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特約撰稿 裴申
南方周末記者 姚堯
2013年,中國的天空并不安靜,大型軍用運輸機、隱身無人攻擊機、遠程無人機、新型通用直升機一系列國產新機型走馬燈似的集體亮相,甚至每兩個月就有一種新飛機試飛或者亮相。
中國在航空技術領域的跳躍式發(fā)展,不僅讓國外媒體有些疑惑,許多中國人也好奇,為何短短幾年,中國生產的軍機就變得如此“高大上”?
一鳴驚人
“中國人總是喜歡一鳴驚人?!钡聡皯?zhàn)爭資訊”網站形容。
最近三年,一系列被西方媒體吹上天的“航空器概念”,被中國人一一突破,“利劍”隱身無人機、“翔龍”連翼布局遠程戰(zhàn)略無人機、“藍鯨”概念旋翼機等創(chuàng)新機型接連登場,讓習慣給中國制造貼上“山寨”標簽的西方媒體頓時變得啞口無言,又不得不承認中國人“真有兩把刷子”。
近十年,中國航空工業(yè)連續(xù)實現了二十多種號飛行器的研制生產工作,同時推進三十多個飛行器改進型的預先研究工作,其型號項目的發(fā)展速度,已經讓一些歐美同行到了瞠目結舌的程度。
一位不愿具名的專家稱,2013年亮相的無人機、大型運輸機、預警機等先進裝備,不僅讓中國空軍的信息化作戰(zhàn)水平和體系作戰(zhàn)能力有了質的提升,還賦予中國空軍執(zhí)行核心軍事任務和多樣化任務的能力,能夠支持國家利益向外拓展。
2013年,美國《航空周刊》首次曝光了美軍SR-72高超音速偵察機概念構想,其最高飛行速度將達到驚人的6馬赫(聲音速度的6倍)。
對于國外同行突飛猛進的技術挑戰(zhàn),“我們在這個領域有自己的規(guī)劃?!敝泻焦I(yè)成都所張繼高副總師對南方周末說。
高超音速飛行器嚴格意義上來說是種戰(zhàn)略武器,不同于戰(zhàn)斗機這種戰(zhàn)術武器,高超音速飛行器未來主要執(zhí)行戰(zhàn)略任務。
據美國媒體2014年1月9日透露,中國成功在境內試驗了高超音速飛行器,至此,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進行類似飛行器實驗的國家。
一位業(yè)內人士向南方周末透露,“在新型飛行器領域,我們的投入不落后美國人,對于最新一代概念飛行器的研究工作,比如殲20之后的下一代戰(zhàn)斗機,已經開始和我們的美國同行同步進行了”。
這些裝備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裝備體系,共同構建了空軍制空作戰(zhàn)以及戰(zhàn)略預警、戰(zhàn)略打擊和信息支援等完整體系,標志著空軍裝備將實現整體的升級換代。
殲20變身
2014年1月17日,國內外網站上出現了一張據稱為殲20新原型機的圖片,這架編號為2011的殲20飛機隨即引起媒體的廣泛關注,新版殲20采用科幻感很強的灰色隱身涂料,在微博上被軍迷們稱為“銀色戰(zhàn)艦”,新版殲20在外觀上至少有8處與殲20前兩架驗證機不同。
如此“改頭換面”式革新,自殲20戰(zhàn)機首飛3年以來尚屬首次。殲20的華麗變身,折射出中國航空工業(yè)雄厚的技術深度,因為沒有足夠的技術儲備是完全不可能在如此短時間內對飛機做大修改。
“飛機設計是非常復雜的綜合工程,任何小的改動都是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新版殲20戰(zhàn)機的這些改進,應該是這種戰(zhàn)斗機正式進入到原型機研制階段,這是非常驚人的速度,要知道,美國的F-22戰(zhàn)斗機從驗證機首飛到原型機首飛用了七年時間?!鄙鲜龊娇諏<胰缡钦f。
據了解,新版殲20采用了與美軍F-35一樣的新技術,加裝了“光電分布式孔徑系統(tǒng)”的殲20,為飛行員提供一個圍繞飛機機身的全景視野,飛行員能夠“看透”飛機的底部和側面,沒有任何觀察死角,這項技術是F-35戰(zhàn)斗機六大關鍵新技術之一。
同樣讓人震驚的還有中國的高新特種飛機。
2013年,一種叫高新七號的心理戰(zhàn)飛機曝光。外國媒體稱,高新七號飛機可以對地面人員發(fā)動特種心理戰(zhàn)——向打開收音機或電視機的人播報我軍的宣傳廣播或影片,從心理上對敵方進行壓制。
這種心理戰(zhàn)飛機還能屏蔽敵方廣播電臺和電視臺的信號,瓦解敵方宣傳機構的“戰(zhàn)斗力”。并將自己的“節(jié)目”插播到敵方宣傳中去,影響敵方的軍民士氣。
除了高新七號,高新六號反潛機、高新八號電子戰(zhàn)機等高新飛機的照片陸續(xù)出現在人們眼前,一些軍事觀察家認為,中國新一輪高新作戰(zhàn)飛機研制周期的開始,預示著中國高新系列飛機即將進入發(fā)展的第二階段,這個階段將會陸續(xù)推出多種新型特種作戰(zhàn)、特種電子戰(zhàn)、反潛和心理戰(zhàn)飛機,中國已經成為進行各種門類特種飛機研制和生產的“全能型”國家。
一年推出幾種機型的特種飛機,對中國來說已經司空見慣。
2013年,中國自行研制的首種艦載戰(zhàn)斗機——殲-15正式批量生產,并交付部隊使用。批量生產的殲-15采用標準的海軍灰藍色涂裝,座艙后部涂裝有海軍軍旗,垂直尾翼涂有一只“飛鯊”LOGO,機頭及垂直尾翼有正式編號。殲-15的批量交付,進一步加快了“遼寧艦”的訓練進度。
殲-15的批量生產是戰(zhàn)斗機科研任務中的一個重要節(jié)點,標志著我國殲-15戰(zhàn)斗機已經具備海上作戰(zhàn)能力和實戰(zhàn)需求。
一定要把預警機搞出來
“離開了預警機,是無法應對現代空戰(zhàn)的?!弊鳛楝F代空中的核心,預警機將遠程警戒雷達搭載于飛機上,用于搜索、監(jiān)視空中或者海上目標,指揮并可引導本方飛機執(zhí)行作戰(zhàn)任務,就像戰(zhàn)斗機群的“眼睛”和“大腦”一樣。
2013年,一種被稱為空警500的新型空中預警機出現在網絡上。外國媒體稱,該機是中國研制的第三代預警機,也是即將服役的第二代預警機,具有重要戰(zhàn)略意義。
一位軍事專家曾經說過:“一個國家如果擁有良好的預警機,即使作戰(zhàn)飛機只有敵方的一半,也一樣可以贏得戰(zhàn)爭。”在現代戰(zhàn)爭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的預警機,很早就引起了中國軍隊的重視,但早期受限于技術水平和戰(zhàn)略需要,雖然研制出了預警機,但仍不能滿足需求。
從中國的國土面積、地形以及面臨的威脅等情況來看,高性能大型預警機是最主要的需求。然而,獲得預警機的道路對中國來說,是漫長的荊棘之路。
1997年開始,中國與以色列對“費爾康”系統(tǒng)的引進問題進行談判。由于中國在1990年代初期就已開始引進俄制伊爾-76運輸機,對該機的使用及維護方面已具備了較強的適應能力,因此提出了在伊爾-76運輸機或A-50I預警機上加裝“費爾康”系統(tǒng)的方案。
1998年,經過艱苦談判后,中國與以色列簽訂了一份4架預警機的合同,由中國提供4架伊爾-76運輸機,以方負責在其上加裝“費爾康”雷達系統(tǒng),合同總值近10億美元,平均每架近2.5億。
當時,出口給中國的預警機方案采用的三面有源相控陣雷達是世界首創(chuàng),性能十分先進,這讓處處防范中國的美國當局十分不舒服。就在第一批預警機即將交付時,美國突然向以方施加了極大的外交壓力,最終迫使以色列撕毀協議,停止了與中國的合作。中國付出大筆外匯和時間后卻一無所獲,使中國本想在21世紀初裝備預警機的計劃再一次擱置。
正是在這種形勢下,中國自行研制的預警機才被人們稱為“爭氣機”。“我們一定要把預警機搞出來!”是當時中國科研人員最常說的一句話。
為了不耽誤中國空中力量跳躍發(fā)展的時間,也考慮到前次受制于人的教訓,中央決定中國自主研制空中預警機,并命名為“一號工程”。
通過國內技術人員的不懈努力,中國終于在21世紀初研制成功空警-2000型預警指揮機和空警-200型早期預警機。不僅如此,這兩型預警機還創(chuàng)造了世界預警機發(fā)展史上的9個第一。目前,兩型預警機都已加入部隊服役,并且派生出其他出口型號,中國也成為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可以獨立制造預警機系統(tǒng)的國家。
據外國媒體報道,中國在過去幾年里連續(xù)研制出六種預警機,創(chuàng)造了前無古人可能也后無來者的奇跡,一些軍迷戲稱中國這是把“預警機做成白菜了!”
2011年,中國向巴基斯坦空軍交付了首架ZDK-03型“昆侖鷹”預警機,使中國成為繼美國、俄羅斯、以色列和瑞典之后,第五個可以整機出口預警機系統(tǒng)的國家。同年,作為我國首艘航母“遼寧艦”的配套工程,我國首架直-18艦載預警直升機隨之曝光。
據外媒報道,2012年,JZY-1型艦載預警機驗證機首飛成功,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研制出固定翼艦載預警機的國家。2013年,我國第二代中型預警機曝光,該型預警機代表了世界預警機的最高水平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