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亮
葉企孫被稱為中國近代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中國物理學界最早的組織者之一,對中國物理學研究、理科研究、教育事業(yè)乃至世界科學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楊振寧、李政道、王淦昌、錢偉長、錢三強、王大珩、朱光亞、周光召、鄧稼先、陳省身等人都曾是他的學生,華羅庚曾受到他的提攜。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23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中,有半數(shù)以上曾是他的學生,因而有人稱他“大師的大師”。葉企孫處事公道,不求絲毫私利,想著的只是培養(yǎng)人、塑造人、成就人,這就是他的心靈高度和人格魅力,也是做人的一種境界。
力排眾議推薦華羅庚做助教
知道華羅庚的人很多,他自學成才的故事也廣為流傳。其實,華羅庚的成長、成名,與葉企孫密切相關。1930年冬,時任清華大學算學系主任的熊慶來在《科學》雜志里讀到華羅庚的論文《蘇家駒之代數(shù)的五次方程式解決不能成立之理由》,驚嘆不已。一問,才知華羅庚不過是一所中學的庶務員,也就是一名雜工。熊慶來便和擔任理學院院長的葉企孫商量,能否設一個助理員職位,讓華羅庚到清華大學來工作。葉企孫也認為華羅庚是個可造之才,于是同意了熊慶來的想法。華羅庚到了清華大學,一邊工作,一邊學習,進步很快,成績喜人。短短幾年時間,便在國內(nèi)外有影響力的數(shù)學雜志上發(fā)表了十多篇論文。
葉企孫也始終關注著華羅庚的研究。為了讓華羅庚有更好的舞臺,葉企孫準備提升他為助教并授微積分課。消息一傳開,立馬引來眾人不滿。當初,讓華羅庚這樣一個初中生當清華大學職員,已在學校內(nèi)部引起了相當激烈的爭論。如今,又讓這個年輕人當堂堂清華大學的教師,能不遭人反對?果然,在教授會上,只有一兩個人站在葉企孫這邊,別的人都想不通、不讓步。
關鍵時刻,葉企孫再次力排眾議。他拍案而起:“清華出了個華羅庚是一件好事,不要被資格所限定!”葉企孫一貫溫文爾雅、虛懷若谷,這一次卻置若罔聞、一意孤行,讓清華師生很是意外。1936年,華羅庚當助教才一年多,葉企孫又說服清華大學領導層,送華羅庚去劍橋大學進修。華羅庚接觸到世界數(shù)學領域的前沿,經(jīng)過潛心研究,迅速躋身于世界一流的數(shù)學家隊伍。1984年7月13日,華羅庚臨終前致信葉企孫的侄女葉銘瑛:“道及葉老,不覺淚盈眶,他對我的愛護是說不盡的……”
我們完全可以說,如果沒有熊慶來和葉企孫這兩位“伯樂”,華羅庚這匹“千里馬”也許就“駢死于槽櫪之間”了。而葉企孫的“不民主”,更是為華羅庚登攀數(shù)學頂峰起了不可估量的指引作用。
不拘一格推薦李政道讀博士
同樣,葉企孫對李政道的培養(yǎng),也有利于我們理解這位物理宗師不同一般的胸懷和唯才是舉的風范。
1944年,李政道從浙江大學轉入西南聯(lián)大。在修學電磁學課時,葉企孫了解到了李政道的功底,并認為他是與眾不同的理論物理方面的大有前程的人才。于是,葉企孫告訴李政道:“你今后可以免聽我的課,只需參加期末考試。但是,你必須認真上電學實驗課,自然科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
1945年,教育部給西南聯(lián)大6個名額,選數(shù)理化尖子去美國讀博士。吳大猷負責挑物理學方面的人選。本著寧缺毋濫的原則,吳大猷只推薦了物理系助教朱光亞一人。葉企孫知道后,就同吳大猷商量,是否可以考慮李政道。吳大猷說:“李政道確實是非凡之才,可他在學歷上僅僅讀完二年級,不符合讀博士的資格啊?!比~企孫卻不以為然:“我們不能為學歷所限,李政道有這樣的才華,可以去。”就這樣,靠著葉企孫和吳大猷的推薦、幫助,李政道進入芝加哥大學攻讀物理。
一個19歲的大二學生,連本科學歷都還沒拿到,竟被推薦為留美博士,一時成為西南聯(lián)大的重磅新聞,不服者甚至以政府明文向校方抗議。成為眾矢之的的葉企孫依然我行我素,不改初衷。好在美國方面對文憑學歷不太拘泥,而芝加哥大學的物理學大師費米又十分賞識李政道,這場風波才日漸平息。
僅僅4年,李政道獲得博士學位。7年后,他與楊振寧在美國摘取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桂冠。葉企孫去世后,李政道在紀念恩師的文章中寫道:“葉企孫老師是我的物理啟蒙老師之一,他在西南聯(lián)大給我的教誨和厚愛,對我后來在物理學研究方面的發(fā)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我非常敬仰他,永遠懷念他?!?/p>
通常,人們說“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的確,很多時候,只有“規(guī)矩”才能催生“方圓”。然而,凡事沒有絕對,不能一概而論。葉企孫兩次不守“規(guī)矩”,同樣成了“方圓”,而且是了不起的“方圓”,便是佐證。
(摘自《人民政協(xié)報》2013年9月26日“春秋周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