女人!祥林嫂的有關不貞潔的觀念使她確信這一判決,她的生命的支柱終于垮了下來了。單從這幾句考察祥林嫂之死,從言語情境中就可感知。而把它作為教學點,它本身是個知識點,也是一個訓練點。語文的深度解讀大概就在這里吧。語文的魅力也從這些言語品味中體現。
二、刪繁就簡,突出主線
每一篇文章都有一個主線,每一堂語文課都應有主線。滿堂問,本身就反映出對教材的提煉不夠,或者執(zhí)教者在東搬西抄,沒有自己的構想,試圖面面俱到。就拿《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課堂處理來說,筆者上課(兩課時)設計了三個問題:
1.《水滸傳》里林沖的綽號是“豹子頭”,其是否概括了林沖的性格特點?從本文對林沖的形象刻畫來談談你對其性格的理解。
2.其手刃福安二人,是否過于暴力?為什么說林沖是“逼上梁山”的?
3.標題“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為什么突出“風雪”二字?
如果把課堂教學比作一首樂曲,那么教學主線就如同樂曲的主旋律。一堂沒有教學主線的課勢必散亂零碎,學生的注意力和思維活動也將飄忽不定。一條鮮明的教學主線就是一堂課的靈魂,各項課堂活動將圍繞它開展并通過它進行發(fā)散與拓展。因此,教學主線的清晰與否,生動與否,將直接關系到整堂課的思路是否清晰,教學效果如何。
三、精心設計,有效生成
預設和生成是和諧靈動課堂的基點。一堂課的效果如何、有無生趣,不僅在于設計,更在于生成。教師要善于捕捉課堂上的動態(tài)生成點,激發(fā)學生參與研討的興趣與激情,從而獲得有價值的學習成功的體驗或能力的提升。動態(tài)生成的語文教學要求教師的角色從“知識的傳授者”轉為“學習的引領者”。 例如《雷雨》一文的教學,學生對周樸園對魯侍萍是否有真感情特別感興趣,課堂上出現“有真情”與“虛情假意”兩種意見。此時教師要讓學生充分展開討論,然后再從家庭關系與社會時代背景引導學生來理解。
四、挖掘教材,審美觀照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性質”中提出:“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語文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fā)展奠定基礎。”
語文教學是美的藝術,教學既要激發(fā)、滿足學生的認知需要,更要注重激發(fā)、滿足學生的情感需要、審美需要,實現審美觀照。語文教材是美的載體,每一篇課文都體現著各自不同的美的內容。突出對學生的審美感知和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努力將學生生理和心理潛在的審美欲求通過語文教學活動變成現實,并經過不斷“積淀”而提高其審美感知和審美創(chuàng)造的能力。
品味作品中的語言美。如《荷塘月色》的語言清新、自然而生動。“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瀉”“浮”二字點活了月光,使之具有靈動之美,月光像流水一般傾瀉,又絕無聲響,幽靜優(yōu)美,鮮嫩欲滴的;“浮”寫出月光之朦朧柔和,又表現月光下荷花、荷葉縹緲輕柔的姿容。這些精美語言的品味,讓學生感受到形象之美,詩意之美。
體會作品的情感美。如讀陶淵明,要引導學生領會淡泊名利,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在清貧中亦能安之若素的人生姿態(tài)。學習《陳情表》,引導學生感受忠情、孝情,“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字字真情,感人至深。教師要與學生一道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情美,語文課堂就會煥發(fā)出生機與活力。
欣賞教材中的形象美。在語文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深入作品,認真品味細致的描寫或有關情節(jié),體會形象美。例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寫林沖為了御寒要去買酒,就隨手“將火炭蓋了”,等到林沖買酒回來,見到草廳被大雪壓倒時,林沖首先想到的不是行李物件,而是擔心“恐怕火盆內有火炭延燒起來,搬開破壁子,探半身去摸時,火盆內火種都被雪水浸滅了。”這個細節(jié)突出了林沖精細縝密的性格,而且也說明草料場的大火,絕不是“火盆”中的火蔓延而起的,肯定是別有用心的縱火。等到林沖在山神廟依壁喝酒,忽然聽到外面必必剝剝的爆響,往外一看,只見草料場火光沖天。正當林沖驚疑而起要去救火時,聽到了陸謙等人的密談陰謀。此時,北風怒號,大雪紛飛,大火沖天,有力烘托林沖胸中的憤怒之火,匯成了一個動人心魄的戲劇高潮。形象,痛快淋漓!
一篇課文中的審美因素很多,教學中宜抓住其中最能反映中心主題,反復出現或突出表現的主要人、景或者其他意象,抓住凝聚作者思想感情和審美意識焦點的“情結”,引導學生闡發(fā)、品味。
要讓語文課堂教學富有生氣與靈動,要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還需要我們多加探索!
(作者單位:株洲市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