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云 蘇 勉 陳燕琴 梁麗瓊
廣東省肇慶市第三人民醫(yī)院精神急診科,廣東肇慶 526060
精神病主要是指在各種生物學、心理學及社會環(huán)境影響下,大腦功能失調(diào),導致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等精神活動紊亂、出現(xiàn)不同程度障礙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疾病[1-2]。近年來,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競爭壓力不斷加重,其發(fā)病率和患病率也在逐年上升。精神病患者在經(jīng)過住院藥物及心理治療后,病情穩(wěn)定的康復期還需要進行一段時間的鞏固和維持治療,由于患者在出院后需面臨許多實際問題,對患者生活能力、家庭職能、工作職能、社會能力帶來了極大考驗[3],因此需要進行有效的家庭護理干預,讓患者及其家屬共同參與治療,以避免因中斷治療導致的疾病加重、復發(fā)等情況。由于目前社會精神衛(wèi)生知識普及力度不夠,加上患者的社會適應能力較低,家庭護理干預在康復期的護理顯得十分重要,本文研究家庭護理干預的療效,現(xiàn)將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1年5月—2013年4月收治的精神病患者60例,皆符合CCMD-3-R 中關于精神病的診斷標準[4],期中精神分裂癥48例,情感障礙9例,其他精神病3例,所有患者均經(jīng)過住院治療后,病情穩(wěn)定,精神癥狀基本消失,自知力部分恢復,具有一定的社會適應能力,處于病情穩(wěn)定的鞏固和維持治療時期,即康復期,并排除患者有其他精神疾病或嚴重心、腦、肝、腎疾病。依據(jù)干預方式不同將其中行家庭護理干預的32例標記為觀察組,男20例,女12例,年齡15~59歲,平均(31.54±9.32)歲,另28例未行家庭護理干預標記為對照組,男18例,女10例,年齡16~60歲,平均(32.13±8.65)歲。觀察組平均病程(7.13±3.21)年,平均住院(2.43±1.65)次,對照組平均病程(7.06±3.36)年,平均住院(2.23±1.71)次,兩組接受治療時的年齡、性別比例、病程、住院次數(shù)等差異不明顯(P>0.05),存在可比性。
表1 兩組患者遵醫(yī)囑治療依從性比較[n(%)]
兩組患者皆予常規(guī)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對照組采取電話隨訪記錄患者病情;觀察組患者采取家庭護理干預,按出院醫(yī)囑進行維持性治療,患者出院后開始實施家庭護理干預,為期6 個月。護理措施包括以下幾方面:①家庭隨訪:醫(yī)護人員每月兩次定期進行隨訪,了解患者病情和服藥情況,鼓勵患者正確看待疾病,提高治愈的信心并指導家屬采取正確的護理干預手段。②家庭教育:予患者及其家屬講解精神病的發(fā)病因素、病程、對人的心理、生理和對社會的影響,以減輕患者因認識不清產(chǎn)生的恐懼心理,對患者異常的身體和心理感受做出合理的解釋,幫助患者找出應激源,并做出合理的分析,讓患者懂得正確避開致病因素、合理處理負面情緒;指導家屬了解精神病的誘因、預防、治療的相關注意事項,熟悉用藥原則和識別藥物的不良反應。③生理護理:家屬及相關護理人員需監(jiān)督患者按規(guī)律服藥,并觀察其用藥情況和改善情況,及時反饋給醫(yī)生,保證患者的正常飲食,提醒其適當補充營養(yǎng)、水分,指導患者在家屬或護理人員的陪同下進行身體鍛煉,鼓勵患者進行生活自理能力鍛煉,如洗衣、做飯等,讓患者積極參與,感受生活樂趣。④心理護理:適當開展放松馳治療、音樂治療、體育治療等,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協(xié)助患者處理家庭、鄰里等社會關系,鼓勵并支持其參與社會活動。⑤建立個人病歷檔案:檔案內(nèi)容包括疾病診斷、病情、治療及費用支付等一般情況,在結束本研究時,方便對患者進行全面的社會功能評估。
采用世界衛(wèi)生組織社會功能評定量表(DAS/WHO)、遵醫(yī)囑行為調(diào)查表包括服藥依從性調(diào)查表和復診依從性調(diào)查表,兩組患者均于出院6 個月后進行評定,DAS/WHO 的項目反映4 個因子(個人生活能力、家庭職能、工作職能、社會能力),每個項目從沒有癥狀到極嚴重分為5 個等級評分,評分越高癥狀越重;遵醫(yī)囑行為調(diào)查表中每月漏服3 次以上或自行減量超過醫(yī)囑量15%以上評價為服藥依從性差,不能遵醫(yī)囑每月復診一次評價為復診依從性差[5]。
應用SPSS 15.0 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服藥依從性和復診依從性均明顯好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觀察組DAS/WHO 各因子分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DAS/WHO 因子分比較()
表2 兩組DAS/WHO 因子分比較()
精神病患者在康復期對自己的現(xiàn)實狀況及周圍環(huán)境均具備了比較正確的認識和判斷能力,但由于長期住院導致部分社會適應能力的下降,而出院后需要面臨許多實際生活問題,往往會造成患者較大的情緒波動,不利于早日康復甚至會導致復發(fā),因此為了保證患者早日回歸社會生活,避免再次復發(fā)住院,出院后需要采取一定的護理干預措施。家庭護理干預是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在精神病患者護理中的具體應用,是近年來應用于精神病康復的有效干預措施,在恢復精神病患者的社會功能、防止復發(fā)等方面有顯著效果,很受社會、家屬和患者的歡迎[6]。家庭護理干預是以患者為中心,以患者及其家屬作為干預對象,護士定期到患者家中巡視并進行干預,由患者及其家屬共同參與患者治療與復發(fā)的家庭康復治療模式[7]。其主要護理措施包括進行家庭隨訪、開展家庭教育、實行全面的生理、心理護理干預,旨在改善患者不良遵醫(yī)行為、不良心理及認知,協(xié)助患者對其生存空間有更好的調(diào)試,促使患者恢復體力,樹立堅強的生活信念和戰(zhàn)勝疾病的主動意識[8]。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實施家庭護理干預的服藥依從性好與差分別為24(75%)與8(25%),復診依從性好與差分別為23(71.88%)與9(28.12%);對照組患者實施家庭護理干預的服藥依從性好與差分別為14(50%)與14(50%),復診依從性好與差分別為13(46.43%)與15(53.57%),觀察組均明顯好于對照組(P<0.05)。家庭護理干預通過健康教育和心理教育提高了家屬及其患者對遵醫(yī)囑服藥、復診的重視,保證了患者的規(guī)律性服藥和復診,顯著提高患者的遵醫(yī)囑治療依從性。家庭護理干預具有長期有效性,通過六個月的家庭護理干預,在DAS/WHO 各因子中,在個人生活能力、家庭職能、工作職能、社會能力方面,觀察組患者分別為(7.94±2.28)、(9.82±2.65)、(5.02±1.69)、(5.14±1.73);對照組患者分別為(6.81±2.01)、(11.23±2.71)、(6.13±1.86)、(6.13±1.79),觀察組DAS/WHO 各因子分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因此,患者的個人生活能力、家庭職能、工作職能、社會職能得到明顯改善,以上研究結果與馬達休,肖瀟,周琳鈞[8],等在關于家庭護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的影響中的研究結果相一致。
綜上所述,家庭護理干預能有效提高精神病康復期患者的遵醫(yī)囑治療依從性,對改善患者個人生活能力、家庭職能、工作職能、社會職能有重要意義,值得臨床推廣。
[1]廖鳳霞,楊彩霞.綜合干預對康復期精神病患者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J].國際醫(yī)藥衛(wèi)生導報,2012,18(22):3358-3360.
[2]余貴美,詹少紅,王坤,等.家庭護理干預對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療效影響[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0,8(8):10-11.
[3]邵璟.早期家庭護理干預對老年癡呆患者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影響[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2,28(21):3654-3656.
[4]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科分會.CCMD-3 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M].3版.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75-78.
[5]趙蘭民,張偉紅.精神病患者康復期的家庭護理[J].實用醫(yī)藥雜志,2008,25(8):956-957.
[6]余智英,楊可.康復期精神病患者的護理[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2,1(14):343-344.
[7]李翠萍,黃敏,付曉敏.精神疾病患者康復期的家庭干預和社會支持對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3,13(16):419-420.
[8]馬達休,肖瀟,周琳鈞,等.家庭護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的影響[J].重慶醫(yī)學,2012,41(21):2229-2230.