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衛(wèi)萍
多年以來,仙居人民廣播電臺的《仙居新聞》得以每周五天不間斷地為全縣的聽眾播送,離不開各地通訊員的全力合作和支持。針對當前廣播新聞節(jié)目存在的問題,該如何更好地發(fā)揮通訊員作用,以提高新聞質量?
一是雷同稿、普通稿較多,缺乏有新意的稿子。在日常播出的新聞中,十多條新聞中有五六條新聞是可有可無的。它們報道的要么是日常工作,要么是日常農事,讓人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比如《某某鎮(zhèn)切實做好防汛抗洪工作》這條消息說的是汛期即將到來,某某鎮(zhèn)對防汛抗洪工作進行的部署。這樣的防汛工作年年都做,如果今年和去年甚至前幾年相比沒有什么新的內容、新的角度,那就不需長篇報道,可以作為信息和內部簡報處理。
二是浮在面上,報表象的稿子較多,缺乏有深度的報道。在日常的報道中有許多稿件都重在完成任務,缺少深度挖掘。如“又到一年枇杷采收時,近日,記者在某某鎮(zhèn)某某村枇杷交易市場了解到,今年枇杷效益不樂觀,黃枇杷減產、白枇杷基本絕收……”這則報道,從選材這個角度看是蠻好的,但是聽了之后卻讓人意猶未盡。主要原因是采訪還不夠深入,不夠具體,很多受眾想了解的東西未能展現(xiàn)。如果能選擇其中一戶枇杷種植戶,介紹一家種了幾畝枇杷,原本可以收入多少的,結果怎樣等。然后再由點到面了解整體的情況,分析枇杷減產和絕收的原因,深挖潛在的信息,再請業(yè)內人士解答像這種靠天吃飯的產業(yè)有何科學的方法抵御客觀條件,減少損失。這樣以故事情節(jié)去吸引人,以經驗教訓去啟發(fā)人,那么報道就會有聲有色,有深度了。
三是文字稿居多,缺乏有特色的帶響報道。隨著形勢的發(fā)展,錄音報道已經成為廣播新聞中的主角。在十多分鐘節(jié)目里,如果從頭到尾都只有播音員的聲音,這樣的新聞有幾人會喜歡聽?可是鄉(xiāng)鎮(zhèn)一級由于客觀條件的制約,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配備錄音設備,因此也就沒有一篇帶響報道,這也就成了影響新聞質量的硬傷。
四是單向來稿多,缺乏經過互動策劃、共同創(chuàng)作的作品。長期以來,各鄉(xiāng)鎮(zhèn)站的通訊員和臺里的編輯記者缺乏必要的聯(lián)系和溝通,編輯也很少主動和鄉(xiāng)鎮(zhèn)站的通訊員聯(lián)系,因此也很少約稿,很少共同策劃。特別是隨著通訊技術手段的日益更新,發(fā)稿都是采用傳真或者是電子郵件的方式,平常就更少見面,雙方的互動聯(lián)系就更少了。這樣的狀態(tài)很不利于提高新聞節(jié)目的質量,有些好題材都是因為事后才知道,情景不能再現(xiàn),造成新聞線索和好題材的浪費,非常可惜。
一、要選擇獨特的角度做精報道。新聞必須要有獨特的視角才會吸引人。如果你連自己都吸引不了、打動不了,就不要強加給他人,所以新聞報道的換位思考很重要。以《外出和出國勞務人員是當前瘧疾防范重點人群》為例:今天是“全國瘧疾日”,縣疾控中心舉行宣傳咨詢活動。記者在活動現(xiàn)場了解到,我縣外出和出國勞務人員是當前瘧疾防范重點人群。然而很多經常外出的年輕人卻對瘧疾知之甚少。請聽本臺記者發(fā)來的報道:
據縣疾控中心相關資料顯示,早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瘧疾位于我縣六類傳染病榜首,不少患上瘧疾的人備受困撓,也有人因此喪命。從那個年代過來的李大媽對此還記憶猶新。(出錄音 李大媽):“早在二三十年前,發(fā)病癱瘓掉,蠻多的,我們都知道。以前聽到這種病很嚇人的?!焙髞黼S著政府抗瘧疾工作的不斷開展,這種傳染病也慢慢地淡出人們的記憶,很多年輕人甚至根本都沒聽說過這種病……縣疾控中心慢性病防治科工作人員鄭艷澤告訴記者,隨著形勢的發(fā)展變化,近年來瘧疾傳播途徑有所改變,發(fā)病率有所抬頭……
雖然是一個很平常的咨詢活動,但是作者并沒有單純寫咨詢,而是從中找出了一個希望引起關注的問題:外出和出國勞務人員是當前瘧疾防范重點人群。這個信息無疑比告訴人們這里在舉行這樣一個咨詢活動更有意義。
二、要做個有心人,努力使新聞價值最大化。同樣的食材在不同的廚師手中會烹飪出不同滋味的菜肴,手藝高超的大廚能夠讓普通的食材身價倍增。這在新聞工作中也一樣。同樣的事件在不同的記者手中必定會有不同的報道方式,而只有有心者,才會讓新聞價值得以體現(xiàn)和提升。如報道《仙居姜農巧藏生姜應對市場疲軟》說的是當?shù)厣m然豐收卻出現(xiàn)滯銷時,大戰(zhàn)鄉(xiāng)桐園村黨支部書記李相良雖然今年一個客商也沒有卻并不發(fā)愁。他將地里的生姜挖出來后,沒有往家里搬,而是直接封存到村子附近的土洞里。李相良(出錄音 壓混)“今年生姜產量是可以的,但市場價格有點低,我們先儲藏起來,到明年(行情好轉時)再銷售……”
這篇報道不僅真實地反映了生姜普遍出現(xiàn)滯銷這樣一個事實,更主要的是介紹了在這樣不利的市場行情下,農民如何應對。這就給各地農戶一個啟迪,這樣的報道就很有價值。
三、要配好裝備,多出帶響報道。電視有畫面,報紙有詳盡的文字還可以配發(fā)圖片。而廣播必須依靠聲音,聲音是廣播傳播唯一的手段。錄音報道是廣播新聞中一種非常重要的報道形式,在廣播新聞中占據非常突出的地位。錄音報道可以最好地體現(xiàn)廣播特色。所以,在新聞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我們更應該盡最大努力突出自己的特色,有特點的音響就是我們最好的武器。
四,要建立交流網絡,合力出精品。農村天地無比寬廣,農村生活特色鮮明,農村工作也造就了許許多多先進典型。農村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新聞資源,生活工作在基層農村的新聞工作者有著“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yōu)勢,這些鮮活的題材同時也是我們所有新聞工作者的寶貴財富。我們迫切希望和鄉(xiāng)鎮(zhèn)的同事們建立交流網絡,及時在線溝通,互通信息,形成良好的互動,共享新聞資源,同創(chuàng)新聞精品。
一、規(guī)范格式。不管是廣播還是電視稿件都有自己的格式。廣播和電視稿件在寫法上是有區(qū)別的,最淺顯的區(qū)別是格式上的。請記住廣播稿件的格式是在標題后文章開頭寫上本臺通訊員某某報道,在末尾寫明作者的聯(lián)系方式,便于編輯聯(lián)系。千萬不要把寫有“口導”“解說”這些明顯是電視格式的稿件發(fā)給電臺的編輯。
二、擬好標題。標題就好比是新聞的眼睛。精彩的標題往往會吸引人的眼球。在大量的來稿中想要引起編輯的注意最有效的方法是要有一個吸引人的標題。
三、控制篇幅。當可供選擇的稿件比較多時,長稿無可避免地會被淘汰。一般省市臺對錄音報道的要求是控制在2分鐘甚至是1分半鐘以內,所以我們必須突出報道重點,力求做到沒有廢話。專稿、重點稿另當別論。
四、找準時機。新聞貴在“新”,過時的新聞就好比是變質了的食物,再也無法享用。尤其是一些連續(xù)的動態(tài)報道,更要注意時效,及時跟進。比如抗臺風的報道,抗臺風前的準備、抗臺風的情況、受災的狀況、災后自救的狀態(tài)等都是一步步非常明確的動態(tài)進程。如果臺風已經來襲,各地干部群眾都已經奮戰(zhàn)在抗臺一線了,你還發(fā)來抗臺前準備的稿子,那顯然是不合適的,當然也肯定是用不上的。
五、嘗試采寫錄音報道。錄音報道因其鮮活、現(xiàn)場感強、真實,因此,錄音報道的錄用率比單純的文字稿要高得多。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各地通訊員應多采制錄音報道。我們非常期待來自鄉(xiāng)村的聲音,帶有泥土芬芳的聲音更令人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