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亭
教學始終存在著一個不斷探索的問題,隨著社會的變化,教學對象的變化,教學內(nèi)容和方法都在變動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如何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滿足學生發(fā)展的需要,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永遠追求。
堅定育人信念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一門必修課,對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正在形成中的大學生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但不容回避,不少大學生把思想政治理論課當成枯燥乏味的“學分課”,“選而不學,學而不信,信而不篤”并非空穴來風,也不是危言聳聽,而是一種真實的存在。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很多,主要是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時期,人們價值觀的多元化,尤其是在市場經(jīng)濟的條件下,“重利輕德”思想比較普遍,對大學生思想沖擊很大,致使我國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存在著相對疲軟乏力的狀況,很不適應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要求,以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也不容樂觀。為了避免學生上思想政治理論課“感動一陣子,麻木一輩子”,甚至“無動于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必須面對現(xiàn)實,認清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現(xiàn)狀,了解學生的需求和愿望,認真研究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的,主要是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黨的政策,與學生共同探討做人做事的道理,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以培養(yǎng)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這門課程,看似簡單易教,仿佛人人都可以教,其實是一件很難做的事情。因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一門“治心”的課程,要解決的是學生的思想認識問題;而要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認識,并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此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nèi)容涉及到許多學科專業(yè),綜合性很強,這既要求教師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又要有非常廣博的知識和高超的教學藝術,所以該課的教學難度較大。
正是如此,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才更有必要,我們要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充滿信心,增強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堅守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
教學內(nèi)容應具有可信性
思想政治理論課講授什么內(nèi)容最吸引學生,是每一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面臨的問題。雖說有全國統(tǒng)編的教材和教參,但是各個地區(qū)、學校情況千差萬別,學生的文化基礎和思想認識有很大的差異,參差不齊,因此,教學內(nèi)容的取舍、整合,對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有著極大的影響。思想政治理論課是為提高學生思想道德、政治法律素質,培養(yǎng)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而開設的課程,如何達到這個目的,在不違背教學大綱的前提下,則應根據(jù)社會實踐和生活環(huán)境的變化,視教學對象進行有針對性地取舍,切忌面面俱到。
第一,理論內(nèi)容要準確精煉,難易適度,多少適宜。作為一門公共必修課,不是為了培養(yǎng)理論家和倫理學家而講授這門課程,而是為了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是理論講得越多越好,也不是理論講得越深奧越好。如果在講課過程中,強調引經(jīng)據(jù)典,從理論到理論,這不能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因此,最主要的是針對社會實踐提出的問題,給學生講清重要的理論、基本原理和基本觀點,以及學習理論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
第二,理論內(nèi)容要通俗易懂,具有可信性。盡量以“小道理”來講“大道理”。思想政治理論課難免要講一些“大道理”,即基本理論、基本原理。但是“大道理”不能講得太深、太繁,不要總講一些人人皆知的“大道理”,“大道理”給人的感覺太“空”、不“實”,因而使人覺得不可信,多講一些“小道理”和具體的人和事,寓道理于具體的人和事之中,增強理論內(nèi)容的可信度。即使是“大道理”也應盡量以“小道理”呈現(xiàn)給學生,這樣大學生就比較容易接受和理解。因此,無論“大道理”,還是“小道理”,若能做到寓理于情,入情入理,情理交融,通情達理,學生就會相信,自然而然地接受,并使這種教育在內(nèi)心深處發(fā)生作用,產(chǎn)生效果。亦即入情才能入耳,入理才能入腦,入腦才能見效。
其三,理論內(nèi)容要對大學生管用。理論不是用來裝點門面的,而是用它來指導人們的學習、生活和工作的。理論應緊跟時代步伐,滿足學生需求,解決大學生的思想困惑,即所學理論要管用。我們所面對的教學對象是非思想政治理論專業(yè)的學生,特別是高職高專學生,他們需要什么樣的理論知識,他們最欠缺的是什么,講什么內(nèi)容最能觸動他們呢?老師必須事先了解和研究。一般而言,大學生最關心的是自己身邊的問題,同時還特別喜歡討論社會熱點問題、焦點問題以及國內(nèi)外大事。因此,教師要重點講解學生關心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老師在講述相關的理論知識的時候,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深入淺出,盡量列舉大量的生活實例來佐證,以增強直觀效果,使人有一種可觸摸到的感覺,給學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然后進一步從理論的高度進行分析,解決學生心中的疑難困惑。
應具有崇高的敬業(yè)精神
把教學當成掙錢養(yǎng)家糊口的差事,把學生當成木偶一樣擺弄,必定是一場雙輸?shù)挠螒?。面對沒有激情的學生,老師都應該懷疑自身的價值。為了避免這種尷尬的局面出現(xiàn),教師一定要致力教學內(nèi)容的更新、方法的改革,以貼近學生、吸引學生,最終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達到受學生歡迎的目標,教師必須做到“四真”,即“真學、真懂、真信、真教”。
一是教師應該做到“真學”。潛下心來,一刻也不放棄對理論的研究與學習,一刻也不放棄對真理的追求,一刻也不放松對現(xiàn)實問題的關注,并最終用學問的“真”換來學生對理論認識的“透”。二是對所教理論“真”懂。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我們黨建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顯示了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品質,開辟出馬克思主義發(fā)展的新境界。而如何理解和傳播這些創(chuàng)新理論,就需要教師結合歷史與現(xiàn)實作深入的研究,搞清楚其來龍去脈,理解、搞懂其理論真意以及對實踐的重大指導意義。三是對所教理論“真”信。只有做到對理論的“真”信,才有可能做到前者的“真”學和后者的“真”教。老師只有相信自己講授的理論,才有可能充滿激情、盡心盡力地教會學生明白這些道理。四是教師還要做到“真”教。即不能因為應付工作,甚至為了生計才從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也不能因為教師的地位和工資福利不高而消極怠工,出工不出力而毫無效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的好與不好源于老師付出的“真”。在課堂上,教師將復雜的理論深入淺出,把枯燥的內(nèi)容演繹得繪聲繪色,帶領學生一起探討現(xiàn)實問題、思考社會人生,和學生一起用馬克思主義的創(chuàng)新理論分析辯論社會問題產(chǎn)生的根源和解決辦法,洞悉學生的需求,全身心投入教學工作,一定能換得學生對自己勞動的尊重與認可。endprint
教師的人格魅力和感染力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要取得良好的效果,不僅要求老師具備相關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自己身體力行,做出表率。人們常說“言傳身教”“身教重于言教”,主要是因為“身教”是無聲的教育,用的是“行動語言”,它比“言教”更能達到“潤物”的效果,所謂“潤物細無聲”。從這個意義上講,高校的每一位教職工都擔負著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責任,其一言一行對學生都是一種教育。抓學生的教育首先應從抓教職工的教育入手,在校園里形成良好的教風、校風和工作作風。“桃李無言,下自成蹊”,學生耳濡目染,怎么能不從中受到教育呢?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更應如此,更應該成為思想道德的模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信奉者,能先用自己的身體語言感化學生,再用理論的力量引導學生;還應有良好的修養(yǎng),健康的人格,樂觀自信、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能以其人格魅力吸引學生、感染學生。如果一位剛講完社會公德的教師,下課后就在教室走道上隨地吐痰,或者迫不及待地拔出香煙就在教室里當著同學的面十分陶醉地吸起來,或者與同事開玩笑“出口成臟”,這些舉動足以抵消90分鐘的理論教學。如果老師一方面大講助人為樂,要求學生向貧困生伸出援助之手,另一方面自己卻一毛不拔。試想,學生會怎么想,怎么做呢?
常言說:“有其父必有其子”,正是說明為父母者自然“身教”的巨大影響力。教師是社會的化身,學生往往以老師作為未來人生的楷模,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在默默地感染著學生。在學校里,教師的言行無不在“暗示”著學生:人應當怎樣生活,怎樣工作,怎樣為人??梢?,無形教育的效果往往大于有形教育,正如春雨的滋潤往往比暴雨的沖刷更有益于萬物的生長一樣。做到這一點,有賴于教師高度的素質修養(yǎng)。說到底,教師也有一個不斷地接受教育、自我教育和不斷提高的問題。這正應了《禮記·大學》中的那一句話:“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另外,師生平等,可以增強教師的人格魅力。讓學生尊重老師、相信老師,老師就得先尊重學生、信任學生,不能用懷疑的眼光、說教的語氣來對待學生。學生或許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但不一定是品質問題、道德問題,而往往是知識欠缺、認識問題、大環(huán)境的問題。如果老師能這樣來理解,那么,學生和老師就能平等的交往,授業(yè)解惑才能有實效。懷疑甚至敵視的態(tài)度,教師與學生雙方處于無奈之中,教學只能是走過場。在教學過程中,要使自己的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式得到學生的認可,教師的態(tài)度要和藹,給人以親近感,“親其師,信其教”,師生之間必須講平等,相互理解,學生才樂意接受老師所講述的做人做事的道理,才能真正從老師的課堂上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學有所得,不斷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質。
教學手段應在“活”字上下功夫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須應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手段,不能是一種模式,一講到底,切忌滿堂灌,要調動學生積極性,使學生相信老師講的道理,然后用所學來規(guī)范、指導自己的行為。因此,教學過程中最關鍵的是一個“活”字,老師要在“活”字上下功夫。
一是內(nèi)容上要“活”。既忠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對教材內(nèi)容有取舍能力。教材內(nèi)容要爛熟于心,能深入淺出,善于將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教師平時要注重知識的積累,厚積薄發(fā),做到旁征博引,講起課來信手拈來,左右逢源,增加授課的信息量,使學生學有所得。
二是授課方式要“活”。每節(jié)課以一種教學方式為主,其它的各種方式交替使用。如講授法、研討法、談話法、知識競賽法、辯論法、案例法等;最好不要以一種方式講到底,以避免單調乏味。依據(jù)教學的內(nèi)容,適當應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
三是所作結論(或答案)要“活”。理論問題的探討、實際問題的解答,結論不是唯一的,應給學生以探索的空間。不能以老師和教材為唯一標準答案,鼓勵學生多看課外資料,在探究中尋找答案,學生就覺得這些真理(原理或道理)不是老師強加給他們的,故而樂于接受,容易見諸行動。
四是對學生的評價體現(xiàn)出“活”。思想道德境界具有層次之分,一方面老師要盡量幫助學生提升道德境界;另一方面不能用一種思想道德境界要求所有的人,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做到崇高和無私,否則,學生就覺得你講的高不可攀,不現(xiàn)實,因此,也不愿意這么去做。對人們思想道德行為的評判不能僵硬化,重要的是能堅守思想道德的底線。
五是在實踐中將理論變“活”?!笆聦崉儆谛坜q”,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也是如此。在課堂上,學生聽了許多遍都理解不透的道理,可能在實踐中看一遍或體驗一次就都解決。因此,應鼓勵學生多參加校內(nèi)外的社會實踐活動,在看中學,在干中學,受直觀教育,就能收到心悅誠服之效。
(作者單位:湖北仙桃職業(yè)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